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旅行者|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汾水濤聲
1/17 雁門關位於代縣縣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為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是塞北遊牧區與中原農耕區的分界線,是具有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響力的古代關隘,有“中華第一關”之譽。(攝影:高興)
2/17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攝影:高興)
3/17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攝影:高興)
4/17 雁門關是“外三關”中最大的一關。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路,盤旋幽曲,穿關城而過,異常險要。古時防備十分嚴密。關下的雁門山北麓,還建有新舊廣武二城,為山外防禦據點。(攝影:高興)
5/17 作為古代中國北境著名邊關要塞,雁門關見證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親歷了民族融合的艱辛歷程,積澱了多民族文化精華;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道,雁門關見證了古代邊貿的興衰,成就了晉商的輝煌。(攝影:高興)
6/17 明末清初的著 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臺,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攝影:高興)
7/17 衝撞車是古代協助步兵攻城的重型武器,主要作用是破壞敵軍城門、城牆,削弱其防守能力,它以巨大的木樁及樁上的鐵頭,在遮蓋物的內部前後擺動,反覆撞擊城牆或城門,達到破壞障礙物打開攻城缺口的目的。(攝影:高興)
8/17 幾千年來,雁門關驛站住過周穆王、趙武靈王、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宋欽宗、明武宗、光緒帝等二十二位帝王;住過李牧、衛青、霍去病、李廣、劉琨、張公謹、李靖、薛仁貴、潘美、楊業、楊延朗、徐達等二十二位大將;住過西漢景寧公主王昭君、東魏蘭陵公主、隋義成公主、唐鹹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五位出塞公主。毛澤東主席1948年也在這裡住宿過。(攝影:高興)
9/17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攝影:高興)
10/17 古時戰車,中國古代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的車輛。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攝影:高興)
11/17 公主洞曾接待王昭君、東魏蘭陵公主、隋義成公主、唐鹹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公主。(攝影:高興)
12/17 校場是古代守關將士操練習射之所,同時也可作為點將臺,戰時點將是王者擇將出徵時不可或缺的神聖儀式。(攝影:高興)
13/17 自建雁門關後,便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攝影:高興)
14/17 天下九塞 雁門為首,雁門關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長城文化、關隘文化的瑰寶。(攝影:高興)
15/17 峰巒疊蟑、山崖陡峭,關牆雉堞密集,烽堠遙相呼應。(攝影:高興)
16/17 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皚皚白雪點綴其中,饒有興致。(攝影:高興)
17/17 烽火已滅,長城酣睡,在蒼茫的沉陽裡,隱約聽見遠去的達達馬蹄……(攝影:高興)
2017-06-0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