'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讀書 不完美媽媽 書店 文章 人生第一份工作 普通讀者蔣顧史 2019-09-12
"

很大家長都相信,多讀才會寫,但遇到的問題也都雷同:

為什麼我家孩子讀了好多書,但還是不會寫,別說不會寫,閱讀理解也不會做?

但凡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大部分從一兩歲開始,就在給孩子讀繪本了吧!到了幼小銜接的時候,又要讀橋樑書,從繪本過度到有拼音的簡單故事讀本,然後進入現在國家倡導的“整本書閱讀”。

"

很大家長都相信,多讀才會寫,但遇到的問題也都雷同:

為什麼我家孩子讀了好多書,但還是不會寫,別說不會寫,閱讀理解也不會做?

但凡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大部分從一兩歲開始,就在給孩子讀繪本了吧!到了幼小銜接的時候,又要讀橋樑書,從繪本過度到有拼音的簡單故事讀本,然後進入現在國家倡導的“整本書閱讀”。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但很大一部分家庭遇到的情況偏偏就是:讀書的時候,孩子老高興了,專注地沉浸在故事中,可是,一旦面對作文本,腦子瞬間歸零。

父母們很委屈,他們做了足夠多的事情:讀完書,讓孩子複述故事;鼓勵孩子摘抄喜歡的句子;寫讀後感、書評。

這些方法都正確,但就是沒有起到好效果。

其實,不是方法不對,不是不重視,真正的問題,很可能還是這一個原因:

我們把孩子丟在了書裡,自己卻站在一邊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嗎?好像不嚴重,但很關鍵。

"

很大家長都相信,多讀才會寫,但遇到的問題也都雷同:

為什麼我家孩子讀了好多書,但還是不會寫,別說不會寫,閱讀理解也不會做?

但凡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大部分從一兩歲開始,就在給孩子讀繪本了吧!到了幼小銜接的時候,又要讀橋樑書,從繪本過度到有拼音的簡單故事讀本,然後進入現在國家倡導的“整本書閱讀”。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但很大一部分家庭遇到的情況偏偏就是:讀書的時候,孩子老高興了,專注地沉浸在故事中,可是,一旦面對作文本,腦子瞬間歸零。

父母們很委屈,他們做了足夠多的事情:讀完書,讓孩子複述故事;鼓勵孩子摘抄喜歡的句子;寫讀後感、書評。

這些方法都正確,但就是沒有起到好效果。

其實,不是方法不對,不是不重視,真正的問題,很可能還是這一個原因:

我們把孩子丟在了書裡,自己卻站在一邊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嗎?好像不嚴重,但很關鍵。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讀書是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而不是隻讓孩子去看書

我的建議是:孩子開始讀書,我們不能只是書籍的提供者,還需要做一點配合的工作。

01 完整的閱讀過程從選書開始


"

很大家長都相信,多讀才會寫,但遇到的問題也都雷同:

為什麼我家孩子讀了好多書,但還是不會寫,別說不會寫,閱讀理解也不會做?

但凡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大部分從一兩歲開始,就在給孩子讀繪本了吧!到了幼小銜接的時候,又要讀橋樑書,從繪本過度到有拼音的簡單故事讀本,然後進入現在國家倡導的“整本書閱讀”。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但很大一部分家庭遇到的情況偏偏就是:讀書的時候,孩子老高興了,專注地沉浸在故事中,可是,一旦面對作文本,腦子瞬間歸零。

父母們很委屈,他們做了足夠多的事情:讀完書,讓孩子複述故事;鼓勵孩子摘抄喜歡的句子;寫讀後感、書評。

這些方法都正確,但就是沒有起到好效果。

其實,不是方法不對,不是不重視,真正的問題,很可能還是這一個原因:

我們把孩子丟在了書裡,自己卻站在一邊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嗎?好像不嚴重,但很關鍵。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讀書是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而不是隻讓孩子去看書

我的建議是:孩子開始讀書,我們不能只是書籍的提供者,還需要做一點配合的工作。

01 完整的閱讀過程從選書開始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大部分家長的態度是,老師推薦必讀書,我們買回來給孩子,家長的本分就已經完成了。其實是錯的。

合理的方法是陪孩子去書店。這個行為很簡單,耗時也很少,但能給孩子強烈的暗示:“這次閱讀過程你是老大,我們都是小弟,你有足夠的自由,在書架中找到你喜歡的。”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掌控讀書這個行為,而不是別人強加的要求,這是閱讀的開端。


02 一場完整閱讀的三個場景

"

很大家長都相信,多讀才會寫,但遇到的問題也都雷同:

為什麼我家孩子讀了好多書,但還是不會寫,別說不會寫,閱讀理解也不會做?

但凡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大部分從一兩歲開始,就在給孩子讀繪本了吧!到了幼小銜接的時候,又要讀橋樑書,從繪本過度到有拼音的簡單故事讀本,然後進入現在國家倡導的“整本書閱讀”。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但很大一部分家庭遇到的情況偏偏就是:讀書的時候,孩子老高興了,專注地沉浸在故事中,可是,一旦面對作文本,腦子瞬間歸零。

父母們很委屈,他們做了足夠多的事情:讀完書,讓孩子複述故事;鼓勵孩子摘抄喜歡的句子;寫讀後感、書評。

這些方法都正確,但就是沒有起到好效果。

其實,不是方法不對,不是不重視,真正的問題,很可能還是這一個原因:

我們把孩子丟在了書裡,自己卻站在一邊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嗎?好像不嚴重,但很關鍵。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讀書是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而不是隻讓孩子去看書

我的建議是:孩子開始讀書,我們不能只是書籍的提供者,還需要做一點配合的工作。

01 完整的閱讀過程從選書開始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大部分家長的態度是,老師推薦必讀書,我們買回來給孩子,家長的本分就已經完成了。其實是錯的。

合理的方法是陪孩子去書店。這個行為很簡單,耗時也很少,但能給孩子強烈的暗示:“這次閱讀過程你是老大,我們都是小弟,你有足夠的自由,在書架中找到你喜歡的。”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掌控讀書這個行為,而不是別人強加的要求,這是閱讀的開端。


02 一場完整閱讀的三個場景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第一個場景:書店

在書店裡,我們先一起找到學校推薦的書。

然後,現場開始討論:

必讀書在哪類書架上,附近還有什麼好玩的書?這裡都是三四年級的書,你想不想知道五六年級的哥哥、姐姐們在讀什麼書?

如此,閱讀就既有當下,也有未來的渴望和期待。

第二個場景:書架

給孩子準備一個自己的書架,讓他有在自己書架上構建閱讀王國的自豪感。

讓孩子的書架一點點飽滿起來,引導他們去佈置自己的書架、關心自己的書。閱讀跟所有的遊戲一樣,要有及時的反饋,滿足他哪怕最微小的虛榮心或成就感。

第三個場景:聊天

如果整個過程,父母都參與了,那麼,接下來,我們要一起聊天了。這一點特別重要:

和孩子聊天、對話,是我們的特權,不能放棄、不敢放棄、不允許放棄

怎麼聊呢?為什麼家長要陪孩子選書,就是為了瞭解書裡的基本故事,多少知道一點這個故事,我們就能聊天了。

舉個例子:我兒子剛讀完一本《米小圈上學記》,每次讀完一個故事,他就要模擬表演裡面的人物,然後試著把故事演給我。有些家長可能就是表揚一下:“好的!你做得很好!”或者就是問他“你學到了什麼道理”之類的。但是,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這麼“傻白甜”,請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幫他回憶一下,故事複述的完整不。有個問題很多家長都喜歡問:“你喜歡不喜歡這個故事?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道理?”拜託大家,這一步要麼放在最後,要麼直接忽略。請讓他在故事裡多泡一會兒,別給他這麼著急地溼淋淋地拽出來。

第二,從故事裡的人物開始聊。無論是小故事,還是長篇小說,核心一定是人物。孩子喜歡一本書,大概率就是喜歡裡面某個人。所以,我們從人物開始聊。

從人物聊會比較具體,而且,他喜歡或不喜歡某個人,代表了小傢伙正在形成的審美和價值觀,這麼重要的事情,你竟然不知道,怎麼可以!

這中間,你們之間可能會有出入,孩子和你喜歡的人物不一樣。因為不一樣,就可以聊了。

孩子就喜歡豬八戒,父母喜歡孫悟空,那麼,為什麼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父母在分析自己的喜好時,孩子隨時準備反駁,想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是多麼美妙的場景啊!他在學習你分析問題的方法,嘗試從中尋找“攻擊”你的武器。我們不是會和孩子無話可說嗎,這不是聊天的機會嗎?

同樣,當親子共同聊一個人物形象的時候,就是在傳遞價值觀。我們試著把故事中的那個人物引入到生活中來,帶孩子虛擬生活場景,這個過程,他就在思考和辨析。

03 每天和孩子一起朗讀


"

很大家長都相信,多讀才會寫,但遇到的問題也都雷同:

為什麼我家孩子讀了好多書,但還是不會寫,別說不會寫,閱讀理解也不會做?

但凡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大部分從一兩歲開始,就在給孩子讀繪本了吧!到了幼小銜接的時候,又要讀橋樑書,從繪本過度到有拼音的簡單故事讀本,然後進入現在國家倡導的“整本書閱讀”。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但很大一部分家庭遇到的情況偏偏就是:讀書的時候,孩子老高興了,專注地沉浸在故事中,可是,一旦面對作文本,腦子瞬間歸零。

父母們很委屈,他們做了足夠多的事情:讀完書,讓孩子複述故事;鼓勵孩子摘抄喜歡的句子;寫讀後感、書評。

這些方法都正確,但就是沒有起到好效果。

其實,不是方法不對,不是不重視,真正的問題,很可能還是這一個原因:

我們把孩子丟在了書裡,自己卻站在一邊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嗎?好像不嚴重,但很關鍵。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讀書是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而不是隻讓孩子去看書

我的建議是:孩子開始讀書,我們不能只是書籍的提供者,還需要做一點配合的工作。

01 完整的閱讀過程從選書開始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大部分家長的態度是,老師推薦必讀書,我們買回來給孩子,家長的本分就已經完成了。其實是錯的。

合理的方法是陪孩子去書店。這個行為很簡單,耗時也很少,但能給孩子強烈的暗示:“這次閱讀過程你是老大,我們都是小弟,你有足夠的自由,在書架中找到你喜歡的。”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掌控讀書這個行為,而不是別人強加的要求,這是閱讀的開端。


02 一場完整閱讀的三個場景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第一個場景:書店

在書店裡,我們先一起找到學校推薦的書。

然後,現場開始討論:

必讀書在哪類書架上,附近還有什麼好玩的書?這裡都是三四年級的書,你想不想知道五六年級的哥哥、姐姐們在讀什麼書?

如此,閱讀就既有當下,也有未來的渴望和期待。

第二個場景:書架

給孩子準備一個自己的書架,讓他有在自己書架上構建閱讀王國的自豪感。

讓孩子的書架一點點飽滿起來,引導他們去佈置自己的書架、關心自己的書。閱讀跟所有的遊戲一樣,要有及時的反饋,滿足他哪怕最微小的虛榮心或成就感。

第三個場景:聊天

如果整個過程,父母都參與了,那麼,接下來,我們要一起聊天了。這一點特別重要:

和孩子聊天、對話,是我們的特權,不能放棄、不敢放棄、不允許放棄

怎麼聊呢?為什麼家長要陪孩子選書,就是為了瞭解書裡的基本故事,多少知道一點這個故事,我們就能聊天了。

舉個例子:我兒子剛讀完一本《米小圈上學記》,每次讀完一個故事,他就要模擬表演裡面的人物,然後試著把故事演給我。有些家長可能就是表揚一下:“好的!你做得很好!”或者就是問他“你學到了什麼道理”之類的。但是,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這麼“傻白甜”,請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幫他回憶一下,故事複述的完整不。有個問題很多家長都喜歡問:“你喜歡不喜歡這個故事?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道理?”拜託大家,這一步要麼放在最後,要麼直接忽略。請讓他在故事裡多泡一會兒,別給他這麼著急地溼淋淋地拽出來。

第二,從故事裡的人物開始聊。無論是小故事,還是長篇小說,核心一定是人物。孩子喜歡一本書,大概率就是喜歡裡面某個人。所以,我們從人物開始聊。

從人物聊會比較具體,而且,他喜歡或不喜歡某個人,代表了小傢伙正在形成的審美和價值觀,這麼重要的事情,你竟然不知道,怎麼可以!

這中間,你們之間可能會有出入,孩子和你喜歡的人物不一樣。因為不一樣,就可以聊了。

孩子就喜歡豬八戒,父母喜歡孫悟空,那麼,為什麼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父母在分析自己的喜好時,孩子隨時準備反駁,想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是多麼美妙的場景啊!他在學習你分析問題的方法,嘗試從中尋找“攻擊”你的武器。我們不是會和孩子無話可說嗎,這不是聊天的機會嗎?

同樣,當親子共同聊一個人物形象的時候,就是在傳遞價值觀。我們試著把故事中的那個人物引入到生活中來,帶孩子虛擬生活場景,這個過程,他就在思考和辨析。

03 每天和孩子一起朗讀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有太多人忽視朗讀的意義和價值了。那麼,請讀這篇文章的朋友記住,從現在開始,每天跟孩子一起朗讀。

推薦一本聊家庭朗讀的書——《朗讀手冊》。這本書裡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要求:每天父母和孩子一起朗讀15分鐘。

每天15分鐘,怎樣朗讀?

第一,讀一個你們都能接受的故事。請孩子先讀,你再和他一起讀。不用著急糾正他,他會自然地跟隨你、模仿你。哪裡需要音量變化、聲音起伏,哪裡是邏輯重音,你只需要讀給他,剩下的他自己會搞定。
第二,挑一個孩子可能會喜歡的故事,自顧自地讀。孩子可能正在一邊玩耍,但聽到爸爸把這個故事讀得這麼好玩,注意力就能多少轉化過來一點兒,這樣,目的就達到了。

這裡有個要點,一定要讓爸爸多讀一些,父親的聲音真的塑造孩子的思維和情感。

04 讀孩子喜歡的故事,而不是經典名著


"

很大家長都相信,多讀才會寫,但遇到的問題也都雷同:

為什麼我家孩子讀了好多書,但還是不會寫,別說不會寫,閱讀理解也不會做?

但凡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大部分從一兩歲開始,就在給孩子讀繪本了吧!到了幼小銜接的時候,又要讀橋樑書,從繪本過度到有拼音的簡單故事讀本,然後進入現在國家倡導的“整本書閱讀”。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但很大一部分家庭遇到的情況偏偏就是:讀書的時候,孩子老高興了,專注地沉浸在故事中,可是,一旦面對作文本,腦子瞬間歸零。

父母們很委屈,他們做了足夠多的事情:讀完書,讓孩子複述故事;鼓勵孩子摘抄喜歡的句子;寫讀後感、書評。

這些方法都正確,但就是沒有起到好效果。

其實,不是方法不對,不是不重視,真正的問題,很可能還是這一個原因:

我們把孩子丟在了書裡,自己卻站在一邊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嗎?好像不嚴重,但很關鍵。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讀書是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而不是隻讓孩子去看書

我的建議是:孩子開始讀書,我們不能只是書籍的提供者,還需要做一點配合的工作。

01 完整的閱讀過程從選書開始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大部分家長的態度是,老師推薦必讀書,我們買回來給孩子,家長的本分就已經完成了。其實是錯的。

合理的方法是陪孩子去書店。這個行為很簡單,耗時也很少,但能給孩子強烈的暗示:“這次閱讀過程你是老大,我們都是小弟,你有足夠的自由,在書架中找到你喜歡的。”

讓孩子覺得自己能掌控讀書這個行為,而不是別人強加的要求,這是閱讀的開端。


02 一場完整閱讀的三個場景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第一個場景:書店

在書店裡,我們先一起找到學校推薦的書。

然後,現場開始討論:

必讀書在哪類書架上,附近還有什麼好玩的書?這裡都是三四年級的書,你想不想知道五六年級的哥哥、姐姐們在讀什麼書?

如此,閱讀就既有當下,也有未來的渴望和期待。

第二個場景:書架

給孩子準備一個自己的書架,讓他有在自己書架上構建閱讀王國的自豪感。

讓孩子的書架一點點飽滿起來,引導他們去佈置自己的書架、關心自己的書。閱讀跟所有的遊戲一樣,要有及時的反饋,滿足他哪怕最微小的虛榮心或成就感。

第三個場景:聊天

如果整個過程,父母都參與了,那麼,接下來,我們要一起聊天了。這一點特別重要:

和孩子聊天、對話,是我們的特權,不能放棄、不敢放棄、不允許放棄

怎麼聊呢?為什麼家長要陪孩子選書,就是為了瞭解書裡的基本故事,多少知道一點這個故事,我們就能聊天了。

舉個例子:我兒子剛讀完一本《米小圈上學記》,每次讀完一個故事,他就要模擬表演裡面的人物,然後試著把故事演給我。有些家長可能就是表揚一下:“好的!你做得很好!”或者就是問他“你學到了什麼道理”之類的。但是,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這麼“傻白甜”,請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幫他回憶一下,故事複述的完整不。有個問題很多家長都喜歡問:“你喜歡不喜歡這個故事?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道理?”拜託大家,這一步要麼放在最後,要麼直接忽略。請讓他在故事裡多泡一會兒,別給他這麼著急地溼淋淋地拽出來。

第二,從故事裡的人物開始聊。無論是小故事,還是長篇小說,核心一定是人物。孩子喜歡一本書,大概率就是喜歡裡面某個人。所以,我們從人物開始聊。

從人物聊會比較具體,而且,他喜歡或不喜歡某個人,代表了小傢伙正在形成的審美和價值觀,這麼重要的事情,你竟然不知道,怎麼可以!

這中間,你們之間可能會有出入,孩子和你喜歡的人物不一樣。因為不一樣,就可以聊了。

孩子就喜歡豬八戒,父母喜歡孫悟空,那麼,為什麼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父母在分析自己的喜好時,孩子隨時準備反駁,想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是多麼美妙的場景啊!他在學習你分析問題的方法,嘗試從中尋找“攻擊”你的武器。我們不是會和孩子無話可說嗎,這不是聊天的機會嗎?

同樣,當親子共同聊一個人物形象的時候,就是在傳遞價值觀。我們試著把故事中的那個人物引入到生活中來,帶孩子虛擬生活場景,這個過程,他就在思考和辨析。

03 每天和孩子一起朗讀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有太多人忽視朗讀的意義和價值了。那麼,請讀這篇文章的朋友記住,從現在開始,每天跟孩子一起朗讀。

推薦一本聊家庭朗讀的書——《朗讀手冊》。這本書裡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要求:每天父母和孩子一起朗讀15分鐘。

每天15分鐘,怎樣朗讀?

第一,讀一個你們都能接受的故事。請孩子先讀,你再和他一起讀。不用著急糾正他,他會自然地跟隨你、模仿你。哪裡需要音量變化、聲音起伏,哪裡是邏輯重音,你只需要讀給他,剩下的他自己會搞定。
第二,挑一個孩子可能會喜歡的故事,自顧自地讀。孩子可能正在一邊玩耍,但聽到爸爸把這個故事讀得這麼好玩,注意力就能多少轉化過來一點兒,這樣,目的就達到了。

這裡有個要點,一定要讓爸爸多讀一些,父親的聲音真的塑造孩子的思維和情感。

04 讀孩子喜歡的故事,而不是經典名著


為何孩子讀了不少書卻不會寫,就是因為你不明白讀書和看書不一樣

有太多人問過我了:是讓孩子先由著性子讀故事,還是儘快讓他接觸經典名著?

答案簡單且直接:讓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故事

名著確實好,經歷過時間淘洗,但也確實離現在太久遠了,剛開始培養閱讀習慣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習慣讀書,而不是讀多麼高深的書。

這句話請一定記住:習慣比方法更重要。

經典著作裡有太多表達手法、時代背景孩子不知道,他就無法進入這個故事,那麼,這種閱讀就是痛苦。

我的觀點是:先讀喜歡的故事,讓他們嚐到讀書的甜頭。等他們已經習慣了從書裡尋找自己喜歡的故事,再小心翼翼地把稍微艱深、經典一點的書送到他們面前。

同樣是讀《駱駝祥子》,不要一本正經給他聊老舍的地位和價值,先告訴他一個曲折的故事:有一個愛拉車的小夥子,被稱為駱駝祥子。他和駱駝有什麼關係?你想不想知道他的故事?

孩子的大腦是被故事餵養長大的,文學名著的內核就是故事。先別管它有多經典,先來分享這個故事。

在這個簡單故事的基礎上,我們先看有一個人的人生,然後是兩個人,然後是三四五六個人,然後,我們的人生也摻和進去,直到他和我們一起愛上這個故事,欣賞這種人生。

這樣的孩子,就是在讀書的孩子,而不是看書。讀書是一個至少有三個人一起玩的遊戲:孩子、父母,還有書裡講故事的那個人

明白了這一點,下一步,我們就可以說,怎麼把讀書中積攢下來的本領,用到寫作中間去了。這是下一篇文章要聊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