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茶,可以養壺,還可以養出一座城市。不同的茶香滋養出形態各異的生活,甚至一座城市。要深入瞭解東莞,感受它獨特的魅力,一定要喝這裡的茶。

東莞作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製造業城市,其龐大的製造能力早為人們所熟知。事實上,東莞不止於製造,還有那杯茶。

東莞不產茶,卻被譽為“藏茶之都”。東莞收藏的普洱茶、白茶和其它黑茶類產品,已達到了驚人的數量。尤其是雲南普洱茶,東莞民間每年的普洱茶收藏佔據了雲南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累計的藏茶量已突破40萬噸,藏量佔據國內半壁江山。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從上世紀90年代末“藏茶”之風漸起,東莞的茶倉多年來囤積了不計其數的普洱茶、黑茶,後發酵茶類擁躉眾多,民間品茶、論茶、藏茶氛圍濃厚。東莞被業內譽為“中國茶倉”,在全國茶行業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是全國茶類收藏風向標。

品茶休閒在東莞蔚然成風,成為社交重要手段,飲茶風習在東莞之盛,已達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的程度,成為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已深深滲透到了東莞人的生活和經濟發展之中,與這座製造業名城結下不解之緣。

茶已與東莞融為一體

一個普通的早晨,一位老人蹣跚地走進東莞南城元美路第一國際中心6樓的稻香酒家,叫上一壺清茶,兩件小點,捧上一疊厚厚的報紙迷著眼閱讀起來。過了一會,又有幾位老人走上茶樓,彼此寒暄著,茶樓開始熱鬧起來。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東莞人老陳是這裡的常客,一早就在這裡搶了個好位置。他慢慢從包裡掏出私藏紫砂壺,取一小撮茶葉,放入砂壺,倒進滾燙的開水,茶葉在沸水中翻滾。茶湯入喉,香氣瀰漫於脣齒之中,頓時神情開朗。老陳一天的生活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開始,喝茶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方式。除了來茶樓喝茶,他在自己家裡也有專門一個茶室。

晚上九時半,東莞東城春天路的怡清源茶莊,照樣是一壺清茶,茶莊的主人端坐茶席中間,煮水、溫杯、沖泡、續水……每一道程序都極為講究。茶客們捧一杯清茶,看枝舒葉展,浮沉舞蹈,一身疲憊隨著茶水的變淡而消逝,這是他們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候。

品茶休閒在東莞蔚然成風,成為社交重要手段,飲茶風習在東莞之盛,已達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的程度,成為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已深深滲透進東莞人的生活和經濟發展之中,與這座製造業名城結下不解之緣。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廣東人的茶消耗量為全國之最,其中早茶文化起了很大作用,早茶讓很多東莞人愛上茶,就像老陳和這些喝早茶的老人,他們與茶結緣,很大原因都是東莞濃厚的早茶文化。對於東莞來說,喝茶已經成為維繫生活的紐帶,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逢週末,全家或者朋友相聚於茶樓聊聊天,喝個茶。

喝茶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道生活方式,雲南普洱、安化黑茶、安溪鐵觀音等名茶都已成為東莞人的杯中物。愛喝茶的東莞人,帶動了這個區域茶文化的興起與繁榮。

港臺商人帶來茶文化

早些年,老陳跟很多東莞人一樣,喝“早茶”只是吃早餐,茶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東莞人喝茶並不講究。在他的印象中,最深的記憶還是當年坐在田埂上喝大缸茶,雖說是茶,但也只是比白開水多了些苦澀的味道而已。但是農忙季節,一碗大缸茶就是“救命藥”,去飢解渴。

那時到農田裡常會看到一家幾口人圍在一塊兒,一口飯就著一口茶的場景。傳聞在明代,抗金大將袁崇煥與友人在大嶺山遊玩,途經一處農田,口渴不已。他便向農夫們要了點茶水,一口喝下去,頓感清涼之氣直入肺腑,暑氣頓消,回味餘甘。袁崇煥問起茶的來源,農夫說是山上的野茶,不知道叫什麼。而袁崇煥見這是用缸裝的茶,便起名大缸茶。據聞,在明朝天啟年間,袁崇煥率兵抗金,士兵常感冒,士氣低落。而一碗大缸茶則拯救了他們。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早年的東莞,喝茶是件很時髦的事情,在茶樓裡一般只有茶碎、菊普等比較低檔的茶葉,流行於市井的只有大缸茶。誰也沒想到,不產茶的東莞竟然能跟茶葉扯上關係,而且成為一個響噹噹的城市標籤。老陳的喝茶習慣也是受臺灣商人的影響,無論是平時休閒,還是商務洽談,都離不開喝茶。

東莞今天蓬勃發展的茶產業和茶文化並非一蹴而就,這與當初在莞投資的港臺商人不無關係。隨著改革開發的進一步深入,港臺商人不僅帶來工廠,也帶來了茶文化,由於東莞人本就有喝早茶習慣,這種影響和融合便來得很自然。

上世紀90年代,大批港臺商人奔赴內地,投資辦廠,一片蒸騰。廣東因其文化和地緣優勢,尤其是東莞,成為港臺商人的首選。港臺商人不僅帶來了工廠、資本、就業率,也帶來了飲茶習慣和文化。尤其是伴隨著大量臺資企業到東莞投資,臺灣人喜歡喝普洱茶,收藏普洱茶的風氣也傳到了東莞,拉開了全國收藏普洱茶的序幕。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獨特資源催生茶產業

2017年10月22日下午,東莞茶行業協會會長盧樹勳接待杭州來的茶友,品飲了出自東莞倉的茶。整個下午,他們的話題都沒離開茶,從茶的倉儲到茶的年份,再到東莞與茶的歷史淵源。

受臺灣、香港茶文化的影響,加上其養生健體的概念,富有後的東莞人對喝茶的興趣越來越濃。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東莞人喝茶習慣沒有很普遍,那麼從2000~2008年開始,東莞人喝茶方式慢慢改變,功夫茶等茶藝慢慢滲透進老百姓生活。2008年以後,品茶休閒在東莞蔚然成風,成為社交重要手段,東莞人已形成品茶的習慣。在東莞,除了自己喝茶,茶葉還作為商務交往重要禮品之一,不少新莞人,往返莞邑和家鄉時,首選茶葉為禮品。

如今的東莞人追求茶葉品質已經上升到一種精神境界,就像陳年老醋和美酒佳釀,塵封時間越長,品質越為上乘。從上世紀90年代末“藏茶”之風漸起,東莞的茶倉多年來囤積了不計其數的普洱茶、安化黑茶、藏茶、六堡茶等後發酵茶類,民間品茶、論茶、藏茶氛圍濃厚,收藏茶葉也就因此而風行。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東莞不產茶,卻被譽為“藏茶之都”。東莞收藏的普洱茶、白茶和其它黑茶類產品,已達到了驚人的數量。尤其是雲南普洱茶,東莞民間每年的普洱茶收藏佔據了雲南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累計的藏茶量已突破40萬噸,藏量佔據國內半壁江山。

一個製造業城市為何會與茶葉結下不解之緣?業內人士分析道,如果僅僅是因為東莞人愛喝茶,不可能成就東莞今天的“藏茶之都”的美譽。藏茶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倉儲,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飛速發展後積累了大量資金和物業,這些都為藏茶提供了基礎。

相比鄰居廣深,東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東莞的大藏家們喜歡用三個地方來比較,深圳、東莞、廣州,地理位置是從南到北,東莞居中。相比深廣兩地,東莞物業相對便宜。加上東莞的行政區域由四個街道辦和28個鎮組成,幾乎所有村鎮遍佈工廠,扁平化的發展形態,帶動整個城市的經濟增長指數。

早些年,一些東莞人靠敏銳的商業能力,也積累了原始資本。富裕的東莞人投資方式便更加多元化了,再加上豐厚的物業基礎,這使得存茶有著巨大的地緣優勢。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2000年左右,東莞實施“三舊改造”,部分舊廠房被改造成存茶基地。有資本加上便宜的物業,這使得存茶有著巨大的財力優勢。加上東莞舊廠房較多,適合改造成存茶基地。除了性價比高的物業和無法比擬的雄厚資本外,最為東莞人驕傲的還是這裡獨特的氣候環境,這是藏茶的陳化寶地。

東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溼度溫度適宜,這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茶葉倉存,有利於加速普洱茶等後發酵茶類的自然陳化過程,在東莞,茶葉的轉化快,茶葉轉化的品質好,自然而然形成了東莞藏茶的核心基礎。通常在莞倉存放兩年就能達到其他地方三四年的效果,這加快了資金的轉化效率。

經過十多年的倉儲研究,很多藏家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一套倉儲理論。天時地利人和造就東莞藏茶數量驚人,藏品豐富又具有歷史縱深感。還有就是受相同興趣圈的影響,東莞和廣州芳村作為粵港澳的腹地,普洱茶文化底韻深厚,一直都有喝茶養生的傳統,普洱茶需求巨大,因此,對於當地人而言,收藏普洱茶既有可能是投資,也有可能只是興趣愛好,東莞是一個典型的集鎮組合的城市,鄉鎮人士由於地緣親屬等等關係,那麼興趣趨同,相互影響的力量強大。

茶館遍佈大街小巷

正是這些獨特的優勢催生了東莞蓬勃的茶產業,其茶產業近年發展迅速,交易流通市場活躍,甚至誕生了多家茶企總部。東莞的茶業市場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幾乎成了普洱、黑茶大品牌茶企的必爭之地。根據東莞市茶葉行業協會及茶文化促進會估計,東莞市每年的茶葉交易金額達30億元,在國內僅次於廣州。著名茶企大益茶葉集團還在東莞設立袋泡茶生產基地,七彩雲南茶業也在東莞建有普洱茶醞化中心。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2017年12月15日,在第十五屆深圳茶博會上,東莞本土茶企“一任天真”出品的兩款茶葉在茶王賽評比中雙雙斬獲“特別金獎”。創始人李桂榮從一個東莞普通企業主成長到一個資深製茶人。近幾年來,東莞湧現不少本土茶葉品牌,東莞人不再滿足單純的喝茶藏茶,開始涉足製茶領域。從東莞到雲南,再到各個地方的茶展,都活躍著東莞茶人的背影。他們帶來的不只是那一片茶葉,還有東莞製造的匠人精神。

在普洱茶界,有“得東莞者得天下”的說法。行走於東莞大街小巷,除了餐飲店,最多的應該是茶館。在東莞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型專業茶葉批發市場達11個之多,茶館多達10000多家。其中,萬江石美茶葉市場是國內僅次於廣州芳村南方茶葉市場的第二大茶葉市場,有商鋪800多家,年交易額達5億元以上。萬江陽光海岸茶葉市場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商鋪500多家;道滘華南茶葉市場用地面積5萬平方米,商鋪500多家;東城鼎好茶葉市場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商鋪500多家。交易市場規模國內僅次於廣州。

每年在東莞南城、厚街、虎門、常平、塘廈等地都有舉辦大大小小的茶葉展覽會,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有每年的五六月間,由東莞市貿促會主辦的東莞國際茶業博覽會。從2008年開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屆,成為茶業界交流合作、茶文化傳播和城市形象提升的平臺。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據不完全統計,東莞註冊登記的茶葉公司、茶莊有2600多家,保守估計東莞有經營茶葉的店(含特產店、禮品店、糖菸酒店)在10000家以上。據專業公司調查,平均每家店月銷售額1.5萬元,東莞茶葉月銷量達1.05億元,年銷量達12.6億元。

莞藏靚茶成新城市名片

作為擁有強大消費終端的東莞,茶葉產業有著強大的吸納能力。近些年來,“山頭茶”概念炒作巔峰期,東莞成為各大品牌廠商首選秀場,各種產品發佈會首先在東莞亮相,足以印證行業對東莞在消費終端所處地位的高度重視。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是東莞茶倉的強大吸納能力,造就了今天普洱茶、黑茶、白茶等後期發酵茶類投資理念的盛行,也主導著上游廠商的運營方向。

東莞,聞名於製造業。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篇地和改革開放先行地,長期以來備受境內外廣泛關注。在過往近40年的時間裡,依附在東莞這座城市上的標籤有很多,這座曾經被外界幾番定義的城市,姿態萬千,褒貶不一。

藏茶量破40萬噸,佔國內半壁江山,東莞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藏茶?

作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製造業城市,其龐大的製造能力早為人們所熟知,“藏茶之都”是近年形成的新城市標籤。目前,圈內莞藏靚茶已成一張名片。

東莞有著民間藏茶的深厚歷史,多達6萬的個體收藏者。老茶被業界人士稱之為能喝的古董。中國北方、中國臺灣以及中國香港等地每年都有不少愛茶者、投資者來東莞尋茶。全國各種茶葉新品首發會等大型活動很多都選在東莞舉辦。

東莞茶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相關部門也已組織多場研討會,協力勾畫東莞茶倉發展路線圖。同時,東莞本地茶商開始每年抱團北上打出“東莞藏茶”的品牌,在推進電子商務,完善物流配送的基礎上,著力打造“東莞茶倉”以及“茶巴克”品牌。還積極探討茶葉金融模式,為東莞茶產業尋找新的突破口。

9月21日,2017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東莞厚街現代展覽中心隆重開幕,來自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的特產悉數登場,雖然各種“奇珍異寶”讓人眼花繚亂,但首日最受追捧的依然是“中國茶”區域。翻開歷史,絲綢之路上,最有名的莫過於“茶葉”這一中國商品,東莞茶葉開始藉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海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