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千年的董仲舒:對華夏文化的恢復,罷黜百家其實是正確的

我們都知道,在遠古和上古時期,一個時代的統治時期都是很長的,多的能到千年,少的也有六七百年。為何後來的朝代二三百年就算多的呢?因為我們遺失了治理天下的道。

這個道,是指宇宙之道,大自然之道,不是後來的道教的道。比較接近這個“道”的,是老莊之道,也就是《道德經》開篇提道的“道可道,非常道”。

在很久以前的那個時代,治理天下的術,就只有“道”,那時的聖人和君主是一體的,像伏羲,炎帝,五帝等。然而自堯舜禹三代起,人心變異,聖人和君主開始分離,道衰落,要治理天下,君主得找自身以外的人,懂“天道”的人來輔助他。

被誤解千年的董仲舒:對華夏文化的恢復,罷黜百家其實是正確的

可是這樣的人越來越少,越往後只好嘗試用“道”的分支,儒家和法家來治理。道儒法其實是同源一體的。

到了周朝,道更加式微,這時周公站了出來,制定了一系列禮儀來維護天下秩序。春秋戰國時期,更加禮崩樂壞,然後孔子勇敢的站了出來,到處呼籲,可是沒人聽得近,於是萬年才開始安定下來,著書立說,傳書授徒,希望弟子們去繼續這個事業。

董仲舒從小就對《春秋》很有興趣,漢景帝的時候他被任命為博士。他研究學問非常專心,以至於他家的後花園很多年都沒有去看過。他的日常生活和一舉一動都按照禮法的要求去做,所以很多學者都把他當作老師來尊敬。

漢武帝即位後,下令郡國舉孝廉,策賢良,徵召了一百多名學者為賢良文學,參加對策。其中董仲舒前後3次上書議論朝政,提倡用儒家思想統治天下,而排斥其他的思想。他的建議引起了漢武帝的重視。漢武帝連問三策,董仲舒亦連答三章,史稱《天人三策》(或曰《舉賢良對策》)。

被誤解千年的董仲舒:對華夏文化的恢復,罷黜百家其實是正確的

對策結束後他被漢武帝任命為江都相,侍奉易王劉非(封地在今揚州)。

易王是漢景帝之子,漢武帝的哥哥,向來很驕橫,又喜歡武力,而董仲舒輔佐他期間用禮法和仁義的道理糾正他的錯誤。易王也非常尊重他。

董仲舒時刻以“兼善天下”為己任,在江都興禮樂、致教化、調陰陽、利元元,通過幾年的興學重教,百姓文化素質提高,文賢輩出,社會安定,江都稱治,成為漢武帝初年發展成就排行居前的諸侯國。

董仲舒在江都的治跡十分有限,現在可以看到的記載較多的是祈雨止雨之事。

董仲舒認為上天和人之間是有感應的,所以他在治理期間,用《春秋》上論述災害的變化來推論天地陰陽之間的道理,從來沒有失算過。

後來遼東高廟和長陵高園的宮殿失火,董仲舒在家用天人感應的道理推論其中的原因,剛打好草稿、被前來拜訪的主父偃瞧見了。他偷看了草稿後非常妒忌,把草稿偷走上奏給漢武帝。

漢武帝把儒生們召來讓他們討論。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道那是仲舒的稿子,貿然發表意見說那上面的說法實在太愚蠢了,於是把董仲舒抓起來審訊,判了死罪。

漢武帝覺得把董仲舒這麼有オ的人殺了太可惜了.所以下詔書把他赦免了。董仲舒逃過一死後,從此再也不敢隨便討論災害怪異的原因了。

董仲舒是個很廉潔正直的人,當時有個叫公孫弘的人也是個學者,但他對《春秋》的研究不如董仲舒。不過公孫弘辦事比較圓滑,能迎合世俗,當上了公卿一類的大官。 董仲舒認為他是靠阿諛奉承才爬到高位的,很看不起他。

公孫弘本來就很妒族董仲舒,再加上董仲舒看不起他,所以兩人關係很差。

漢武帝的另一個哥哥膠西王也是個驕橫跋扈的人,經常倚仗權勢迫害那些太守級的政府官員,漢武帝對他很頭痛,但也拿哥哥沒有辦法。

被誤解千年的董仲舒:對華夏文化的恢復,罷黜百家其實是正確的

公孫弘對漢武帝說:"要教育膠西王,只有董仲舒才能辦到。"他認為董仲舒的性格和膠西王肯定合不來,一定會受到羞辱。

結果董仲舒到了膠西王那兒後,膠西王知道他是個很偉大的學者,於是對他特別好,非常看重他。

但董仲舒知道膠西王本性難改,他怕時間長了還是會獲罪,就稱病辭職了。

董仲舒一共輔佐過兩個驕橫的諸侯王,都得到了敬重,他始終先端正自己再領導下屬,所以他治理的地方都井井有條。

董仲舒回到老家後,從來也不過問家裡的產業,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人到寫書和研究學問上。 雖然董仲舒已經辭官,但漢武帝並沒有忘記他。每當朝廷有什麼重大的爭議,漢武帝都會派人和廷尉張湯一起去諮詢他的意見,從他的回答中得出有益的結論。

漢武帝剛即位的時候,竇嬰和田蚡都很推崇儒家思想。 到了董仲舒對策的時候,就把孔子推到很高的位置,而罷黜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 另外還確立專門管理學校教育的官員,讓地方上推薦秀才和孝廉等等,這些措施都是董仲舒提出來的。

劉向認為董仲舒是難得的輔佐帝王的人才,就連伊尹和姜子牙都不能超過他,至於管仲和晏嬰等人根本就不能和他比。而劉向的兒子則認為他父親的話有問題,他認為伊伊和姜子牙是聖人,能和他們相比的只有孔子。

被誤解千年的董仲舒:對華夏文化的恢復,罷黜百家其實是正確的

現在很多人認為,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危害甚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其實恰恰相反。

先說這個禁錮思想,其實是源於我們大多數接觸的儒家思想,是經過滿清改造的,所以我們現在大多數人才會認為這個儒家思想迂腐至極,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而禁錮思想恰恰是滿清一朝的主流,看看大規模的文字獄就清楚了吧。

而危害更說不上了,不然為何漢朝能文治武功強盛,衛青霍去病絕代雙驕驅逐匈奴?

往深層次說,諸子百家才是引起“動亂”的原因,這家說按照這個原則辦事,那家說按照那個原則辦事,各有各的理,這才引發“亂”。秦始皇也深諳這個,所以才車同軌書同文,搞思想統一的“焚書坑儒”。看看現在的歐洲吧,這裡就不多說了。

而且孔子不是創立了儒家,儒家在三代時就有了,孔子是要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為了恢復天下秩序,才主張“克己復禮”,復的是周禮,為恢復道統努力著。

到了楚漢爭霸,很多典籍也隨著戰亂消失了,以至於漢朝建立後都找不到幾個懂學術的人。還好有個張良,他傳承的黃石公的道術,來源於老莊一派,張良用了十分之一就幫劉邦建立了漢朝。於是在漢朝初期,朝廷實行的是黃老之道治理天下。

張良去世後,他貌似也沒把道術傳給別人,而是帶著記載黃石公道術思想的《素書》,埋入墳墓,之直到後來盜墓賊挖掘,《素書》才重見於天下。

到了董仲舒那個時代,道術或者說學術非常支離破碎,他能夠發憤鑽研學問,成為時學術的首領,是很了不起的,雖然儒家是“道”的末枝。他的目的其實就和孔子一樣,要“克己復禮”,維護或者說修復“道統”。雖然他的水平達不到遠古聖人的水平,但他在努力著,為恢復真正的華夏文化努力著。

被誤解千年的董仲舒:對華夏文化的恢復,罷黜百家其實是正確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