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文水縣狄青廟

狄家社原屬文水西南的汾陽縣管轄,那裡才是狄青昔日的故鄉,汾州西河。

二、 兩廣烽火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孟夏。西南邊陲烽煙突起,驚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

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又鬧事了。廣源位於交趾(今越南)和宋王朝廣南西路的邕州交界處,是宋王朝邊區的羈縻州之一,實際上由交趾掌控。儂智高少年時領著族人反叛交趾,又數次劫掠邕州。交趾和宋帝國輪番發兵征討,反被其憑著山險揍得鼻青目腫。

後來儂智高幹脆自封為皇帝,建立“南天國”。南、北兩國不願招惹他,任其自娛自樂。近來,儂智高聽從身邊北國人的勸告,數次請求內附北國,想做節度使。宋王朝置之不理。儂智高大怒,率領部眾沿著鬱江東下。

沒幾天,邕州地界黃塵滾滾,人喊馬嘶,驕陽下刀槍耀眼,殺氣彌天。一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勢如狂風,卷向邕州城(今南寧)。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文水縣狄青廟

狄家社原屬文水西南的汾陽縣管轄,那裡才是狄青昔日的故鄉,汾州西河。

二、 兩廣烽火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孟夏。西南邊陲烽煙突起,驚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

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又鬧事了。廣源位於交趾(今越南)和宋王朝廣南西路的邕州交界處,是宋王朝邊區的羈縻州之一,實際上由交趾掌控。儂智高少年時領著族人反叛交趾,又數次劫掠邕州。交趾和宋帝國輪番發兵征討,反被其憑著山險揍得鼻青目腫。

後來儂智高幹脆自封為皇帝,建立“南天國”。南、北兩國不願招惹他,任其自娛自樂。近來,儂智高聽從身邊北國人的勸告,數次請求內附北國,想做節度使。宋王朝置之不理。儂智高大怒,率領部眾沿著鬱江東下。

沒幾天,邕州地界黃塵滾滾,人喊馬嘶,驕陽下刀槍耀眼,殺氣彌天。一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勢如狂風,卷向邕州城(今南寧)。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北宋西南形勢圖

邕州城當即陷落。知州、廣西都監等一眾官員遇害。叛軍繼續向東,如入無人之境,砍瓜切菜一般攻破沿途州縣。被俘的朝廷命官大多做了刀下亡魂。

叛軍很快進犯到廣南東路,兵臨廣州城下。就在這裡,叛軍碰上了硬茬,兩個月攻之不克。

儂智高只得暫時放棄廣州,轉攻西北。隨後叛軍攻破昭州時(今桂林平樂縣),很多百姓逃入山中的大洞穴避禍。叛軍追去縱火,數以千計的平民葬身火海。消息傳出,舉國震驚。

三、 狄青請戰

同年九月某日。距邕州萬里之遙的汴京皇宮,大慶殿裡金碧輝煌。

四十二歲的宋仁宗趙禎愁容滿面,正與朝臣商議如何平定嶺南之亂。自從邕州失陷以來,朝廷派去的將士一批又一批,卻連遭敗績。朝廷的顏面蕩然無存。

官軍接連失利的原因,一來是宋代壓制武人,軍隊戰力難以發揮。此外,仁宗繼位三十年來,除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在西北挑起過戰事,天下太平已久,宋軍整體素質嚴重滑坡。唯有西北軍堪稱精銳。

而儂智高的部眾南抗交趾、北拒宋軍,甚少落敗,已鍛鍊得異常凶猛。如果沒有優秀的將領力挽狂瀾,嶺南將不再為大宋所有。仁宗正為此憂心如焚。

這時,朝臣行列中跨出一個魁梧的身形,黝黑的面孔上刺著字。他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休要煩惱。請准許臣暫領王師,討滅叛賊,以報陛下厚恩!”仁宗抬眼望去,原來是身兼樞密院副使等職、出自西北軍的名將狄青。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文水縣狄青廟

狄家社原屬文水西南的汾陽縣管轄,那裡才是狄青昔日的故鄉,汾州西河。

二、 兩廣烽火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孟夏。西南邊陲烽煙突起,驚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

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又鬧事了。廣源位於交趾(今越南)和宋王朝廣南西路的邕州交界處,是宋王朝邊區的羈縻州之一,實際上由交趾掌控。儂智高少年時領著族人反叛交趾,又數次劫掠邕州。交趾和宋帝國輪番發兵征討,反被其憑著山險揍得鼻青目腫。

後來儂智高幹脆自封為皇帝,建立“南天國”。南、北兩國不願招惹他,任其自娛自樂。近來,儂智高聽從身邊北國人的勸告,數次請求內附北國,想做節度使。宋王朝置之不理。儂智高大怒,率領部眾沿著鬱江東下。

沒幾天,邕州地界黃塵滾滾,人喊馬嘶,驕陽下刀槍耀眼,殺氣彌天。一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勢如狂風,卷向邕州城(今南寧)。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北宋西南形勢圖

邕州城當即陷落。知州、廣西都監等一眾官員遇害。叛軍繼續向東,如入無人之境,砍瓜切菜一般攻破沿途州縣。被俘的朝廷命官大多做了刀下亡魂。

叛軍很快進犯到廣南東路,兵臨廣州城下。就在這裡,叛軍碰上了硬茬,兩個月攻之不克。

儂智高只得暫時放棄廣州,轉攻西北。隨後叛軍攻破昭州時(今桂林平樂縣),很多百姓逃入山中的大洞穴避禍。叛軍追去縱火,數以千計的平民葬身火海。消息傳出,舉國震驚。

三、 狄青請戰

同年九月某日。距邕州萬里之遙的汴京皇宮,大慶殿裡金碧輝煌。

四十二歲的宋仁宗趙禎愁容滿面,正與朝臣商議如何平定嶺南之亂。自從邕州失陷以來,朝廷派去的將士一批又一批,卻連遭敗績。朝廷的顏面蕩然無存。

官軍接連失利的原因,一來是宋代壓制武人,軍隊戰力難以發揮。此外,仁宗繼位三十年來,除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在西北挑起過戰事,天下太平已久,宋軍整體素質嚴重滑坡。唯有西北軍堪稱精銳。

而儂智高的部眾南抗交趾、北拒宋軍,甚少落敗,已鍛鍊得異常凶猛。如果沒有優秀的將領力挽狂瀾,嶺南將不再為大宋所有。仁宗正為此憂心如焚。

這時,朝臣行列中跨出一個魁梧的身形,黝黑的面孔上刺著字。他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休要煩惱。請准許臣暫領王師,討滅叛賊,以報陛下厚恩!”仁宗抬眼望去,原來是身兼樞密院副使等職、出自西北軍的名將狄青。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蘭州青城鎮狄青像

早兩日,宰相龐籍曾推薦狄青擔任主帥南下平叛。狄青作為仁宗眼裡的頭號愛將,當初與西夏作戰屢建功勳,威名素著。仁宗曾讚歎說,狄青就是“朕之關、張”,愛惜之情溢於言表。除非萬不得已,仁宗不願動用這張王牌。

此刻狄青奮然請戰,仁宗被他豪氣感染,當即批准。前不久,文官餘靖和孫沔先後以廣南西路、東路安撫使的身份奔赴嶺南督戰。仁宗對他們放心不下。餘靖剛到廣西,這邊朝廷又換了狄青為主帥,總領兩廣平叛事宜。

應狄青請求,朝廷從西北軍抽調了萬餘兵力,騎兵數百。

十月,朔風初起。狄青率領將士踏上不可測的征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未到過遠在天邊的南疆。

四、追憶恩師

路途漫漫,狄青恨不能插翅飛去斬殺敵酋。雖然行軍甚急,但步兵才是主力,到達前線尚需時日。

狄青身邊盡是西北軍中的熟悉面孔,他想起了此生的貴人、更是恩師的范仲淹。

狄青和西北軍名將種世衡等人,都是范仲淹提攜起來的。1040年代,范仲淹和另一位名臣韓琦共同經略陝西路,遏制了西夏的進犯。

就在儂智高肆虐兩廣的五月,范仲淹與世長辭。

狄青出身寒門,比范仲淹小十幾歲。當年狄青從皇家騎兵衛隊被調往西北軍區。他作戰有勇有謀,經常以少勝多,威震西夏。範、韓二人都對狄青格外器重。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文水縣狄青廟

狄家社原屬文水西南的汾陽縣管轄,那裡才是狄青昔日的故鄉,汾州西河。

二、 兩廣烽火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孟夏。西南邊陲烽煙突起,驚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

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又鬧事了。廣源位於交趾(今越南)和宋王朝廣南西路的邕州交界處,是宋王朝邊區的羈縻州之一,實際上由交趾掌控。儂智高少年時領著族人反叛交趾,又數次劫掠邕州。交趾和宋帝國輪番發兵征討,反被其憑著山險揍得鼻青目腫。

後來儂智高幹脆自封為皇帝,建立“南天國”。南、北兩國不願招惹他,任其自娛自樂。近來,儂智高聽從身邊北國人的勸告,數次請求內附北國,想做節度使。宋王朝置之不理。儂智高大怒,率領部眾沿著鬱江東下。

沒幾天,邕州地界黃塵滾滾,人喊馬嘶,驕陽下刀槍耀眼,殺氣彌天。一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勢如狂風,卷向邕州城(今南寧)。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北宋西南形勢圖

邕州城當即陷落。知州、廣西都監等一眾官員遇害。叛軍繼續向東,如入無人之境,砍瓜切菜一般攻破沿途州縣。被俘的朝廷命官大多做了刀下亡魂。

叛軍很快進犯到廣南東路,兵臨廣州城下。就在這裡,叛軍碰上了硬茬,兩個月攻之不克。

儂智高只得暫時放棄廣州,轉攻西北。隨後叛軍攻破昭州時(今桂林平樂縣),很多百姓逃入山中的大洞穴避禍。叛軍追去縱火,數以千計的平民葬身火海。消息傳出,舉國震驚。

三、 狄青請戰

同年九月某日。距邕州萬里之遙的汴京皇宮,大慶殿裡金碧輝煌。

四十二歲的宋仁宗趙禎愁容滿面,正與朝臣商議如何平定嶺南之亂。自從邕州失陷以來,朝廷派去的將士一批又一批,卻連遭敗績。朝廷的顏面蕩然無存。

官軍接連失利的原因,一來是宋代壓制武人,軍隊戰力難以發揮。此外,仁宗繼位三十年來,除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在西北挑起過戰事,天下太平已久,宋軍整體素質嚴重滑坡。唯有西北軍堪稱精銳。

而儂智高的部眾南抗交趾、北拒宋軍,甚少落敗,已鍛鍊得異常凶猛。如果沒有優秀的將領力挽狂瀾,嶺南將不再為大宋所有。仁宗正為此憂心如焚。

這時,朝臣行列中跨出一個魁梧的身形,黝黑的面孔上刺著字。他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休要煩惱。請准許臣暫領王師,討滅叛賊,以報陛下厚恩!”仁宗抬眼望去,原來是身兼樞密院副使等職、出自西北軍的名將狄青。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蘭州青城鎮狄青像

早兩日,宰相龐籍曾推薦狄青擔任主帥南下平叛。狄青作為仁宗眼裡的頭號愛將,當初與西夏作戰屢建功勳,威名素著。仁宗曾讚歎說,狄青就是“朕之關、張”,愛惜之情溢於言表。除非萬不得已,仁宗不願動用這張王牌。

此刻狄青奮然請戰,仁宗被他豪氣感染,當即批准。前不久,文官餘靖和孫沔先後以廣南西路、東路安撫使的身份奔赴嶺南督戰。仁宗對他們放心不下。餘靖剛到廣西,這邊朝廷又換了狄青為主帥,總領兩廣平叛事宜。

應狄青請求,朝廷從西北軍抽調了萬餘兵力,騎兵數百。

十月,朔風初起。狄青率領將士踏上不可測的征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未到過遠在天邊的南疆。

四、追憶恩師

路途漫漫,狄青恨不能插翅飛去斬殺敵酋。雖然行軍甚急,但步兵才是主力,到達前線尚需時日。

狄青身邊盡是西北軍中的熟悉面孔,他想起了此生的貴人、更是恩師的范仲淹。

狄青和西北軍名將種世衡等人,都是范仲淹提攜起來的。1040年代,范仲淹和另一位名臣韓琦共同經略陝西路,遏制了西夏的進犯。

就在儂智高肆虐兩廣的五月,范仲淹與世長辭。

狄青出身寒門,比范仲淹小十幾歲。當年狄青從皇家騎兵衛隊被調往西北軍區。他作戰有勇有謀,經常以少勝多,威震西夏。範、韓二人都對狄青格外器重。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范仲淹畫像

狄青擅長野戰,范仲淹勸他多讀兵書,學習為將之道。范仲淹還親自教狄青讀《春秋左傳》。數年內,狄青果然大有進境,終成一代名將。狄青對恩師極為尊重,就連見到范仲淹的兒子們都禮敬得過火。

宋代重文輕武,文官普遍輕視軍人。況且狄青還有過“前科”。少年時,狄青的兄長犯事,狄青為兄長頂罪,被處以“黥面”之刑,臉上刺了字。因而狄青在戰場上常戴一副銅面具。

近年來狄青因功升遷高位,那些文官的眼神變化微妙,鄙夷中帶了嫉妒。不管狄青如何謙卑禮讓,都於事無補。唯有范仲淹,始終對狄青坦誠相待。

如今恩師已駕鶴西去,狄青難免心生寂寞。

五、奇襲崑崙關,破敵歸仁鋪

1053年正月初,狄青終於率軍到達廣西賓州(今賓陽縣),與孫沔、餘靖所部匯合。儂智高此時盤踞在西南方不遠處的邕州,正在大造艦船,準備再攻廣州。

賓州到邕州不到兩百里,但山路崎嶇,還有叛軍把守著險峻的崑崙關。

南方的官軍習慣了安逸生活,軍紀散漫。為了讓他們明白軍令如山,狄青身為主帥,不得不展示鋼鐵般的冷酷。

抵達賓州的次日一早,狄青召集眾將開會。廣西鈐轄陳曙等三十餘個大小將領被押出軍門斬首。因為他們違抗狄青早已傳達的號令,不久前擅自領兵攻打叛軍,慘敗而歸。在座諸將兩股戰戰,孫沔和餘靖也出了一身汗。

狄青又特意對南方將士宣佈,誰不願上戰場,可以立即退伍,決不追究。但只給一天的機會。結果一萬多南方將士竟無一人離隊。

做完這兩件事,狄青下令全軍休整十天,上元節慶賀三日再作打算。眾將愕然。

儂智高在邕州過得很愜意,整日飲酒賞樂,從民間擄掠來的美貌女子數以百計,陪伴左右。儂智高當然知道威名赫赫的狄青就在賓州,而他素來凶殘狡詐,並不懼怕。狄青只徵調了十天的軍糧,還要慶賀節日。儂智高探知情報,放鬆了警惕。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文水縣狄青廟

狄家社原屬文水西南的汾陽縣管轄,那裡才是狄青昔日的故鄉,汾州西河。

二、 兩廣烽火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孟夏。西南邊陲烽煙突起,驚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

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又鬧事了。廣源位於交趾(今越南)和宋王朝廣南西路的邕州交界處,是宋王朝邊區的羈縻州之一,實際上由交趾掌控。儂智高少年時領著族人反叛交趾,又數次劫掠邕州。交趾和宋帝國輪番發兵征討,反被其憑著山險揍得鼻青目腫。

後來儂智高幹脆自封為皇帝,建立“南天國”。南、北兩國不願招惹他,任其自娛自樂。近來,儂智高聽從身邊北國人的勸告,數次請求內附北國,想做節度使。宋王朝置之不理。儂智高大怒,率領部眾沿著鬱江東下。

沒幾天,邕州地界黃塵滾滾,人喊馬嘶,驕陽下刀槍耀眼,殺氣彌天。一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勢如狂風,卷向邕州城(今南寧)。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北宋西南形勢圖

邕州城當即陷落。知州、廣西都監等一眾官員遇害。叛軍繼續向東,如入無人之境,砍瓜切菜一般攻破沿途州縣。被俘的朝廷命官大多做了刀下亡魂。

叛軍很快進犯到廣南東路,兵臨廣州城下。就在這裡,叛軍碰上了硬茬,兩個月攻之不克。

儂智高只得暫時放棄廣州,轉攻西北。隨後叛軍攻破昭州時(今桂林平樂縣),很多百姓逃入山中的大洞穴避禍。叛軍追去縱火,數以千計的平民葬身火海。消息傳出,舉國震驚。

三、 狄青請戰

同年九月某日。距邕州萬里之遙的汴京皇宮,大慶殿裡金碧輝煌。

四十二歲的宋仁宗趙禎愁容滿面,正與朝臣商議如何平定嶺南之亂。自從邕州失陷以來,朝廷派去的將士一批又一批,卻連遭敗績。朝廷的顏面蕩然無存。

官軍接連失利的原因,一來是宋代壓制武人,軍隊戰力難以發揮。此外,仁宗繼位三十年來,除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在西北挑起過戰事,天下太平已久,宋軍整體素質嚴重滑坡。唯有西北軍堪稱精銳。

而儂智高的部眾南抗交趾、北拒宋軍,甚少落敗,已鍛鍊得異常凶猛。如果沒有優秀的將領力挽狂瀾,嶺南將不再為大宋所有。仁宗正為此憂心如焚。

這時,朝臣行列中跨出一個魁梧的身形,黝黑的面孔上刺著字。他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休要煩惱。請准許臣暫領王師,討滅叛賊,以報陛下厚恩!”仁宗抬眼望去,原來是身兼樞密院副使等職、出自西北軍的名將狄青。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蘭州青城鎮狄青像

早兩日,宰相龐籍曾推薦狄青擔任主帥南下平叛。狄青作為仁宗眼裡的頭號愛將,當初與西夏作戰屢建功勳,威名素著。仁宗曾讚歎說,狄青就是“朕之關、張”,愛惜之情溢於言表。除非萬不得已,仁宗不願動用這張王牌。

此刻狄青奮然請戰,仁宗被他豪氣感染,當即批准。前不久,文官餘靖和孫沔先後以廣南西路、東路安撫使的身份奔赴嶺南督戰。仁宗對他們放心不下。餘靖剛到廣西,這邊朝廷又換了狄青為主帥,總領兩廣平叛事宜。

應狄青請求,朝廷從西北軍抽調了萬餘兵力,騎兵數百。

十月,朔風初起。狄青率領將士踏上不可測的征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未到過遠在天邊的南疆。

四、追憶恩師

路途漫漫,狄青恨不能插翅飛去斬殺敵酋。雖然行軍甚急,但步兵才是主力,到達前線尚需時日。

狄青身邊盡是西北軍中的熟悉面孔,他想起了此生的貴人、更是恩師的范仲淹。

狄青和西北軍名將種世衡等人,都是范仲淹提攜起來的。1040年代,范仲淹和另一位名臣韓琦共同經略陝西路,遏制了西夏的進犯。

就在儂智高肆虐兩廣的五月,范仲淹與世長辭。

狄青出身寒門,比范仲淹小十幾歲。當年狄青從皇家騎兵衛隊被調往西北軍區。他作戰有勇有謀,經常以少勝多,威震西夏。範、韓二人都對狄青格外器重。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范仲淹畫像

狄青擅長野戰,范仲淹勸他多讀兵書,學習為將之道。范仲淹還親自教狄青讀《春秋左傳》。數年內,狄青果然大有進境,終成一代名將。狄青對恩師極為尊重,就連見到范仲淹的兒子們都禮敬得過火。

宋代重文輕武,文官普遍輕視軍人。況且狄青還有過“前科”。少年時,狄青的兄長犯事,狄青為兄長頂罪,被處以“黥面”之刑,臉上刺了字。因而狄青在戰場上常戴一副銅面具。

近年來狄青因功升遷高位,那些文官的眼神變化微妙,鄙夷中帶了嫉妒。不管狄青如何謙卑禮讓,都於事無補。唯有范仲淹,始終對狄青坦誠相待。

如今恩師已駕鶴西去,狄青難免心生寂寞。

五、奇襲崑崙關,破敵歸仁鋪

1053年正月初,狄青終於率軍到達廣西賓州(今賓陽縣),與孫沔、餘靖所部匯合。儂智高此時盤踞在西南方不遠處的邕州,正在大造艦船,準備再攻廣州。

賓州到邕州不到兩百里,但山路崎嶇,還有叛軍把守著險峻的崑崙關。

南方的官軍習慣了安逸生活,軍紀散漫。為了讓他們明白軍令如山,狄青身為主帥,不得不展示鋼鐵般的冷酷。

抵達賓州的次日一早,狄青召集眾將開會。廣西鈐轄陳曙等三十餘個大小將領被押出軍門斬首。因為他們違抗狄青早已傳達的號令,不久前擅自領兵攻打叛軍,慘敗而歸。在座諸將兩股戰戰,孫沔和餘靖也出了一身汗。

狄青又特意對南方將士宣佈,誰不願上戰場,可以立即退伍,決不追究。但只給一天的機會。結果一萬多南方將士竟無一人離隊。

做完這兩件事,狄青下令全軍休整十天,上元節慶賀三日再作打算。眾將愕然。

儂智高在邕州過得很愜意,整日飲酒賞樂,從民間擄掠來的美貌女子數以百計,陪伴左右。儂智高當然知道威名赫赫的狄青就在賓州,而他素來凶殘狡詐,並不懼怕。狄青只徵調了十天的軍糧,還要慶賀節日。儂智高探知情報,放鬆了警惕。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儂智高叛亂相關劇照

正月十六日夜,冷雨紛紛。賓州元帥府的酒宴氣氛熱烈,準備再次通宵達旦。片刻,狄青藉故離席。三更鼓響過,騎手飛報賓州,狄帥已帶前鋒奪下了崑崙關。

於是,不到兩天,官軍主力突然出現在邕州東北的歸仁鋪。除了大旗獵獵作響,戰馬長嘶,全軍肅然無聲。

儂智高接到急報很感驚奇,但他悍然領兵迎戰。叛軍的精銳手持長槍大盾,號稱“標牌軍”,騎兵數量佔優。他們身著紅衣,像一團巨大的火焰逼向官軍。

官軍嚴陣以待。狄青跨在馬上神色冷峻。戰鼓擂響。兩股大軍爆發出排山倒海的吶喊,以雷霆萬鈞之勢碰撞在一起。

陰沉的天幕下,刀槍舞動,血肉橫飛。地上死屍枕藉,任憑人馬踐踏。叛軍遇上了強悍的對手。狄青的西北軍久經沙場,也對叛軍的戰力頗為驚異。

孫沔、餘靖哪見過如此慘烈的戰鬥,嚇得兩腿發軟。兩軍廝殺半晌,狄青才揮動旗幟,放出騎兵。西北軍的精騎衝擊力極強,雖然不多,幾個來回便撕開了叛軍的兩翼。片刻間勝負已分,叛軍潰敗逃亡。官軍追擊數十里地。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文水縣狄青廟

狄家社原屬文水西南的汾陽縣管轄,那裡才是狄青昔日的故鄉,汾州西河。

二、 兩廣烽火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孟夏。西南邊陲烽煙突起,驚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

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又鬧事了。廣源位於交趾(今越南)和宋王朝廣南西路的邕州交界處,是宋王朝邊區的羈縻州之一,實際上由交趾掌控。儂智高少年時領著族人反叛交趾,又數次劫掠邕州。交趾和宋帝國輪番發兵征討,反被其憑著山險揍得鼻青目腫。

後來儂智高幹脆自封為皇帝,建立“南天國”。南、北兩國不願招惹他,任其自娛自樂。近來,儂智高聽從身邊北國人的勸告,數次請求內附北國,想做節度使。宋王朝置之不理。儂智高大怒,率領部眾沿著鬱江東下。

沒幾天,邕州地界黃塵滾滾,人喊馬嘶,驕陽下刀槍耀眼,殺氣彌天。一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勢如狂風,卷向邕州城(今南寧)。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北宋西南形勢圖

邕州城當即陷落。知州、廣西都監等一眾官員遇害。叛軍繼續向東,如入無人之境,砍瓜切菜一般攻破沿途州縣。被俘的朝廷命官大多做了刀下亡魂。

叛軍很快進犯到廣南東路,兵臨廣州城下。就在這裡,叛軍碰上了硬茬,兩個月攻之不克。

儂智高只得暫時放棄廣州,轉攻西北。隨後叛軍攻破昭州時(今桂林平樂縣),很多百姓逃入山中的大洞穴避禍。叛軍追去縱火,數以千計的平民葬身火海。消息傳出,舉國震驚。

三、 狄青請戰

同年九月某日。距邕州萬里之遙的汴京皇宮,大慶殿裡金碧輝煌。

四十二歲的宋仁宗趙禎愁容滿面,正與朝臣商議如何平定嶺南之亂。自從邕州失陷以來,朝廷派去的將士一批又一批,卻連遭敗績。朝廷的顏面蕩然無存。

官軍接連失利的原因,一來是宋代壓制武人,軍隊戰力難以發揮。此外,仁宗繼位三十年來,除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在西北挑起過戰事,天下太平已久,宋軍整體素質嚴重滑坡。唯有西北軍堪稱精銳。

而儂智高的部眾南抗交趾、北拒宋軍,甚少落敗,已鍛鍊得異常凶猛。如果沒有優秀的將領力挽狂瀾,嶺南將不再為大宋所有。仁宗正為此憂心如焚。

這時,朝臣行列中跨出一個魁梧的身形,黝黑的面孔上刺著字。他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休要煩惱。請准許臣暫領王師,討滅叛賊,以報陛下厚恩!”仁宗抬眼望去,原來是身兼樞密院副使等職、出自西北軍的名將狄青。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蘭州青城鎮狄青像

早兩日,宰相龐籍曾推薦狄青擔任主帥南下平叛。狄青作為仁宗眼裡的頭號愛將,當初與西夏作戰屢建功勳,威名素著。仁宗曾讚歎說,狄青就是“朕之關、張”,愛惜之情溢於言表。除非萬不得已,仁宗不願動用這張王牌。

此刻狄青奮然請戰,仁宗被他豪氣感染,當即批准。前不久,文官餘靖和孫沔先後以廣南西路、東路安撫使的身份奔赴嶺南督戰。仁宗對他們放心不下。餘靖剛到廣西,這邊朝廷又換了狄青為主帥,總領兩廣平叛事宜。

應狄青請求,朝廷從西北軍抽調了萬餘兵力,騎兵數百。

十月,朔風初起。狄青率領將士踏上不可測的征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未到過遠在天邊的南疆。

四、追憶恩師

路途漫漫,狄青恨不能插翅飛去斬殺敵酋。雖然行軍甚急,但步兵才是主力,到達前線尚需時日。

狄青身邊盡是西北軍中的熟悉面孔,他想起了此生的貴人、更是恩師的范仲淹。

狄青和西北軍名將種世衡等人,都是范仲淹提攜起來的。1040年代,范仲淹和另一位名臣韓琦共同經略陝西路,遏制了西夏的進犯。

就在儂智高肆虐兩廣的五月,范仲淹與世長辭。

狄青出身寒門,比范仲淹小十幾歲。當年狄青從皇家騎兵衛隊被調往西北軍區。他作戰有勇有謀,經常以少勝多,威震西夏。範、韓二人都對狄青格外器重。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范仲淹畫像

狄青擅長野戰,范仲淹勸他多讀兵書,學習為將之道。范仲淹還親自教狄青讀《春秋左傳》。數年內,狄青果然大有進境,終成一代名將。狄青對恩師極為尊重,就連見到范仲淹的兒子們都禮敬得過火。

宋代重文輕武,文官普遍輕視軍人。況且狄青還有過“前科”。少年時,狄青的兄長犯事,狄青為兄長頂罪,被處以“黥面”之刑,臉上刺了字。因而狄青在戰場上常戴一副銅面具。

近年來狄青因功升遷高位,那些文官的眼神變化微妙,鄙夷中帶了嫉妒。不管狄青如何謙卑禮讓,都於事無補。唯有范仲淹,始終對狄青坦誠相待。

如今恩師已駕鶴西去,狄青難免心生寂寞。

五、奇襲崑崙關,破敵歸仁鋪

1053年正月初,狄青終於率軍到達廣西賓州(今賓陽縣),與孫沔、餘靖所部匯合。儂智高此時盤踞在西南方不遠處的邕州,正在大造艦船,準備再攻廣州。

賓州到邕州不到兩百里,但山路崎嶇,還有叛軍把守著險峻的崑崙關。

南方的官軍習慣了安逸生活,軍紀散漫。為了讓他們明白軍令如山,狄青身為主帥,不得不展示鋼鐵般的冷酷。

抵達賓州的次日一早,狄青召集眾將開會。廣西鈐轄陳曙等三十餘個大小將領被押出軍門斬首。因為他們違抗狄青早已傳達的號令,不久前擅自領兵攻打叛軍,慘敗而歸。在座諸將兩股戰戰,孫沔和餘靖也出了一身汗。

狄青又特意對南方將士宣佈,誰不願上戰場,可以立即退伍,決不追究。但只給一天的機會。結果一萬多南方將士竟無一人離隊。

做完這兩件事,狄青下令全軍休整十天,上元節慶賀三日再作打算。眾將愕然。

儂智高在邕州過得很愜意,整日飲酒賞樂,從民間擄掠來的美貌女子數以百計,陪伴左右。儂智高當然知道威名赫赫的狄青就在賓州,而他素來凶殘狡詐,並不懼怕。狄青只徵調了十天的軍糧,還要慶賀節日。儂智高探知情報,放鬆了警惕。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儂智高叛亂相關劇照

正月十六日夜,冷雨紛紛。賓州元帥府的酒宴氣氛熱烈,準備再次通宵達旦。片刻,狄青藉故離席。三更鼓響過,騎手飛報賓州,狄帥已帶前鋒奪下了崑崙關。

於是,不到兩天,官軍主力突然出現在邕州東北的歸仁鋪。除了大旗獵獵作響,戰馬長嘶,全軍肅然無聲。

儂智高接到急報很感驚奇,但他悍然領兵迎戰。叛軍的精銳手持長槍大盾,號稱“標牌軍”,騎兵數量佔優。他們身著紅衣,像一團巨大的火焰逼向官軍。

官軍嚴陣以待。狄青跨在馬上神色冷峻。戰鼓擂響。兩股大軍爆發出排山倒海的吶喊,以雷霆萬鈞之勢碰撞在一起。

陰沉的天幕下,刀槍舞動,血肉橫飛。地上死屍枕藉,任憑人馬踐踏。叛軍遇上了強悍的對手。狄青的西北軍久經沙場,也對叛軍的戰力頗為驚異。

孫沔、餘靖哪見過如此慘烈的戰鬥,嚇得兩腿發軟。兩軍廝殺半晌,狄青才揮動旗幟,放出騎兵。西北軍的精騎衝擊力極強,雖然不多,幾個來回便撕開了叛軍的兩翼。片刻間勝負已分,叛軍潰敗逃亡。官軍追擊數十里地。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狄青平叛之戰示意圖

儂智高倉皇逃入邕州城。官軍追殺一股叛軍直到邕州以西的望仙坡,後來當地人在這裡建了一座廟,紀念狄青、孫沔、餘靖等將領。

此戰官軍大獲全勝,陣斬叛軍五千餘人,俘虜了“南天國”高官數十人,生擒五百蠻兵。儂智高慫了。他趁夜放火燒城,逃往西邊的大理國。城中還有七八千脅從儂智高的“偽軍”,狄青讓他們散夥回家。

叛軍殘部三四千人逃入了山林,狄青分派將領留下來清剿。

兩個騎手風馳電掣而去,驛站萬里接力,為朝廷遞送捷報。處置了善後事宜,狄青班師回朝。

儂智高尚未伏法,狄青此行稍顯美中不足。直到幾年後,儂智高被大理國砍了腦袋,交給大宋朝廷。

六、執掌樞密

狄青把首功讓給了孫沔。孫沔為戰事出謀劃策,功勞不小,但他情知狄青在謙讓。此前他只欽佩狄青用兵,如今對其人品也深為歎服。

捷報傳至朝廷,仁宗欣喜萬分,連聲叫好。他的愛將沒有讓朝廷失望。

初夏,狄青帶著凱旋之師回到汴京。仁宗親自為狄青擺酒接風。是時候論功行賞了。

五月,樞密使高若訥遭彈劾罷官,這個惹人眼紅的職務虛位以待。狄青原本是樞密副使,仁宗馬上與宰相龐籍商量,讓狄青接任正職。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文水縣狄青廟

狄家社原屬文水西南的汾陽縣管轄,那裡才是狄青昔日的故鄉,汾州西河。

二、 兩廣烽火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孟夏。西南邊陲烽煙突起,驚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

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又鬧事了。廣源位於交趾(今越南)和宋王朝廣南西路的邕州交界處,是宋王朝邊區的羈縻州之一,實際上由交趾掌控。儂智高少年時領著族人反叛交趾,又數次劫掠邕州。交趾和宋帝國輪番發兵征討,反被其憑著山險揍得鼻青目腫。

後來儂智高幹脆自封為皇帝,建立“南天國”。南、北兩國不願招惹他,任其自娛自樂。近來,儂智高聽從身邊北國人的勸告,數次請求內附北國,想做節度使。宋王朝置之不理。儂智高大怒,率領部眾沿著鬱江東下。

沒幾天,邕州地界黃塵滾滾,人喊馬嘶,驕陽下刀槍耀眼,殺氣彌天。一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勢如狂風,卷向邕州城(今南寧)。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北宋西南形勢圖

邕州城當即陷落。知州、廣西都監等一眾官員遇害。叛軍繼續向東,如入無人之境,砍瓜切菜一般攻破沿途州縣。被俘的朝廷命官大多做了刀下亡魂。

叛軍很快進犯到廣南東路,兵臨廣州城下。就在這裡,叛軍碰上了硬茬,兩個月攻之不克。

儂智高只得暫時放棄廣州,轉攻西北。隨後叛軍攻破昭州時(今桂林平樂縣),很多百姓逃入山中的大洞穴避禍。叛軍追去縱火,數以千計的平民葬身火海。消息傳出,舉國震驚。

三、 狄青請戰

同年九月某日。距邕州萬里之遙的汴京皇宮,大慶殿裡金碧輝煌。

四十二歲的宋仁宗趙禎愁容滿面,正與朝臣商議如何平定嶺南之亂。自從邕州失陷以來,朝廷派去的將士一批又一批,卻連遭敗績。朝廷的顏面蕩然無存。

官軍接連失利的原因,一來是宋代壓制武人,軍隊戰力難以發揮。此外,仁宗繼位三十年來,除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在西北挑起過戰事,天下太平已久,宋軍整體素質嚴重滑坡。唯有西北軍堪稱精銳。

而儂智高的部眾南抗交趾、北拒宋軍,甚少落敗,已鍛鍊得異常凶猛。如果沒有優秀的將領力挽狂瀾,嶺南將不再為大宋所有。仁宗正為此憂心如焚。

這時,朝臣行列中跨出一個魁梧的身形,黝黑的面孔上刺著字。他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休要煩惱。請准許臣暫領王師,討滅叛賊,以報陛下厚恩!”仁宗抬眼望去,原來是身兼樞密院副使等職、出自西北軍的名將狄青。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蘭州青城鎮狄青像

早兩日,宰相龐籍曾推薦狄青擔任主帥南下平叛。狄青作為仁宗眼裡的頭號愛將,當初與西夏作戰屢建功勳,威名素著。仁宗曾讚歎說,狄青就是“朕之關、張”,愛惜之情溢於言表。除非萬不得已,仁宗不願動用這張王牌。

此刻狄青奮然請戰,仁宗被他豪氣感染,當即批准。前不久,文官餘靖和孫沔先後以廣南西路、東路安撫使的身份奔赴嶺南督戰。仁宗對他們放心不下。餘靖剛到廣西,這邊朝廷又換了狄青為主帥,總領兩廣平叛事宜。

應狄青請求,朝廷從西北軍抽調了萬餘兵力,騎兵數百。

十月,朔風初起。狄青率領將士踏上不可測的征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未到過遠在天邊的南疆。

四、追憶恩師

路途漫漫,狄青恨不能插翅飛去斬殺敵酋。雖然行軍甚急,但步兵才是主力,到達前線尚需時日。

狄青身邊盡是西北軍中的熟悉面孔,他想起了此生的貴人、更是恩師的范仲淹。

狄青和西北軍名將種世衡等人,都是范仲淹提攜起來的。1040年代,范仲淹和另一位名臣韓琦共同經略陝西路,遏制了西夏的進犯。

就在儂智高肆虐兩廣的五月,范仲淹與世長辭。

狄青出身寒門,比范仲淹小十幾歲。當年狄青從皇家騎兵衛隊被調往西北軍區。他作戰有勇有謀,經常以少勝多,威震西夏。範、韓二人都對狄青格外器重。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范仲淹畫像

狄青擅長野戰,范仲淹勸他多讀兵書,學習為將之道。范仲淹還親自教狄青讀《春秋左傳》。數年內,狄青果然大有進境,終成一代名將。狄青對恩師極為尊重,就連見到范仲淹的兒子們都禮敬得過火。

宋代重文輕武,文官普遍輕視軍人。況且狄青還有過“前科”。少年時,狄青的兄長犯事,狄青為兄長頂罪,被處以“黥面”之刑,臉上刺了字。因而狄青在戰場上常戴一副銅面具。

近年來狄青因功升遷高位,那些文官的眼神變化微妙,鄙夷中帶了嫉妒。不管狄青如何謙卑禮讓,都於事無補。唯有范仲淹,始終對狄青坦誠相待。

如今恩師已駕鶴西去,狄青難免心生寂寞。

五、奇襲崑崙關,破敵歸仁鋪

1053年正月初,狄青終於率軍到達廣西賓州(今賓陽縣),與孫沔、餘靖所部匯合。儂智高此時盤踞在西南方不遠處的邕州,正在大造艦船,準備再攻廣州。

賓州到邕州不到兩百里,但山路崎嶇,還有叛軍把守著險峻的崑崙關。

南方的官軍習慣了安逸生活,軍紀散漫。為了讓他們明白軍令如山,狄青身為主帥,不得不展示鋼鐵般的冷酷。

抵達賓州的次日一早,狄青召集眾將開會。廣西鈐轄陳曙等三十餘個大小將領被押出軍門斬首。因為他們違抗狄青早已傳達的號令,不久前擅自領兵攻打叛軍,慘敗而歸。在座諸將兩股戰戰,孫沔和餘靖也出了一身汗。

狄青又特意對南方將士宣佈,誰不願上戰場,可以立即退伍,決不追究。但只給一天的機會。結果一萬多南方將士竟無一人離隊。

做完這兩件事,狄青下令全軍休整十天,上元節慶賀三日再作打算。眾將愕然。

儂智高在邕州過得很愜意,整日飲酒賞樂,從民間擄掠來的美貌女子數以百計,陪伴左右。儂智高當然知道威名赫赫的狄青就在賓州,而他素來凶殘狡詐,並不懼怕。狄青只徵調了十天的軍糧,還要慶賀節日。儂智高探知情報,放鬆了警惕。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儂智高叛亂相關劇照

正月十六日夜,冷雨紛紛。賓州元帥府的酒宴氣氛熱烈,準備再次通宵達旦。片刻,狄青藉故離席。三更鼓響過,騎手飛報賓州,狄帥已帶前鋒奪下了崑崙關。

於是,不到兩天,官軍主力突然出現在邕州東北的歸仁鋪。除了大旗獵獵作響,戰馬長嘶,全軍肅然無聲。

儂智高接到急報很感驚奇,但他悍然領兵迎戰。叛軍的精銳手持長槍大盾,號稱“標牌軍”,騎兵數量佔優。他們身著紅衣,像一團巨大的火焰逼向官軍。

官軍嚴陣以待。狄青跨在馬上神色冷峻。戰鼓擂響。兩股大軍爆發出排山倒海的吶喊,以雷霆萬鈞之勢碰撞在一起。

陰沉的天幕下,刀槍舞動,血肉橫飛。地上死屍枕藉,任憑人馬踐踏。叛軍遇上了強悍的對手。狄青的西北軍久經沙場,也對叛軍的戰力頗為驚異。

孫沔、餘靖哪見過如此慘烈的戰鬥,嚇得兩腿發軟。兩軍廝殺半晌,狄青才揮動旗幟,放出騎兵。西北軍的精騎衝擊力極強,雖然不多,幾個來回便撕開了叛軍的兩翼。片刻間勝負已分,叛軍潰敗逃亡。官軍追擊數十里地。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狄青平叛之戰示意圖

儂智高倉皇逃入邕州城。官軍追殺一股叛軍直到邕州以西的望仙坡,後來當地人在這裡建了一座廟,紀念狄青、孫沔、餘靖等將領。

此戰官軍大獲全勝,陣斬叛軍五千餘人,俘虜了“南天國”高官數十人,生擒五百蠻兵。儂智高慫了。他趁夜放火燒城,逃往西邊的大理國。城中還有七八千脅從儂智高的“偽軍”,狄青讓他們散夥回家。

叛軍殘部三四千人逃入了山林,狄青分派將領留下來清剿。

兩個騎手風馳電掣而去,驛站萬里接力,為朝廷遞送捷報。處置了善後事宜,狄青班師回朝。

儂智高尚未伏法,狄青此行稍顯美中不足。直到幾年後,儂智高被大理國砍了腦袋,交給大宋朝廷。

六、執掌樞密

狄青把首功讓給了孫沔。孫沔為戰事出謀劃策,功勞不小,但他情知狄青在謙讓。此前他只欽佩狄青用兵,如今對其人品也深為歎服。

捷報傳至朝廷,仁宗欣喜萬分,連聲叫好。他的愛將沒有讓朝廷失望。

初夏,狄青帶著凱旋之師回到汴京。仁宗親自為狄青擺酒接風。是時候論功行賞了。

五月,樞密使高若訥遭彈劾罷官,這個惹人眼紅的職務虛位以待。狄青原本是樞密副使,仁宗馬上與宰相龐籍商量,讓狄青接任正職。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影視劇中的龐籍(龐太師、龐吉)

樞密使不但相當於國防部長,還參與政務,與宰相併列。大宋立國以來,只有曹彬和王德用以武人的身份受任過此職。他們一個是開國功臣,一個是功臣之後,可謂特例。即便如此,也頗遭文臣非議。

龐籍反對狄青轉正,與仁宗幾番爭辯。最後龐籍嘆道:“臣反對此事,也是為了狄將軍好。陛下應當記得,當初狄將軍受任副使,朝廷內外是如何議論的。如今授其如此顯要之位,恐怕眾口囂囂,非狄將軍之福。”

仁宗一時語塞,認可了龐籍的意見,事後還稱讚他慮事周詳。如果狄青的官位就此止步,便不會有日後的風波。

可是沒幾天,仁宗又強行通過決議,提拔狄青為樞密使,孫沔加封副使。隨後餘靖也升了官,出征將士獲得的封賞水漲船高。

原來,參知政事樑適聯合隨軍南征的宦官私下裡活動,力勸仁宗改變了主意。而樑適支持狄青,不過是為了擠走龐籍,自己取而代之。

七、眾口鑠金,將星隕落

狄青成為大宋第三個執掌樞密院的軍人。仁宗下令,在汴京最頂級的社區為狄青起了一座豪宅,又賞賜他大批財物。狄青像以往一樣分文不取,把錢財全數分給了將士。

在朝堂上,狄青仍是謙恭忍讓的狄青。他的功勞雖大,文臣們不以為然。但狄青在軍人百姓的心中卻是光環耀眼的大英雄。整個軍界都以他為榮。

狄青出門,常常被成群的百姓們包圍。他們說這就是平定南方的狄元帥,交口傳頌狄青的神勇,爭著一睹其風采,以至於道路擁塞。

處在人生巔峰,名利交至,狄青偶爾會流露出欣然自得之色。這實屬正常。

而朝廷內外的文臣對此情景簡直看不下去,厭惡和嫉妒統統釋放出來,化作雪片一般的奏書,堆滿皇帝的案頭。奏書的內容雷同,請求罷免狄青。至於理由,卻無甚新意。

當初狄青受任樞密副使的時候,朝廷諫官賈黯就已道出了文臣的心聲:“未有起兵伍、登帷幄者”,“四夷聞之,有輕中國心,一也;小人無知,翕然向之,撼搖人心,二也;大臣將恥與為伍,三也……”

如今狄青躋身權力頂峰,文臣們的說辭還是這一套。說白了,文臣集團對軍人執掌樞密院普遍擔憂。他們也羞於和軍人同列朝堂。

仁宗倒是對狄青毫無猜疑,並不理會文臣的喧鬧。

1056年夏,狄青掌管樞密院轉眼已三年。當時京師鬧水災,文臣們抓住機會,聲稱近來天象異常,各地災情頻現,都與狄青身居高位有關。

汴京的縉紳群體中,有關狄青的謠言早已傳開。有人說,曾在夜裡看到狄青的家中有紅光沖天而起。其實是狄青家裡在上香。京師水災期間,狄青舉家搬往相國寺避水。一天,狄青穿了便裝在寺廟正殿走動,立刻有傳言說他身披黃袍。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龐籍的預言早已成真,如今他選擇了沉默。孫沔和餘靖因因嶺南的戰功受益,也沒有參與圍攻狄青。我們不妨看看幾位北宋名臣在這場風波中的表現。

時任知州的韓琦、翰林學士歐陽修對災情及流言深表擔憂,都要求狄青下臺。韓琦當年對狄青的欣賞已變為敵意。

歐陽修先是寫過一封《論狄青札子》,後來因水災又寫了《論水災疏》上奏仁宗。其中都說到:狄青雖然從未有過失,但他作為武人擔任樞密使,又在軍中威望過高,對朝廷不利。

"

人世間,數千年的繁華凋敝、榮辱興衰,都藉由翰墨,散入了書卷。

宇宙深邃,時光永恆無盡。與時光相伴不滅的,還有孤獨。

穿行於歷史的煙雲,可以看到,那些帶著悲情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孤獨的。

一、 鄉間小廟

三晉大地山川靈秀。從山西平遙古城往西北約80公里,便是文水縣。文水縣以南的狄家社村,有一座小廟,青磚灰瓦,悄立於斜陽草樹中,不勝孤寂。

這裡門可羅雀,前去上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甚少。

這座“狄武襄公祠”,原是北宋將星狄青之子狄諮修建的家祠。千百年來,祠堂飽經風雨,狄家後人不斷修葺。上世紀中期,狄青祠被拆毀。九十年代,狄家社村民集資重修,僅保留了祠堂正殿。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文水縣狄青廟

狄家社原屬文水西南的汾陽縣管轄,那裡才是狄青昔日的故鄉,汾州西河。

二、 兩廣烽火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孟夏。西南邊陲烽煙突起,驚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

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又鬧事了。廣源位於交趾(今越南)和宋王朝廣南西路的邕州交界處,是宋王朝邊區的羈縻州之一,實際上由交趾掌控。儂智高少年時領著族人反叛交趾,又數次劫掠邕州。交趾和宋帝國輪番發兵征討,反被其憑著山險揍得鼻青目腫。

後來儂智高幹脆自封為皇帝,建立“南天國”。南、北兩國不願招惹他,任其自娛自樂。近來,儂智高聽從身邊北國人的勸告,數次請求內附北國,想做節度使。宋王朝置之不理。儂智高大怒,率領部眾沿著鬱江東下。

沒幾天,邕州地界黃塵滾滾,人喊馬嘶,驕陽下刀槍耀眼,殺氣彌天。一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勢如狂風,卷向邕州城(今南寧)。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北宋西南形勢圖

邕州城當即陷落。知州、廣西都監等一眾官員遇害。叛軍繼續向東,如入無人之境,砍瓜切菜一般攻破沿途州縣。被俘的朝廷命官大多做了刀下亡魂。

叛軍很快進犯到廣南東路,兵臨廣州城下。就在這裡,叛軍碰上了硬茬,兩個月攻之不克。

儂智高只得暫時放棄廣州,轉攻西北。隨後叛軍攻破昭州時(今桂林平樂縣),很多百姓逃入山中的大洞穴避禍。叛軍追去縱火,數以千計的平民葬身火海。消息傳出,舉國震驚。

三、 狄青請戰

同年九月某日。距邕州萬里之遙的汴京皇宮,大慶殿裡金碧輝煌。

四十二歲的宋仁宗趙禎愁容滿面,正與朝臣商議如何平定嶺南之亂。自從邕州失陷以來,朝廷派去的將士一批又一批,卻連遭敗績。朝廷的顏面蕩然無存。

官軍接連失利的原因,一來是宋代壓制武人,軍隊戰力難以發揮。此外,仁宗繼位三十年來,除了西夏國主李元昊在西北挑起過戰事,天下太平已久,宋軍整體素質嚴重滑坡。唯有西北軍堪稱精銳。

而儂智高的部眾南抗交趾、北拒宋軍,甚少落敗,已鍛鍊得異常凶猛。如果沒有優秀的將領力挽狂瀾,嶺南將不再為大宋所有。仁宗正為此憂心如焚。

這時,朝臣行列中跨出一個魁梧的身形,黝黑的面孔上刺著字。他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休要煩惱。請准許臣暫領王師,討滅叛賊,以報陛下厚恩!”仁宗抬眼望去,原來是身兼樞密院副使等職、出自西北軍的名將狄青。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蘭州青城鎮狄青像

早兩日,宰相龐籍曾推薦狄青擔任主帥南下平叛。狄青作為仁宗眼裡的頭號愛將,當初與西夏作戰屢建功勳,威名素著。仁宗曾讚歎說,狄青就是“朕之關、張”,愛惜之情溢於言表。除非萬不得已,仁宗不願動用這張王牌。

此刻狄青奮然請戰,仁宗被他豪氣感染,當即批准。前不久,文官餘靖和孫沔先後以廣南西路、東路安撫使的身份奔赴嶺南督戰。仁宗對他們放心不下。餘靖剛到廣西,這邊朝廷又換了狄青為主帥,總領兩廣平叛事宜。

應狄青請求,朝廷從西北軍抽調了萬餘兵力,騎兵數百。

十月,朔風初起。狄青率領將士踏上不可測的征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未到過遠在天邊的南疆。

四、追憶恩師

路途漫漫,狄青恨不能插翅飛去斬殺敵酋。雖然行軍甚急,但步兵才是主力,到達前線尚需時日。

狄青身邊盡是西北軍中的熟悉面孔,他想起了此生的貴人、更是恩師的范仲淹。

狄青和西北軍名將種世衡等人,都是范仲淹提攜起來的。1040年代,范仲淹和另一位名臣韓琦共同經略陝西路,遏制了西夏的進犯。

就在儂智高肆虐兩廣的五月,范仲淹與世長辭。

狄青出身寒門,比范仲淹小十幾歲。當年狄青從皇家騎兵衛隊被調往西北軍區。他作戰有勇有謀,經常以少勝多,威震西夏。範、韓二人都對狄青格外器重。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范仲淹畫像

狄青擅長野戰,范仲淹勸他多讀兵書,學習為將之道。范仲淹還親自教狄青讀《春秋左傳》。數年內,狄青果然大有進境,終成一代名將。狄青對恩師極為尊重,就連見到范仲淹的兒子們都禮敬得過火。

宋代重文輕武,文官普遍輕視軍人。況且狄青還有過“前科”。少年時,狄青的兄長犯事,狄青為兄長頂罪,被處以“黥面”之刑,臉上刺了字。因而狄青在戰場上常戴一副銅面具。

近年來狄青因功升遷高位,那些文官的眼神變化微妙,鄙夷中帶了嫉妒。不管狄青如何謙卑禮讓,都於事無補。唯有范仲淹,始終對狄青坦誠相待。

如今恩師已駕鶴西去,狄青難免心生寂寞。

五、奇襲崑崙關,破敵歸仁鋪

1053年正月初,狄青終於率軍到達廣西賓州(今賓陽縣),與孫沔、餘靖所部匯合。儂智高此時盤踞在西南方不遠處的邕州,正在大造艦船,準備再攻廣州。

賓州到邕州不到兩百里,但山路崎嶇,還有叛軍把守著險峻的崑崙關。

南方的官軍習慣了安逸生活,軍紀散漫。為了讓他們明白軍令如山,狄青身為主帥,不得不展示鋼鐵般的冷酷。

抵達賓州的次日一早,狄青召集眾將開會。廣西鈐轄陳曙等三十餘個大小將領被押出軍門斬首。因為他們違抗狄青早已傳達的號令,不久前擅自領兵攻打叛軍,慘敗而歸。在座諸將兩股戰戰,孫沔和餘靖也出了一身汗。

狄青又特意對南方將士宣佈,誰不願上戰場,可以立即退伍,決不追究。但只給一天的機會。結果一萬多南方將士竟無一人離隊。

做完這兩件事,狄青下令全軍休整十天,上元節慶賀三日再作打算。眾將愕然。

儂智高在邕州過得很愜意,整日飲酒賞樂,從民間擄掠來的美貌女子數以百計,陪伴左右。儂智高當然知道威名赫赫的狄青就在賓州,而他素來凶殘狡詐,並不懼怕。狄青只徵調了十天的軍糧,還要慶賀節日。儂智高探知情報,放鬆了警惕。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儂智高叛亂相關劇照

正月十六日夜,冷雨紛紛。賓州元帥府的酒宴氣氛熱烈,準備再次通宵達旦。片刻,狄青藉故離席。三更鼓響過,騎手飛報賓州,狄帥已帶前鋒奪下了崑崙關。

於是,不到兩天,官軍主力突然出現在邕州東北的歸仁鋪。除了大旗獵獵作響,戰馬長嘶,全軍肅然無聲。

儂智高接到急報很感驚奇,但他悍然領兵迎戰。叛軍的精銳手持長槍大盾,號稱“標牌軍”,騎兵數量佔優。他們身著紅衣,像一團巨大的火焰逼向官軍。

官軍嚴陣以待。狄青跨在馬上神色冷峻。戰鼓擂響。兩股大軍爆發出排山倒海的吶喊,以雷霆萬鈞之勢碰撞在一起。

陰沉的天幕下,刀槍舞動,血肉橫飛。地上死屍枕藉,任憑人馬踐踏。叛軍遇上了強悍的對手。狄青的西北軍久經沙場,也對叛軍的戰力頗為驚異。

孫沔、餘靖哪見過如此慘烈的戰鬥,嚇得兩腿發軟。兩軍廝殺半晌,狄青才揮動旗幟,放出騎兵。西北軍的精騎衝擊力極強,雖然不多,幾個來回便撕開了叛軍的兩翼。片刻間勝負已分,叛軍潰敗逃亡。官軍追擊數十里地。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狄青平叛之戰示意圖

儂智高倉皇逃入邕州城。官軍追殺一股叛軍直到邕州以西的望仙坡,後來當地人在這裡建了一座廟,紀念狄青、孫沔、餘靖等將領。

此戰官軍大獲全勝,陣斬叛軍五千餘人,俘虜了“南天國”高官數十人,生擒五百蠻兵。儂智高慫了。他趁夜放火燒城,逃往西邊的大理國。城中還有七八千脅從儂智高的“偽軍”,狄青讓他們散夥回家。

叛軍殘部三四千人逃入了山林,狄青分派將領留下來清剿。

兩個騎手風馳電掣而去,驛站萬里接力,為朝廷遞送捷報。處置了善後事宜,狄青班師回朝。

儂智高尚未伏法,狄青此行稍顯美中不足。直到幾年後,儂智高被大理國砍了腦袋,交給大宋朝廷。

六、執掌樞密

狄青把首功讓給了孫沔。孫沔為戰事出謀劃策,功勞不小,但他情知狄青在謙讓。此前他只欽佩狄青用兵,如今對其人品也深為歎服。

捷報傳至朝廷,仁宗欣喜萬分,連聲叫好。他的愛將沒有讓朝廷失望。

初夏,狄青帶著凱旋之師回到汴京。仁宗親自為狄青擺酒接風。是時候論功行賞了。

五月,樞密使高若訥遭彈劾罷官,這個惹人眼紅的職務虛位以待。狄青原本是樞密副使,仁宗馬上與宰相龐籍商量,讓狄青接任正職。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影視劇中的龐籍(龐太師、龐吉)

樞密使不但相當於國防部長,還參與政務,與宰相併列。大宋立國以來,只有曹彬和王德用以武人的身份受任過此職。他們一個是開國功臣,一個是功臣之後,可謂特例。即便如此,也頗遭文臣非議。

龐籍反對狄青轉正,與仁宗幾番爭辯。最後龐籍嘆道:“臣反對此事,也是為了狄將軍好。陛下應當記得,當初狄將軍受任副使,朝廷內外是如何議論的。如今授其如此顯要之位,恐怕眾口囂囂,非狄將軍之福。”

仁宗一時語塞,認可了龐籍的意見,事後還稱讚他慮事周詳。如果狄青的官位就此止步,便不會有日後的風波。

可是沒幾天,仁宗又強行通過決議,提拔狄青為樞密使,孫沔加封副使。隨後餘靖也升了官,出征將士獲得的封賞水漲船高。

原來,參知政事樑適聯合隨軍南征的宦官私下裡活動,力勸仁宗改變了主意。而樑適支持狄青,不過是為了擠走龐籍,自己取而代之。

七、眾口鑠金,將星隕落

狄青成為大宋第三個執掌樞密院的軍人。仁宗下令,在汴京最頂級的社區為狄青起了一座豪宅,又賞賜他大批財物。狄青像以往一樣分文不取,把錢財全數分給了將士。

在朝堂上,狄青仍是謙恭忍讓的狄青。他的功勞雖大,文臣們不以為然。但狄青在軍人百姓的心中卻是光環耀眼的大英雄。整個軍界都以他為榮。

狄青出門,常常被成群的百姓們包圍。他們說這就是平定南方的狄元帥,交口傳頌狄青的神勇,爭著一睹其風采,以至於道路擁塞。

處在人生巔峰,名利交至,狄青偶爾會流露出欣然自得之色。這實屬正常。

而朝廷內外的文臣對此情景簡直看不下去,厭惡和嫉妒統統釋放出來,化作雪片一般的奏書,堆滿皇帝的案頭。奏書的內容雷同,請求罷免狄青。至於理由,卻無甚新意。

當初狄青受任樞密副使的時候,朝廷諫官賈黯就已道出了文臣的心聲:“未有起兵伍、登帷幄者”,“四夷聞之,有輕中國心,一也;小人無知,翕然向之,撼搖人心,二也;大臣將恥與為伍,三也……”

如今狄青躋身權力頂峰,文臣們的說辭還是這一套。說白了,文臣集團對軍人執掌樞密院普遍擔憂。他們也羞於和軍人同列朝堂。

仁宗倒是對狄青毫無猜疑,並不理會文臣的喧鬧。

1056年夏,狄青掌管樞密院轉眼已三年。當時京師鬧水災,文臣們抓住機會,聲稱近來天象異常,各地災情頻現,都與狄青身居高位有關。

汴京的縉紳群體中,有關狄青的謠言早已傳開。有人說,曾在夜裡看到狄青的家中有紅光沖天而起。其實是狄青家裡在上香。京師水災期間,狄青舉家搬往相國寺避水。一天,狄青穿了便裝在寺廟正殿走動,立刻有傳言說他身披黃袍。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龐籍的預言早已成真,如今他選擇了沉默。孫沔和餘靖因因嶺南的戰功受益,也沒有參與圍攻狄青。我們不妨看看幾位北宋名臣在這場風波中的表現。

時任知州的韓琦、翰林學士歐陽修對災情及流言深表擔憂,都要求狄青下臺。韓琦當年對狄青的欣賞已變為敵意。

歐陽修先是寫過一封《論狄青札子》,後來因水災又寫了《論水災疏》上奏仁宗。其中都說到:狄青雖然從未有過失,但他作為武人擔任樞密使,又在軍中威望過高,對朝廷不利。

將星隕落,是誰擊碎了狄青的光榮與夢想?

歐陽修畫像

歐陽修代表著較為公正的溫和派,他早年與范仲淹一起維護過狄青。但歐陽修在奏書中也說,狄青“本是小人,面有黥文”。時代造成的偏見,無人能夠跳出。

如果范仲淹在世,很可能會勸狄青不要接受樞密使這個燙山芋。

文彥博時任宰相,起初維護著狄青。他對人說,狄青素來忠誠謹慎,大家不要輕信流言。但文彥博當場被人指責袒護同鄉,他和狄青都是汾州人。文彥博大約不敢背這口鍋,終於也向仁宗提出罷免狄青。

這一次,文臣集團發動的攻勢著實凌厲。狄青聽到“黃袍”的流言,驚懼和悲涼交織於心。

偏巧仁宗正在生病,加上近來的天象異常和災情,仁宗已經準備向文臣們妥協。儘管他知道狄青忠誠無比。文彥博向仁宗提出調離狄青的時候,狄青也遞上了辭呈。

狄青用盡一生,無法取得“士大夫”階層的認可。他曾對親信說過,自己最大的缺憾,就是少了個進士的身份。然而這對武人來說,是個不可企及的夢想。

秋風蕭瑟,愁雲慘淡。八月的一天,狄青帶著家人黯然離開汴京,赴任陳州知州(今周口境內)。

1057年的煙花三月,狄青在陳州鬱鬱而終,時年五十歲。

一代將星落寞離去。但他昔日馳騁西北、躍馬南疆的傳奇永存於世。

(全文完)

參考文獻:

《宋史》本紀第十二;列傳第四十九、六十一、九十三、二百五十四;

《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相關章節;

《東都事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