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竺可楨學院培養拔尖人才 淘汰率達15%

大學 竺可楨 浙江大學 哈佛大學 中國網 2017-05-13
浙大竺可楨學院培養拔尖人才 淘汰率達15%

竺可楨在工作。

【先生名片】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我國近代科學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幟,地理學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1936~1949年間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在他的帶領治理下,浙江大學在“文軍長征”、“西遷辦學”中實現了鳳凰涅槃,成為一所舉世聞名的高水平大學。蘇步青曾經說過:“竺可楨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大學校長之一。”

以老校長名字命名的竺可楨學院精英輩出,現任竺院副院長唐曉武難忘那份“勤”

公忠堅毅能擔大任 老校長的話一直掛牆上

【傳承】

33年堅持優勝劣汰

竺院“勤”字培養拔尖人才

“大學教育的目的,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1938年11月,竺可楨在開學典禮上發表的這句話,如今書寫在竺可楨學院的牆上。

竺可楨所要培養的不是一般的實用人才,而是要成為社會的領袖、各界的精英。

在浙大,有一個以竺可楨名字命名的學院——浙大竺可楨學院,這是個為浙江大學優秀本科學生實施“特別培養”的榮譽學院,歷任院長都是浙江大學校長。

又是一年五月,連續8年了,任竺院副院長以來,唐曉武教授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欣慰地看著又一屆畢業生,取得了各自的突破,走出竺院,走向世界,這正是他對學生的期望。

唐曉武知道這個以老校長名字命名的學院,承擔的使命是什麼。他自己,正是當年竺可楨學院的第一屆學生。

竺可楨先生從小就在私塾讀書,學習十分勤奮,中學階段曾經連續五次考試名列全班第一,後來出國留學,更是勤學苦練,28歲就獲得博士學位。如今的浙大的學子,學習上也傳承了“勤”字精神。唐曉武教授對此有著著深刻的感受。

1984年,唐教授進入了浙江大學(工科)混合班,這是浙大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而這,便是竺可楨學院的前身。

2000年,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成立。

那一屆混合班,共招了110人,三個班都是工科生,“當時浙大調研發現,工科本科的基礎理論起點低、要求低,很難培養出拔尖人才,而理科學生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以及類比等方面的能力普遍優於工科學生。從現代科技發展的特點看,理科的基礎理論教學和嚴格訓練,對工科教育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和借鑑。”唐曉武說,到大四畢業時,只剩下66人。

現在,竺院的學生,從入學到結業,依然“殘忍”地保持著10%到15%的淘汰率。

浙大竺可楨學院培養拔尖人才 淘汰率達15%

竺可楨對浙大學子的期待。

【發揚】

老校長培養“精英”理念

大多數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

當年竺可楨要培養的,不是一般的實用人才,而是要成為社會的領袖,各界的精英。如今,竺可楨學院正踐行著這一理想。

今年,竺院350多位畢業生,拿到出國深造Offer的佔到45%左右,其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頂級名校的全額獎學金。

“不要為賺奶粉錢進竺院,要在竺院內長成棟樑。”這是唐曉武曾對學生說的話,他希望他的學生,有更高的志向,做國家棟梁。

就唐曉武他們第一屆的畢業生來看,從事科研和教學的是主流,很多人成為“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這樣的高端人才。

竺可楨認為,培育這樣的人才,其路徑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校園中營造“求是”風氣。竺可楨強調學生到浙大來求學,不僅在科目本身,更重要的是訓練自己的思維,培養批判和反省精神,能夠創造性地傳遞知識的薪火。

唐曉武舉例說,最近受關注的中國商飛公司C919大型客機項目副總師錢仲焱,就是92級竺院混合班畢業生。

從竺可楨學院發佈的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接近九成的學生都選擇出國或在國內高校讀研深造,只有8%的學生直接工作。唐曉武說,2017年的總體情況也差不多,“化學專業有哈佛大學博士突破,食品專業有康奈爾大學博士突破。外交專業有喬治城大學,人文考古專業有斯坦福大學的突破……”而這也是對竺可楨校長培養精英的教學理念的最好回答。(本報首席記者 王湛 本報通訊員 吳荃雁 柯溢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