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煙嵐重溪圖》

由於歲月更替,一代山水畫大師董源的傳世作品僅有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現存於北京故宮繪事館的《洞庭張樂圖》,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龍宿郊民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寒林鐘馗圖》《巖中羅漢圖》《寒坡宿雁圖》《水墨竹禽圖》《春澤放牛圖》《弄虎人物圖》《仙山樓閣圖》《秋山行旅圖》《觀音圖》《唐佛圖》等作品傳承於世。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畫史》中稱讚董源的書畫作品是:“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因此《畫鑑》一書中稱之為:“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潘天壽大師稱讚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煙嵐重溪圖》

由於歲月更替,一代山水畫大師董源的傳世作品僅有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現存於北京故宮繪事館的《洞庭張樂圖》,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龍宿郊民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寒林鐘馗圖》《巖中羅漢圖》《寒坡宿雁圖》《水墨竹禽圖》《春澤放牛圖》《弄虎人物圖》《仙山樓閣圖》《秋山行旅圖》《觀音圖》《唐佛圖》等作品傳承於世。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畫史》中稱讚董源的書畫作品是:“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因此《畫鑑》一書中稱之為:“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潘天壽大師稱讚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現傳承於世的《瀟湘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50釐米,寬141釐米,遠山近水,色彩濃厚,畫風細密、精緻、雍容、典雅、盡顯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的特色。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煙嵐重溪圖》

由於歲月更替,一代山水畫大師董源的傳世作品僅有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現存於北京故宮繪事館的《洞庭張樂圖》,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龍宿郊民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寒林鐘馗圖》《巖中羅漢圖》《寒坡宿雁圖》《水墨竹禽圖》《春澤放牛圖》《弄虎人物圖》《仙山樓閣圖》《秋山行旅圖》《觀音圖》《唐佛圖》等作品傳承於世。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畫史》中稱讚董源的書畫作品是:“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因此《畫鑑》一書中稱之為:“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潘天壽大師稱讚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現傳承於世的《瀟湘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50釐米,寬141釐米,遠山近水,色彩濃厚,畫風細密、精緻、雍容、典雅、盡顯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的特色。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石待渡圖》,高50釐米,寬320釐米,將夏天江南的丘陵和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煙嵐重溪圖》

由於歲月更替,一代山水畫大師董源的傳世作品僅有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現存於北京故宮繪事館的《洞庭張樂圖》,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龍宿郊民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寒林鐘馗圖》《巖中羅漢圖》《寒坡宿雁圖》《水墨竹禽圖》《春澤放牛圖》《弄虎人物圖》《仙山樓閣圖》《秋山行旅圖》《觀音圖》《唐佛圖》等作品傳承於世。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畫史》中稱讚董源的書畫作品是:“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因此《畫鑑》一書中稱之為:“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潘天壽大師稱讚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現傳承於世的《瀟湘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50釐米,寬141釐米,遠山近水,色彩濃厚,畫風細密、精緻、雍容、典雅、盡顯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的特色。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石待渡圖》,高50釐米,寬320釐米,將夏天江南的丘陵和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遙相成趣,神妙地傳畫出江南特有的景色風貌。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煙嵐重溪圖》

由於歲月更替,一代山水畫大師董源的傳世作品僅有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現存於北京故宮繪事館的《洞庭張樂圖》,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龍宿郊民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寒林鐘馗圖》《巖中羅漢圖》《寒坡宿雁圖》《水墨竹禽圖》《春澤放牛圖》《弄虎人物圖》《仙山樓閣圖》《秋山行旅圖》《觀音圖》《唐佛圖》等作品傳承於世。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畫史》中稱讚董源的書畫作品是:“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因此《畫鑑》一書中稱之為:“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潘天壽大師稱讚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現傳承於世的《瀟湘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50釐米,寬141釐米,遠山近水,色彩濃厚,畫風細密、精緻、雍容、典雅、盡顯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的特色。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石待渡圖》,高50釐米,寬320釐米,將夏天江南的丘陵和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遙相成趣,神妙地傳畫出江南特有的景色風貌。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縱156釐米,橫160釐米。該圖是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色。整幅畫面顯得平淡天真,無奇峭之筆。圖中以土為主體的山混雜著碎石,是採用披麻皺的全新技法而作。此圖結合使用疏疏密密的點苔和錯落分佈的叢木,江南山水的幽潤而月,活現於圖中。山和湖的交錯是江南水鄉的特色,也正是董源繪畫的特徵。近景下端數十人在聯起的船上活動,似在拔河,遠景尚可見木橋帆影。湖的遠處,彷彿通往大江,令人作無盡遐想。董源的傳世作品,主要以清一色的山水為主,故前人評價是:“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的活動場所主要在金陵周邊,江南一帶的山水景色薰染了他,並從江南真山真水中創造出“麻皮皺”即批麻皺新技法,故後人把他尊稱為“南宗”水墨山水畫之祖。

董源作為南唐“宮苑使”,因善表現江南景色,故深得後主李煜的寵愛,特地將自已研製創新的“澄心堂紙”贈送給他作畫。由於“紙製既精”促使董源靈機偶發,乘興揮灑,並創造出“麻皮皺”新技法,使其作品更加入神出化。董源的傳世作品,凡長卷闊幀者均為絹本,而短卷直幅,如《廬山圖》《夏山林木圖》和《溪山風雨圖》等表現江南景色的作品,都是採用“澄心堂紙”繪製而成,且均為傳世精品。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煙嵐重溪圖》

由於歲月更替,一代山水畫大師董源的傳世作品僅有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現存於北京故宮繪事館的《洞庭張樂圖》,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龍宿郊民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寒林鐘馗圖》《巖中羅漢圖》《寒坡宿雁圖》《水墨竹禽圖》《春澤放牛圖》《弄虎人物圖》《仙山樓閣圖》《秋山行旅圖》《觀音圖》《唐佛圖》等作品傳承於世。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畫史》中稱讚董源的書畫作品是:“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因此《畫鑑》一書中稱之為:“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潘天壽大師稱讚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現傳承於世的《瀟湘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50釐米,寬141釐米,遠山近水,色彩濃厚,畫風細密、精緻、雍容、典雅、盡顯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的特色。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石待渡圖》,高50釐米,寬320釐米,將夏天江南的丘陵和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遙相成趣,神妙地傳畫出江南特有的景色風貌。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縱156釐米,橫160釐米。該圖是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色。整幅畫面顯得平淡天真,無奇峭之筆。圖中以土為主體的山混雜著碎石,是採用披麻皺的全新技法而作。此圖結合使用疏疏密密的點苔和錯落分佈的叢木,江南山水的幽潤而月,活現於圖中。山和湖的交錯是江南水鄉的特色,也正是董源繪畫的特徵。近景下端數十人在聯起的船上活動,似在拔河,遠景尚可見木橋帆影。湖的遠處,彷彿通往大江,令人作無盡遐想。董源的傳世作品,主要以清一色的山水為主,故前人評價是:“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的活動場所主要在金陵周邊,江南一帶的山水景色薰染了他,並從江南真山真水中創造出“麻皮皺”即批麻皺新技法,故後人把他尊稱為“南宗”水墨山水畫之祖。

董源作為南唐“宮苑使”,因善表現江南景色,故深得後主李煜的寵愛,特地將自已研製創新的“澄心堂紙”贈送給他作畫。由於“紙製既精”促使董源靈機偶發,乘興揮灑,並創造出“麻皮皺”新技法,使其作品更加入神出化。董源的傳世作品,凡長卷闊幀者均為絹本,而短卷直幅,如《廬山圖》《夏山林木圖》和《溪山風雨圖》等表現江南景色的作品,都是採用“澄心堂紙”繪製而成,且均為傳世精品。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澄心堂紙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極為珍貴的宣紙產品,其製作工藝十分講究。一是選料嚴格,“數日理其楮”、“寒溪浸楮”;二是抄造慎密,“臘月敲冰”,“敲冰舉簾”,“大蒸籠固焙之”,“焙乾堅滑”;三是加工精細,“自首自尾,勻薄如一”;四是長期儲存,“李主用以藏祕府,外人取次不得窺”,“七十年來人不知”;五是紙貴如金,“百金不許市一枚”,“一幅百金曾不疑”,“書言寄去當寶惜,慎勿亂與人剪裁”,以達到“肌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的潤墨性能和獨特的藝術效果。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偶然得到這種澄心堂紙時,激動地說:“此紙不敢書。”

清乾隆年間仿五代南唐加工製作的澄心堂紙,就是以皖南宣紙為原料,形呈斗方,質地厚寬,可分層揭開,多為彩色蠟箋,繪以泥金山水、花鳥等圖案,紙上有長方形隸書朱印“乾隆年仿澄心堂紙”字樣,專供清代內府用紙,由內府如意館畫師負責監造。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日本東京造紙博物館現藏有“清仿澄心堂描金山水蠟箋”“清仿澄心堂紙”實物紙樣。清乾隆年間仿製的澄心堂紙,表面光滑,防水性強,透明較好,且具有防蟲蛀、抗老化的功能,為宮庭所專用,民間極少流傳。澄心堂紙由於色彩鮮豔,五色粉蠟,圖案精細,紙質堅韌,紋理清晰,其本身就如一件優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產品。這種珍貴產品主要適用於中國傳統的書寫繪畫,尤其適宜於工筆山水,花鳥之類的創作之需,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觀賞和藝術收藏價值。故宋代詩人王令在《再寄權子滿詩》中贊到:“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指的就是南唐後主李煜創制加工的“澄心堂紙”。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煙嵐重溪圖》

由於歲月更替,一代山水畫大師董源的傳世作品僅有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現存於北京故宮繪事館的《洞庭張樂圖》,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龍宿郊民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寒林鐘馗圖》《巖中羅漢圖》《寒坡宿雁圖》《水墨竹禽圖》《春澤放牛圖》《弄虎人物圖》《仙山樓閣圖》《秋山行旅圖》《觀音圖》《唐佛圖》等作品傳承於世。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畫史》中稱讚董源的書畫作品是:“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因此《畫鑑》一書中稱之為:“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潘天壽大師稱讚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現傳承於世的《瀟湘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50釐米,寬141釐米,遠山近水,色彩濃厚,畫風細密、精緻、雍容、典雅、盡顯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的特色。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石待渡圖》,高50釐米,寬320釐米,將夏天江南的丘陵和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遙相成趣,神妙地傳畫出江南特有的景色風貌。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縱156釐米,橫160釐米。該圖是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色。整幅畫面顯得平淡天真,無奇峭之筆。圖中以土為主體的山混雜著碎石,是採用披麻皺的全新技法而作。此圖結合使用疏疏密密的點苔和錯落分佈的叢木,江南山水的幽潤而月,活現於圖中。山和湖的交錯是江南水鄉的特色,也正是董源繪畫的特徵。近景下端數十人在聯起的船上活動,似在拔河,遠景尚可見木橋帆影。湖的遠處,彷彿通往大江,令人作無盡遐想。董源的傳世作品,主要以清一色的山水為主,故前人評價是:“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的活動場所主要在金陵周邊,江南一帶的山水景色薰染了他,並從江南真山真水中創造出“麻皮皺”即批麻皺新技法,故後人把他尊稱為“南宗”水墨山水畫之祖。

董源作為南唐“宮苑使”,因善表現江南景色,故深得後主李煜的寵愛,特地將自已研製創新的“澄心堂紙”贈送給他作畫。由於“紙製既精”促使董源靈機偶發,乘興揮灑,並創造出“麻皮皺”新技法,使其作品更加入神出化。董源的傳世作品,凡長卷闊幀者均為絹本,而短卷直幅,如《廬山圖》《夏山林木圖》和《溪山風雨圖》等表現江南景色的作品,都是採用“澄心堂紙”繪製而成,且均為傳世精品。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澄心堂紙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極為珍貴的宣紙產品,其製作工藝十分講究。一是選料嚴格,“數日理其楮”、“寒溪浸楮”;二是抄造慎密,“臘月敲冰”,“敲冰舉簾”,“大蒸籠固焙之”,“焙乾堅滑”;三是加工精細,“自首自尾,勻薄如一”;四是長期儲存,“李主用以藏祕府,外人取次不得窺”,“七十年來人不知”;五是紙貴如金,“百金不許市一枚”,“一幅百金曾不疑”,“書言寄去當寶惜,慎勿亂與人剪裁”,以達到“肌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的潤墨性能和獨特的藝術效果。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偶然得到這種澄心堂紙時,激動地說:“此紙不敢書。”

清乾隆年間仿五代南唐加工製作的澄心堂紙,就是以皖南宣紙為原料,形呈斗方,質地厚寬,可分層揭開,多為彩色蠟箋,繪以泥金山水、花鳥等圖案,紙上有長方形隸書朱印“乾隆年仿澄心堂紙”字樣,專供清代內府用紙,由內府如意館畫師負責監造。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日本東京造紙博物館現藏有“清仿澄心堂描金山水蠟箋”“清仿澄心堂紙”實物紙樣。清乾隆年間仿製的澄心堂紙,表面光滑,防水性強,透明較好,且具有防蟲蛀、抗老化的功能,為宮庭所專用,民間極少流傳。澄心堂紙由於色彩鮮豔,五色粉蠟,圖案精細,紙質堅韌,紋理清晰,其本身就如一件優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產品。這種珍貴產品主要適用於中國傳統的書寫繪畫,尤其適宜於工筆山水,花鳥之類的創作之需,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觀賞和藝術收藏價值。故宋代詩人王令在《再寄權子滿詩》中贊到:“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指的就是南唐後主李煜創制加工的“澄心堂紙”。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澄心堂紙

——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宣紙上揮毫的畫家

吳世新

“澄心堂紙”是我國南唐時期後主李煜精選皖南宣紙、在南京特設局令承御監造和創制加工的一種珍貴宣紙品種。因成紙後貯藏於南唐烈祖李昇節度金陵時晏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日常活動場所——“澄心堂”,故而後人稱之為“澄心堂紙”,其實就是一種珍貴的“熟宣紙”,史稱加工宣,亦稱蠟箋。

關於澄心堂紙的由來,據宋代蘇易簡在《文房四譜》卷三《紙譜》中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蒸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另據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在《文房四說》中也記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自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用,其餘皆非佳物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餘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據《京口耆舊傳》記載:“李後主少時遣人於廬山爽皚地為精舍,極一時林泉之勝,既成,命宮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紙寫其圖來。”於是,董源在廬山接受皇命之後,並採用“細白光潤,冠於一時”的澄心堂紙在廬山精舍首開寺畫山水風景,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採用“澄心堂紙”繪畫的宮廷畫師。由此“澄心堂紙”經董源山水畫作品的傳播,更是譽滿神州,名聲大振,直至影響至今,古今傳頌。

董源,又稱董元,生年不詳,卒於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進賢人。董源的活動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使,故史稱董北苑。董源善畫山水,多作山石水龍。樹石幽潤,峰巒清深,得山之神氣。董源雖為宮庭畫師,卻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使人觀而壯之。其畫龍,出墊離洞,戲珠吟月,而自具喜怒變態之狀,啟人避思。又工人物,相傳後主李煜坐碧落宮召馮延巳議事,至宮門巡逡不敢進。後主使趣之,延巳雲:“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使隨其諦視之,乃八尺玻璃屏畫夷光於上,蓋源筆也。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畫像

董源畫風獨特,兼工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落風格。常作鍾馗,尤見思致。其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崖,使覽之者,恍若身臨其境,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興。據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董源山水畫作品當時在宮庭御府中所藏共有七十八幅。主要精品有《夏山圖》《江山高隱圖》《春山圖》、《群峰霽雪圖》《夏景窠雪圖》《夏山牧牛圖》、《林峰圖》《夏山早行圖》《秋山圖》《江山漁艇圖》《山麓漁舟圖》《萬木奇峰圖》《暮色山圖》、《窠石人物圖》《水墨竹禽圖》《晴峰圖》《山居圖》《鬆峰圖》《長壽真人像》《寫孫真人像》《江堤晚景圖》《重溪煙霞圖》《冬晴遠岫圖》《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圖》《寒江窠石圖》《寒林圖》《水石吟龍圖》《風雨出墊龍圖》《出洞龍圖》、《戲龍圖》《升龍圖》《跨龍圖》《跨牛圖》《飲水牧牛圖》《鍾馗圖》《巖中羅漢像》《牧牛圖》《瀟湘圖》《漁舟圖》《漁人圖》《海岸圖》《採菱圖》《寒塘宿雁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水墨竹石棲禽圖》《孔子見虞丘子園》等。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煙嵐重溪圖》

由於歲月更替,一代山水畫大師董源的傳世作品僅有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現存於北京故宮繪事館的《洞庭張樂圖》,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龍宿郊民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寒林鐘馗圖》《巖中羅漢圖》《寒坡宿雁圖》《水墨竹禽圖》《春澤放牛圖》《弄虎人物圖》《仙山樓閣圖》《秋山行旅圖》《觀音圖》《唐佛圖》等作品傳承於世。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畫史》中稱讚董源的書畫作品是:“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因此《畫鑑》一書中稱之為:“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潘天壽大師稱讚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現傳承於世的《瀟湘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50釐米,寬141釐米,遠山近水,色彩濃厚,畫風細密、精緻、雍容、典雅、盡顯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的特色。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石待渡圖》,高50釐米,寬320釐米,將夏天江南的丘陵和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遙相成趣,神妙地傳畫出江南特有的景色風貌。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縱156釐米,橫160釐米。該圖是典型的江南山水景色。整幅畫面顯得平淡天真,無奇峭之筆。圖中以土為主體的山混雜著碎石,是採用披麻皺的全新技法而作。此圖結合使用疏疏密密的點苔和錯落分佈的叢木,江南山水的幽潤而月,活現於圖中。山和湖的交錯是江南水鄉的特色,也正是董源繪畫的特徵。近景下端數十人在聯起的船上活動,似在拔河,遠景尚可見木橋帆影。湖的遠處,彷彿通往大江,令人作無盡遐想。董源的傳世作品,主要以清一色的山水為主,故前人評價是:“天真爛漫,意趣高古。”董源的活動場所主要在金陵周邊,江南一帶的山水景色薰染了他,並從江南真山真水中創造出“麻皮皺”即批麻皺新技法,故後人把他尊稱為“南宗”水墨山水畫之祖。

董源作為南唐“宮苑使”,因善表現江南景色,故深得後主李煜的寵愛,特地將自已研製創新的“澄心堂紙”贈送給他作畫。由於“紙製既精”促使董源靈機偶發,乘興揮灑,並創造出“麻皮皺”新技法,使其作品更加入神出化。董源的傳世作品,凡長卷闊幀者均為絹本,而短卷直幅,如《廬山圖》《夏山林木圖》和《溪山風雨圖》等表現江南景色的作品,都是採用“澄心堂紙”繪製而成,且均為傳世精品。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澄心堂紙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極為珍貴的宣紙產品,其製作工藝十分講究。一是選料嚴格,“數日理其楮”、“寒溪浸楮”;二是抄造慎密,“臘月敲冰”,“敲冰舉簾”,“大蒸籠固焙之”,“焙乾堅滑”;三是加工精細,“自首自尾,勻薄如一”;四是長期儲存,“李主用以藏祕府,外人取次不得窺”,“七十年來人不知”;五是紙貴如金,“百金不許市一枚”,“一幅百金曾不疑”,“書言寄去當寶惜,慎勿亂與人剪裁”,以達到“肌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的潤墨性能和獨特的藝術效果。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偶然得到這種澄心堂紙時,激動地說:“此紙不敢書。”

清乾隆年間仿五代南唐加工製作的澄心堂紙,就是以皖南宣紙為原料,形呈斗方,質地厚寬,可分層揭開,多為彩色蠟箋,繪以泥金山水、花鳥等圖案,紙上有長方形隸書朱印“乾隆年仿澄心堂紙”字樣,專供清代內府用紙,由內府如意館畫師負責監造。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日本東京造紙博物館現藏有“清仿澄心堂描金山水蠟箋”“清仿澄心堂紙”實物紙樣。清乾隆年間仿製的澄心堂紙,表面光滑,防水性強,透明較好,且具有防蟲蛀、抗老化的功能,為宮庭所專用,民間極少流傳。澄心堂紙由於色彩鮮豔,五色粉蠟,圖案精細,紙質堅韌,紋理清晰,其本身就如一件優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產品。這種珍貴產品主要適用於中國傳統的書寫繪畫,尤其適宜於工筆山水,花鳥之類的創作之需,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觀賞和藝術收藏價值。故宋代詩人王令在《再寄權子滿詩》中贊到:“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指的就是南唐後主李煜創制加工的“澄心堂紙”。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董源與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澄心堂紙”因紙質獨特而一舉成為中國古代一種珍貴宣紙稀有品種而譽滿神州,傳揚至今。“宮苑使”董源由於大膽在“澄心堂紙”上首創中國山水畫風而成為“南宋”水墨山水畫的始祖,一舉開創了在宣紙上創作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先河,創造出“千百年來繪畫作品用絹者日少,用宣紙者日多”的新局面。可以說,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史上和中國傳統手工紙製作史上,李煜和董源可謂名垂青史,影響深遠,古今傳頌。李可染大師曾經說過:“國畫五寶,紙筆墨硯色,紙居第一,前代畫家多有論述。吾認為紙是國畫的生命線,無好紙絕無好畫。畫要渾厚含蓄,蒼勁圓潤,乾而不枯,溼而不滑,層層加墨而層層分明,筆墨不死不滯,墨分五色,能顯出墨色微妙的變化等。國畫固然要靠畫家的功力,但若無好紙為映,決難達到此妙境。一張好紙,一落筆能使作者精神驟增,不僅能隨心所欲,甚至能別出神韻;相反劣紙落筆,筆筆不能如意,以致興味索然,半途而廢。”故郭沫若先生為中國宣紙題詞贊到:“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40期 作者系涇縣中國宣紙協會顧問,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