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古稱陶,上古時期為華夏部落活動的核心區域,因堯又叫陶唐氏,遂得名為陶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漁獵耕種,繁衍生息。

堯、舜時期為古陶國。

夏商有三翮國。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三翮國

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陶丘古城遺址在今馬集鎮費莊村北200米處。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曹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定陶縣。

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定陶國

宋景公三十年(前487年),曹國被宋國所滅,郡治移至定陶故城,即今塔坡劉莊與李線莊之間。

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興仁府濟陰郡

唐代,定陶為鎮,治左城,即今馬集鎮左山寺附近。該城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被淹。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縣城遷至今地。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修築土城。

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土城修築為磚城。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中共定陶縣第一個黨支部在戶集成立。

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定陶抗日縣政府成立。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中共定陶縣委建立。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定陶縣屬平原省菏澤專區。

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定陶縣隨菏澤專區劃屬山東省。

1958年11月,定陶析入菏澤、成武兩縣,改屬濟寧專區。

1961年6月,恢復定陶縣,屬菏澤專區。

1978年3月,菏澤地區行政公署成立,定陶縣屬菏澤地區。

2000年6月,菏澤地區改菏澤市,定陶縣屬菏澤市。

2016年1月7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定陶縣,設立菏澤市定陶區,以原定陶縣的行政區域為定陶區的行政區域、定陶區人民政府駐天中街道陶朱公大街939號。

2016年4月29日,定陶撤縣設區。

名勝古蹟

仿山旅遊區

仿山旅遊區位於定陶區城北5公里,距離菏澤市牡丹區15公里,仿山旅遊區景點為國家AA級景區。仿山是西周曹國國君墓群地,屬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1046年,武王滅商,分封天下,封其弟振鐸於曹,建曹國,都陶丘。前487年,曹亡後,曹民懷念故國,便在仿山建造曹伯祠,供奉祭祀。曹伯祠屢圮屢建。唐宋以後,仿山陸續建造寺廟道觀,至明清時達到鼎盛,廟宇達40餘座。1995年設立仿山旅遊開發區,面積4.6平方公里。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官堌堆

官堌堆位於定陶城區西北6.3公里,仿山鄉姜樓村南400米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堌堆高6米,長60米,寬48米,總面積近2900平方米。

官堌堆從發掘出土的石刀、石鐮、石針、陶器等文物考證,此堌堆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新石器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洪水茫茫,人類只得擇高臺居住。大禹治水成功後,“九河既道,雷夏復澤,於是民得下丘居土”。該堌堆乃大禹治水前原始居民的居所。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劉邦在農曆正月初三於與東邊曹國陵墓仿山遙遙相望的官堌堆登基稱帝,建立起延續四百年的大漢王朝,而汜水便是現在定陶與 牡丹 區交界處的一條河流。

早在劉邦稱帝之前,這裡就已經是一處珍貴的文化遺址,建國後曾經在此採集和發現了新石器時期和商周時期的大量遺物,諸如鹿角化石野生動物骨骼、牙齒、石刀、石斧、石鐮、骨針、貝殼、陶片等,現在官堌堆上還留有許多古代的盜洞,只是現在堌堆被鬱鬱蔥蔥的樹木覆蓋著,看不到罷了。劉邦之所以在這個堌堆上登基稱帝,是因為他對上古時期的堯帝推崇備至,而堯帝的發祥地就在定陶,劉邦宣稱要效仿堯以德治理天下,因此來到堯帝的故都登基稱帝,抬出聖賢先祖,提高自己的身價,以此取信天下臣民。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戚姬寺

楚漢相爭時,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戰,劉邦失利,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今戚姬寺東),與戚姬結為夫妻。戚夫人就此有孕,後生子如意,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劉邦在官堌堆登基做了皇帝。遂接戚姬及其子如意入宮,封如意為趙王。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劉邦死於長樂宮。呂后掌權,遂以鴆酒害死趙王如意,囚戚夫人於永港,削去頭髮,戴上枷具,穿上奴隸的衣裳強迫戚夫人舂米。之後,呂后又別出心載地將罰作奴隸的戚夫人的手足砍雲,挖去雙眼,燒聾雙耳,藥啞喉嚨,扔到豬圈裡稱為“人彘 ”(人豬的意思)。戚夫人被害,戚家被抄,戚姓人逃到戚莊隱居,改姓為齊。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文帝劉恆即位,剷除諸呂,恢復了劉氏政權,並在戚夫人的故鄉定陶建祠祭奠,以亦紀念。該祠建在高崗之上,人稱戚姬寺。戚姬寺原有大殿三間及配房,院內古樹參天,傍晚時分,晚鴉歸巢,繞寺飛鳴,似哀慼姬,故“戚堌晚鴉”成為了定陶古八景之一。

“文革”期間,戚姬寺遭嚴重破壞,加之年久失修,現僅存清代大殿三間,大門一座。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戚姬寺位於山東省定陶區城東北十二華里。戚姬為漢高帝劉邦的愛妃,劉邦死後戚氏母子被呂后所害。漢文帝元年(前179年),文帝劉恆即位,剷除諸呂,恢復了劉氏政權,並在戚夫人的故鄉定陶建祠祭奠,以亦紀念,該祠建在高崗之上,人稱戚姬寺。

戚姬寺原有大殿三間及配房,院內古樹參天,傍晚時分,晚鴉歸巢,繞寺飛鳴,似哀慼姬,故“戚堌晚鴉”成為了定陶古八景之一。“文革”期間,戚姬寺遭嚴重破壞,加之年久失修,僅存清代大殿三間,大門一座。姬寺遺址於2006年12月7日入選“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項梁墓

公元前209年,陳涉揭竿起義,項梁、項羽斬會稽(今浙江紹興)郡守,舉兵響應。項梁借楚將聲威,節制起義軍各部聯合反秦。他自號武信君,在定陶、東阿一帶屢破秦軍。由於連打勝仗,項梁開始驕傲輕敵,秦將章邯乘機來攻。公元前208年9月,項梁與秦軍大戰於定陶,兵敗身死,就地埋葬。

項梁墓亦稱樑王墓.位於馬陵山北麓(即今唐店鎮龍河村之南墩)墓基佔地約2500平方米.1972年發掘,為大磚條石墓穴.墓中出土有寶劍、護心鏡、陶器、玉器等.歷史上此墓多次被盜。 《(民國宿遷縣誌)載:粱王墓在縣治北七十里龍泉溝南數裡,路西旁。今其墓墩僅有五、六尺,已露出墓磚和東西豎石。 《太平衰字記》:“司吾在縣西北七十里,秦置下相,項羽生於此。”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樑王臺

樑王臺遺址位於定陶城區東北3公里,定陶鎮賈樓村西北100米。樑王臺南北長50米,東西寬35米,高2米。乃漢初樑王彭越的點將臺。2013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樑西漢樑王彭越點將臺。秦末,彭越曾在定陶招兵買馬,聚眾納士,修築土臺於此。後伐楚扶漢,受封樑王,故曰“樑王點將臺”,簡稱樑王臺。今臺高五米,長五十米,寬三十五米,面積為一千七百五十平方米。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秦朝末年,彭越曾在定陶、鉅野、金鄉一帶聚眾起兵,反抗暴秦。他初事項羽,後歸劉邦。在反秦伐楚中,屢立奇功。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封他為樑王,建樑國,都定陶。劉邦稱帝后,怕有功王侯反叛。在呂后的陰謀策劃下,大肆進行誅戮。呂后害死韓信不久,又誣彭越謀反,劉邦將他殺害,並夷其三族。為了鎮壓其他王侯的反抗,還將彭越的屍體剁成肉塊,煮成肉醬,讓他們分而食之。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後人對彭越的這種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就在他的點將臺上建殿立碑,以示悼念。樑王臺周圍低窪潮溼,早晨遠望臺上,白氣茫茫,似霧環繞,因有樑王被害,冤魂不散的神話。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范蠡墓

范蠡墓位於定陶城區往東北方向,崔莊村村北。2013年被列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封土南北長70米,東西寬100米,最高處2米。墓項呈橢圓形,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墓地及其周圍有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殘片。據《史記》載,范蠡輔越滅吳後,棄官經商,先到齊國,後定居於陶,自稱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後葬於此地。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左山寺

左山寺,又名左山禪寺,位於定陶區馬集鎮郭莊村南300米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名興華禪院,建於東漢年間,隋、唐、宋時最為興盛。

左山禪寺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就已在左山前建寺,林蔭深處建一佛堂---堂林寺。隋朝時,名為法源寺,並於寺內西南角處建造寶乘塔,塔下藏定光佛牙舍利六顆。定光佛又稱錠光佛、燃燈佛,是時代最早,輩分最高的佛祖。佛祖舍利在佛教中石一種至高無上的聖物,舍利在即佛在,因而受到佛教信徒的頂禮膜拜,法源寺從此聲名顯赫,被稱為“全國六大名寺之一”。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定陶漢墓

定陶靈聖湖漢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馬集鎮大李家村西北約2000米。墓地原有3座大型封土墓葬,封土早年被平毀。 該墓葬屬於“甲”字形大型木槨墓,封土直徑約150米。從墓室結構初步判斷,墓葬年代屬於西漢晚期。該墓是山東發掘的規模最大的木槨墓葬。2013年4月,山東省定陶靈聖湖漢墓入選 被稱為“文物界奧斯卡”的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

定陶---名家薈萃,歷史悠久

冉耕:字伯牛,生於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春秋時期著名學者、孔子門徒。為人質樸,擅長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有“鄆侯”、“東平公”、“先賢冉子”等封號。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

冉雍: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陶(今山東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

冉求:冉求(前522—前489年),字子有,通稱冉有,春秋末期魯國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冉堌鎮)人。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於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地,在陶經商致富,號陶朱公,是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商業家。

曹叔振鐸

曹叔振鐸,本名姬振鐸,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之弟,曹國開國君主。 

項梁

項梁: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名將項燕次子、安平侯項承之孫,西楚霸王項羽之叔父。

彭越

彭越:字仲,昌邑(今山東省鉅野縣大謝集鎮前昌邑村)人,秦末漢初的軍事政治人物,西漢開國功臣,封樑王。

吳起

吳起:古代東周著名的軍事家和改革家,與著名軍事家孫子並稱為“孫吳”,戰國時期衛國左氏(今定陶區力本屯鄉左崗)。

左丘明

左丘明:曹國左氏(今定陶區力本屯鄉左崗)人,《左傳》的作者。他自幼聰明倔強,勤奮讀書,知難而進,被鄉鄰稱為神童。左丘明長大成人,當了魯國史官,精心研究歷史資料。後來雙目失明,但身殘志不殘,立志傳《春秋》。他嘔心瀝血,秉公直書,採各國史記作《左傳》。 

戚夫人

戚夫人(公元前223年一公元前194年):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濟陰戚家寨(今定陶區杜堂鄉戚莊村)人。 

穀梁赤

穀梁赤:字元始,《穀梁傳》的作者,戰國時魯(今定陶區陳集鎮西谷莊村)人。他精明能幹,思想敏捷,是一位語言學家和史學家。《穀梁傳》與《公羊傳》體裁相近,主要從思想上闡釋《春秋》,是研究這一時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吳質

吳質(177—230):字季重,定陶人,三國時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

東漢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在鄄城招賢納士,吳質應召而至。因其才學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賞識,成為曹丕的摯友,曹植的文友。

董昭

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區)人。

曹魏初年的謀士、大臣。原仕袁紹,多有功勞,因受讒言而離開,成為張楊的謀士,後隨張楊迎接漢獻帝,被拜為議郎。

董昭建議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昌,從此成為曹操的謀士,深受曹操信賴。後來,在董昭的建議下,曹操加九錫,成為魏公、魏王。

曹丕、曹叡執政期間,董昭也多有謀劃,官至司徒,封樂平侯。青龍四年(236年)卒,時年八十一,諡曰定。

曹邦輔

曹邦輔(1502—1575年)字子忠,號東村,定陶區王雙樓鄉曹樓村人。抗倭名將。1532年進士,先後任元城(今河北大名)及南和(今屬河北)知縣、雲南道御史、陝西巡按、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戶部尚書等職。體恤民間疾苦,敢於抨擊權貴,秉公執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