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普通人提升自我最快的途徑

閱讀是普通人提升自我最快的途徑

收入越低越愛看電視,收入越高越愛讀書

國家統計局去年年底公佈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顯示:收入越低的居民看電視時間越多,低收入群體每天看電視時間為1小時50分鐘;收入越高的居民閱讀書報期刊的時間越多,高收入群體閱讀時長為20分鐘。高收入群體中21%有閱讀行為,而低收入群體只有6.6%有閱讀行為。

為什麼收入高的人更喜愛閱讀?

閱讀是一種主動行為,而看電視是一種被動接受行為。不斷進行主動的閱讀行為,思維能夠不斷得到增進,長期被動接受會使自己的思維固化。

閱讀對思維能力的鍛鍊是促使喜愛閱讀的人更優秀的原因。

提升理解力的閱讀

單從閱讀本身來說,閱讀對一般普通人有兩種作用:1、獲取資訊知識;2、提高理解力。

獲取資訊知識是一種簡單的記憶行為,例如背單詞、獲取新聞信息等。這種類型的知識能增長人見聞,表示這件事情我知道了,但是不能增進人的理解能力。

而理解力更類似於學習能力。常聽到有人說,“這本書裡的字都認識,但是連在一起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這就是典型的讀者理解力不達標的例子。

理解力是一種純粹靠頭腦運作,逐步推進對作者想法的理解,並且大腦通過長期訓練,建立這種理解結果的運作機制。理解力需要一定的智力基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智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閱讀是普通人提升自我最快的途徑

理解力是自我學習能力最關鍵的一種能力

理解力是自我學習能力最關鍵的一種能力。學校教育可以被稱為指導性教育,有老師將需要學習的知識拆開成我們能夠理解的程度,逐步貫徹到我們頭腦中。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通常是被動的。而閱讀是一種完全自主的活動,作者的思想,自己的疑問,都需要自己一步步摸索。

這種逐步摸索的學習過程叫做自我發現式的學習。人需要自我發現式的學習,這樣離開老師的指導後,自己才可以有能力實現自我增進。

閱讀是普通人提升自我最快的途徑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才能通過閱讀提升我們的理解力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閱讀能夠提升理解力的書籍種類。

最方便的區分方法是這本書是不是思想類的書籍,如果是,那麼這本書就對提升理解力有較大幫助。除此之外,是實用方法類的書籍,比如《學會做PPT的12個技巧》,《如何有效進行時間管理》等,這類書籍最顯著特點是它的主要內容都是在闡述教會你如果運用技巧和方法。

做一個主動的閱讀者

在找到思想類的書籍後,是需要訓練自己做一個主動的閱讀者。

閱讀的人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打開書信息噴湧而來,合上書腦袋一片空白。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原因是因為沒有主動的去閱讀,對書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導致自己思維一直在被作者帶著走。

閱讀不是背書,如何是一本能增進理解力的好書,思想也一定是有高度的,單純的跟著作者節奏,回過頭來發現只記住書中隻言片語,一段時間過後隻言片語也完全不記得了。只有做一位主動的讀者才能把握閱讀的節奏,也才能真正有所獲得。

閱讀是普通人提升自我最快的途徑

做一位主動的讀者可以運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四層次閱讀法進行訓練

: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是要求最低的閱讀層次,只需要識字,具備可以閱讀資訊類讀物的能力即可。這種閱讀要求一般在小學4年級就能達到,在此不做贅述。

接下來要說的重點是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檢視閱讀是初開始閱讀的讀者運用最多的閱讀方法。

檢視閱讀需要簡單五個步驟來大概瞭解書本內容: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4、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相關的篇章來看;

5、最後一步,把書打開,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

但不要太多。經過這五個步驟的準備就可以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利用分析閱讀解構整本書

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對一本書表面、粗淺的瞭解,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對一本書深入、詳細的瞭解。

為能充分吸收書裡的知識和作者思想,分析閱讀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在教讀者怎麼閱讀一本書。這兩部分是:輸入和輸出。輸入是瞭解一本書的內容。

瞭解一本書的內容有四個方法:

  • 首先,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比如按照學科可以分為:哲學、經濟學、數學、管理學、心理學、文學、政治學等不同內容。
  • 其次,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接下來,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來。

  • 最後,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能大概瞭解一本書還不夠,想要讀懂一本書還需要利用分析閱讀深挖書中內容,這就是分析閱讀第二階段:找出作者的關鍵字、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重新架構作者論述形成完成的因果結構、確定作者已解決、未解決和未解決中作者認為不能解決的問題。

找出作者使用的關鍵詞

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找出作者使用的關鍵詞。讀書可以被看做一種無聲的對話,說話的人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思維邏輯,為能準確表達這套邏輯會賦予詞彙特殊含義。

書本也是一樣,作者在傳達自己思想過程中,也會給部分詞彙賦予特殊的含義,尤其是針對某些我們常見詞語,如果不注意觀察作者賦予的特殊含義很容易在剛開始閱讀時就因為特殊關鍵詞原因而被攪的一頭霧水。

找出關鍵詞有一個技巧,一般頻繁被作者使用的詞彙通常就是書本關鍵詞,而反覆強調關鍵詞的句子很有可能就是作者的主旨句。

但讀書僅有上面的輸入過程是不夠的,要深刻理解一本書,還需要根據所學主動輸出內容。

輸出有寫讀後感、給作者提問等方法。寫讀後感是對讀者要求比較高的輸出方式,大部分人很難做到,所以這裡重點介紹給作者提問的方法。

提問可以從四個角度找問題:作者的知識儲備方面、作者的知識準確性方面、作者的邏輯思路合理性方面。

提問是一種對書本閱讀內容的辯證反思,“盡信書不如無書”。進入作者世界可以全身心,但是能夠藉助這些提問,才能更好、更深刻理解一本書。

我們希望通過閱讀來增進理解力,提高自學能力,但是這兩項能力最終是要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閱讀技巧中最直接指向解決問題的技巧就是: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通過閱讀書籍探索某個問題的方式,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增進自己解決問題能力。我們通過百度尋找問題的現成答案,但是找不到問題的解決思路。而不斷的主題閱讀訓練可以。主題閱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主題閱讀準備階段和主題閱讀階段。

主題閱讀準備階段:根據主題設計試驗性書目。書目最常用的是根據主題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然後輔助一些主題專家的建議書目。等到篩選成功之後,再簡單瀏覽書目錄,篩選主題相關性高的書。

閱讀是普通人提升自我最快的途徑

主題閱讀階段: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先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詮釋;

3、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構建這種議題;

5、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閱讀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閱讀過程越主動獲得的越多,關於閱讀的方法,後續會和讀者持續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