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因為真正情緒顆粒度強的孩子,能區分自己從這次災難事件中感受到的震驚和抗拒、繼而是悲傷和痛苦,最後的無助和難過來源自己的無能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書裡這樣來定義情緒粒度大的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有“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籠統的、瀰漫性的:知道自己難過、生氣,但是說不清到底怎麼了,只能被情緒死死地捆綁住。

相反,情緒粒度小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駕馭它。

也就是說,高情緒顆粒度意味著我們能很好地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無名的怒火”而胡亂洩憤;而是能夠很好地分析錯綜複雜的情緒——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追溯情緒的起源,進而改變自己或者環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讓一個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說清楚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顯然不太現實。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因為真正情緒顆粒度強的孩子,能區分自己從這次災難事件中感受到的震驚和抗拒、繼而是悲傷和痛苦,最後的無助和難過來源自己的無能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書裡這樣來定義情緒粒度大的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有“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籠統的、瀰漫性的:知道自己難過、生氣,但是說不清到底怎麼了,只能被情緒死死地捆綁住。

相反,情緒粒度小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駕馭它。

也就是說,高情緒顆粒度意味著我們能很好地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無名的怒火”而胡亂洩憤;而是能夠很好地分析錯綜複雜的情緒——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追溯情緒的起源,進而改變自己或者環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讓一個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說清楚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顯然不太現實。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2、情緒粒度對人的情緒影響有多大?

前段時間我看了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面謝娜跟應採兒有這樣一段對話:

謝娜問應採兒:“你有沒有一生氣馬上就停止的時候?”

應採兒說:“馬上停止我覺得不可能吧,就是要慢慢往下一個斜坡這樣子(意思是情緒緩和有一個一過渡,不可能一下子停止)。”

謝娜說:“對啊,但是對於傑哥來說不是這樣子,比如我正在生氣,他會說:好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已經過去了,我們翻篇了,不聊這個事情了,來笑一個。”

張傑對於情緒的理解,讓謝娜哭笑不得,對謝娜來說,一個人正處於情緒低谷的時候,是不可能立刻就轉怒為笑的,即便是真的這樣,也可能只是佯作歡笑,停止難過。

謝娜跟張傑對情緒理解的不同,正是因為每個人對情緒表達和管控能力的不同決定的,這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體內的情緒顆粒不同導致的。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因為真正情緒顆粒度強的孩子,能區分自己從這次災難事件中感受到的震驚和抗拒、繼而是悲傷和痛苦,最後的無助和難過來源自己的無能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書裡這樣來定義情緒粒度大的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有“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籠統的、瀰漫性的:知道自己難過、生氣,但是說不清到底怎麼了,只能被情緒死死地捆綁住。

相反,情緒粒度小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駕馭它。

也就是說,高情緒顆粒度意味著我們能很好地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無名的怒火”而胡亂洩憤;而是能夠很好地分析錯綜複雜的情緒——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追溯情緒的起源,進而改變自己或者環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讓一個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說清楚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顯然不太現實。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2、情緒粒度對人的情緒影響有多大?

前段時間我看了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面謝娜跟應採兒有這樣一段對話:

謝娜問應採兒:“你有沒有一生氣馬上就停止的時候?”

應採兒說:“馬上停止我覺得不可能吧,就是要慢慢往下一個斜坡這樣子(意思是情緒緩和有一個一過渡,不可能一下子停止)。”

謝娜說:“對啊,但是對於傑哥來說不是這樣子,比如我正在生氣,他會說:好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已經過去了,我們翻篇了,不聊這個事情了,來笑一個。”

張傑對於情緒的理解,讓謝娜哭笑不得,對謝娜來說,一個人正處於情緒低谷的時候,是不可能立刻就轉怒為笑的,即便是真的這樣,也可能只是佯作歡笑,停止難過。

謝娜跟張傑對情緒理解的不同,正是因為每個人對情緒表達和管控能力的不同決定的,這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體內的情緒顆粒不同導致的。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正是因為不同的情緒粒度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所以情緒粒度其實對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情緒粒度的孩子比低情緒粒度要好在哪些地方呢?

  • l 高情緒粒度的人能夠對情緒進行細化

有一個關於“蜘蛛恐懼症”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人員把一些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分成了3組,讓他們用3種不同的方法來嘗試消除對蜘蛛的恐懼。

第1組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想些和蜘蛛無關的事情;

第2組用一種讓人不害怕的方式來描述蜘蛛:“我面前的這隻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第3組對自己的感覺進行精細的分類,例如“我面前的這隻蜘蛛長得很醜,讓人害怕,爬行的樣子讓我感覺噁心”。

最終的研究結果是,能夠進行情緒細分的人,更容易消除蜘蛛給自己帶來的恐懼,對調節情緒的作用最好。

  • l 情緒粒度高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懂得細分情緒的人,會給自己構建出更細緻的情緒體驗,也會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合適的發洩出口,所以他們在面對壓力和難過時,不會用酗酒、發瘋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表達憤怒,相對比較理智。

而情緒粒度低的人由於不知道如何細分和排解自己的情緒,所以更容易感到抑鬱和焦慮。

  • l 細分情緒有助於減輕焦慮

就像前面說的蜘蛛恐懼症的人一樣,當他懂得細化自己的情緒之後,他就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感覺到恐懼,從而知道勉強自己不去害怕或者轉移情緒,對克服自己的恐懼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就像我從小特別害怕蛇,小時候在農村看到蛇褪下的皮我都害怕的瑟瑟發抖,可是慢慢長大以後,再面對蛇時我對自己情緒進行了精細劃分,我認為我並不是因為蛇能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威脅,而是因為蛇滑滑的外表讓我感覺很噁心,因為我不光是覺得蛇噁心,而是跟蛇類似的爬行動物我都覺得噁心,比如黃鱔、蚯蚓之類的。

這樣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解讀和劃分之後,我竟然驚奇地發現我並不像以前一樣,只是想起蛇的樣子就開始瑟瑟發抖了。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因為真正情緒顆粒度強的孩子,能區分自己從這次災難事件中感受到的震驚和抗拒、繼而是悲傷和痛苦,最後的無助和難過來源自己的無能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書裡這樣來定義情緒粒度大的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有“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籠統的、瀰漫性的:知道自己難過、生氣,但是說不清到底怎麼了,只能被情緒死死地捆綁住。

相反,情緒粒度小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駕馭它。

也就是說,高情緒顆粒度意味著我們能很好地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無名的怒火”而胡亂洩憤;而是能夠很好地分析錯綜複雜的情緒——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追溯情緒的起源,進而改變自己或者環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讓一個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說清楚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顯然不太現實。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2、情緒粒度對人的情緒影響有多大?

前段時間我看了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面謝娜跟應採兒有這樣一段對話:

謝娜問應採兒:“你有沒有一生氣馬上就停止的時候?”

應採兒說:“馬上停止我覺得不可能吧,就是要慢慢往下一個斜坡這樣子(意思是情緒緩和有一個一過渡,不可能一下子停止)。”

謝娜說:“對啊,但是對於傑哥來說不是這樣子,比如我正在生氣,他會說:好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已經過去了,我們翻篇了,不聊這個事情了,來笑一個。”

張傑對於情緒的理解,讓謝娜哭笑不得,對謝娜來說,一個人正處於情緒低谷的時候,是不可能立刻就轉怒為笑的,即便是真的這樣,也可能只是佯作歡笑,停止難過。

謝娜跟張傑對情緒理解的不同,正是因為每個人對情緒表達和管控能力的不同決定的,這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體內的情緒顆粒不同導致的。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正是因為不同的情緒粒度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所以情緒粒度其實對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情緒粒度的孩子比低情緒粒度要好在哪些地方呢?

  • l 高情緒粒度的人能夠對情緒進行細化

有一個關於“蜘蛛恐懼症”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人員把一些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分成了3組,讓他們用3種不同的方法來嘗試消除對蜘蛛的恐懼。

第1組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想些和蜘蛛無關的事情;

第2組用一種讓人不害怕的方式來描述蜘蛛:“我面前的這隻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第3組對自己的感覺進行精細的分類,例如“我面前的這隻蜘蛛長得很醜,讓人害怕,爬行的樣子讓我感覺噁心”。

最終的研究結果是,能夠進行情緒細分的人,更容易消除蜘蛛給自己帶來的恐懼,對調節情緒的作用最好。

  • l 情緒粒度高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懂得細分情緒的人,會給自己構建出更細緻的情緒體驗,也會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合適的發洩出口,所以他們在面對壓力和難過時,不會用酗酒、發瘋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表達憤怒,相對比較理智。

而情緒粒度低的人由於不知道如何細分和排解自己的情緒,所以更容易感到抑鬱和焦慮。

  • l 細分情緒有助於減輕焦慮

就像前面說的蜘蛛恐懼症的人一樣,當他懂得細化自己的情緒之後,他就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感覺到恐懼,從而知道勉強自己不去害怕或者轉移情緒,對克服自己的恐懼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就像我從小特別害怕蛇,小時候在農村看到蛇褪下的皮我都害怕的瑟瑟發抖,可是慢慢長大以後,再面對蛇時我對自己情緒進行了精細劃分,我認為我並不是因為蛇能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威脅,而是因為蛇滑滑的外表讓我感覺很噁心,因為我不光是覺得蛇噁心,而是跟蛇類似的爬行動物我都覺得噁心,比如黃鱔、蚯蚓之類的。

這樣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解讀和劃分之後,我竟然驚奇地發現我並不像以前一樣,只是想起蛇的樣子就開始瑟瑟發抖了。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3、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顆粒

身邊有很多媽媽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家孩子犟得很呀,一不高興就發脾氣哭鬧。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之所以一不高興就開始哭鬧,正是因為孩子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良好的細分,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試圖讓父母能夠從哭鬧這個現象裡主動察覺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要求。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緒顆粒,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因為真正情緒顆粒度強的孩子,能區分自己從這次災難事件中感受到的震驚和抗拒、繼而是悲傷和痛苦,最後的無助和難過來源自己的無能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書裡這樣來定義情緒粒度大的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有“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籠統的、瀰漫性的:知道自己難過、生氣,但是說不清到底怎麼了,只能被情緒死死地捆綁住。

相反,情緒粒度小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駕馭它。

也就是說,高情緒顆粒度意味著我們能很好地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無名的怒火”而胡亂洩憤;而是能夠很好地分析錯綜複雜的情緒——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追溯情緒的起源,進而改變自己或者環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讓一個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說清楚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顯然不太現實。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2、情緒粒度對人的情緒影響有多大?

前段時間我看了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面謝娜跟應採兒有這樣一段對話:

謝娜問應採兒:“你有沒有一生氣馬上就停止的時候?”

應採兒說:“馬上停止我覺得不可能吧,就是要慢慢往下一個斜坡這樣子(意思是情緒緩和有一個一過渡,不可能一下子停止)。”

謝娜說:“對啊,但是對於傑哥來說不是這樣子,比如我正在生氣,他會說:好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已經過去了,我們翻篇了,不聊這個事情了,來笑一個。”

張傑對於情緒的理解,讓謝娜哭笑不得,對謝娜來說,一個人正處於情緒低谷的時候,是不可能立刻就轉怒為笑的,即便是真的這樣,也可能只是佯作歡笑,停止難過。

謝娜跟張傑對情緒理解的不同,正是因為每個人對情緒表達和管控能力的不同決定的,這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體內的情緒顆粒不同導致的。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正是因為不同的情緒粒度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所以情緒粒度其實對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情緒粒度的孩子比低情緒粒度要好在哪些地方呢?

  • l 高情緒粒度的人能夠對情緒進行細化

有一個關於“蜘蛛恐懼症”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人員把一些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分成了3組,讓他們用3種不同的方法來嘗試消除對蜘蛛的恐懼。

第1組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想些和蜘蛛無關的事情;

第2組用一種讓人不害怕的方式來描述蜘蛛:“我面前的這隻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第3組對自己的感覺進行精細的分類,例如“我面前的這隻蜘蛛長得很醜,讓人害怕,爬行的樣子讓我感覺噁心”。

最終的研究結果是,能夠進行情緒細分的人,更容易消除蜘蛛給自己帶來的恐懼,對調節情緒的作用最好。

  • l 情緒粒度高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懂得細分情緒的人,會給自己構建出更細緻的情緒體驗,也會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合適的發洩出口,所以他們在面對壓力和難過時,不會用酗酒、發瘋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表達憤怒,相對比較理智。

而情緒粒度低的人由於不知道如何細分和排解自己的情緒,所以更容易感到抑鬱和焦慮。

  • l 細分情緒有助於減輕焦慮

就像前面說的蜘蛛恐懼症的人一樣,當他懂得細化自己的情緒之後,他就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感覺到恐懼,從而知道勉強自己不去害怕或者轉移情緒,對克服自己的恐懼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就像我從小特別害怕蛇,小時候在農村看到蛇褪下的皮我都害怕的瑟瑟發抖,可是慢慢長大以後,再面對蛇時我對自己情緒進行了精細劃分,我認為我並不是因為蛇能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威脅,而是因為蛇滑滑的外表讓我感覺很噁心,因為我不光是覺得蛇噁心,而是跟蛇類似的爬行動物我都覺得噁心,比如黃鱔、蚯蚓之類的。

這樣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解讀和劃分之後,我竟然驚奇地發現我並不像以前一樣,只是想起蛇的樣子就開始瑟瑟發抖了。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3、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顆粒

身邊有很多媽媽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家孩子犟得很呀,一不高興就發脾氣哭鬧。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之所以一不高興就開始哭鬧,正是因為孩子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良好的細分,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試圖讓父母能夠從哭鬧這個現象裡主動察覺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要求。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緒顆粒,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幫助孩子擴充情緒詞庫

在中文字典裡,表達情緒的詞彙有很多,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高興就會哭,而不會用詞彙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父母自己為什麼哭呢?正是因為孩子大腦裡情緒詞庫的欠缺導致的。

歷史學家Tiffany Watt Smith TED演講裡說到一個故事:17世紀末,瑞士巴塞爾大學的一個學生突然出現沮喪、發燒、心悸的症狀,大家認為他病的很嚴重,就把他送回家。結果到家之後,他的症狀就基本消失了。一個醫生給他的病取了一個名字叫“nostalgia”,中文理解就是“思鄉”。

跟這個小故事相似的是另一個案例,我曾聽我母親講過我小叔的故事,當年小叔喜歡小嬸,但兩個人不在一個城市,沒辦法時刻在一起,只能依靠寫信互訴衷腸,可是有段時間小叔沒收到嬸嬸的信,竟然莫名地發燒、心悸,送到醫院也查不出病因,後來我媽說小叔可能得了傳說中的“相思病”,於是找人捎信給嬸嬸,嬸嬸聽說後來看了小叔,小叔的病竟然真的好了。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夠正確給我們的負面情緒進行命名,那麼不好的情緒就會很快被人認識和處理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運用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擴充孩子的情緒詞庫,那麼可以從簡單的幾個詞語開始,那就是:開心、悲傷、害怕、驚訝、生氣、驕傲、害羞、討厭、尷尬、無聊、沮喪、丟臉、委屈。然後再慢慢擴充到更多的詞彙,讓孩子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排解負面情緒。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因為真正情緒顆粒度強的孩子,能區分自己從這次災難事件中感受到的震驚和抗拒、繼而是悲傷和痛苦,最後的無助和難過來源自己的無能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書裡這樣來定義情緒粒度大的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有“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籠統的、瀰漫性的:知道自己難過、生氣,但是說不清到底怎麼了,只能被情緒死死地捆綁住。

相反,情緒粒度小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駕馭它。

也就是說,高情緒顆粒度意味著我們能很好地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無名的怒火”而胡亂洩憤;而是能夠很好地分析錯綜複雜的情緒——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追溯情緒的起源,進而改變自己或者環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讓一個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說清楚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顯然不太現實。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2、情緒粒度對人的情緒影響有多大?

前段時間我看了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面謝娜跟應採兒有這樣一段對話:

謝娜問應採兒:“你有沒有一生氣馬上就停止的時候?”

應採兒說:“馬上停止我覺得不可能吧,就是要慢慢往下一個斜坡這樣子(意思是情緒緩和有一個一過渡,不可能一下子停止)。”

謝娜說:“對啊,但是對於傑哥來說不是這樣子,比如我正在生氣,他會說:好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已經過去了,我們翻篇了,不聊這個事情了,來笑一個。”

張傑對於情緒的理解,讓謝娜哭笑不得,對謝娜來說,一個人正處於情緒低谷的時候,是不可能立刻就轉怒為笑的,即便是真的這樣,也可能只是佯作歡笑,停止難過。

謝娜跟張傑對情緒理解的不同,正是因為每個人對情緒表達和管控能力的不同決定的,這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體內的情緒顆粒不同導致的。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正是因為不同的情緒粒度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所以情緒粒度其實對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情緒粒度的孩子比低情緒粒度要好在哪些地方呢?

  • l 高情緒粒度的人能夠對情緒進行細化

有一個關於“蜘蛛恐懼症”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人員把一些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分成了3組,讓他們用3種不同的方法來嘗試消除對蜘蛛的恐懼。

第1組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想些和蜘蛛無關的事情;

第2組用一種讓人不害怕的方式來描述蜘蛛:“我面前的這隻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第3組對自己的感覺進行精細的分類,例如“我面前的這隻蜘蛛長得很醜,讓人害怕,爬行的樣子讓我感覺噁心”。

最終的研究結果是,能夠進行情緒細分的人,更容易消除蜘蛛給自己帶來的恐懼,對調節情緒的作用最好。

  • l 情緒粒度高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懂得細分情緒的人,會給自己構建出更細緻的情緒體驗,也會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合適的發洩出口,所以他們在面對壓力和難過時,不會用酗酒、發瘋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表達憤怒,相對比較理智。

而情緒粒度低的人由於不知道如何細分和排解自己的情緒,所以更容易感到抑鬱和焦慮。

  • l 細分情緒有助於減輕焦慮

就像前面說的蜘蛛恐懼症的人一樣,當他懂得細化自己的情緒之後,他就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感覺到恐懼,從而知道勉強自己不去害怕或者轉移情緒,對克服自己的恐懼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就像我從小特別害怕蛇,小時候在農村看到蛇褪下的皮我都害怕的瑟瑟發抖,可是慢慢長大以後,再面對蛇時我對自己情緒進行了精細劃分,我認為我並不是因為蛇能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威脅,而是因為蛇滑滑的外表讓我感覺很噁心,因為我不光是覺得蛇噁心,而是跟蛇類似的爬行動物我都覺得噁心,比如黃鱔、蚯蚓之類的。

這樣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解讀和劃分之後,我竟然驚奇地發現我並不像以前一樣,只是想起蛇的樣子就開始瑟瑟發抖了。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3、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顆粒

身邊有很多媽媽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家孩子犟得很呀,一不高興就發脾氣哭鬧。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之所以一不高興就開始哭鬧,正是因為孩子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良好的細分,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試圖讓父母能夠從哭鬧這個現象裡主動察覺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要求。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緒顆粒,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幫助孩子擴充情緒詞庫

在中文字典裡,表達情緒的詞彙有很多,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高興就會哭,而不會用詞彙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父母自己為什麼哭呢?正是因為孩子大腦裡情緒詞庫的欠缺導致的。

歷史學家Tiffany Watt Smith TED演講裡說到一個故事:17世紀末,瑞士巴塞爾大學的一個學生突然出現沮喪、發燒、心悸的症狀,大家認為他病的很嚴重,就把他送回家。結果到家之後,他的症狀就基本消失了。一個醫生給他的病取了一個名字叫“nostalgia”,中文理解就是“思鄉”。

跟這個小故事相似的是另一個案例,我曾聽我母親講過我小叔的故事,當年小叔喜歡小嬸,但兩個人不在一個城市,沒辦法時刻在一起,只能依靠寫信互訴衷腸,可是有段時間小叔沒收到嬸嬸的信,竟然莫名地發燒、心悸,送到醫院也查不出病因,後來我媽說小叔可能得了傳說中的“相思病”,於是找人捎信給嬸嬸,嬸嬸聽說後來看了小叔,小叔的病竟然真的好了。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夠正確給我們的負面情緒進行命名,那麼不好的情緒就會很快被人認識和處理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運用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擴充孩子的情緒詞庫,那麼可以從簡單的幾個詞語開始,那就是:開心、悲傷、害怕、驚訝、生氣、驕傲、害羞、討厭、尷尬、無聊、沮喪、丟臉、委屈。然後再慢慢擴充到更多的詞彙,讓孩子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排解負面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讓孩子練習更加精細地描述和分類感受

試想一下,每當我們的孩子哭的時候,我們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大多數父母會問寶寶:“寶寶是不是不高興啊?傷心了是吧?”其實我們可以以當時的場景為基調,換一個詞語來表達,比如孩子的好朋友跟孩子鬧彆扭了,我們可以問孩子“你覺得很失望對嗎?”由此讓孩子知道,他此時的情緒是因為受到了好朋友情感上的傷害,從而覺得對好朋友很失望,所以才開始哭。

再比如稍小一點的孩子,如果中午過了午休的點,父母沒有安排他去休息,他就會哭鬧,我們叫這為“鬧覺”,那麼此時我們安撫孩子的時候可以說“寶寶覺得很累,很疲憊是吧?”這就會讓孩子正視自己疲憊的情緒的同時,也擴充了孩子的情緒詞庫,讓孩子能夠正視自己當時的情緒狀態,從而懂得自己細分情緒、排解情緒。

同樣道理,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此時的心情是“沮喪”的,孩子想跟他人玩被他人拒絕,那麼此時的心情是“尷尬、失望”……

這樣來慢慢地幫助孩子練習更加精細地描述和分類自己的感受,孩子慢慢就會懂得如何細分自己情緒,從而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因為真正情緒顆粒度強的孩子,能區分自己從這次災難事件中感受到的震驚和抗拒、繼而是悲傷和痛苦,最後的無助和難過來源自己的無能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書裡這樣來定義情緒粒度大的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有“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籠統的、瀰漫性的:知道自己難過、生氣,但是說不清到底怎麼了,只能被情緒死死地捆綁住。

相反,情緒粒度小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駕馭它。

也就是說,高情緒顆粒度意味著我們能很好地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無名的怒火”而胡亂洩憤;而是能夠很好地分析錯綜複雜的情緒——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追溯情緒的起源,進而改變自己或者環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讓一個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說清楚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顯然不太現實。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2、情緒粒度對人的情緒影響有多大?

前段時間我看了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面謝娜跟應採兒有這樣一段對話:

謝娜問應採兒:“你有沒有一生氣馬上就停止的時候?”

應採兒說:“馬上停止我覺得不可能吧,就是要慢慢往下一個斜坡這樣子(意思是情緒緩和有一個一過渡,不可能一下子停止)。”

謝娜說:“對啊,但是對於傑哥來說不是這樣子,比如我正在生氣,他會說:好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已經過去了,我們翻篇了,不聊這個事情了,來笑一個。”

張傑對於情緒的理解,讓謝娜哭笑不得,對謝娜來說,一個人正處於情緒低谷的時候,是不可能立刻就轉怒為笑的,即便是真的這樣,也可能只是佯作歡笑,停止難過。

謝娜跟張傑對情緒理解的不同,正是因為每個人對情緒表達和管控能力的不同決定的,這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體內的情緒顆粒不同導致的。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正是因為不同的情緒粒度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所以情緒粒度其實對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情緒粒度的孩子比低情緒粒度要好在哪些地方呢?

  • l 高情緒粒度的人能夠對情緒進行細化

有一個關於“蜘蛛恐懼症”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人員把一些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分成了3組,讓他們用3種不同的方法來嘗試消除對蜘蛛的恐懼。

第1組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想些和蜘蛛無關的事情;

第2組用一種讓人不害怕的方式來描述蜘蛛:“我面前的這隻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第3組對自己的感覺進行精細的分類,例如“我面前的這隻蜘蛛長得很醜,讓人害怕,爬行的樣子讓我感覺噁心”。

最終的研究結果是,能夠進行情緒細分的人,更容易消除蜘蛛給自己帶來的恐懼,對調節情緒的作用最好。

  • l 情緒粒度高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懂得細分情緒的人,會給自己構建出更細緻的情緒體驗,也會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合適的發洩出口,所以他們在面對壓力和難過時,不會用酗酒、發瘋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表達憤怒,相對比較理智。

而情緒粒度低的人由於不知道如何細分和排解自己的情緒,所以更容易感到抑鬱和焦慮。

  • l 細分情緒有助於減輕焦慮

就像前面說的蜘蛛恐懼症的人一樣,當他懂得細化自己的情緒之後,他就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感覺到恐懼,從而知道勉強自己不去害怕或者轉移情緒,對克服自己的恐懼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就像我從小特別害怕蛇,小時候在農村看到蛇褪下的皮我都害怕的瑟瑟發抖,可是慢慢長大以後,再面對蛇時我對自己情緒進行了精細劃分,我認為我並不是因為蛇能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威脅,而是因為蛇滑滑的外表讓我感覺很噁心,因為我不光是覺得蛇噁心,而是跟蛇類似的爬行動物我都覺得噁心,比如黃鱔、蚯蚓之類的。

這樣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解讀和劃分之後,我竟然驚奇地發現我並不像以前一樣,只是想起蛇的樣子就開始瑟瑟發抖了。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3、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顆粒

身邊有很多媽媽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家孩子犟得很呀,一不高興就發脾氣哭鬧。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之所以一不高興就開始哭鬧,正是因為孩子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良好的細分,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試圖讓父母能夠從哭鬧這個現象裡主動察覺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要求。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緒顆粒,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幫助孩子擴充情緒詞庫

在中文字典裡,表達情緒的詞彙有很多,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高興就會哭,而不會用詞彙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父母自己為什麼哭呢?正是因為孩子大腦裡情緒詞庫的欠缺導致的。

歷史學家Tiffany Watt Smith TED演講裡說到一個故事:17世紀末,瑞士巴塞爾大學的一個學生突然出現沮喪、發燒、心悸的症狀,大家認為他病的很嚴重,就把他送回家。結果到家之後,他的症狀就基本消失了。一個醫生給他的病取了一個名字叫“nostalgia”,中文理解就是“思鄉”。

跟這個小故事相似的是另一個案例,我曾聽我母親講過我小叔的故事,當年小叔喜歡小嬸,但兩個人不在一個城市,沒辦法時刻在一起,只能依靠寫信互訴衷腸,可是有段時間小叔沒收到嬸嬸的信,竟然莫名地發燒、心悸,送到醫院也查不出病因,後來我媽說小叔可能得了傳說中的“相思病”,於是找人捎信給嬸嬸,嬸嬸聽說後來看了小叔,小叔的病竟然真的好了。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夠正確給我們的負面情緒進行命名,那麼不好的情緒就會很快被人認識和處理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運用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擴充孩子的情緒詞庫,那麼可以從簡單的幾個詞語開始,那就是:開心、悲傷、害怕、驚訝、生氣、驕傲、害羞、討厭、尷尬、無聊、沮喪、丟臉、委屈。然後再慢慢擴充到更多的詞彙,讓孩子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排解負面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讓孩子練習更加精細地描述和分類感受

試想一下,每當我們的孩子哭的時候,我們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大多數父母會問寶寶:“寶寶是不是不高興啊?傷心了是吧?”其實我們可以以當時的場景為基調,換一個詞語來表達,比如孩子的好朋友跟孩子鬧彆扭了,我們可以問孩子“你覺得很失望對嗎?”由此讓孩子知道,他此時的情緒是因為受到了好朋友情感上的傷害,從而覺得對好朋友很失望,所以才開始哭。

再比如稍小一點的孩子,如果中午過了午休的點,父母沒有安排他去休息,他就會哭鬧,我們叫這為“鬧覺”,那麼此時我們安撫孩子的時候可以說“寶寶覺得很累,很疲憊是吧?”這就會讓孩子正視自己疲憊的情緒的同時,也擴充了孩子的情緒詞庫,讓孩子能夠正視自己當時的情緒狀態,從而懂得自己細分情緒、排解情緒。

同樣道理,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此時的心情是“沮喪”的,孩子想跟他人玩被他人拒絕,那麼此時的心情是“尷尬、失望”……

這樣來慢慢地幫助孩子練習更加精細地描述和分類自己的感受,孩子慢慢就會懂得如何細分自己情緒,從而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利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平衡正負情緒

所謂鐘擺效應,就是指人的正負情緒就如鐘擺一樣,左邊擺得高,右邊也就擺得高,左邊低了,右邊也會隨之降低,兩者之間總是保持平衡狀態。

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或者過分的行為時,首先要警惕在認識孩子負面情緒上的誤區,在觀念上要從關注行為轉變到關心情緒,千萬不要以為孩子負面情緒多正面情緒就會少,正如鐘擺效應一樣,人的正負情緒是隨時保持平衡狀態的,我們所要做的,是能夠進一步學會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學會表達和管理情緒,對他進入幼兒園,以及今後面對更復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都將大有裨益。我們與其讓孩子避免負面情緒,不如讓培養孩子感知情緒的能力,讓孩子知道,每件事帶給他的感受不同,有讓他歡喜和感動的事情,自然也就有讓他難過、痛苦的悲傷事件。

"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廣場玩,看到一個孩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在哭,他媽媽一開始在旁邊說讓他別哭了,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掉眼淚,媽媽就著急地說:“你哭什麼呀?心裡有啥你就說呀?你一個勁哭什麼哭呀?”可是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後來媽媽沒辦法,朝著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拉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難過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問孩子為什麼,可是孩子卻什麼也不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父母說,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可能是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這也並不是他的表達能力不好,而是“情緒顆粒”度不高。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1、什麼是情緒顆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內心思緒萬千,可是讓自己開口表達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說起,只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是感慨還是難過、抑或是傷心,這樣似乎並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波瀾。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表達能力有限”,但實際上就是這個人的情緒顆粒度不高,才導致無法及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不知該如何表達。

那麼什麼是情緒顆粒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書《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出了一個關於的概念,叫“情緒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和識別並區分具體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麼意思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這裡山區因為下大雨,導致山頂滑坡,一個村子受災,還失蹤了一些人,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久久無語,最後才說“媽媽,我聽了這個消息好難過呀,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覺得心裡悶悶的”。能說出這樣話的孩子,說明他是個極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為他下意識地為災難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難過,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難過,卻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從側面又反映出他不是個情緒顆粒度感很強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因為真正情緒顆粒度強的孩子,能區分自己從這次災難事件中感受到的震驚和抗拒、繼而是悲傷和痛苦,最後的無助和難過來源自己的無能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書裡這樣來定義情緒粒度大的人:

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只有“感覺棒極了”和“感覺糟透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糟糕的感覺是籠統的、瀰漫性的:知道自己難過、生氣,但是說不清到底怎麼了,只能被情緒死死地捆綁住。

相反,情緒粒度小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駕馭它。

也就是說,高情緒顆粒度意味著我們能很好地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會因為自己“無名的怒火”而胡亂洩憤;而是能夠很好地分析錯綜複雜的情緒——通過分析,我們可以追溯情緒的起源,進而改變自己或者環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讓一個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說清楚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顯然不太現實。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2、情緒粒度對人的情緒影響有多大?

前段時間我看了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面謝娜跟應採兒有這樣一段對話:

謝娜問應採兒:“你有沒有一生氣馬上就停止的時候?”

應採兒說:“馬上停止我覺得不可能吧,就是要慢慢往下一個斜坡這樣子(意思是情緒緩和有一個一過渡,不可能一下子停止)。”

謝娜說:“對啊,但是對於傑哥來說不是這樣子,比如我正在生氣,他會說:好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已經過去了,我們翻篇了,不聊這個事情了,來笑一個。”

張傑對於情緒的理解,讓謝娜哭笑不得,對謝娜來說,一個人正處於情緒低谷的時候,是不可能立刻就轉怒為笑的,即便是真的這樣,也可能只是佯作歡笑,停止難過。

謝娜跟張傑對情緒理解的不同,正是因為每個人對情緒表達和管控能力的不同決定的,這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體內的情緒顆粒不同導致的。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正是因為不同的情緒粒度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所以情緒粒度其實對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情緒粒度的孩子比低情緒粒度要好在哪些地方呢?

  • l 高情緒粒度的人能夠對情緒進行細化

有一個關於“蜘蛛恐懼症”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人員把一些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分成了3組,讓他們用3種不同的方法來嘗試消除對蜘蛛的恐懼。

第1組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想些和蜘蛛無關的事情;

第2組用一種讓人不害怕的方式來描述蜘蛛:“我面前的這隻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第3組對自己的感覺進行精細的分類,例如“我面前的這隻蜘蛛長得很醜,讓人害怕,爬行的樣子讓我感覺噁心”。

最終的研究結果是,能夠進行情緒細分的人,更容易消除蜘蛛給自己帶來的恐懼,對調節情緒的作用最好。

  • l 情緒粒度高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懂得細分情緒的人,會給自己構建出更細緻的情緒體驗,也會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合適的發洩出口,所以他們在面對壓力和難過時,不會用酗酒、發瘋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表達憤怒,相對比較理智。

而情緒粒度低的人由於不知道如何細分和排解自己的情緒,所以更容易感到抑鬱和焦慮。

  • l 細分情緒有助於減輕焦慮

就像前面說的蜘蛛恐懼症的人一樣,當他懂得細化自己的情緒之後,他就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感覺到恐懼,從而知道勉強自己不去害怕或者轉移情緒,對克服自己的恐懼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就像我從小特別害怕蛇,小時候在農村看到蛇褪下的皮我都害怕的瑟瑟發抖,可是慢慢長大以後,再面對蛇時我對自己情緒進行了精細劃分,我認為我並不是因為蛇能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威脅,而是因為蛇滑滑的外表讓我感覺很噁心,因為我不光是覺得蛇噁心,而是跟蛇類似的爬行動物我都覺得噁心,比如黃鱔、蚯蚓之類的。

這樣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解讀和劃分之後,我竟然驚奇地發現我並不像以前一樣,只是想起蛇的樣子就開始瑟瑟發抖了。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03、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情緒顆粒

身邊有很多媽媽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家孩子犟得很呀,一不高興就發脾氣哭鬧。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之所以一不高興就開始哭鬧,正是因為孩子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良好的細分,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試圖讓父母能夠從哭鬧這個現象裡主動察覺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要求。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緒顆粒,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幫助孩子擴充情緒詞庫

在中文字典裡,表達情緒的詞彙有很多,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高興就會哭,而不會用詞彙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父母自己為什麼哭呢?正是因為孩子大腦裡情緒詞庫的欠缺導致的。

歷史學家Tiffany Watt Smith TED演講裡說到一個故事:17世紀末,瑞士巴塞爾大學的一個學生突然出現沮喪、發燒、心悸的症狀,大家認為他病的很嚴重,就把他送回家。結果到家之後,他的症狀就基本消失了。一個醫生給他的病取了一個名字叫“nostalgia”,中文理解就是“思鄉”。

跟這個小故事相似的是另一個案例,我曾聽我母親講過我小叔的故事,當年小叔喜歡小嬸,但兩個人不在一個城市,沒辦法時刻在一起,只能依靠寫信互訴衷腸,可是有段時間小叔沒收到嬸嬸的信,竟然莫名地發燒、心悸,送到醫院也查不出病因,後來我媽說小叔可能得了傳說中的“相思病”,於是找人捎信給嬸嬸,嬸嬸聽說後來看了小叔,小叔的病竟然真的好了。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夠正確給我們的負面情緒進行命名,那麼不好的情緒就會很快被人認識和處理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運用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擴充孩子的情緒詞庫,那麼可以從簡單的幾個詞語開始,那就是:開心、悲傷、害怕、驚訝、生氣、驕傲、害羞、討厭、尷尬、無聊、沮喪、丟臉、委屈。然後再慢慢擴充到更多的詞彙,讓孩子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排解負面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讓孩子練習更加精細地描述和分類感受

試想一下,每當我們的孩子哭的時候,我們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大多數父母會問寶寶:“寶寶是不是不高興啊?傷心了是吧?”其實我們可以以當時的場景為基調,換一個詞語來表達,比如孩子的好朋友跟孩子鬧彆扭了,我們可以問孩子“你覺得很失望對嗎?”由此讓孩子知道,他此時的情緒是因為受到了好朋友情感上的傷害,從而覺得對好朋友很失望,所以才開始哭。

再比如稍小一點的孩子,如果中午過了午休的點,父母沒有安排他去休息,他就會哭鬧,我們叫這為“鬧覺”,那麼此時我們安撫孩子的時候可以說“寶寶覺得很累,很疲憊是吧?”這就會讓孩子正視自己疲憊的情緒的同時,也擴充了孩子的情緒詞庫,讓孩子能夠正視自己當時的情緒狀態,從而懂得自己細分情緒、排解情緒。

同樣道理,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此時的心情是“沮喪”的,孩子想跟他人玩被他人拒絕,那麼此時的心情是“尷尬、失望”……

這樣來慢慢地幫助孩子練習更加精細地描述和分類自己的感受,孩子慢慢就會懂得如何細分自己情緒,從而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 l 利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平衡正負情緒

所謂鐘擺效應,就是指人的正負情緒就如鐘擺一樣,左邊擺得高,右邊也就擺得高,左邊低了,右邊也會隨之降低,兩者之間總是保持平衡狀態。

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或者過分的行為時,首先要警惕在認識孩子負面情緒上的誤區,在觀念上要從關注行為轉變到關心情緒,千萬不要以為孩子負面情緒多正面情緒就會少,正如鐘擺效應一樣,人的正負情緒是隨時保持平衡狀態的,我們所要做的,是能夠進一步學會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學會表達和管理情緒,對他進入幼兒園,以及今後面對更復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都將大有裨益。我們與其讓孩子避免負面情緒,不如讓培養孩子感知情緒的能力,讓孩子知道,每件事帶給他的感受不同,有讓他歡喜和感動的事情,自然也就有讓他難過、痛苦的悲傷事件。

孩子發脾氣時,還在嚴厲制止?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當孩子能夠正確感知自己內心的情緒屬於哪個類型,同時能夠把自己的感受進行細分和表達,那麼孩子的情緒粒度就就相應地會慢慢提高了。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