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
"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聊到了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通過一本書的簡介與序言,來判斷這本書裡是否可能會有你需要的知識。

今天,我們將來聊聊讀書前的準備工作,建立起正確的「閱讀理念」

閱讀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讀書」這件事情的看法。

有的人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不僅僅要逐字逐句地閱讀,還要反覆地思考作者為什麼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講述一個道理。

這樣的閱讀方法,一般來說,適合經典和文學類作品的研讀。

比如,我們在讀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這篇被譽為是「兩百年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時,我們就可以去思考 —— 為什麼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既不一上來就告訴我們伊凡·伊里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也不從他的同事們前來參加他的葬禮這件事情寫起,而是,寫了他的同事們在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後的反應?

再比如,我們在讀到《論語》裡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就可以停下來思考,這句話在我們現階段的生活裡,都得到了哪些例子的驗證,等等。

另外,如果在你心裡,這是一本堪比教材的經典讀物,你也可以按照逐字逐句,勾畫點評等方式,來仔仔細細體會書中的道理。

除了逐字逐句外,有人還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重點在於讓書中的內容快速地從心裡流過,get到1-2%對啟發。(《快速閱讀術》)

這本書的作者,書評人印南敦史先生,也是一位曾經1頁書要讀5分鐘的慢讀者。結果,在改變了閱讀理念,化逐字逐句閱讀為掃讀、跳讀、精讀相結合後,達到了一年讀700書,寫700篇書評的驚人轉變。(更多內容,請戳:從1頁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的祕訣是……(強烈推薦))

這,也是靈遙個人常常會用到的閱讀方法。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生活裡有99%的書,我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閱讀的。


"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聊到了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通過一本書的簡介與序言,來判斷這本書裡是否可能會有你需要的知識。

今天,我們將來聊聊讀書前的準備工作,建立起正確的「閱讀理念」

閱讀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讀書」這件事情的看法。

有的人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不僅僅要逐字逐句地閱讀,還要反覆地思考作者為什麼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講述一個道理。

這樣的閱讀方法,一般來說,適合經典和文學類作品的研讀。

比如,我們在讀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這篇被譽為是「兩百年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時,我們就可以去思考 —— 為什麼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既不一上來就告訴我們伊凡·伊里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也不從他的同事們前來參加他的葬禮這件事情寫起,而是,寫了他的同事們在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後的反應?

再比如,我們在讀到《論語》裡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就可以停下來思考,這句話在我們現階段的生活裡,都得到了哪些例子的驗證,等等。

另外,如果在你心裡,這是一本堪比教材的經典讀物,你也可以按照逐字逐句,勾畫點評等方式,來仔仔細細體會書中的道理。

除了逐字逐句外,有人還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重點在於讓書中的內容快速地從心裡流過,get到1-2%對啟發。(《快速閱讀術》)

這本書的作者,書評人印南敦史先生,也是一位曾經1頁書要讀5分鐘的慢讀者。結果,在改變了閱讀理念,化逐字逐句閱讀為掃讀、跳讀、精讀相結合後,達到了一年讀700書,寫700篇書評的驚人轉變。(更多內容,請戳:從1頁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的祕訣是……(強烈推薦))

這,也是靈遙個人常常會用到的閱讀方法。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生活裡有99%的書,我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閱讀的。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不得不說,我們處在了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裡,而互聯網的高度發達,則給了我們每個人盡情釋放表達慾望的機會。

換句話說,只要你對某一件事情,有你自己的主張,都可以通過寫文章、做短視頻、做直播等方式,來告訴大家你的見解。

就拿閱讀這件事情來說吧,既有立志於「改變大眾逐字逐句閱讀理念」的《快速閱讀術》,也有區分「經典閱讀」與「資訊檢索閱讀」的《閱讀整理學》,還有從「致用」角度出發的《這樣讀書就夠了》,甚至,還有麥肯錫精英、傳媒界大牛寫的《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等等。

這些書,在靈遙看來,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了我們,為什麼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是事情,以及,作者本人都是如何選書、讀書、記筆記、輸出的

從一方面來說,某一領域圖書的大量出版,給了我們更多的,獲取信息的渠道,這也使得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更容易做到「兼聽則明」,做出質量更高的決策來。

然而,信息的過度氾濫,與獲取信息難度的降低,也使得我們很難想像在學生時代那樣,能夠通過閱讀一本經典,來完完全全掌握一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了。

所以,把書當成是字典,而不是權威,來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識,並把它們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裡,才是碎片化時代的學習之道。


"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聊到了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通過一本書的簡介與序言,來判斷這本書裡是否可能會有你需要的知識。

今天,我們將來聊聊讀書前的準備工作,建立起正確的「閱讀理念」

閱讀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讀書」這件事情的看法。

有的人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不僅僅要逐字逐句地閱讀,還要反覆地思考作者為什麼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講述一個道理。

這樣的閱讀方法,一般來說,適合經典和文學類作品的研讀。

比如,我們在讀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這篇被譽為是「兩百年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時,我們就可以去思考 —— 為什麼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既不一上來就告訴我們伊凡·伊里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也不從他的同事們前來參加他的葬禮這件事情寫起,而是,寫了他的同事們在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後的反應?

再比如,我們在讀到《論語》裡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就可以停下來思考,這句話在我們現階段的生活裡,都得到了哪些例子的驗證,等等。

另外,如果在你心裡,這是一本堪比教材的經典讀物,你也可以按照逐字逐句,勾畫點評等方式,來仔仔細細體會書中的道理。

除了逐字逐句外,有人還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重點在於讓書中的內容快速地從心裡流過,get到1-2%對啟發。(《快速閱讀術》)

這本書的作者,書評人印南敦史先生,也是一位曾經1頁書要讀5分鐘的慢讀者。結果,在改變了閱讀理念,化逐字逐句閱讀為掃讀、跳讀、精讀相結合後,達到了一年讀700書,寫700篇書評的驚人轉變。(更多內容,請戳:從1頁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的祕訣是……(強烈推薦))

這,也是靈遙個人常常會用到的閱讀方法。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生活裡有99%的書,我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閱讀的。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不得不說,我們處在了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裡,而互聯網的高度發達,則給了我們每個人盡情釋放表達慾望的機會。

換句話說,只要你對某一件事情,有你自己的主張,都可以通過寫文章、做短視頻、做直播等方式,來告訴大家你的見解。

就拿閱讀這件事情來說吧,既有立志於「改變大眾逐字逐句閱讀理念」的《快速閱讀術》,也有區分「經典閱讀」與「資訊檢索閱讀」的《閱讀整理學》,還有從「致用」角度出發的《這樣讀書就夠了》,甚至,還有麥肯錫精英、傳媒界大牛寫的《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等等。

這些書,在靈遙看來,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了我們,為什麼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是事情,以及,作者本人都是如何選書、讀書、記筆記、輸出的

從一方面來說,某一領域圖書的大量出版,給了我們更多的,獲取信息的渠道,這也使得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更容易做到「兼聽則明」,做出質量更高的決策來。

然而,信息的過度氾濫,與獲取信息難度的降低,也使得我們很難想像在學生時代那樣,能夠通過閱讀一本經典,來完完全全掌握一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了。

所以,把書當成是字典,而不是權威,來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識,並把它們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裡,才是碎片化時代的學習之道。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那麼,具體該怎麼操作呢?

在這裡,我想拿「閱讀」這件事情,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首先,閱讀並不只是「讀書」這一件事情,而是涉及到了選書、安排時間、讀書、記筆記、分享等多個方面。

但是,在過去的生活裡,我們每一個人都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閱讀習慣」,比如,有的人會習慣在上下班的地鐵裡,拿出Kindle看上幾頁書,但是,有的人則必須坐在書桌前,才能夠讀進去。

所以,一味地去「生搬硬套」別人的閱讀方法和理念,有時候,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畢竟,想要改掉一個你習以為常,且從骨子裡就認為是對的的習慣,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時,我們最好的閱讀方式,是迴歸自己,問自己,在選書、安排時間、讀書、記筆記、分享等多個方面,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是哪一個部分。

然後,再去閱讀不同書裡的對應章節和片段,從中組合出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甚至,你還可以在借鑑大牛們的基礎上,形成一套自己的閱讀方法。

比如,昨天晚上的分享裡,有一位小夥伴便向我們介紹了一套他自己原創的筆記方法。

在拿到一本書後,他會在閱讀的過程裡,用紅色的筆勾畫出書裡的重點內容,然後,再用藍色的筆在一旁寫下自己的批註與點評,最後,再用黑色的筆,寫下自己讀了這段話,或是這篇文章的感悟。

這樣,在整理讀書感,或是書評的時候,他便可以按照顏色來歸納總結了。 、

所以,對於有的書,我們也需要採用這種「讓書中的內容,從腦中流過,然後收穫『wow,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知識』」的閱讀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閱讀效率,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多的知識。


"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聊到了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通過一本書的簡介與序言,來判斷這本書裡是否可能會有你需要的知識。

今天,我們將來聊聊讀書前的準備工作,建立起正確的「閱讀理念」

閱讀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讀書」這件事情的看法。

有的人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不僅僅要逐字逐句地閱讀,還要反覆地思考作者為什麼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講述一個道理。

這樣的閱讀方法,一般來說,適合經典和文學類作品的研讀。

比如,我們在讀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這篇被譽為是「兩百年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時,我們就可以去思考 —— 為什麼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既不一上來就告訴我們伊凡·伊里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也不從他的同事們前來參加他的葬禮這件事情寫起,而是,寫了他的同事們在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後的反應?

再比如,我們在讀到《論語》裡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就可以停下來思考,這句話在我們現階段的生活裡,都得到了哪些例子的驗證,等等。

另外,如果在你心裡,這是一本堪比教材的經典讀物,你也可以按照逐字逐句,勾畫點評等方式,來仔仔細細體會書中的道理。

除了逐字逐句外,有人還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重點在於讓書中的內容快速地從心裡流過,get到1-2%對啟發。(《快速閱讀術》)

這本書的作者,書評人印南敦史先生,也是一位曾經1頁書要讀5分鐘的慢讀者。結果,在改變了閱讀理念,化逐字逐句閱讀為掃讀、跳讀、精讀相結合後,達到了一年讀700書,寫700篇書評的驚人轉變。(更多內容,請戳:從1頁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的祕訣是……(強烈推薦))

這,也是靈遙個人常常會用到的閱讀方法。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生活裡有99%的書,我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閱讀的。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不得不說,我們處在了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裡,而互聯網的高度發達,則給了我們每個人盡情釋放表達慾望的機會。

換句話說,只要你對某一件事情,有你自己的主張,都可以通過寫文章、做短視頻、做直播等方式,來告訴大家你的見解。

就拿閱讀這件事情來說吧,既有立志於「改變大眾逐字逐句閱讀理念」的《快速閱讀術》,也有區分「經典閱讀」與「資訊檢索閱讀」的《閱讀整理學》,還有從「致用」角度出發的《這樣讀書就夠了》,甚至,還有麥肯錫精英、傳媒界大牛寫的《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等等。

這些書,在靈遙看來,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了我們,為什麼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是事情,以及,作者本人都是如何選書、讀書、記筆記、輸出的

從一方面來說,某一領域圖書的大量出版,給了我們更多的,獲取信息的渠道,這也使得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更容易做到「兼聽則明」,做出質量更高的決策來。

然而,信息的過度氾濫,與獲取信息難度的降低,也使得我們很難想像在學生時代那樣,能夠通過閱讀一本經典,來完完全全掌握一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了。

所以,把書當成是字典,而不是權威,來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識,並把它們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裡,才是碎片化時代的學習之道。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那麼,具體該怎麼操作呢?

在這裡,我想拿「閱讀」這件事情,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首先,閱讀並不只是「讀書」這一件事情,而是涉及到了選書、安排時間、讀書、記筆記、分享等多個方面。

但是,在過去的生活裡,我們每一個人都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閱讀習慣」,比如,有的人會習慣在上下班的地鐵裡,拿出Kindle看上幾頁書,但是,有的人則必須坐在書桌前,才能夠讀進去。

所以,一味地去「生搬硬套」別人的閱讀方法和理念,有時候,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畢竟,想要改掉一個你習以為常,且從骨子裡就認為是對的的習慣,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時,我們最好的閱讀方式,是迴歸自己,問自己,在選書、安排時間、讀書、記筆記、分享等多個方面,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是哪一個部分。

然後,再去閱讀不同書裡的對應章節和片段,從中組合出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甚至,你還可以在借鑑大牛們的基礎上,形成一套自己的閱讀方法。

比如,昨天晚上的分享裡,有一位小夥伴便向我們介紹了一套他自己原創的筆記方法。

在拿到一本書後,他會在閱讀的過程裡,用紅色的筆勾畫出書裡的重點內容,然後,再用藍色的筆在一旁寫下自己的批註與點評,最後,再用黑色的筆,寫下自己讀了這段話,或是這篇文章的感悟。

這樣,在整理讀書感,或是書評的時候,他便可以按照顏色來歸納總結了。 、

所以,對於有的書,我們也需要採用這種「讓書中的內容,從腦中流過,然後收穫『wow,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知識』」的閱讀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閱讀效率,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多的知識。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但是,這個方法,在靈遙看來,也存在著一些誤區。

比方說,對於同樣的一個主題,處在不同地區,有時不同教育背景,甚至是不同生活經歷的人,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就拿「收納」來說吧,有的人可能會希望從中學習到讓在家裡收納空間變大的同時,不減少自己活動空間的方法,有的人可能會希望學到高效整理出一個乾淨整潔的房間的方法,有的人思考的也許就是「哪些東西,其實是沒有必要買的」。

可見,同樣是以閱讀一本與「收納」有關的書,不同的人收穫到的點,也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這時候,你該如何去做才能夠保證自己儘量地做到「不偏不倚」地去獲取一本書的內容?

在這裡,我想和你分享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聽別人寫的講書稿,或是讀別人寫的拆解稿,就像你在「書語人間」裡讀到的一樣。但是,你在讀的時候,一不要盲信,二不要盲從,而是,去主動地對比,同樣的一本書,我讀到了什麼,別人讀到了什麼,來幫助自己吸取額外的知識。

之所以不希望你「盲信盲從」,是因為在進行聽書稿與拆解稿的創作時,讀書人也是結合自己對一本書的理解,來儘量地去為大家提煉出一本書的精華內容,做到翻譯裡要求的「信達雅」。

然而,考慮到每一位解讀的閱歷,想要做到完全還原出一本書的原貌,其實是十分困難的,特別是對一本文學類或是經典類圖書如,《紅樓夢》等

甚至,對有的書,你在不同的時期閱讀時,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如,《長短經》《資治通鑑》《曾國藩家書》等經典。

所以,如果你在聽了一本別人覺得「哇噻,這本書也太酷了吧」的書後,反倒得出了「哦,不就是一件挺簡單的事情嗎?值得這麼大書特書嗎?」的結論,並不能證明這本書不好,而只是說明,你已經過了讀這本書的階段了。

這也是為什麼靈遙會在第一篇文章(更多內容,請戳:一天讀完1本書,我是如何做到的?① | 選書)裡談到,在選書的時候,不要去一味地迷信讀書清單和大牛的推薦,而是要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把這些「推薦」當做是補充信息。

第二方法,是主動分享,即,通過寫一篇文章的方式,或是與別人交流的方式,來告訴大家,關於這本書,你都有什麼樣的看法,然後在切磋過程中相互學習,一起進步。

如果你經常這麼做,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時,都會有自己的主張。甚至,對某一個詞語,不同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一旦遇到一個喜歡和你唱反調的書友,你可一定得多和Ta切磋。因為,正是有人幫助我們看到了自己不知道的那一面,我們才能夠識別並突破自己的侷限,在日積月累中,慢慢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聊到了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通過一本書的簡介與序言,來判斷這本書裡是否可能會有你需要的知識。

今天,我們將來聊聊讀書前的準備工作,建立起正確的「閱讀理念」

閱讀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讀書」這件事情的看法。

有的人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不僅僅要逐字逐句地閱讀,還要反覆地思考作者為什麼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講述一個道理。

這樣的閱讀方法,一般來說,適合經典和文學類作品的研讀。

比如,我們在讀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這篇被譽為是「兩百年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時,我們就可以去思考 —— 為什麼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作者既不一上來就告訴我們伊凡·伊里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也不從他的同事們前來參加他的葬禮這件事情寫起,而是,寫了他的同事們在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後的反應?

再比如,我們在讀到《論語》裡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就可以停下來思考,這句話在我們現階段的生活裡,都得到了哪些例子的驗證,等等。

另外,如果在你心裡,這是一本堪比教材的經典讀物,你也可以按照逐字逐句,勾畫點評等方式,來仔仔細細體會書中的道理。

除了逐字逐句外,有人還會告訴你,讀書的時候,重點在於讓書中的內容快速地從心裡流過,get到1-2%對啟發。(《快速閱讀術》)

這本書的作者,書評人印南敦史先生,也是一位曾經1頁書要讀5分鐘的慢讀者。結果,在改變了閱讀理念,化逐字逐句閱讀為掃讀、跳讀、精讀相結合後,達到了一年讀700書,寫700篇書評的驚人轉變。(更多內容,請戳:從1頁5分鐘到每年讀700本的祕訣是……(強烈推薦))

這,也是靈遙個人常常會用到的閱讀方法。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生活裡有99%的書,我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閱讀的。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不得不說,我們處在了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裡,而互聯網的高度發達,則給了我們每個人盡情釋放表達慾望的機會。

換句話說,只要你對某一件事情,有你自己的主張,都可以通過寫文章、做短視頻、做直播等方式,來告訴大家你的見解。

就拿閱讀這件事情來說吧,既有立志於「改變大眾逐字逐句閱讀理念」的《快速閱讀術》,也有區分「經典閱讀」與「資訊檢索閱讀」的《閱讀整理學》,還有從「致用」角度出發的《這樣讀書就夠了》,甚至,還有麥肯錫精英、傳媒界大牛寫的《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等等。

這些書,在靈遙看來,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了我們,為什麼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是事情,以及,作者本人都是如何選書、讀書、記筆記、輸出的

從一方面來說,某一領域圖書的大量出版,給了我們更多的,獲取信息的渠道,這也使得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更容易做到「兼聽則明」,做出質量更高的決策來。

然而,信息的過度氾濫,與獲取信息難度的降低,也使得我們很難想像在學生時代那樣,能夠通過閱讀一本經典,來完完全全掌握一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了。

所以,把書當成是字典,而不是權威,來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識,並把它們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裡,才是碎片化時代的學習之道。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那麼,具體該怎麼操作呢?

在這裡,我想拿「閱讀」這件事情,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首先,閱讀並不只是「讀書」這一件事情,而是涉及到了選書、安排時間、讀書、記筆記、分享等多個方面。

但是,在過去的生活裡,我們每一個人都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閱讀習慣」,比如,有的人會習慣在上下班的地鐵裡,拿出Kindle看上幾頁書,但是,有的人則必須坐在書桌前,才能夠讀進去。

所以,一味地去「生搬硬套」別人的閱讀方法和理念,有時候,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畢竟,想要改掉一個你習以為常,且從骨子裡就認為是對的的習慣,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時,我們最好的閱讀方式,是迴歸自己,問自己,在選書、安排時間、讀書、記筆記、分享等多個方面,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是哪一個部分。

然後,再去閱讀不同書裡的對應章節和片段,從中組合出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甚至,你還可以在借鑑大牛們的基礎上,形成一套自己的閱讀方法。

比如,昨天晚上的分享裡,有一位小夥伴便向我們介紹了一套他自己原創的筆記方法。

在拿到一本書後,他會在閱讀的過程裡,用紅色的筆勾畫出書裡的重點內容,然後,再用藍色的筆在一旁寫下自己的批註與點評,最後,再用黑色的筆,寫下自己讀了這段話,或是這篇文章的感悟。

這樣,在整理讀書感,或是書評的時候,他便可以按照顏色來歸納總結了。 、

所以,對於有的書,我們也需要採用這種「讓書中的內容,從腦中流過,然後收穫『wow,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知識』」的閱讀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閱讀效率,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多的知識。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但是,這個方法,在靈遙看來,也存在著一些誤區。

比方說,對於同樣的一個主題,處在不同地區,有時不同教育背景,甚至是不同生活經歷的人,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就拿「收納」來說吧,有的人可能會希望從中學習到讓在家裡收納空間變大的同時,不減少自己活動空間的方法,有的人可能會希望學到高效整理出一個乾淨整潔的房間的方法,有的人思考的也許就是「哪些東西,其實是沒有必要買的」。

可見,同樣是以閱讀一本與「收納」有關的書,不同的人收穫到的點,也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這時候,你該如何去做才能夠保證自己儘量地做到「不偏不倚」地去獲取一本書的內容?

在這裡,我想和你分享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聽別人寫的講書稿,或是讀別人寫的拆解稿,就像你在「書語人間」裡讀到的一樣。但是,你在讀的時候,一不要盲信,二不要盲從,而是,去主動地對比,同樣的一本書,我讀到了什麼,別人讀到了什麼,來幫助自己吸取額外的知識。

之所以不希望你「盲信盲從」,是因為在進行聽書稿與拆解稿的創作時,讀書人也是結合自己對一本書的理解,來儘量地去為大家提煉出一本書的精華內容,做到翻譯裡要求的「信達雅」。

然而,考慮到每一位解讀的閱歷,想要做到完全還原出一本書的原貌,其實是十分困難的,特別是對一本文學類或是經典類圖書如,《紅樓夢》等

甚至,對有的書,你在不同的時期閱讀時,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如,《長短經》《資治通鑑》《曾國藩家書》等經典。

所以,如果你在聽了一本別人覺得「哇噻,這本書也太酷了吧」的書後,反倒得出了「哦,不就是一件挺簡單的事情嗎?值得這麼大書特書嗎?」的結論,並不能證明這本書不好,而只是說明,你已經過了讀這本書的階段了。

這也是為什麼靈遙會在第一篇文章(更多內容,請戳:一天讀完1本書,我是如何做到的?① | 選書)裡談到,在選書的時候,不要去一味地迷信讀書清單和大牛的推薦,而是要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把這些「推薦」當做是補充信息。

第二方法,是主動分享,即,通過寫一篇文章的方式,或是與別人交流的方式,來告訴大家,關於這本書,你都有什麼樣的看法,然後在切磋過程中相互學習,一起進步。

如果你經常這麼做,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時,都會有自己的主張。甚至,對某一個詞語,不同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一旦遇到一個喜歡和你唱反調的書友,你可一定得多和Ta切磋。因為,正是有人幫助我們看到了自己不知道的那一面,我們才能夠識別並突破自己的侷限,在日積月累中,慢慢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一天讀完1本書,我都是如何做到的?④ | 閱讀理念



由此可見,閱讀,與其說是把書裡的文字一個個地復刻到自己的大腦裡,不如說是,利用讀書這個方式,來對話智者,完成對書中內容的一次再創作。

換言之,真正有效的閱讀,從來就不是在讀完一本書後,告訴了別人「我都知道了什麼」,而是用上了書裡的內容,讓自己的生活越過越好。

舉個例子,在讀了這本《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裡做出更好的選擇》以後,我明白了在做出決策前,我們會習慣性地去向別人尋求肯定的言論,來支持自己的決定。於是,我便開始去主動留意那些反對的聲音,甚至主動把它們看成是一個個我需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來思考如何才能夠解決它們。

因為,你的優點,我說與不說都是你的優點,你的缺點,我一旦指出來了,你改正了它,你將前進一大步。

所以,正是考慮到人與人的不同,當你看到不同的人對同一本書有完全不一樣的解讀時,也完全不用感到驚訝,或是想要去爭論一個孰是孰非。因為,大家只是看問題的方式不同,談不上誰不誰「優越」許多。

這,也正如同鄧公以前說過的一句話,管它黑貓白貓,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今天的文章裡,靈遙向大家分享了我平時裡常用的一種讀書方法,那就是,把書當做是字典,通過與它對話,來獲取我需要的知識,為我所用,幫助我把日子越過越好

希望,這樣的閱讀理念,也能夠對你的閱讀有所啟發。

明天,靈遙將談談不同類型的書,都有哪些寫作的套路,以及在閱讀的過程中,哪些部分才是大家需要仔細閱讀的重點,而哪些部分大家可以跳過,或是酌情參考。

敬請期待。


今日話題:

你是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情的呢?

請在評論區裡留言分享吧!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