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100米”生意難做,三難題拷問“共享”快遞櫃盈利模式

電子商務 三泰控股 O2O 投資 鈦媒體 2017-04-29
“最後100米”生意難做,三難題拷問“共享”快遞櫃盈利模式

近日,三泰控股發佈公告,稱正在籌劃子公司股權轉讓及增資事項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多方分析認為,該子公司指的很可能就是智能快遞櫃企業速遞易。根據三泰控股的財報顯示,去年營收額為10.4億元,同比下降27.12 %。營業利潤為-12.4億元,同比下降1428.69%。其中的虧損部分與速遞易有很大的關係。

智能快遞櫃是近年來崛起的新興行業,由於電子商務每年複合30%的高速發展,物流成為了影響發展速度的核心要素,尤其是“最後100米”的問題亟待解決,由此催生了快遞櫃行業。在興起初期,快遞櫃很好地解決了“最後100米”的痛點,使得電商和消費者雙方都獲益匪淺。

然而,快遞櫃行業的情況類似於共享單車,同樣是“共享生意”,也同樣在初期如火如荼。但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冷卻和市場考驗之後,流量、成本、維護費用等諸多問題也在熱度退潮後逐漸顯現。看起來美好的快遞櫃行業,在盈利模式上卻需要進一步探索。

一、快遞櫃行業初期吸引力巨大,進入下半場問題漸顯

談起電商發展中物流顯現的問題,人們總習慣於把目光聚焦在“最後一公里”,快遞業的網點時常出現“爆倉”現象。隨著近年來智能分揀技術的普及與電商自建物流的完善,“最後一公里”問題得以緩解,但“最後100米”又成為了新問題,限制了快遞業的發展。

比如一件快遞需要傳遞100公里,產生的快遞成本是6元,其中會有30%集中在最後100米。智能快遞櫃的出現則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可謂快遞電商時代的“救世主”。

相對於社區店和人工驛站而言,智能快遞櫃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有保障,而且時間配置更加靈活,加之快遞櫃試水社區O2O業務,引發了更多想象空間。基於這些優勢,快遞櫃行業在上半場吸引到了大量企業和資本的入局。

和許多新興行業一樣,快遞櫃行業的發展也是從“跑馬圈地”開始的。

三泰控股於2013年涉足快遞櫃業務,隨後兩年分別募集到7.5億元和7.12億元進行深耕。到2015年1月,募集金額迅速上漲至29.4億,同年11月又計劃募集28.7億。由一家小公司變為了該行業中的知名企業,甚至在中小板的市值達到400億元。

大量的資金為發展鋪平了道路,速遞易搶灘登陸“最後100米”市場。2015年末,速遞易業務已遍佈全國79個城市,簽署協議網點約為8.87萬,布放網點4.87萬。到2016年末,線下網點增至5.6萬,在快遞櫃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與之相比,豐巢入局稍晚,但背靠快遞業幾大“巨頭”並未顯出勢弱,甚至隱隱有“後來居上”之意。

2015年4月,中通、申通、順豐、韻達及物流地產業巨頭普洛斯聯合注資5億人民幣創辦豐巢,首創快遞櫃寄件功能,並於2016年6月再次按比例增資5億元。到今年1月,豐巢科技宣佈完成A輪融資,鼎暉投資等多家大型機構注資總額達8.7億元,同時豐巢原始股東出資16.3億元。

充足的資金使豐巢發展更為順暢。僅僅兩年,豐巢在全國範圍內的快遞櫃投放量就超出了4萬,威脅到了速遞易的龍頭地位。此外,在快遞櫃行業還出現了日日順、樂棧、鳥箱、格格貨棧等多家企業,市場一時間如火如荼,備受矚目。

然而,任何事情都存在兩面性,在市場發展風頭正勁之時,問題也悄然顯現。快遞櫃行業圈地熱潮逐漸退卻,下半場進入“洗牌”模式,許多阻礙和困難也就自然顯露出來。

最明顯的表現,是快遞櫃行業的幾大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去年,速遞易大舉擴張雄心勃勃,希望以此應對更多挑戰。然而進入2017年,速遞易的口號卻變為“保持5.6萬套設備保有量”。相關數據顯示,其母公司三泰控股去年虧損額達到13億,與2015年的4000多萬虧損相比,下滑了33倍多。

除了速遞易,豐巢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截至去年9月,豐巢科技資產總額為11.3億元,負債總額達3.2億元,淨資產8.1億元。而這9個月期間,營收額僅有483.22萬元,淨利潤為-1.6億元。

“巨頭”尚且如此,那麼快遞櫃行業的整體狀況也就不言自明。造成此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虧損連連的現狀之下,探索更多的盈利模式對快遞櫃行業而言也成了重中之重。

二、“共享”生意表面美好實難做,如何盈利有待探索

對於快遞櫃行業出現的問題,需要從各個角度加以分析。

第一,成本問題。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快遞櫃產量大於3.12萬組。每個快遞櫃成本在5~6萬元左右,壽命約2~3年。快遞櫃企業每年要向小區物業交納2000元場地費,還要僱傭維護人員進行維修和問題處理。從生產到安裝再到維護,產生了一筆不小的費用,此種商業模式如不依靠大量點位設置,則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及市場佔有率。

那麼這筆費用從哪來?在快遞櫃行業的盈利模式中,收費成了一種比較重要的盈利方法。目前一般快遞櫃可供用戶免費存放24小時,超期按時收費,也有一些快遞公司投放也要收0.2元,這樣的模式從筆者自身的角度來說是不大能接受的,估計許多用戶也不太樂意。

在這種模式下,甚至還出現了“雙向收費”的現象。

去年6月,四川省某小區的速遞易快遞櫃開始“雙向收費”,即快遞員需根據櫃子體積繳納0.4~0.6元不等的費用,若存放超時,則取件人要繳納“存包費”,速遞易也由此成為了快遞櫃企業中第一個敢於“雙向收費”的企業。

如此“雙向收費”引發了“雙向不滿”。業主認為,快遞櫃本就佔了小區資源,而且屬政府推行的民生工程,應統一標準。另外許多快遞員未經業主同意就將快件放入快遞櫃,明明家裡有人也不送貨到家。快遞員則對此充滿著糾結,一方面要自己繳納費用,公司不給負擔,但另一方面快遞櫃確實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快遞櫃究竟應不應該收費?消費者、工作人員和業內專家對此眾說紛紜。不過,沒有統一的標準,恰恰反映出快遞櫃行業的不成熟。如何通過盈利彌補成本,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第二,空間利用率和便捷度問題。

一般快遞櫃的格子空間都不是很大,許多小區的所有快遞公司加起來平均每天投放100個包裹,可格子只有30個左右。對於一些網購頻繁的消費者而言,習慣於所有快遞都到了一起去拿。但對快遞小哥來說,就只能搶櫃子了。在深圳某小區,許多快遞員甚至會向保安付費請他們幫忙“佔櫃”,頗有催生出“佔櫃黃牛”的勢頭。

對於“爆倉”變成了“爆櫃”的現象,速遞易、豐巢等快遞櫃企業表示鋪設成本太高,與小區物業之間在許多方面難以達成一致,因而只能做到“有”,而難以在數量上做到“足”。隨著投遞習慣的養成和快遞櫃發展的侷限性,“搶櫃大戰”還會繼續蔓延。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快遞櫃也並非在任何時候都好用。雖然快遞櫃解決了安全、時效問題,但也存在漏洞。如今快遞包裹體積增加,有的包裹與快遞櫃體積不符,強塞進去取出來很費力。快遞櫃取件需快遞員短信,如果號碼輸入錯誤收不到通知,客戶就要自己去問,浪費時間成本。最重要的是許多快遞需要當面驗貨,快遞櫃投遞無法驗貨,易增加糾紛風險。

第三,權責界定問題。

對於快遞服務行業而言,最終收取貨物並支付全部物流成本的是消費者,所以消費者的話語權理應最大。既然支付了相關費用,就應該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

然而快遞櫃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消費者實現權益的障礙,還增加了其中的風險。若是貨物出現了丟失、破損等情況,責任到底該由誰來負?目前尚無明確的規則,而這些問題最終都會增加消費者的困擾,亦不利於快遞櫃行業的良性發展。

想要解決上述問題,資金是極為重要的,因而盈利方式亟待探索。

在如今流行的日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送快遞的情節。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日本恐怖片中,快遞員三番五次地跑到某家去送快遞, 即使每次都沒人也堅持不懈。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快遞業發展水平極高,參照這些國家的經驗,會發現快遞櫃的盈利點其實並不在於業務本身,而在於該業務帶來的網絡效應與數據,可對這些因素加以利用使渠道多元化。

例如速遞易的“快遞員付費+用戶超期費”模式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但來自各方的不滿及速遞易的虧損都表明了此種模式並非長久之計。但有分析表明,速遞易的核心盈利點並非表面上的“雙付費”,而是廣告業務。

雖不知消息是否確切,但廣告對於快遞櫃行業而言確實是個不錯的盈利方向。在快遞櫃中,廣告的形式並不僅限於圖片,有聲宣傳報、屏保廣告以及新品試用等形式均為不錯的拓展方向。

此外,上文提到的“社區O2O”也是值得探究的盈利模式。將智能快遞櫃作為社區O2O業務的主要入口,也就是通過快遞櫃進入社區,讓快遞櫃成為集家政、醫療、電商等領域為一體的社區服務入口。

如今新零售模式逐漸普及,電商也呈現下沉趨勢,小業態模式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智能快遞櫃可通過社區O2O模式集結社區資源,為商業的佈局與進一步盈利做充足的準備。

不過,不管是怎樣的盈利模式,都不可能在短期內收到明顯效果。雖然快遞櫃行業已進入下半場,但“燒錢”現象依然嚴重。共享生意表面風光,但出現的問題也著實不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強化服務質量,才可能開啟良性循環,為“最後100米”的快遞櫃服務找到盈利突破點,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本文首發鈦媒體)

(鈦媒體作者:最極客,文/東方亦落)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