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人人都知道,可很多家長髮現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書也不少,但是一寫作文還是沒話說或寫不好呢?”

閱讀,是學習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習為“讀書”。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難道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

也許,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人人都知道,可很多家長髮現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書也不少,但是一寫作文還是沒話說或寫不好呢?”

閱讀,是學習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習為“讀書”。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難道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

也許,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1、看書≠閱讀


家長常說,我家孩子看了那麼多書,可是語文成績也沒提高,作文也還是那個樣子。

這時的你,可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覺得看書=閱讀。只要孩子安靜地捧著一本書,你就開始腦補,知識都蹭蹭地往他腦子鑽的畫面。

看書≠閱讀,看書只是娛樂和獲取信息的方式,而閱讀是一種具有吸收、賞析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大部分人都不具備的能力。

如果放任孩子自己選書,很多孩子會選擇字少的漫畫類書籍。而且,會長期選擇同一類型的讀物。

讓孩子隨心所欲地選書,很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效閱讀!

讓家長完全憑自己的喜好選書,又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家長們會給孩子們選擇經典名著,卻不知道大人眼裡的“有意義”,往往就是孩子眼中的“沒意思”。

逼孩子看他根本不感興趣的書,肯定也是無效閱讀!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人人都知道,可很多家長髮現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書也不少,但是一寫作文還是沒話說或寫不好呢?”

閱讀,是學習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習為“讀書”。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難道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

也許,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1、看書≠閱讀


家長常說,我家孩子看了那麼多書,可是語文成績也沒提高,作文也還是那個樣子。

這時的你,可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覺得看書=閱讀。只要孩子安靜地捧著一本書,你就開始腦補,知識都蹭蹭地往他腦子鑽的畫面。

看書≠閱讀,看書只是娛樂和獲取信息的方式,而閱讀是一種具有吸收、賞析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大部分人都不具備的能力。

如果放任孩子自己選書,很多孩子會選擇字少的漫畫類書籍。而且,會長期選擇同一類型的讀物。

讓孩子隨心所欲地選書,很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效閱讀!

讓家長完全憑自己的喜好選書,又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家長們會給孩子們選擇經典名著,卻不知道大人眼裡的“有意義”,往往就是孩子眼中的“沒意思”。

逼孩子看他根本不感興趣的書,肯定也是無效閱讀!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2、讀得太浮,沒有沉下去體驗

閱讀只是學習寫作的第一步,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如何“讀以致用”。

語文學習一定要重積累,把真心喜歡的詞句,通過某種方式積累下來,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錄,但量絕不可太大,如果這一步沒有做,就沒有做到讀轉寫的第一步驟,後面的基本都是失敗,簡言之:要動手。

讀書,之所以能夠讓人感到快樂,是因為裡面有幾樣東西是會讓內心世界豐富的。

淺層的是格局、技法、辭藻等等;

深層的是知識、情感、思想等等。

淺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讓孩子想想,讀了這本書,你覺得是學到了很多知識,開闊了視野和眼界。還是說裡面的人物、情節、情感深深打動了你。這樣,讀了這本書,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體驗”,而非“隨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愛讀動物書,讀了一小時,茶歇的時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歡哪種動物,哪個情節,這動物為什麼你喜歡,因為長得可愛還是什麼?哪句話是這麼說的,給媽媽看看,哦,是這句啊,我建議你就把這一句話寫一寫,或者看了一篇童話,有很多擬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讓他說說,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讀書,能這樣仔細地咀嚼,那麼你就能從中掌握寫作的規律,文章中好的語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裡。這樣,讀和寫之間的渠道,不就溝通了嗎?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人人都知道,可很多家長髮現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書也不少,但是一寫作文還是沒話說或寫不好呢?”

閱讀,是學習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習為“讀書”。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難道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

也許,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1、看書≠閱讀


家長常說,我家孩子看了那麼多書,可是語文成績也沒提高,作文也還是那個樣子。

這時的你,可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覺得看書=閱讀。只要孩子安靜地捧著一本書,你就開始腦補,知識都蹭蹭地往他腦子鑽的畫面。

看書≠閱讀,看書只是娛樂和獲取信息的方式,而閱讀是一種具有吸收、賞析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大部分人都不具備的能力。

如果放任孩子自己選書,很多孩子會選擇字少的漫畫類書籍。而且,會長期選擇同一類型的讀物。

讓孩子隨心所欲地選書,很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效閱讀!

讓家長完全憑自己的喜好選書,又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家長們會給孩子們選擇經典名著,卻不知道大人眼裡的“有意義”,往往就是孩子眼中的“沒意思”。

逼孩子看他根本不感興趣的書,肯定也是無效閱讀!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2、讀得太浮,沒有沉下去體驗

閱讀只是學習寫作的第一步,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如何“讀以致用”。

語文學習一定要重積累,把真心喜歡的詞句,通過某種方式積累下來,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錄,但量絕不可太大,如果這一步沒有做,就沒有做到讀轉寫的第一步驟,後面的基本都是失敗,簡言之:要動手。

讀書,之所以能夠讓人感到快樂,是因為裡面有幾樣東西是會讓內心世界豐富的。

淺層的是格局、技法、辭藻等等;

深層的是知識、情感、思想等等。

淺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讓孩子想想,讀了這本書,你覺得是學到了很多知識,開闊了視野和眼界。還是說裡面的人物、情節、情感深深打動了你。這樣,讀了這本書,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體驗”,而非“隨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愛讀動物書,讀了一小時,茶歇的時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歡哪種動物,哪個情節,這動物為什麼你喜歡,因為長得可愛還是什麼?哪句話是這麼說的,給媽媽看看,哦,是這句啊,我建議你就把這一句話寫一寫,或者看了一篇童話,有很多擬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讓他說說,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讀書,能這樣仔細地咀嚼,那麼你就能從中掌握寫作的規律,文章中好的語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裡。這樣,讀和寫之間的渠道,不就溝通了嗎?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3、閱讀多不一定寫作就會好


我們通常都認為,閱讀與寫作是一對輸入與輸出的關係。但這種輸入和輸出並不是一定的,並不是書讀得多,作文就一定寫得好。主要原因在以下幾點:

第一,讀得多,但讀得淺。孩子雖然讀了很多書,但讀的是沒營養的書。兒童閱讀這樣淺的書,並不會有太多的實際成效。所以一定要讀好書。

第二,讀得多,但想得少。很多時候,孩子讀書,只留意故事情節怎麼生動曲折,很少停下來研究作者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麼寫的。這樣的閱讀,多則多矣,但從學習寫作的角度審視,效率就比較低下。

第三,讀得多,但丟得快。讀了很多書,但是從來沒有主動積累的意識。隨著時間的流逝,只記住了一個輪廓。書中最精華的語言,一句都沒有留下來。歲月流逝,連輪廓,都還給作者了。

第四,讀得多,但寫得少。寫作,不是牧羊——只要有草,羊是吃著吃著就會長大的;同理,寫作,不是讀著讀著,自然會的。“操千曲然後曉聲”,寫作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好多人,書一本又一本地讀,但就是不願意寫文章。寫的能力,沒有被充分發掘出來。寫不好,也就正常了。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人人都知道,可很多家長髮現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書也不少,但是一寫作文還是沒話說或寫不好呢?”

閱讀,是學習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習為“讀書”。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難道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

也許,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1、看書≠閱讀


家長常說,我家孩子看了那麼多書,可是語文成績也沒提高,作文也還是那個樣子。

這時的你,可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覺得看書=閱讀。只要孩子安靜地捧著一本書,你就開始腦補,知識都蹭蹭地往他腦子鑽的畫面。

看書≠閱讀,看書只是娛樂和獲取信息的方式,而閱讀是一種具有吸收、賞析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大部分人都不具備的能力。

如果放任孩子自己選書,很多孩子會選擇字少的漫畫類書籍。而且,會長期選擇同一類型的讀物。

讓孩子隨心所欲地選書,很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效閱讀!

讓家長完全憑自己的喜好選書,又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家長們會給孩子們選擇經典名著,卻不知道大人眼裡的“有意義”,往往就是孩子眼中的“沒意思”。

逼孩子看他根本不感興趣的書,肯定也是無效閱讀!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2、讀得太浮,沒有沉下去體驗

閱讀只是學習寫作的第一步,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如何“讀以致用”。

語文學習一定要重積累,把真心喜歡的詞句,通過某種方式積累下來,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錄,但量絕不可太大,如果這一步沒有做,就沒有做到讀轉寫的第一步驟,後面的基本都是失敗,簡言之:要動手。

讀書,之所以能夠讓人感到快樂,是因為裡面有幾樣東西是會讓內心世界豐富的。

淺層的是格局、技法、辭藻等等;

深層的是知識、情感、思想等等。

淺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讓孩子想想,讀了這本書,你覺得是學到了很多知識,開闊了視野和眼界。還是說裡面的人物、情節、情感深深打動了你。這樣,讀了這本書,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體驗”,而非“隨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愛讀動物書,讀了一小時,茶歇的時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歡哪種動物,哪個情節,這動物為什麼你喜歡,因為長得可愛還是什麼?哪句話是這麼說的,給媽媽看看,哦,是這句啊,我建議你就把這一句話寫一寫,或者看了一篇童話,有很多擬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讓他說說,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讀書,能這樣仔細地咀嚼,那麼你就能從中掌握寫作的規律,文章中好的語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裡。這樣,讀和寫之間的渠道,不就溝通了嗎?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3、閱讀多不一定寫作就會好


我們通常都認為,閱讀與寫作是一對輸入與輸出的關係。但這種輸入和輸出並不是一定的,並不是書讀得多,作文就一定寫得好。主要原因在以下幾點:

第一,讀得多,但讀得淺。孩子雖然讀了很多書,但讀的是沒營養的書。兒童閱讀這樣淺的書,並不會有太多的實際成效。所以一定要讀好書。

第二,讀得多,但想得少。很多時候,孩子讀書,只留意故事情節怎麼生動曲折,很少停下來研究作者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麼寫的。這樣的閱讀,多則多矣,但從學習寫作的角度審視,效率就比較低下。

第三,讀得多,但丟得快。讀了很多書,但是從來沒有主動積累的意識。隨著時間的流逝,只記住了一個輪廓。書中最精華的語言,一句都沒有留下來。歲月流逝,連輪廓,都還給作者了。

第四,讀得多,但寫得少。寫作,不是牧羊——只要有草,羊是吃著吃著就會長大的;同理,寫作,不是讀著讀著,自然會的。“操千曲然後曉聲”,寫作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好多人,書一本又一本地讀,但就是不願意寫文章。寫的能力,沒有被充分發掘出來。寫不好,也就正常了。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4、積累書面語言,去語言環境中學習吸收


剛出生的孩子,不會講話,只能哇哇叫。後來他天天聽爸爸媽媽講話,聽周圍的人講話,也就慢慢學會了講話。印度有兩個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長大,後來被獵人抱回來,發現她們只能像狼一樣地叫,不會講話。這說明,人不是天生就會講話,人的語言,是從一個語言環境中,漸漸學到的。

這是講的口頭語言,作文使用的書面語言也是這樣,積累書面語言,同樣需要到一個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吸收。這個語言環境到哪裡去找?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向你敞開著。但是,只是讀一讀、看一看還不行,記不住,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這就需要做到熟讀背誦。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會在規範的語言環境裡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病句便可以漸漸地少了,乾癟的語言便可以漸漸地豐滿起來。而且,在不知不覺之中,你會受到你所喜愛的那一類文章的薰陶,使你的作文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特點。

我們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亂墜”、謀篇佈局的技巧“銘記在心”,但看到了個東西,想表達自己的感情,卻張口不能言,為何?因為沒有詞彙。孩子們如能抓緊記憶的黃金時代,閱讀的過程中在大腦裡儲存一二百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裡沒詞兒了。

不善於在讀書過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識的營養,這也是多讀而不善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對一個事物,認識透徹,感情充沛,知識豐富,材料充足,便能順利地寫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對這個事物既沒認識,又無感情,知識貧乏,材料不足,是寫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來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蠟。這說明思想認識和知識水平對於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的思想和知識從哪裡來呢?當然,主要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從實踐中來。但是,宇宙是那麼廣闊,歷史是那麼悠久,什麼事都要事必躬親是辦不到的。如果一個人的視野,只侷限於直接見聞,僅僅是從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那點材料瞭解世界,那麼,他的知識一定很貧乏,認識一定很膚淺,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會豐富。這就需要通過閱讀,吸取知識和思想的營養,積累寫作的原料。

在閱讀的過程中,擴大了視野,積累了知識,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感情,再提筆作文,自然會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人人都知道,可很多家長髮現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書也不少,但是一寫作文還是沒話說或寫不好呢?”

閱讀,是學習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習為“讀書”。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難道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

也許,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1、看書≠閱讀


家長常說,我家孩子看了那麼多書,可是語文成績也沒提高,作文也還是那個樣子。

這時的你,可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覺得看書=閱讀。只要孩子安靜地捧著一本書,你就開始腦補,知識都蹭蹭地往他腦子鑽的畫面。

看書≠閱讀,看書只是娛樂和獲取信息的方式,而閱讀是一種具有吸收、賞析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大部分人都不具備的能力。

如果放任孩子自己選書,很多孩子會選擇字少的漫畫類書籍。而且,會長期選擇同一類型的讀物。

讓孩子隨心所欲地選書,很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效閱讀!

讓家長完全憑自己的喜好選書,又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家長們會給孩子們選擇經典名著,卻不知道大人眼裡的“有意義”,往往就是孩子眼中的“沒意思”。

逼孩子看他根本不感興趣的書,肯定也是無效閱讀!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2、讀得太浮,沒有沉下去體驗

閱讀只是學習寫作的第一步,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如何“讀以致用”。

語文學習一定要重積累,把真心喜歡的詞句,通過某種方式積累下來,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錄,但量絕不可太大,如果這一步沒有做,就沒有做到讀轉寫的第一步驟,後面的基本都是失敗,簡言之:要動手。

讀書,之所以能夠讓人感到快樂,是因為裡面有幾樣東西是會讓內心世界豐富的。

淺層的是格局、技法、辭藻等等;

深層的是知識、情感、思想等等。

淺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讓孩子想想,讀了這本書,你覺得是學到了很多知識,開闊了視野和眼界。還是說裡面的人物、情節、情感深深打動了你。這樣,讀了這本書,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體驗”,而非“隨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愛讀動物書,讀了一小時,茶歇的時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歡哪種動物,哪個情節,這動物為什麼你喜歡,因為長得可愛還是什麼?哪句話是這麼說的,給媽媽看看,哦,是這句啊,我建議你就把這一句話寫一寫,或者看了一篇童話,有很多擬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讓他說說,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讀書,能這樣仔細地咀嚼,那麼你就能從中掌握寫作的規律,文章中好的語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裡。這樣,讀和寫之間的渠道,不就溝通了嗎?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3、閱讀多不一定寫作就會好


我們通常都認為,閱讀與寫作是一對輸入與輸出的關係。但這種輸入和輸出並不是一定的,並不是書讀得多,作文就一定寫得好。主要原因在以下幾點:

第一,讀得多,但讀得淺。孩子雖然讀了很多書,但讀的是沒營養的書。兒童閱讀這樣淺的書,並不會有太多的實際成效。所以一定要讀好書。

第二,讀得多,但想得少。很多時候,孩子讀書,只留意故事情節怎麼生動曲折,很少停下來研究作者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麼寫的。這樣的閱讀,多則多矣,但從學習寫作的角度審視,效率就比較低下。

第三,讀得多,但丟得快。讀了很多書,但是從來沒有主動積累的意識。隨著時間的流逝,只記住了一個輪廓。書中最精華的語言,一句都沒有留下來。歲月流逝,連輪廓,都還給作者了。

第四,讀得多,但寫得少。寫作,不是牧羊——只要有草,羊是吃著吃著就會長大的;同理,寫作,不是讀著讀著,自然會的。“操千曲然後曉聲”,寫作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好多人,書一本又一本地讀,但就是不願意寫文章。寫的能力,沒有被充分發掘出來。寫不好,也就正常了。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4、積累書面語言,去語言環境中學習吸收


剛出生的孩子,不會講話,只能哇哇叫。後來他天天聽爸爸媽媽講話,聽周圍的人講話,也就慢慢學會了講話。印度有兩個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長大,後來被獵人抱回來,發現她們只能像狼一樣地叫,不會講話。這說明,人不是天生就會講話,人的語言,是從一個語言環境中,漸漸學到的。

這是講的口頭語言,作文使用的書面語言也是這樣,積累書面語言,同樣需要到一個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吸收。這個語言環境到哪裡去找?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向你敞開著。但是,只是讀一讀、看一看還不行,記不住,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這就需要做到熟讀背誦。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會在規範的語言環境裡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病句便可以漸漸地少了,乾癟的語言便可以漸漸地豐滿起來。而且,在不知不覺之中,你會受到你所喜愛的那一類文章的薰陶,使你的作文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特點。

我們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亂墜”、謀篇佈局的技巧“銘記在心”,但看到了個東西,想表達自己的感情,卻張口不能言,為何?因為沒有詞彙。孩子們如能抓緊記憶的黃金時代,閱讀的過程中在大腦裡儲存一二百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裡沒詞兒了。

不善於在讀書過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識的營養,這也是多讀而不善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對一個事物,認識透徹,感情充沛,知識豐富,材料充足,便能順利地寫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對這個事物既沒認識,又無感情,知識貧乏,材料不足,是寫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來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蠟。這說明思想認識和知識水平對於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的思想和知識從哪裡來呢?當然,主要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從實踐中來。但是,宇宙是那麼廣闊,歷史是那麼悠久,什麼事都要事必躬親是辦不到的。如果一個人的視野,只侷限於直接見聞,僅僅是從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那點材料瞭解世界,那麼,他的知識一定很貧乏,認識一定很膚淺,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會豐富。這就需要通過閱讀,吸取知識和思想的營養,積累寫作的原料。

在閱讀的過程中,擴大了視野,積累了知識,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感情,再提筆作文,自然會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為什麼孩子看了那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原因終於找到了



5、如何將閱讀的輸入轉化為寫作的輸出?


廣泛閱讀是獲得知識、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條件。要取得好成績、寫出好文章,就必須多讀書。為了在閱讀的同時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我們提出瞭如下建議:

首先是讀,就是要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這裡所說的書,應該是孩子感興趣的書,只要是健康有益的書、報、刊,都能有所涉及。所謂開卷有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讀書不要僅侷限於課本或與課本有關的。可以先從自己喜歡的書開始讀,慢慢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讀書的時間也不一定要非常固定,可以利用睡前、課間、週日等時間。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會覺得寫作時要說的話多了,寫出的東西也有血有肉了。同時,閱讀還會加深孩子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讓孩子變得成熟和懂事,這是讀書的又一收穫。

其次是走,就是要走出去。常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想寫好作文,僅僅是多讀書還不夠。建議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多到外面走一走。大自然是非常好的寫作素材,可以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到公園、動物園、植物園、農村多走一走。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對所見、所感,要及時記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就會有話可說,作文水平也會與日俱增。

再次是想,就是要多動腦筋。寫好作文是有技巧的,因此,需要養成愛動腦筋的習慣。對於課本上或是平常看到的好文章,要多分析,作者為什麼寫得好,好在什麼地方,自己在以後寫作中能否借鑑,等等。作文是表達思想的東西,因此在寫作之前要構思,要把對一些人或事的體會和感想寫出來。一些優秀的作文集,也可以適當地參考一下,幫助形成自己的寫作思路。

最後是練,就是要多動筆。要提高寫作能力,最關鍵地還是要多練。要養成愛動筆的好習慣。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除了要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要勤於動筆,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這對於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

希望孩子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在多讀的過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積累,給“寫”打下堅實的基礎,達到多讀而善寫的境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