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否也是這樣?但孔子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01 年少成名 意氣風發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都是一個老頭的形象,因為孔子在年邁之後,才徹底的放棄從政的思想,轉而以教育家的姿態開始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尚書》、《春秋》等著作都在年邁時完成。

但實際上,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後代,原本沒多少人待見,但孔子一直刻苦學習,“十有五而志於學”,通過幾年的學習,就非常的知名了,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

二十歲的時候孔子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也因此給兒子取名鯉,號伯魚,足見孔子當時的地位。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了,而且很多重要的思想學說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所以,相比於你印象中的那個老頭形象,孔子比你印象中要年輕太多。

另外,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當時魯尺來換算的話,將近2米的身高,在當時無法不引人注目。

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都是孔子老年時的畫像,但實際上這副年輕時的畫像更符合孔子的形象。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否也是這樣?但孔子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01 年少成名 意氣風發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都是一個老頭的形象,因為孔子在年邁之後,才徹底的放棄從政的思想,轉而以教育家的姿態開始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尚書》、《春秋》等著作都在年邁時完成。

但實際上,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後代,原本沒多少人待見,但孔子一直刻苦學習,“十有五而志於學”,通過幾年的學習,就非常的知名了,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

二十歲的時候孔子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也因此給兒子取名鯉,號伯魚,足見孔子當時的地位。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了,而且很多重要的思想學說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所以,相比於你印象中的那個老頭形象,孔子比你印象中要年輕太多。

另外,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當時魯尺來換算的話,將近2米的身高,在當時無法不引人注目。

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都是孔子老年時的畫像,但實際上這副年輕時的畫像更符合孔子的形象。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02 先進的思想理念

很多人覺得孔子是迂腐和呆板的代名詞,但只要你詳細瞭解下孔子或讀下《論語》,你就會發現孔子的思想中擁有很多的進步性,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很多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在“拾金不昧”這件事情上,看看《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魯國之前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外做奴隸的,誰能將他們贖回,可以在國庫領取賞金。

但是孔子的弟子自貢將人贖回後,卻不領賞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你接受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想象,但你不接受賞金卻給了其他人錯誤的示範,彷彿接受賞金是不道德的行為,那麼還有誰願意去贖回國外的奴隸呢?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宮家裡一樣家財萬貫,都願意拿家底免費做好事。

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救了落在水裡的農民,落難的百姓送子路一頭牛以示答謝,子路欣然接受。孔子就表揚了他,這樣魯國人都願意捨命救落水者了,因為即可以救人,又有好處拿,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進步性,“務本”為要,不能因為形象、他人言論等無關緊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原本要達到的目的。

這樣的事在現在也屢見不鮮。比如,公司日常規定9點上班6點下班,但突然來了個新員工,早上7點左右就來了,中午也不回家,晚上加班到10點鐘才走。如果你是公司老闆,當眾表揚,並給他升值加薪,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嗎?

可能後面所有的員工,都會一大早就來了,晚上很晚才會走,那些受不了這種氛圍的會直接離職,留下的也只是在混日子而已,原本的工作效率卻大大降低了。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否也是這樣?但孔子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01 年少成名 意氣風發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都是一個老頭的形象,因為孔子在年邁之後,才徹底的放棄從政的思想,轉而以教育家的姿態開始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尚書》、《春秋》等著作都在年邁時完成。

但實際上,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後代,原本沒多少人待見,但孔子一直刻苦學習,“十有五而志於學”,通過幾年的學習,就非常的知名了,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

二十歲的時候孔子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也因此給兒子取名鯉,號伯魚,足見孔子當時的地位。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了,而且很多重要的思想學說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所以,相比於你印象中的那個老頭形象,孔子比你印象中要年輕太多。

另外,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當時魯尺來換算的話,將近2米的身高,在當時無法不引人注目。

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都是孔子老年時的畫像,但實際上這副年輕時的畫像更符合孔子的形象。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02 先進的思想理念

很多人覺得孔子是迂腐和呆板的代名詞,但只要你詳細瞭解下孔子或讀下《論語》,你就會發現孔子的思想中擁有很多的進步性,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很多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在“拾金不昧”這件事情上,看看《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魯國之前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外做奴隸的,誰能將他們贖回,可以在國庫領取賞金。

但是孔子的弟子自貢將人贖回後,卻不領賞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你接受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想象,但你不接受賞金卻給了其他人錯誤的示範,彷彿接受賞金是不道德的行為,那麼還有誰願意去贖回國外的奴隸呢?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宮家裡一樣家財萬貫,都願意拿家底免費做好事。

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救了落在水裡的農民,落難的百姓送子路一頭牛以示答謝,子路欣然接受。孔子就表揚了他,這樣魯國人都願意捨命救落水者了,因為即可以救人,又有好處拿,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進步性,“務本”為要,不能因為形象、他人言論等無關緊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原本要達到的目的。

這樣的事在現在也屢見不鮮。比如,公司日常規定9點上班6點下班,但突然來了個新員工,早上7點左右就來了,中午也不回家,晚上加班到10點鐘才走。如果你是公司老闆,當眾表揚,並給他升值加薪,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嗎?

可能後面所有的員工,都會一大早就來了,晚上很晚才會走,那些受不了這種氛圍的會直接離職,留下的也只是在混日子而已,原本的工作效率卻大大降低了。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追求的是態度,每天都想看到別人為你勤奮賣命,上面的方法非常有效。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效率和金錢,制定好每個人工作職責,獎勵做的最好的那個才是更好的選擇。

03 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國家 而是魯國朝局實在太亂

魯國當時有三大有勢力的貴族,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原本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又被稱為“三桓”,其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三桓根本沒把當時的國君魯昭公放在眼裡,魯昭公找了個藉口起兵討伐,卻兵敗逃到齊國,雖然衣食無憂,但飽受欺侮,最終死在齊國。

等魯定公即位的時候,季孫氏的繼承人季桓子挾持著魯定公,依然大權在握。

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季孫氏底下也有三個有勢力的家臣:仲樑懷、陽虎和公山不狃,當時陽虎想一家獨大,直接囚禁了仲樑懷和公山不狃,季桓子出來干涉,直接連季桓子也囚禁了,直到季桓子認慫了才放出來。就這樣季孫氏挾持著魯定公,陽虎又挾持著季桓子。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否也是這樣?但孔子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01 年少成名 意氣風發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都是一個老頭的形象,因為孔子在年邁之後,才徹底的放棄從政的思想,轉而以教育家的姿態開始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尚書》、《春秋》等著作都在年邁時完成。

但實際上,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後代,原本沒多少人待見,但孔子一直刻苦學習,“十有五而志於學”,通過幾年的學習,就非常的知名了,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

二十歲的時候孔子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也因此給兒子取名鯉,號伯魚,足見孔子當時的地位。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了,而且很多重要的思想學說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所以,相比於你印象中的那個老頭形象,孔子比你印象中要年輕太多。

另外,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當時魯尺來換算的話,將近2米的身高,在當時無法不引人注目。

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都是孔子老年時的畫像,但實際上這副年輕時的畫像更符合孔子的形象。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02 先進的思想理念

很多人覺得孔子是迂腐和呆板的代名詞,但只要你詳細瞭解下孔子或讀下《論語》,你就會發現孔子的思想中擁有很多的進步性,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很多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在“拾金不昧”這件事情上,看看《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魯國之前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外做奴隸的,誰能將他們贖回,可以在國庫領取賞金。

但是孔子的弟子自貢將人贖回後,卻不領賞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你接受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想象,但你不接受賞金卻給了其他人錯誤的示範,彷彿接受賞金是不道德的行為,那麼還有誰願意去贖回國外的奴隸呢?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宮家裡一樣家財萬貫,都願意拿家底免費做好事。

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救了落在水裡的農民,落難的百姓送子路一頭牛以示答謝,子路欣然接受。孔子就表揚了他,這樣魯國人都願意捨命救落水者了,因為即可以救人,又有好處拿,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進步性,“務本”為要,不能因為形象、他人言論等無關緊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原本要達到的目的。

這樣的事在現在也屢見不鮮。比如,公司日常規定9點上班6點下班,但突然來了個新員工,早上7點左右就來了,中午也不回家,晚上加班到10點鐘才走。如果你是公司老闆,當眾表揚,並給他升值加薪,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嗎?

可能後面所有的員工,都會一大早就來了,晚上很晚才會走,那些受不了這種氛圍的會直接離職,留下的也只是在混日子而已,原本的工作效率卻大大降低了。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追求的是態度,每天都想看到別人為你勤奮賣命,上面的方法非常有效。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效率和金錢,制定好每個人工作職責,獎勵做的最好的那個才是更好的選擇。

03 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國家 而是魯國朝局實在太亂

魯國當時有三大有勢力的貴族,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原本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又被稱為“三桓”,其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三桓根本沒把當時的國君魯昭公放在眼裡,魯昭公找了個藉口起兵討伐,卻兵敗逃到齊國,雖然衣食無憂,但飽受欺侮,最終死在齊國。

等魯定公即位的時候,季孫氏的繼承人季桓子挾持著魯定公,依然大權在握。

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季孫氏底下也有三個有勢力的家臣:仲樑懷、陽虎和公山不狃,當時陽虎想一家獨大,直接囚禁了仲樑懷和公山不狃,季桓子出來干涉,直接連季桓子也囚禁了,直到季桓子認慫了才放出來。就這樣季孫氏挾持著魯定公,陽虎又挾持著季桓子。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後來公山不狃聯合陽虎,想直接替換掉“三桓”的所有繼承人,從而直接操控“三桓”,進而操控魯國。就在把季桓子抓起來準備殺掉的時候,陽虎兵敗,逃亡到了齊國。公山不狃佔領了魯國費城,以此為根據地對抗三桓。

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讓孔子如何施展他的抱負呢?

04 孔子及其門下的弟子都是既有學識又有能力的人

孔子周遊列國,卻也什麼都沒幹成,印象中的孔子好像只會耍嘴皮子,沒什麼真本事。但實際上正好相反,因為能力太強,又是個外鄉人,很多國君都不敢重用他。

孔子先往齊國,一番攀談之後齊王很高興,但是由於和齊國大臣宴嬰的政見不同,而被齊王擱置了。宴嬰是誰你可能不清楚,但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楚殿舌戰群儒,說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人。

相比於孔子這個外來人,齊王肯定更傾向於自己國家的能臣。所以,就像論語裡記載,齊王對孔子說我只能以季孫氏和孟孫氏之間的禮遇來對待你。孔子這麼聰明的人,當然一聽就明白不會重用的意思,於是帶著徒弟們繼續奔走了。

回到魯國後,當時陽虎和公山不狃都盛情邀請孔子,但是孔子怎肯為反賊做事呢,都回絕了。這段在《論語》裡有詳細記載,論語裡的陽貨和公山弗擾就是陽虎和公山不狃。

到了孔子五十多歲的時候,有了真正的從政機會,在魯國當了司寇,幫助魯國獲得夾谷之會的外交勝利,削弱了三桓的勢力,打跑了公山不狃,同時自己有了實權得以施行仁政,國內一片祥和安定,四方有不少人都慕名而來。

眼看著魯國越來越強大,齊國當然感受到威脅,於是當時的齊國大臣獻計離間孔子和魯定公他們,最終魯定公和季桓子被美女和良駒收買了,孔子心灰意懶再次出走他鄉。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否也是這樣?但孔子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01 年少成名 意氣風發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都是一個老頭的形象,因為孔子在年邁之後,才徹底的放棄從政的思想,轉而以教育家的姿態開始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尚書》、《春秋》等著作都在年邁時完成。

但實際上,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後代,原本沒多少人待見,但孔子一直刻苦學習,“十有五而志於學”,通過幾年的學習,就非常的知名了,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

二十歲的時候孔子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也因此給兒子取名鯉,號伯魚,足見孔子當時的地位。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了,而且很多重要的思想學說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所以,相比於你印象中的那個老頭形象,孔子比你印象中要年輕太多。

另外,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當時魯尺來換算的話,將近2米的身高,在當時無法不引人注目。

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都是孔子老年時的畫像,但實際上這副年輕時的畫像更符合孔子的形象。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02 先進的思想理念

很多人覺得孔子是迂腐和呆板的代名詞,但只要你詳細瞭解下孔子或讀下《論語》,你就會發現孔子的思想中擁有很多的進步性,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很多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在“拾金不昧”這件事情上,看看《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魯國之前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外做奴隸的,誰能將他們贖回,可以在國庫領取賞金。

但是孔子的弟子自貢將人贖回後,卻不領賞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你接受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想象,但你不接受賞金卻給了其他人錯誤的示範,彷彿接受賞金是不道德的行為,那麼還有誰願意去贖回國外的奴隸呢?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宮家裡一樣家財萬貫,都願意拿家底免費做好事。

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救了落在水裡的農民,落難的百姓送子路一頭牛以示答謝,子路欣然接受。孔子就表揚了他,這樣魯國人都願意捨命救落水者了,因為即可以救人,又有好處拿,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進步性,“務本”為要,不能因為形象、他人言論等無關緊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原本要達到的目的。

這樣的事在現在也屢見不鮮。比如,公司日常規定9點上班6點下班,但突然來了個新員工,早上7點左右就來了,中午也不回家,晚上加班到10點鐘才走。如果你是公司老闆,當眾表揚,並給他升值加薪,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嗎?

可能後面所有的員工,都會一大早就來了,晚上很晚才會走,那些受不了這種氛圍的會直接離職,留下的也只是在混日子而已,原本的工作效率卻大大降低了。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追求的是態度,每天都想看到別人為你勤奮賣命,上面的方法非常有效。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效率和金錢,制定好每個人工作職責,獎勵做的最好的那個才是更好的選擇。

03 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國家 而是魯國朝局實在太亂

魯國當時有三大有勢力的貴族,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原本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又被稱為“三桓”,其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三桓根本沒把當時的國君魯昭公放在眼裡,魯昭公找了個藉口起兵討伐,卻兵敗逃到齊國,雖然衣食無憂,但飽受欺侮,最終死在齊國。

等魯定公即位的時候,季孫氏的繼承人季桓子挾持著魯定公,依然大權在握。

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季孫氏底下也有三個有勢力的家臣:仲樑懷、陽虎和公山不狃,當時陽虎想一家獨大,直接囚禁了仲樑懷和公山不狃,季桓子出來干涉,直接連季桓子也囚禁了,直到季桓子認慫了才放出來。就這樣季孫氏挾持著魯定公,陽虎又挾持著季桓子。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後來公山不狃聯合陽虎,想直接替換掉“三桓”的所有繼承人,從而直接操控“三桓”,進而操控魯國。就在把季桓子抓起來準備殺掉的時候,陽虎兵敗,逃亡到了齊國。公山不狃佔領了魯國費城,以此為根據地對抗三桓。

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讓孔子如何施展他的抱負呢?

04 孔子及其門下的弟子都是既有學識又有能力的人

孔子周遊列國,卻也什麼都沒幹成,印象中的孔子好像只會耍嘴皮子,沒什麼真本事。但實際上正好相反,因為能力太強,又是個外鄉人,很多國君都不敢重用他。

孔子先往齊國,一番攀談之後齊王很高興,但是由於和齊國大臣宴嬰的政見不同,而被齊王擱置了。宴嬰是誰你可能不清楚,但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楚殿舌戰群儒,說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人。

相比於孔子這個外來人,齊王肯定更傾向於自己國家的能臣。所以,就像論語裡記載,齊王對孔子說我只能以季孫氏和孟孫氏之間的禮遇來對待你。孔子這麼聰明的人,當然一聽就明白不會重用的意思,於是帶著徒弟們繼續奔走了。

回到魯國後,當時陽虎和公山不狃都盛情邀請孔子,但是孔子怎肯為反賊做事呢,都回絕了。這段在《論語》裡有詳細記載,論語裡的陽貨和公山弗擾就是陽虎和公山不狃。

到了孔子五十多歲的時候,有了真正的從政機會,在魯國當了司寇,幫助魯國獲得夾谷之會的外交勝利,削弱了三桓的勢力,打跑了公山不狃,同時自己有了實權得以施行仁政,國內一片祥和安定,四方有不少人都慕名而來。

眼看著魯國越來越強大,齊國當然感受到威脅,於是當時的齊國大臣獻計離間孔子和魯定公他們,最終魯定公和季桓子被美女和良駒收買了,孔子心灰意懶再次出走他鄉。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向東走到了衛國,衛靈公給了他在魯國一樣的地位和待遇,但是臣子們建議孔子的弟子們各種人才都有,怕孔子有什麼不好的企圖,於是衛靈公派人嚴密監視著他。

及至楚國的時候又差點被重用,但是大臣子西的一番勸諫,打消了楚昭王的念頭。史記裡面記載的他們的這段對話,足見世人對孔子及其弟子能力的認可。

“大王的外交使臣有趕得上子貢的嗎?”

“沒有。”

“大王的令尹,有趕得上顏回的嗎?”

“沒有。”

“大王的將軍、元帥,有趕得上子路的嗎?”

“沒有。”

“大王的地方官吏,有比得上宰我的嗎?”

“沒有。”

“如果讓孔子得勢,加上他那些能幹的弟子,楚國隨時會陷入很大的危險之中。”

05 因材施教 從不培養書呆子

看看孔子怎麼教不同的徒弟的:

很多弟子問孔子孝道,

孟武伯生於富貴之家,孔子對他說:“自己不要生疾病對父母來說就是孝。”因為富貴人家子女父母不用為他的前途操心,但是由於生活安樂,他們往往會縱情於享樂,沉迷於酒色,暴飲暴食等,如果自己能注意這些,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道了。

想象現在很多年輕富二代,衣食無憂,到了大學以後就沉迷於玩樂,天天通宵玩遊戲,要麼天天泡酒吧,找了一堆女朋友荒淫無度,到處炫富被看不順眼的人打。這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會讓父母為他操碎了心。

而子夏家貧,孔子就教他“不要以為能替父母辦事,供給酒食就了不起了,最難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作為孔門十哲之一,孔子當然要教他“最難的”。

《論語》中子夏說:“能盡其所能的侍奉父母,對朋友做到言而有信。雖然沒有學習,我也說他已經學過了”,這就是孔子教給他們的學以致用的道理。能教出這樣弟子的人,會是書呆子嗎?

06 孔子只是發發牢騷 並沒有侮辱婦女的意思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聽著確實讓人氣憤,盡然把女子比作小人。不過這裡的“小人”指的是丫鬟僕人之類的下人,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呢“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處近了不講禮無理取鬧,離遠了又抱怨你不夠關心),像不像男女朋友間的感覺?整段話出現在《論語》陽貨篇裡,當時孔子正在魯國,估計是剛被媳婦欺負完,只能過過嘴癮而已,下圖應該更符合當時的狀態。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否也是這樣?但孔子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01 年少成名 意氣風發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都是一個老頭的形象,因為孔子在年邁之後,才徹底的放棄從政的思想,轉而以教育家的姿態開始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尚書》、《春秋》等著作都在年邁時完成。

但實際上,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後代,原本沒多少人待見,但孔子一直刻苦學習,“十有五而志於學”,通過幾年的學習,就非常的知名了,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

二十歲的時候孔子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也因此給兒子取名鯉,號伯魚,足見孔子當時的地位。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了,而且很多重要的思想學說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所以,相比於你印象中的那個老頭形象,孔子比你印象中要年輕太多。

另外,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當時魯尺來換算的話,將近2米的身高,在當時無法不引人注目。

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都是孔子老年時的畫像,但實際上這副年輕時的畫像更符合孔子的形象。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02 先進的思想理念

很多人覺得孔子是迂腐和呆板的代名詞,但只要你詳細瞭解下孔子或讀下《論語》,你就會發現孔子的思想中擁有很多的進步性,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很多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在“拾金不昧”這件事情上,看看《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魯國之前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外做奴隸的,誰能將他們贖回,可以在國庫領取賞金。

但是孔子的弟子自貢將人贖回後,卻不領賞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你接受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想象,但你不接受賞金卻給了其他人錯誤的示範,彷彿接受賞金是不道德的行為,那麼還有誰願意去贖回國外的奴隸呢?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宮家裡一樣家財萬貫,都願意拿家底免費做好事。

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救了落在水裡的農民,落難的百姓送子路一頭牛以示答謝,子路欣然接受。孔子就表揚了他,這樣魯國人都願意捨命救落水者了,因為即可以救人,又有好處拿,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進步性,“務本”為要,不能因為形象、他人言論等無關緊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原本要達到的目的。

這樣的事在現在也屢見不鮮。比如,公司日常規定9點上班6點下班,但突然來了個新員工,早上7點左右就來了,中午也不回家,晚上加班到10點鐘才走。如果你是公司老闆,當眾表揚,並給他升值加薪,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嗎?

可能後面所有的員工,都會一大早就來了,晚上很晚才會走,那些受不了這種氛圍的會直接離職,留下的也只是在混日子而已,原本的工作效率卻大大降低了。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追求的是態度,每天都想看到別人為你勤奮賣命,上面的方法非常有效。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效率和金錢,制定好每個人工作職責,獎勵做的最好的那個才是更好的選擇。

03 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國家 而是魯國朝局實在太亂

魯國當時有三大有勢力的貴族,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原本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又被稱為“三桓”,其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三桓根本沒把當時的國君魯昭公放在眼裡,魯昭公找了個藉口起兵討伐,卻兵敗逃到齊國,雖然衣食無憂,但飽受欺侮,最終死在齊國。

等魯定公即位的時候,季孫氏的繼承人季桓子挾持著魯定公,依然大權在握。

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季孫氏底下也有三個有勢力的家臣:仲樑懷、陽虎和公山不狃,當時陽虎想一家獨大,直接囚禁了仲樑懷和公山不狃,季桓子出來干涉,直接連季桓子也囚禁了,直到季桓子認慫了才放出來。就這樣季孫氏挾持著魯定公,陽虎又挾持著季桓子。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後來公山不狃聯合陽虎,想直接替換掉“三桓”的所有繼承人,從而直接操控“三桓”,進而操控魯國。就在把季桓子抓起來準備殺掉的時候,陽虎兵敗,逃亡到了齊國。公山不狃佔領了魯國費城,以此為根據地對抗三桓。

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讓孔子如何施展他的抱負呢?

04 孔子及其門下的弟子都是既有學識又有能力的人

孔子周遊列國,卻也什麼都沒幹成,印象中的孔子好像只會耍嘴皮子,沒什麼真本事。但實際上正好相反,因為能力太強,又是個外鄉人,很多國君都不敢重用他。

孔子先往齊國,一番攀談之後齊王很高興,但是由於和齊國大臣宴嬰的政見不同,而被齊王擱置了。宴嬰是誰你可能不清楚,但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楚殿舌戰群儒,說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人。

相比於孔子這個外來人,齊王肯定更傾向於自己國家的能臣。所以,就像論語裡記載,齊王對孔子說我只能以季孫氏和孟孫氏之間的禮遇來對待你。孔子這麼聰明的人,當然一聽就明白不會重用的意思,於是帶著徒弟們繼續奔走了。

回到魯國後,當時陽虎和公山不狃都盛情邀請孔子,但是孔子怎肯為反賊做事呢,都回絕了。這段在《論語》裡有詳細記載,論語裡的陽貨和公山弗擾就是陽虎和公山不狃。

到了孔子五十多歲的時候,有了真正的從政機會,在魯國當了司寇,幫助魯國獲得夾谷之會的外交勝利,削弱了三桓的勢力,打跑了公山不狃,同時自己有了實權得以施行仁政,國內一片祥和安定,四方有不少人都慕名而來。

眼看著魯國越來越強大,齊國當然感受到威脅,於是當時的齊國大臣獻計離間孔子和魯定公他們,最終魯定公和季桓子被美女和良駒收買了,孔子心灰意懶再次出走他鄉。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向東走到了衛國,衛靈公給了他在魯國一樣的地位和待遇,但是臣子們建議孔子的弟子們各種人才都有,怕孔子有什麼不好的企圖,於是衛靈公派人嚴密監視著他。

及至楚國的時候又差點被重用,但是大臣子西的一番勸諫,打消了楚昭王的念頭。史記裡面記載的他們的這段對話,足見世人對孔子及其弟子能力的認可。

“大王的外交使臣有趕得上子貢的嗎?”

“沒有。”

“大王的令尹,有趕得上顏回的嗎?”

“沒有。”

“大王的將軍、元帥,有趕得上子路的嗎?”

“沒有。”

“大王的地方官吏,有比得上宰我的嗎?”

“沒有。”

“如果讓孔子得勢,加上他那些能幹的弟子,楚國隨時會陷入很大的危險之中。”

05 因材施教 從不培養書呆子

看看孔子怎麼教不同的徒弟的:

很多弟子問孔子孝道,

孟武伯生於富貴之家,孔子對他說:“自己不要生疾病對父母來說就是孝。”因為富貴人家子女父母不用為他的前途操心,但是由於生活安樂,他們往往會縱情於享樂,沉迷於酒色,暴飲暴食等,如果自己能注意這些,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道了。

想象現在很多年輕富二代,衣食無憂,到了大學以後就沉迷於玩樂,天天通宵玩遊戲,要麼天天泡酒吧,找了一堆女朋友荒淫無度,到處炫富被看不順眼的人打。這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會讓父母為他操碎了心。

而子夏家貧,孔子就教他“不要以為能替父母辦事,供給酒食就了不起了,最難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作為孔門十哲之一,孔子當然要教他“最難的”。

《論語》中子夏說:“能盡其所能的侍奉父母,對朋友做到言而有信。雖然沒有學習,我也說他已經學過了”,這就是孔子教給他們的學以致用的道理。能教出這樣弟子的人,會是書呆子嗎?

06 孔子只是發發牢騷 並沒有侮辱婦女的意思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聽著確實讓人氣憤,盡然把女子比作小人。不過這裡的“小人”指的是丫鬟僕人之類的下人,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呢“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處近了不講禮無理取鬧,離遠了又抱怨你不夠關心),像不像男女朋友間的感覺?整段話出現在《論語》陽貨篇裡,當時孔子正在魯國,估計是剛被媳婦欺負完,只能過過嘴癮而已,下圖應該更符合當時的狀態。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可考據的史料,孔子只有一個老婆,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多妻妾。而且對待女性也是非常尊敬的,比如之前被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南子當時以淫亂而聞名,孔子出於禮節面見了南子,被弟子一番嘲諷。急得孔子都發毒誓了,“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我有什麼不合禮數的行為,老天會譴責我的!老天會譴責我的!)連說兩遍,當時的畫面應該挺有趣的。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否也是這樣?但孔子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01 年少成名 意氣風發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都是一個老頭的形象,因為孔子在年邁之後,才徹底的放棄從政的思想,轉而以教育家的姿態開始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尚書》、《春秋》等著作都在年邁時完成。

但實際上,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後代,原本沒多少人待見,但孔子一直刻苦學習,“十有五而志於學”,通過幾年的學習,就非常的知名了,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

二十歲的時候孔子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也因此給兒子取名鯉,號伯魚,足見孔子當時的地位。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了,而且很多重要的思想學說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所以,相比於你印象中的那個老頭形象,孔子比你印象中要年輕太多。

另外,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當時魯尺來換算的話,將近2米的身高,在當時無法不引人注目。

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都是孔子老年時的畫像,但實際上這副年輕時的畫像更符合孔子的形象。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02 先進的思想理念

很多人覺得孔子是迂腐和呆板的代名詞,但只要你詳細瞭解下孔子或讀下《論語》,你就會發現孔子的思想中擁有很多的進步性,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很多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在“拾金不昧”這件事情上,看看《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魯國之前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外做奴隸的,誰能將他們贖回,可以在國庫領取賞金。

但是孔子的弟子自貢將人贖回後,卻不領賞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你接受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想象,但你不接受賞金卻給了其他人錯誤的示範,彷彿接受賞金是不道德的行為,那麼還有誰願意去贖回國外的奴隸呢?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宮家裡一樣家財萬貫,都願意拿家底免費做好事。

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救了落在水裡的農民,落難的百姓送子路一頭牛以示答謝,子路欣然接受。孔子就表揚了他,這樣魯國人都願意捨命救落水者了,因為即可以救人,又有好處拿,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進步性,“務本”為要,不能因為形象、他人言論等無關緊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原本要達到的目的。

這樣的事在現在也屢見不鮮。比如,公司日常規定9點上班6點下班,但突然來了個新員工,早上7點左右就來了,中午也不回家,晚上加班到10點鐘才走。如果你是公司老闆,當眾表揚,並給他升值加薪,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嗎?

可能後面所有的員工,都會一大早就來了,晚上很晚才會走,那些受不了這種氛圍的會直接離職,留下的也只是在混日子而已,原本的工作效率卻大大降低了。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追求的是態度,每天都想看到別人為你勤奮賣命,上面的方法非常有效。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效率和金錢,制定好每個人工作職責,獎勵做的最好的那個才是更好的選擇。

03 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國家 而是魯國朝局實在太亂

魯國當時有三大有勢力的貴族,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原本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又被稱為“三桓”,其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三桓根本沒把當時的國君魯昭公放在眼裡,魯昭公找了個藉口起兵討伐,卻兵敗逃到齊國,雖然衣食無憂,但飽受欺侮,最終死在齊國。

等魯定公即位的時候,季孫氏的繼承人季桓子挾持著魯定公,依然大權在握。

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季孫氏底下也有三個有勢力的家臣:仲樑懷、陽虎和公山不狃,當時陽虎想一家獨大,直接囚禁了仲樑懷和公山不狃,季桓子出來干涉,直接連季桓子也囚禁了,直到季桓子認慫了才放出來。就這樣季孫氏挾持著魯定公,陽虎又挾持著季桓子。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後來公山不狃聯合陽虎,想直接替換掉“三桓”的所有繼承人,從而直接操控“三桓”,進而操控魯國。就在把季桓子抓起來準備殺掉的時候,陽虎兵敗,逃亡到了齊國。公山不狃佔領了魯國費城,以此為根據地對抗三桓。

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讓孔子如何施展他的抱負呢?

04 孔子及其門下的弟子都是既有學識又有能力的人

孔子周遊列國,卻也什麼都沒幹成,印象中的孔子好像只會耍嘴皮子,沒什麼真本事。但實際上正好相反,因為能力太強,又是個外鄉人,很多國君都不敢重用他。

孔子先往齊國,一番攀談之後齊王很高興,但是由於和齊國大臣宴嬰的政見不同,而被齊王擱置了。宴嬰是誰你可能不清楚,但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楚殿舌戰群儒,說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人。

相比於孔子這個外來人,齊王肯定更傾向於自己國家的能臣。所以,就像論語裡記載,齊王對孔子說我只能以季孫氏和孟孫氏之間的禮遇來對待你。孔子這麼聰明的人,當然一聽就明白不會重用的意思,於是帶著徒弟們繼續奔走了。

回到魯國後,當時陽虎和公山不狃都盛情邀請孔子,但是孔子怎肯為反賊做事呢,都回絕了。這段在《論語》裡有詳細記載,論語裡的陽貨和公山弗擾就是陽虎和公山不狃。

到了孔子五十多歲的時候,有了真正的從政機會,在魯國當了司寇,幫助魯國獲得夾谷之會的外交勝利,削弱了三桓的勢力,打跑了公山不狃,同時自己有了實權得以施行仁政,國內一片祥和安定,四方有不少人都慕名而來。

眼看著魯國越來越強大,齊國當然感受到威脅,於是當時的齊國大臣獻計離間孔子和魯定公他們,最終魯定公和季桓子被美女和良駒收買了,孔子心灰意懶再次出走他鄉。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向東走到了衛國,衛靈公給了他在魯國一樣的地位和待遇,但是臣子們建議孔子的弟子們各種人才都有,怕孔子有什麼不好的企圖,於是衛靈公派人嚴密監視著他。

及至楚國的時候又差點被重用,但是大臣子西的一番勸諫,打消了楚昭王的念頭。史記裡面記載的他們的這段對話,足見世人對孔子及其弟子能力的認可。

“大王的外交使臣有趕得上子貢的嗎?”

“沒有。”

“大王的令尹,有趕得上顏回的嗎?”

“沒有。”

“大王的將軍、元帥,有趕得上子路的嗎?”

“沒有。”

“大王的地方官吏,有比得上宰我的嗎?”

“沒有。”

“如果讓孔子得勢,加上他那些能幹的弟子,楚國隨時會陷入很大的危險之中。”

05 因材施教 從不培養書呆子

看看孔子怎麼教不同的徒弟的:

很多弟子問孔子孝道,

孟武伯生於富貴之家,孔子對他說:“自己不要生疾病對父母來說就是孝。”因為富貴人家子女父母不用為他的前途操心,但是由於生活安樂,他們往往會縱情於享樂,沉迷於酒色,暴飲暴食等,如果自己能注意這些,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道了。

想象現在很多年輕富二代,衣食無憂,到了大學以後就沉迷於玩樂,天天通宵玩遊戲,要麼天天泡酒吧,找了一堆女朋友荒淫無度,到處炫富被看不順眼的人打。這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會讓父母為他操碎了心。

而子夏家貧,孔子就教他“不要以為能替父母辦事,供給酒食就了不起了,最難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作為孔門十哲之一,孔子當然要教他“最難的”。

《論語》中子夏說:“能盡其所能的侍奉父母,對朋友做到言而有信。雖然沒有學習,我也說他已經學過了”,這就是孔子教給他們的學以致用的道理。能教出這樣弟子的人,會是書呆子嗎?

06 孔子只是發發牢騷 並沒有侮辱婦女的意思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聽著確實讓人氣憤,盡然把女子比作小人。不過這裡的“小人”指的是丫鬟僕人之類的下人,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呢“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處近了不講禮無理取鬧,離遠了又抱怨你不夠關心),像不像男女朋友間的感覺?整段話出現在《論語》陽貨篇裡,當時孔子正在魯國,估計是剛被媳婦欺負完,只能過過嘴癮而已,下圖應該更符合當時的狀態。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可考據的史料,孔子只有一個老婆,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多妻妾。而且對待女性也是非常尊敬的,比如之前被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南子當時以淫亂而聞名,孔子出於禮節面見了南子,被弟子一番嘲諷。急得孔子都發毒誓了,“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我有什麼不合禮數的行為,老天會譴責我的!老天會譴責我的!)連說兩遍,當時的畫面應該挺有趣的。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說了這麼多,但孔子確實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首先孔子不可能完全脫離封建社會的侷限性,比如君君臣臣的思想,束縛著那個時代裡面的所有的人。統治階級只借用孔子思想中對他們有利的東西,用來奴役百姓。所以,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候,孔子及其所有的思想言論,都被當作封建社會的代表,是需要堅決打倒的。”

"

提到孔子,很多人可能印象中可能都是刻板迂腐的老頭形象,彷彿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孔子的形象代表。

也有人說孔子滿嘴的禮義廉恥,自己卻娶了七八個老婆,是個虛偽的人。

天天滿嘴跑火車,沒有辦實事的能力,一群徒弟跟著他到處乞討,連個小官都混不上。

經常拜祭鬼神,封建迷信的典型代表

嘴上說忠君,卻動不動跑到別的國家,為別國的君主辦事。

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得罪了全天下的女性,成為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輕視婦女思想的典型,甚至重男輕女也成了孔子的過錯。

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迷信、下流彷彿是孔子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否也是這樣?但孔子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01 年少成名 意氣風發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都是一個老頭的形象,因為孔子在年邁之後,才徹底的放棄從政的思想,轉而以教育家的姿態開始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尚書》、《春秋》等著作都在年邁時完成。

但實際上,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後代,原本沒多少人待見,但孔子一直刻苦學習,“十有五而志於學”,通過幾年的學習,就非常的知名了,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

二十歲的時候孔子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送來一條大鯉魚,孔子也因此給兒子取名鯉,號伯魚,足見孔子當時的地位。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了,而且很多重要的思想學說在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所以,相比於你印象中的那個老頭形象,孔子比你印象中要年輕太多。

另外,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當時魯尺來換算的話,將近2米的身高,在當時無法不引人注目。

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都是孔子老年時的畫像,但實際上這副年輕時的畫像更符合孔子的形象。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02 先進的思想理念

很多人覺得孔子是迂腐和呆板的代名詞,但只要你詳細瞭解下孔子或讀下《論語》,你就會發現孔子的思想中擁有很多的進步性,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很多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在“拾金不昧”這件事情上,看看《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魯國之前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外做奴隸的,誰能將他們贖回,可以在國庫領取賞金。

但是孔子的弟子自貢將人贖回後,卻不領賞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你接受賞金並不會有損你的想象,但你不接受賞金卻給了其他人錯誤的示範,彷彿接受賞金是不道德的行為,那麼還有誰願意去贖回國外的奴隸呢?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子宮家裡一樣家財萬貫,都願意拿家底免費做好事。

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救了落在水裡的農民,落難的百姓送子路一頭牛以示答謝,子路欣然接受。孔子就表揚了他,這樣魯國人都願意捨命救落水者了,因為即可以救人,又有好處拿,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進步性,“務本”為要,不能因為形象、他人言論等無關緊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原本要達到的目的。

這樣的事在現在也屢見不鮮。比如,公司日常規定9點上班6點下班,但突然來了個新員工,早上7點左右就來了,中午也不回家,晚上加班到10點鐘才走。如果你是公司老闆,當眾表揚,並給他升值加薪,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嗎?

可能後面所有的員工,都會一大早就來了,晚上很晚才會走,那些受不了這種氛圍的會直接離職,留下的也只是在混日子而已,原本的工作效率卻大大降低了。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追求的是態度,每天都想看到別人為你勤奮賣命,上面的方法非常有效。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效率和金錢,制定好每個人工作職責,獎勵做的最好的那個才是更好的選擇。

03 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國家 而是魯國朝局實在太亂

魯國當時有三大有勢力的貴族,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原本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又被稱為“三桓”,其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三桓根本沒把當時的國君魯昭公放在眼裡,魯昭公找了個藉口起兵討伐,卻兵敗逃到齊國,雖然衣食無憂,但飽受欺侮,最終死在齊國。

等魯定公即位的時候,季孫氏的繼承人季桓子挾持著魯定公,依然大權在握。

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季孫氏底下也有三個有勢力的家臣:仲樑懷、陽虎和公山不狃,當時陽虎想一家獨大,直接囚禁了仲樑懷和公山不狃,季桓子出來干涉,直接連季桓子也囚禁了,直到季桓子認慫了才放出來。就這樣季孫氏挾持著魯定公,陽虎又挾持著季桓子。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後來公山不狃聯合陽虎,想直接替換掉“三桓”的所有繼承人,從而直接操控“三桓”,進而操控魯國。就在把季桓子抓起來準備殺掉的時候,陽虎兵敗,逃亡到了齊國。公山不狃佔領了魯國費城,以此為根據地對抗三桓。

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讓孔子如何施展他的抱負呢?

04 孔子及其門下的弟子都是既有學識又有能力的人

孔子周遊列國,卻也什麼都沒幹成,印象中的孔子好像只會耍嘴皮子,沒什麼真本事。但實際上正好相反,因為能力太強,又是個外鄉人,很多國君都不敢重用他。

孔子先往齊國,一番攀談之後齊王很高興,但是由於和齊國大臣宴嬰的政見不同,而被齊王擱置了。宴嬰是誰你可能不清楚,但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楚殿舌戰群儒,說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人。

相比於孔子這個外來人,齊王肯定更傾向於自己國家的能臣。所以,就像論語裡記載,齊王對孔子說我只能以季孫氏和孟孫氏之間的禮遇來對待你。孔子這麼聰明的人,當然一聽就明白不會重用的意思,於是帶著徒弟們繼續奔走了。

回到魯國後,當時陽虎和公山不狃都盛情邀請孔子,但是孔子怎肯為反賊做事呢,都回絕了。這段在《論語》裡有詳細記載,論語裡的陽貨和公山弗擾就是陽虎和公山不狃。

到了孔子五十多歲的時候,有了真正的從政機會,在魯國當了司寇,幫助魯國獲得夾谷之會的外交勝利,削弱了三桓的勢力,打跑了公山不狃,同時自己有了實權得以施行仁政,國內一片祥和安定,四方有不少人都慕名而來。

眼看著魯國越來越強大,齊國當然感受到威脅,於是當時的齊國大臣獻計離間孔子和魯定公他們,最終魯定公和季桓子被美女和良駒收買了,孔子心灰意懶再次出走他鄉。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向東走到了衛國,衛靈公給了他在魯國一樣的地位和待遇,但是臣子們建議孔子的弟子們各種人才都有,怕孔子有什麼不好的企圖,於是衛靈公派人嚴密監視著他。

及至楚國的時候又差點被重用,但是大臣子西的一番勸諫,打消了楚昭王的念頭。史記裡面記載的他們的這段對話,足見世人對孔子及其弟子能力的認可。

“大王的外交使臣有趕得上子貢的嗎?”

“沒有。”

“大王的令尹,有趕得上顏回的嗎?”

“沒有。”

“大王的將軍、元帥,有趕得上子路的嗎?”

“沒有。”

“大王的地方官吏,有比得上宰我的嗎?”

“沒有。”

“如果讓孔子得勢,加上他那些能幹的弟子,楚國隨時會陷入很大的危險之中。”

05 因材施教 從不培養書呆子

看看孔子怎麼教不同的徒弟的:

很多弟子問孔子孝道,

孟武伯生於富貴之家,孔子對他說:“自己不要生疾病對父母來說就是孝。”因為富貴人家子女父母不用為他的前途操心,但是由於生活安樂,他們往往會縱情於享樂,沉迷於酒色,暴飲暴食等,如果自己能注意這些,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道了。

想象現在很多年輕富二代,衣食無憂,到了大學以後就沉迷於玩樂,天天通宵玩遊戲,要麼天天泡酒吧,找了一堆女朋友荒淫無度,到處炫富被看不順眼的人打。這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會讓父母為他操碎了心。

而子夏家貧,孔子就教他“不要以為能替父母辦事,供給酒食就了不起了,最難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作為孔門十哲之一,孔子當然要教他“最難的”。

《論語》中子夏說:“能盡其所能的侍奉父母,對朋友做到言而有信。雖然沒有學習,我也說他已經學過了”,這就是孔子教給他們的學以致用的道理。能教出這樣弟子的人,會是書呆子嗎?

06 孔子只是發發牢騷 並沒有侮辱婦女的意思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聽著確實讓人氣憤,盡然把女子比作小人。不過這裡的“小人”指的是丫鬟僕人之類的下人,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呢“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處近了不講禮無理取鬧,離遠了又抱怨你不夠關心),像不像男女朋友間的感覺?整段話出現在《論語》陽貨篇裡,當時孔子正在魯國,估計是剛被媳婦欺負完,只能過過嘴癮而已,下圖應該更符合當時的狀態。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可考據的史料,孔子只有一個老婆,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多妻妾。而且對待女性也是非常尊敬的,比如之前被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南子當時以淫亂而聞名,孔子出於禮節面見了南子,被弟子一番嘲諷。急得孔子都發毒誓了,“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我有什麼不合禮數的行為,老天會譴責我的!老天會譴責我的!)連說兩遍,當時的畫面應該挺有趣的。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說了這麼多,但孔子確實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首先孔子不可能完全脫離封建社會的侷限性,比如君君臣臣的思想,束縛著那個時代裡面的所有的人。統治階級只借用孔子思想中對他們有利的東西,用來奴役百姓。所以,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候,孔子及其所有的思想言論,都被當作封建社會的代表,是需要堅決打倒的。”

千百年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人 看看他真實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像陳獨秀、魯迅等名人掀起的批孔反儒的思潮影響下,孔子的形象一再被貶低,後來建國後著名的文化運動又再一次妖魔化孔子,“孔老二”作為代稱,孔子的形象算是跌入谷底了。直到近些年,人們認識到孔子思想中有用的一面,孔子的形象才變得沒那麼糟了。尤其讀完《論語》整書後,跟原本腦海中的孔子形象確實有很大出入,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