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的社交歧途


內部聲勢漸弱,外部強敵環伺,大眾點評試圖用社交突圍,但結果卻並不如人意。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文/子雨

“在大眾點評上可以看美女熱舞了。”在一次聚會上,有人爆出了這樣的大瓜。

打開大眾點評app,在首頁下方的推薦視頻信息流裡,出現了美女熱舞,情侶親吻等露骨視頻,不禁讓人疑惑:這還是我們認識的大眾點評麼?


大眾點評的社交歧途


開年以來前後經過了五次改版,如今大眾點評主頁面,底部由首頁,攻略,關注和我的四部分組成,點擊中間按鈕可以拍攝視頻或照片並上傳分享,頂部除了美食、酒旅,休閒娛樂等原有欄目,還新增了親子,運動健身,學習培訓,醫療健康,寵物等共計21項業務。

試水社交,點評正努力拓展邊界,變得越來越“臃腫”。

改變是有理由的。近日,美團發佈了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全年營收652億元,全年虧損1154.9億,同期虧損45.5億元。王興戰略轉型聚焦B端,交易屬性本就弱的點評日益被邊緣化,不得不發力內容運營,承擔起為美團點評導流,獲客和種草的重任。

不過步子邁得太大難免傷到筋骨,在活躍用戶數不及美團五分之一,月均流量不及美團一半的情況下,急於撬動社交關係鏈強制關聯微信好友,涉嫌侵犯用戶隱私;滿屏大胸美女被質疑“社交變援交”;想要豐富UGC內容違規轉載小紅書用戶評論引起輿論不滿……

十六歲的大眾點評,陷入了社交泥潭。

點評想做社交

大眾點評早有做社交的念頭。

早在2015年合併前,點評就曾上線“好友去哪兒”功能,一旦用戶允許APP讀取微信等手機通訊錄後便能夠看到好友在點評上的信息。2018年初點評對人氣商城開通了彈幕刷屏,不過沒能引起多大浪花。

在大家的印象中,使用大眾點評無非兩個目的:要麼搜索附近有什麼美食,要麼看自己想吃的店有沒有折扣,典型的“用完即走”,用戶活躍度和使用時長都不高。

尤其在與美團多年對峙下,用戶爭奪愈發火熱。兩年前點評的月活就曾陷入停滯。據極光大數據數據統計,從17年12月起,大眾點評的月活連續三個月下滑,用戶不斷流失。與美團合併後,商家推薦,排序,收費商家的UI等最賺錢的幾項業務都被拿走了,外賣,酒旅等業務也全部輸送給了美團,王興幾次調整組織架構,業務逐漸向B端聚焦。

去年11月,美團組建了用戶平臺以及到店、到家兩大事業群,大眾點評被整合進了用戶平臺事業群,成為了事業群下的一小塊業務,無論是資源傾斜還是產品自主性都被大大削弱。

美團內部人士表示,大眾點評貢獻給美團的交易量佔比在10%左右,在美團擴張期,這10%足可以成為完全壓制對手的唯一優勢,但對收縮的美團來說,這10%還是否和以前一樣重要卻要打一個問號。”美團現在要的是實際額度營收和不斷增高額利潤,而並非賠本的交易量。“

提高用戶留存率,延長用戶使用時長,儘快找到盈利點,點評才能保證不再繼續被邊緣化。而在符合產品調性的前提下增加社交功能,是目前市面上最有效的探索多維變現的方式。

網易雲音樂的“朋友”,知乎的“想法”,百度App的 “百度動態”都是產品社交化的嘗試。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有商業行為,交易都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社交能夠帶來流量入口,各種與社交搭邊的產品都能找到更多用戶或發展潛在用戶,進而衍生出更多的商業變現方式。

互聯網普及的當下,社交就等同於生活,溝通,互動,閱讀,點贊,評論,轉發都是社交行為,用戶在你的產品上有越多好友,就越願意在產品上活躍。參考打透了熟人社交,擁有十億體量的微信。

低成本獲客,促新留存恰是考驗互聯網產品壽命最關鍵的幾個指標,明白了這些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想做社交是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執念。

張一鳴的多閃,羅永浩的子彈短信,主打唱歌交友的音遇,尋找心靈陪伴的soul,還有小紅書,大姨媽,網易雲,貓眼等一眾產品產品紛紛佈局內容社區,連做支付的支付寶也曾短暫試水。

工具型的大眾點評,需要社交基因的注入去盤活用戶,更需要依靠用戶變現。不過美好的願景看似近在咫尺,實則遠在天邊。

點評=抖音+小紅書+微博?

點評對社交有野心。

2018年大眾點評一改往日的慢動作,三個月改版了六次。

4月份10.0.1版本更新,邀請了關曉彤,張藝興,朱亞文,江疏影等明星入駐,類目全面升級,除了主打的餐飲點評,如“人氣榜”、“黑珍珠”等榜單外,還新增了“變漂亮”、“出去浪”等欄目,力推服飾鞋包等時尚領域的UGC社區。

除了圖文信息,大眾點評還上線了類似抖音的Biu小視頻,其上滑換視頻,配樂等種種形式與抖音如出一轍。

7月份點評上線了一個新功能,用戶綁定微信號後會自動讀取通訊錄信息,並在首頁頻繁展示好友關注過的餐廳,點評過的景點以及住過的酒店,“關不掉也刪不掉”。

同一時間,多名小紅書紅人發現大眾點評違規搬運自己在小紅書上的內容,小紅書官方也發佈微博稱抄襲數量在百萬條量級。

大眾點評想 “博採眾長”,效仿小紅書一樣引入明星站臺,像抖音一樣用視頻記錄美食,像頭條一樣進行智能推送,像微博一樣評論互動,把時下熱門app的長處都雜糅到一起,以為這樣就能實現自己平臺+內容+場景+社交的夢想,卻”畫虎不成反類犬“,餐廳點評功能被隱藏,用戶活躍度也從3月初的2613萬下滑到6月的2479萬。

過於心急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強制讀取用戶信息涉嫌侵犯隱私,搬運小紅書內容引起KOL不滿,搜索休閒按摩等娛樂場所時,會有“衣著暴露的女性”通過點贊場所下方評論達到頭像曝光的目的,進而吸引人瀏覽個人主頁,導致“社交變援交”……

點評有點“偏離軌道”。

“內憂外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十年前美團還沒成立。點評的合夥人龍偉曾接到了王興的一個電話,王興問他,“美國有個叫Groupon的公司你知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做團購。”龍偉堅定地回答,“不。”

彼時點評正在大力佈局移動端。其實點評成立之初對標的是美國Zagat,走的是收費的印刷指南模式,不過後來由於國內智能手機的興起,張濤發現這一模式在中國走不通,才開始放棄線下用戶專注線上,不過核心還是依靠售賣廣告盈利的商業模式。

他對團購並不樂觀,也在多個場合表達了這種態度,“中國餐飲的盤子是5萬億,團購解決了1000億,也就是2%,我們更關心的是那98%。”

而王興則希望把美團打造成亞馬遜一樣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平臺,從團購切入也讓美團成立之初就有著比大眾點評更強的交易屬性。

事實證明,王興比張濤更瞭解中國。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命運也就此分叉。

歷經六年,美團和大眾點評在2015年國慶長假後完成了合併。O2O市場的兩位頭部選手握手言和,上演了58與趕集,去哪兒與攜程,滴滴和快的一樣的劇情。

合併後一個月,美團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成立了平臺事業群,到店餐飲事業群,到店綜合事業群,外賣配送事業群,酒店旅遊事業群五大事業群。王興出任CEO,張濤轉任董事長。這也被外界看做張濤退居二線的標誌。

今年年初大眾點評主體發生了股權變更,創始人張濤等原股東全部退出。

大眾點評聲勢漸弱,外界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鯨吞市場。

17年5月,微信新增了“附近的小程序”,開放附近的店功能,微小店升級為小程序店鋪,提供了包括外賣、美食等各類基於LBS的服務。

去年10月,阿里合併了口碑和餓了麼,將到店服務與外賣整合到了一起,依託支付寶和淘寶的流量支持,正面衝擊點評的本地生活入口。

今年2月,抖音宣佈推出區域化營銷工具「抖店」門店通過認領當地POI(興趣點),可以對專屬頁面進行編輯,用戶也能夠在商鋪的詳情頁裡能看到與大眾點評類似的店面信息,招牌商品以及優惠券信息。

小紅書喊出了打造虛擬城市的口號,也開始拓展美食,探店,旅遊等一系列生活服務。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地圖類App也上線了門店推薦和點評功能。

BAT虎視眈眈,紛紛入局;抖音更貼合年輕態,短視頻儼然是未來趨勢;小紅書種草社區明星引流優勢明顯,而且背後有一條涵蓋紅人kol推廣,筆記直髮,商品測評的種草產業鏈。內容只是手段,種草才是目的。

相比之下,技術和創新都不佔優勢的大眾點評有些被動。

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後不久,網上曾流傳出一張照片,身穿藍色襯衫,外套橙白相間的大眾點評工服的張濤與創始團隊抱頭痛哭,活動主題為“致敬老男孩,青春不散場”,實際則是大眾點評的散夥飯。

被合併方的創始人結局大都相似,張濤,莊辰超,楊浩湧,呂傳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資本是有獠牙的,寵兒到棄兒,不過一念之間。

張濤與他的大眾點評不過是商場上又一個成王敗寇的故事,奮鬥了十二年的事業就這樣拱手給了競爭對手,曾一起奮鬥的人也四散天涯,已近知天命的張濤難免傷懷。

也許只有孫衍那句話能描述張濤的內心:如今我們或許都天各一方,生活得和周圍人沒什麼兩樣,可當初的豪言壯語猶在耳邊,青春的夢還未走遠。

而我們已人到中年,有太多無法改變的現實,最終淹沒了我們荒誕而又美麗的初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