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那個中國動畫片的黃金年代

2019年5月13日,一手締造葫蘆娃世界的胡進慶導演,離開了人世,生命最終定格在83歲的這個夏天當中。首先我們希望胡進慶導演一路走好。然後我們來聊一聊國產動畫片。年輕的朋友們可能不太知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動畫片曾經有過一個黃金時代。即使用現在的眼光去看,那些動畫片也都是傑出的作品。看這些動畫片,你能感覺到創作者的投入,他們在盡力製作精品。可以說,這批動畫作品幾乎每一部都值得細細品味。

說實在的,我都有點可憐如今的小朋友,這些看著《喜羊羊灰太狼》或是《熊大熊二》長大的孩子,真是沒見過中國動畫片的那些精品,就好像吃快餐長大的孩子,不知道還有那麼多傳統美食。更別說那些為了騙補貼而製作的垃圾動畫片了,只能算是地溝油食品。當然,中國動畫在進步,每年電影院都會上映幾部優秀作品,但以我的審美來看,這些作品無論在立意上還是表現手法上,和過去相比,其實是退步的,唯一的進步也是技術進步,過去沒有3D技術。

當年的輝煌,用現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錢建平的話來說,“那是那個年代的產物,所有人不顧一切追求藝術品質的時代已經不太會有。”“那個年代”指的是80年代,特殊之處在於,既保留了計劃經濟時代相對簡單平等的環境,又擺脫了政治運動對藝術的鉗制。美影廠老作曲家金覆載說:“那時候沒有市場概念,也不考慮任何利益,盡力做自己本職工作。做音樂也不考慮花不花錢,排好時間進錄音棚,有專門的電影樂團,計劃排練錄音,完全根據需要。這個體制的好處就是,金錢考慮少了,藝術自己就考慮多了。”

然而這樣的理想狀態是難以持續的,因為這本來就是社會轉型期的一個過渡階段,所以當計劃經濟走向了市場經濟,這個過渡時期也就隨之結束了。這對中國動畫產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首先隨著市場的到來,對金錢的考慮就多了起來,當國營工廠無法再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報酬的時候,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所以不僅僅是美影廠,整個中國動畫領域在九十年代都是乏善可陳的,而直到1999年的《寶蓮燈》才算是重新讓中國動畫片回到了大銀幕。

除了過去穩定的創作環境被打破之外,市場還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對手,八零後們能夠念出一大串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動畫作品,其品類之多樣,做工之精良讓國產動畫片幾乎難以抗衡。就拿80年代誕生的那批經典的國產動畫和美日動畫片相對比,我們就能看出其中的差距。一個最簡單的差距是時間長度,中國早期的動畫片,幾乎都是半個小時左右的動畫短片,拿到現在來看,也就是電影學院學生作品的規模。而那幾部電視動畫長片,也往往不超過10集。再看日本的長壽動畫《名偵探柯南》,電視版已經出到快1000集了。

動畫片這個行當,或許是最需要匠人精神的職業,你看無論是美國迪士尼的動畫,還是日本吉卜力的動畫,要出精品往往要十年磨一劍,而那些長壽漫畫,之所以能那麼長壽,也和作者的全情投入有關。在商業市場上,動畫片的確能夠獲得遠遠超過當年的回報,但前提卻是作品足夠精彩。而急功近利和精彩永遠是南轅北轍的。

所以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懷念一位逝去的老導演,懷念中國動畫的黃金年代,其實想表達的是對現狀的不滿。或許當年的動畫技術已經跟不上時代了,但那種匠人精神卻應該作為中國動畫人的初心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基於藝術考慮還是商業考慮,製作精品本身應該作為最高追求,而票房則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那個所有人不顧一切為了藝術品質的時代或許不常有,但金錢考慮的少了,藝術就考慮的多了。這個道理是不會變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