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再遇“成長煩惱”

來源:工人日報

2018年註定是車市的臨界點,一方面傳統車市銷量下行,提前步入寒冬;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的逆勢增長,成為各家車企角力的新競技場。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系列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再次遭遇成長煩惱。

風景這邊獨好

今年以來,國內車市一片“悽風苦雨”,但新能源汽車市場風景這邊獨好。根據中汽協發佈的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仍保持兩位數的增幅,1月~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90萬輛和86.0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9.95%和75.59%。

在剛剛結束的廣州車展上,新能源汽車呈“井噴”之勢,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開始推出旗下新能源汽車產品。首發亮相以及上市的全新新能源車型,有20款之多,其中不乏比亞迪唐五座版、WEY P8GT、北汽EX5、長安逸動ET等高熱度車型。今年以來,憑藉新能源汽車拉動銷量,北汽新能源、比亞迪等車企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外資、合資和本土車企競爭激烈,自主品牌佔據國內新能源車市場90%以上份額。結構上看,比亞迪、吉利、上汽三家鼎立。

近日山東、雲南、天津、廣西、江西、安徽等省份密集出臺相關文件,設定了本地區新能源汽車推廣目標。在各地政府政策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車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潛在問題浮現

雖然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在不斷突破,但整個產業鏈發展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開始凸現。

首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面臨著結構性的產能過剩風險。表現為:總量上,整車和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風險加大;結構上,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並存,產業出現盲目擴張,投資過熱苗頭,一些低水平企業採取低質低價競爭方式擾亂市場。其次,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與國際上先進的新能源汽車也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整車的可靠性、操控性、品牌的美譽度等方面明顯不足。再次,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承受著資源環境制約的風險。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增加,金屬鋰、鈷等主要動力電池資源缺乏,資源的穩定供應和保持價格穩定的挑戰較大,同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用電清潔化等問題也日益突出。

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還存在著四大不足。一是技術創新不足,動力電池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一些關鍵零部件仍受制於人,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全面落後。二是市場機制不足,由於長期執行補貼政策,不少企業患上了政策依賴症,導致企業創新激勵不足,對市場重視不夠,不能緊跟消費者需求,研發生產高端產品。三是充電難的總體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儘管近幾年我國充電設施建設加快,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19.5萬個,但面對100萬輛純電動車的需求,最少要建到30萬個樁才能滿足需要,總量明顯不足。另外,充電樁存在實際結構不合理,佈局不合理,接口不統一,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四是隨著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以及車輛電池的逐步老化,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風險增大。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國已發生新能源汽車起火、燃燒事件40餘起。原因多為電控和機械故障,這意味需要更加安全的保障措施。

面臨兩個節點

今年上半年,發改委宣佈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眼下不論國際巨頭,還是中國車企,都在紛紛加快佈局新能源汽車,搶佔產業制高點;而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發展正在向產業鏈中上游傳導,不少中小企業由於資金和技術缺乏,面臨更大的壓力。

在後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業將面臨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一是隨著2020年雙積分“大考”和政府補貼終止,屆時造車新勢力大舉進入,外資車企和合資企業齊齊發力,消費者買車時會排除政府補貼因素的影響,純電動、增程式、混合動力和燃油車同臺較量,市場競爭將異常激烈。

第二個節點預計最遲是2025年,屆時電動車的性價比將達到甚至超過燃油車,市場的力量將推動汽車消費向電動化轉型,燃油車與電動車呈現此消彼漲的態勢。對於消費者而言,產品品質、品位、品牌和價格等將成為決定取捨的主要因素。

有業內專家認為,對於尚不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會遭遇新的挑戰。如果企業不能做好充分的應對措施,將會為後期的發展埋下比較嚴重的隱患,以至於影響既定目標的實現。即便是暫時在銷量上處於領先地位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同樣不能放鬆,應及時調整營銷戰略,實施有競爭力的技術路線,才能保持市場優勢。(李永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