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系歷史] 談到大眾旗下的經典車型,除了耳熟能詳的甲殼蟲之外,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高爾夫的名號。甲殼蟲為大眾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爾夫則成為了大眾集團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支柱。正如坊間流傳的那句“有了高爾夫,就有了大眾所有車型”一樣,高爾夫已然成為了大眾的代名詞。自1974年誕生以來,歷經39年發展,如今的高爾夫已經進化到了第七代車型。雖然大多數人對高爾夫的歷史早已能倒背如流,但這並不妨礙您再次重溫一下這款大眾經典車型的傳奇發展史,也許還能有新收穫。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高爾夫誕生背景:接替盡顯疲態的甲殼蟲(大眾EA-276原型車)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雖然甲殼蟲為大眾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和利益,可自1938年正式誕生以來,甲殼蟲始終沒有很大的改變。60年代末,甲殼蟲銷量大幅下滑,大眾公司深知盡顯疲態的甲殼蟲無論是後置發動機技術,還是車內空間的利用早已不能滿足民眾對“國民車”的需求,開發“國民車”的繼任者正式被提上日程。1969年,EA-266和EA-276兩款原型車相繼誕生,由於EA-266的發動機被放置於後排座椅的後下方,來自發動機的噪音和氣味使其很快被淘汰出局,而採用前置前驅佈局的EA-276則順利晉級,該車搭載44馬力的1.5升水平對置四缸發動機,其四四方方的造型恐怕並不太討巧,這就是大眾高爾夫的原型。

注:很多人誤認為Golf的名字源自高爾夫球,其實高爾夫的命名方式遵循了大眾車系的一貫作風,那就是以風之名來命名旗下眾多車型,我們熟知的Jetta、Santana和Passat等都是如此,Golf則源自墨西哥灣的一股暖流。


第一代高爾夫Mk1(Typ 17)——1974年至1983年

喬治亞羅經典之作、首創“掀背”理念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1974年5月,第一代高爾夫正式進入人們視線。和EA-276原型車略顯呆板的造型相比,意大利汽車設計師喬治亞羅(Giorgio Giugiaro)提出的“摺紙”設計理念賦予了第一代高爾夫不可磨滅的經典造型。也許你並不喜歡它方頭方腦的愣小子造型,但時至今日當你再次審視它時,你會發現這種簡單勾勒出的線條是如此耐人尋味。整條塑料進氣格柵內鑲嵌著兩顆圓溜溜的大燈,懸掛在車頭的前保險槓形狀如同一根筷子,雖然是新“國民車”,但鍍鉻裝飾仍然充斥在進氣格柵、保險槓邊緣和車身腰線等部位。(點擊進入 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傳記)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第一代高爾夫採用和原型車EA-276相同的掀背造型,“掀背”這一概念首次被高爾夫應用並引入汽車設計領域。與原型車相比,高爾夫的後備廂蓋角度更加傾斜。“筷子”永遠是一對兒而不是一隻,除了前槓兩側配有轉向燈以外,前後保險槓無論尺寸還是造型都驚人的相似,突出的輪眉使其簡潔的造型有了一絲層次感。第一代高爾夫分為雙門掀背和四門掀背兩種車型,以高爾夫雙門掀背版為例,其整車尺寸為長3705mm,寬1610mm,高1395mm,軸距2400mm,車重僅為790kg。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第一代高爾夫的內飾設計如同其造型一樣顯得有些過於簡潔。大眾“狼堡”標識被置於雙輻方向盤正中,雙筒形儀表盤左側並非是轉速錶,而是一個“偽裝”很成功的時鐘,水溫和燃油表分別位於時鐘的12點和6點位置,右側則為時速表。車內唯一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就要屬中控臺上的銀色飾板了,中控臺T字區下方很大一塊麵積都被無情的浪費掉了。有趣的是,擋位標識被放置在靠近副駕駛一側的點菸器上方,對於新手來說,如此設計難免讓人有些抓狂。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第一代高爾夫採用前麥弗遜、後半拖曳臂的懸架結構,相比此前的“國民車”甲殼蟲來說,高爾夫無論在操控性還是實用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一代高爾夫的配置只能算是夠用,車內你能看到的僅有收音機、空調、手搖車窗等簡單實用的幾項配置。此外,大眾還為第一代高爾夫配備了前輪盤式、後輪鼓式剎車系統,以上這些配置在現在來看也許並不值得一提,但作為甲殼蟲的接班人,高爾夫的整體素質還算令人滿意。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動力方面,最初上市的第一代高爾夫僅配備了一款1.1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50馬力,最大扭矩78N·m。此後,大眾又陸續推出了搭載1.3升、1.5升、1.6升、1.7升汽油發動機和1.5升、1.6升柴油發動機的高爾夫車型,其中1.6升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86馬力(63kW)/5600rpm,最大扭矩127N·m/3200rpm,與發動機匹配的是4速、5速手動變速箱和3速自動變速箱,最高時速165km/h。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1975年3月,第一代高爾夫的運動版車型——高爾夫GTI亮相法蘭克福車展,1976年6月正式上市,第一代GTI同樣有三門和五門掀背版兩種車型供消費者選擇。GTI問世的初衷就是讓消費者即便購買經濟性轎車也能同時享受到駕駛的樂趣。為了與普通高爾夫有所區別,作為運動版車型的GTI在外觀細節上做出了些許優化,其中最明顯的就要屬車頭進氣格柵外圍的一圈紅色裝飾線,正中央採用黑色的大眾徽標,一旁的“GTI”格外顯眼,前後保險槓也取消了鍍鉻裝飾。同時,車頭下方ABS塑料材質的黑色擾流板與黑色輪眉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一絲GTI的專屬感。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大眾將第一代GTI內飾的運動氛圍渲染到了極致,普通版車型上那過於單調的雙輻方向盤被帶有狼堡標識的三輻競技方向盤所取代,原來儀表盤左側的時鐘呢?對於追求運動的GTI來說,還是轉速錶更務實一些,為了不破壞內飾整體色調,銀色中控臺面板也被換成了黑色。之前中控臺下方被封死的部分改成了儲物空間,下面左側的油溫表也在時刻提醒你,這是一輛偏重運動感的小車,被“遺忘”的時鐘則放置在油溫表右側。最令車迷們興奮不已的就是那形似高爾夫球的擋杆頭,難道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配合Golf的車系名稱?管他呢!車迷們追求的是絕佳的手感。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光有一副運動的外表肯定不足以讓車迷們心甘情願的掏腰包,第一代GTI搭載一臺1.6升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燃油噴射發動機,最大功率110馬力(81kW)/6100rpm,最大扭矩140N·m/5000rpm,對於車重僅為810kg的GTI來說,其0-100km/h加速時間僅為9.2秒,最高時速180km/h。較低的車重、紮實的底盤和強勁的動力使得GTI被冠以“小鋼炮”之稱。隨著第一代高爾夫GTI的成功,使得其他廠家也紛紛推出自家的“小鋼炮”車型,高爾夫再次成為業界新風潮的引領者。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大眾推出高爾夫GTI的初衷僅僅是為了參加比賽,大眾原計劃生產5000臺高爾夫GTI以達到賽會規定的量產車參賽資格。沒曾想第一代高爾夫GTI一經推出便受到車迷們的追捧,於是大眾繼續加大產量以滿足市場對這款“小鋼炮”的需求。從1975年誕生以來,第一代高爾夫GTI共生產了約53萬臺,從此便奠定了GTI不可撼動的地位。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由於第一代高爾夫銷量節節攀升,更增加了大眾研發新車型的信心。1979年,基於第一代高爾夫衍生而來的高爾夫敞篷版正式亮相。高爾夫敞篷版的誕生讓人們意識到,原來經濟型小車也能如此浪漫。第一代高爾夫敞篷版採用可手動摺疊的軟頂敞蓬,B柱位置的橫向防傾杆可有效增加整車強度,大眾對第一代高爾夫敞篷版的前後保險槓做出了些許修改,後牌照位置加入的黑色塑料裝飾使車尾顯得不再那麼單調。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1975年,大眾將第一代高爾夫引入北美市場並在美國大眾威斯特摩蘭工廠組裝生產,美規版車型並未採用Golf的命名方式,而是被命名為Rabbit。為了符合安全法規,Rabbit採用了“加長”的保險槓,這也是歐洲車型進入北美市場的一大特點。由於採用了較軟的懸架和過於廉價的用料,導致Rabbit品質極為不穩定,此舉也使德國大眾惱羞成怒。1980年,北美大眾推出Rabbit的改款車型,改款Rabbit將原來的圓形大燈改為方形樣式,而改款Rabbit敞篷版依然採用圓形大燈。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1981年,大眾推出Rabbit的衍生車型——Rabbit皮卡版。該車採用雙門設計,軸距加長後再配上後貨廂,看慣了普通版車型再審視皮卡版,會覺得它十分另類。Rabbit皮卡版的整車尺寸為長4380mm,寬1640mm,高1490mm,軸距達到2625mm。1983年,美國大眾推出了Rabbit GTI,與高爾夫GTI不同的是,搭載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的Rabbit GTI僅有91馬力(67kW),這顯然不符合“小鋼炮”的定義。出口到加拿大的Rabbit GTI則全部為德國製造,搭載一臺110馬力(82kW)的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1983年,大眾推出第一代高爾夫小改款車型,改款高爾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那“四眼”頭燈,尾燈樣式更加飽滿,輪轂造型也更符合當時的潮流。有趣的是,第一代高爾夫敞篷版直到1988年才進行了改款,除了四圓頭燈外,與車身同色的新保險槓造型更為飽滿,側裙的應用令整車視覺效果更加低矮,高位剎車燈等諸多改進都讓改款高爾夫敞篷版顯得富有活力。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與北美版高爾夫相比,更“奇葩”的則要屬南非版高爾夫——大眾Citi。該車共有三種動力組合,分別為86馬力1.4升、102馬力1.6升和124馬力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從1984年投產到2009年正式停產,經過反覆“拉皮”生產,大眾Citi雖然內飾設計與時俱進,但外觀永遠保持著第一代高爾夫最初的本質,而北美市場的Rabbit皮卡版車型在南非被命名為Caddy進行生產。25年的生產週期內,共有377484臺大眾Citi駛下了生產線。而在墨西哥,第一代高爾夫被命名為Caribe進行銷售。從1974年誕生到1983年停產(Citi直到2009年才停產),第一代高爾夫全球銷量共計6780050臺,如此傲人的銷量為其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國民車”就此也站穩了腳跟。

第二代高爾夫Mk2(Typ19/1G)——1983年至1992年

敞篷版缺席、G60限量版性能出眾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鑑於第一代高爾夫為大眾所帶來的巨大收益,1983年8月,大眾順勢推出了第二代高爾夫,車型仍然為三門和五門掀背兩種,而它的三廂版就是我們所熟知的Jetta(點擊此處 瞭解大眾捷達車系歷史)。第二代高爾夫前臉與上一代車型幾乎無異,但整體造型更加飽滿使得喬治亞羅的設計更趨於完美。上一代車型的圓形大燈和“四眼”燈再次被延續下來,也許是為了與第一代高爾夫有所區別,第二代高爾夫上市不久後,大眾又推出了一款長方形頭燈的高爾夫,相信國人對它的樣式並不陌生。沒錯,國產捷達!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第二代高爾夫外觀也並非一成不變,設計師確實在設計車頭造型時“偷懶”了,但大眾在第二代高爾夫的車尾設計上很下功夫。尾燈和後牌照被上移到緊貼後窗的位置,使得第二代高爾夫的車尾有了“翹臀”的感覺。新設計的尾燈樣式更加緊湊,而保險槓樣式卻依舊看著有些單薄。視覺效果的飽滿並非空穴來風,第二代高爾夫整車尺寸較上一代明顯增加,分別為長3985mm,寬1665mm,高1415mm,軸距2470mm,車重也增加到1030kg。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第二代高爾夫車頭造型與上一代保持高度一致,在內飾設計上,第二代高爾夫同樣有些“不思進取”,為什麼這麼說?和第一代車型相比不是變化很明顯嗎?其實第二代高爾夫的內飾樣式早在第一代高爾夫改款車型上就已出現。中控臺造型被大量矩形設計所充斥,原來的筒形儀表盤被平面樣式所取代,大燈和後窗加熱等按鍵分佈在儀表盤兩側,第二代高爾夫儀表盤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央那十個圓形顆粒,其中部分為故障及功能提示燈。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第二代高爾夫採用前麥弗遜、後縱臂扭轉樑的懸架結構,體型變大使得車重增加,但第二代高爾夫的操控性和舒適性相比上一代車型有所提高。配置方面,第二代高爾夫增加了如電動車窗、手動天窗、轉向助力、標配後窗雨刷器和可在車內手動調節的外後視鏡等諸多實用性配置。此外,大眾還為第二代高爾夫後期車型配備了ABS防抱死制動系統。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動力方面,第二代高爾夫搭載1.3升、1.6升和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其中1.8升發動機最大功率90馬力(66kW)/5200rpm,最大扭矩145N·m/3300rpm,最高時速178km/h,0-100km/h加速時間10.8秒。除1.6升自然吸氣柴油發動機外,第二代高爾夫還首次裝備了1.6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69馬力(51kW),最大扭矩133N·m。根據車型的不同,大眾為第二代高爾夫配備了4速、5速手動變速箱和3速自動變速箱。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由於第一代高爾夫GTI表現搶眼,大眾在第二代高爾夫上市一年後的1984年推出了第二代GTI。該車與普通版高爾夫外觀相比並無太多運動版車型應有的那種專屬感,除了紅邊進氣格柵和車頭的GTI標識外,你很難在其身上找到一絲運動氣質。當你進入車內看到那熟悉的高爾夫球擋頭和運動格子座椅才意識到,這確實是高爾夫GTI!第二代GTI搭載一臺1.8升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112馬力(82kW)/5500rpm,最大扭矩156N·m/3100rpm,最高時速193km/h,0-100km/h加速時間8.9秒。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第二代高爾夫美規車型於1984年起,在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大眾工廠組裝生產,該車並未採用上一代Rabbit的名稱,而是使用德國大眾Golf的命名方式。美國大眾吸取了第一代高爾夫“偷工減料”的教訓,裝配工藝和整車品質得以提高。該車前期採用正方形大燈,1987年起改為我們熟悉的長方形樣式大燈。美規版車型僅搭載了一款最大功率分別為86馬力的1.8升汽油發動機,後期車型通過不同調校上升至95馬力和103馬力。另外,兩款1.6升柴油發動機車型也出現在美規高爾夫陣營中。美規第二代GTI最大功率106馬力,略遜於歐版GTI。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1986年,大眾推出了第二代高爾夫GTI的升級車型——高爾夫GTI 16V。該車外觀在GTI原有基礎上改為四圓頭燈,除進氣格柵外圈的紅邊之外,前後保險槓和側門防擦條都被紅色裝飾線所點綴,進氣格柵上的GTI標識下方增加了紅色“16V”字樣,以突顯其與GTI的區別,車頭下方的擾流板樣式也有所改變。美規高爾夫GTI 16V於1987年正式推出,該車採用矩形大燈樣式,其餘部分與歐版車型並無太大差別。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高爾夫GTI 16V採用1.8升直列四缸16氣門發動機,最大功率139馬力(102kW)/6100rpm,最大扭矩168N·m/4600rpm,搭配5速手動變速箱,最高時速可達208km/h,0-100km/h加速時間8.5秒。美規版高爾夫GTI 16V同樣搭載1.8升16氣門發動機,但125馬力(92kW)的性能略遜於歐版車型。1990年,美規高爾夫GTI 16V開始使用最大功率136馬力(100kW)的2.0升直列四缸16氣門發動機,性能上總算可以與歐版GTI 16V車型相媲美。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雖然第二代高爾夫並沒有推出敞篷版車型,但相繼推出的衍生車型足以彌補這小小的遺憾。1986年2月,大眾推出了一款名為Syncro的四驅高爾夫車型。該車僅提供一臺排量為1.8升的112馬力四缸發動機,而高爾夫GT Syncro通過調校可達到129馬力。其四驅系統由大眾與奧地利斯太爾-戴姆勒-普赫(Steyr Daimler Puch)共同研發,由於高爾夫Syncro售價比普通版前驅高爾夫高出近30%,所以其銷量並不高,最終高爾夫Syncro僅生產了26000臺。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1988年,大眾在第二代高爾夫GTI的基礎上推出了名為G60的性能版車型,該車分為雙門和四門兩個版本,其進氣格柵上採用黑色大眾標識,旁邊原有的“GTI”被“G60”所取代。集成霧燈的前保險槓造型更賦動感,15英寸BBS RM輪轂和RECARO運動座椅的應用更加符合其性能版車型的獨特身份。高爾夫G60搭載1.8升直列四缸燃油噴射發動機,最大功率160馬力(118kW)/5600rpm,最大扭矩225N·m/3800rpm。其最高時速可達216km/h,0-100km/h加速時間8.2秒。1989年,大眾推出限量71臺僅有黑色塗裝的G60限量版,該車由大眾賽車運動部門手工打造,該車搭載1.8升直列四缸機械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210馬力(154kW),最大扭矩252N·m,採用大眾Syncro的四驅系統,其0-100km/h加速時間僅為7.2秒,這也使它成為當時的“高爾夫之王”。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對於高爾夫車迷來說,1989年是令人興奮的一年。一款名為高爾夫Rallye的車型於1989年出現在世人面前,其驚豔的外觀設計讓車迷大呼過癮。該車採用與寶馬M3相似的前後突出輪拱設計,與輪拱一體式的側裙使這車造型更加統一。與車身同色的前後保險槓也經過重新設計,進氣格柵造型有所改變,帶透鏡的矩形大燈和後窗上面的擾流板令人印象深刻。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高爾夫Rallye搭載與G60相同的1.8升160馬力發動機,採用來自高爾夫Syncro的四驅系統使得駕駛者能夠體驗到完全不同駕駛樂趣。Rallye由大眾布魯塞爾工廠生產,限量5000臺和約50000馬克(比GTI售價高出兩倍多)的售價使其尤為珍貴。除此之外,第二代高爾夫還熱衷於參加當時各大拉力及場地賽事。


大眾家族中堅力量 七代高爾夫歷史回顧(一)


在第二代高爾夫眾多車型中,Country成為家族裡當之無愧的“奇葩”。越野車特有的前護槓和輔光燈、五輻輪轂搭配越野花紋輪胎、高到離譜的懸架行程和越野車所採用的後掛式備胎,你很難想象集這些特點於一身的Country竟然是一輛第二代高爾夫。Country搭載一臺最大功率115馬力(85kW)的1.8升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如此彪悍的外觀搭配四輪驅動系統,將其形容為一輛高爾夫越野車一點都不過分,Country在歐洲中部的阿爾卑斯山地區深受消費者所喜愛。1990年4月至1991年12月間,高爾夫Country共生產了7735臺,其中包括限量160臺的Country全地形版、558臺Country Chrom限量版和僅50臺的Country Wolfsburg限量版(沃爾夫斯堡限量版幾乎全部被大眾員工所搶購)。從1983年誕生到1992年停產的9年間,第二代高爾夫全球銷量共計約6301000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