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專訪 | 華南師大附中國際部朱志東:未來人才培養的六大維度'

"

作為華南地區最優秀的公立學校國際部之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對於人才的培養有自身獨特的模式與理念。京領新國際長期關注國際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近日,京領新國際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的創校校長進行了專訪,就創新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

作為華南地區最優秀的公立學校國際部之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對於人才的培養有自身獨特的模式與理念。京領新國際長期關注國際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近日,京領新國際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的創校校長進行了專訪,就創新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校長專訪 | 華南師大附中國際部朱志東:未來人才培養的六大維度

朱志東


作者簡介: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校長,從事國際教育二十餘年,創辦包括華南師範大學附中、重慶一中、武外英中等多個知名學校國際部,已培養幾千名優秀學子赴海外各國名校。

作為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的創校校長,我從事國際教育領域有20多年的時間,華附國際部是15年前創辦,在更早的時候先後也參與創辦了一些現在發展良好的像武外英中、重慶一中等這樣的國際部。

國際教育進入中國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是比較新的一個領域。我認為近些年國際教育進入了明顯的大發展階段,最開始是在民辦學校落地,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騰飛,越來越多的公辦學校開始通過成立國際部的方式開展國際教育。

過去的十年,隨著三大國際課程在中國實施落地,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採用這些課程體系,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所以國際教育本身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

我們非常關注的是,如何培養真正符合國際化教育的人才,或者更長遠的角度來說,如何培養出真正符合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不管是國內教育、國際教育,這都是我們最終要解決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發現大家現在更關注的是大學需要什麼樣的學生,畢竟作為高中生來說,大學升學是最現實和迫切的任務。

但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思考的是這樣的問題: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然後它們按照對未來的願景、展望、標準來選拔出他們認為具備這些潛質的學生,讓這些學生經過高等教育的洗禮,真正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人才。

如果國際化學校也能以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時,實際上兩者就並軌了,而且客觀地擺脫了簡單的大學升學這個問題的侷限性。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考,包括不停地對畢業生進行回訪,我們認為人才培養有包括重要的六個維度。

自我認知

第一個維度叫做自我認知,傳統教育對學生的自我認知的探索是非常缺乏的,我們很多時候思考的是社會需要什麼,大學需要什麼,中考的目的是看高中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很多時候家長選擇學校都受到這樣的功利的或者短期的目標誘導。

大家想的是我這個階段學到的哪些東西是對下一個階段最有幫助的,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們的教育很少去關注這個學生他是誰,他自己的能力是什麼,興趣是什麼,以及忽略了學生自我興趣的挖掘,能力邊界的探尋,以及個性的發展。

真正意義上未來社會,各個領域都需要人才,我們從來不只需要科學家,不只要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同時也需要偉大的藝術家、詩人、設計師、表演藝術家、律師、醫生等等。

其實對孩子來說,教育不只是把它們放在一個只注重下一個階段該學習什麼的標準化系統中,而應該關注最根本的問題,我是誰?

如果說學生能夠更早去思考這個問題,瞭解這個問題,就能幫助他找到自己有興趣和熱愛,並有能力去做的事情。這就是自我認知。

作為學校來說,很重要的一點不是去引導學生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創新思維從來就不是靠一個課程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建造一個平臺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這包括課程的設置、評估,教師的評估體系,學生的課外活動設置等等多個方面。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對老師的評估不是隻看各種標準化考試的成績。我們的評估方式是老師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帶領學生、吸引學生,幫助學生產生對老師所教授學科的興趣。

自我驅動

自我認知的建立,不光是對學生進行引導,更重要是幫助他們從自我認知發展成自我驅動,以前的學生為什麼要學習,很多人會說的我的老師要我怎麼樣,爸爸媽媽要我怎麼樣。他們不清楚學某個學科有什麼用,想不清楚為什麼要學?只是因為聽老師和父母的建議和要求。只有學生具備了自我意識和自我驅動後,我們才能夠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好奇心,善於探索和解決問題的人。

所以我們更重要的是在高中階段去解決一個學生如何從“讓我學”變成“我要學”的問題。學生具備了充分的自我認知,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有了目標的時候,他就會轉變對自己的要求。我們學校在這裡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升學指導部門也在不斷地幫助學生,找到自我並設定目標,同時學會做有效的時間管理。

我們還強調終身學習的能力,而這種是基於真正的熱愛和興趣,迫於壓力去做反而沒有效果。現在很多大學生喜歡考證,是為考而考,考完即扔。所以自我認知和自我驅動兩個能力很重要,能夠幫助學生成為計劃的制定者,目標的制定者並能夠對目標的執行進行反思。

思辨能力

第三個維度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除了常常談到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要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同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覺得這是一個更加深層次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紛繁複雜的現象面前去找尋事物本質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追問“這個事物本質的東西是什麼?”

社交能力

第四個能力是社交能力的培養,這不是要求學生成為社交達人,舉個例子來說,作為現代人,在今後的社會上如何有效的破冰,如何跟陌生人建立一段關係,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非常重要。另外,如何去結束一段關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社交能力。跟什麼樣的人可以更好地建立起一種交流的方式,這些都體現在社交能力之中,學校可以在這之中做大量的工作。

舉個例子,學生和老師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很多不同的模式,華附國際部的老師們非常國際化,不同國家的老師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跟不同的老師、同學打交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是最恰當的交流方式?如何進行情緒的管理?出現矛盾應該怎麼去解決?

這些都是社交能力的體現,我們非常需要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以便學生們走出了學校能夠更好地面對社會上更加複雜的問題。

社區意識

第五個維度是培養學生的社區意識,我們知道,傳統的社區很容易固化為班級、家庭、小區。我認為在這方面,國際學校學應該看得遠一點,讓學生能夠看到和接觸到跟我們不一樣的群體。

在培養社區意識上,我覺得傳統的學校做的比較好一點,真正好的社區不是你去做一些你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從我們把社區變成一個從宿舍到班級到一個社團到一個學校,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庭、家族、居住的地方都是你的社區,我們鼓勵我們學生思考的時候,從本身的社區出發,而不是跳到另外一個地方。

國際學校的學生在考慮社區的時候容易看得太遠,一個人應該先對身邊的環境和人關注和關懷,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當成社區的一份子,力所能及的思考,為這個社區做一些事情,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

現在的教育很多時候培養了很多精英,因為我們的教育某種程度上仍然還是精英教育的模式,不可避免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可能會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以我們認為一個學生的社區意識培養很重要。

世界公民

第六個維度是世界公民,學生們不僅要關注社區,還要具備更加廣闊的視野,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有機會去接觸和認同,接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價值,有包容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公民。

以上六個維度是我們認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備的綜合能力。而這六點能力,如果一個學生從高中階段開始去認知,思考和踐行,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我認為這些能力能夠伴隨孩子一生,遠比知識更重要,現在知識的獲取越來越方便,知識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但這些根本性的能力是永遠都需要的。

經過這麼多年對於國際教育的實踐和思考,我們關注的不一定是“讓學生進最好的學校”,我們應該反過來看到未來的社會需要什麼,我們也很驚喜的發現,當我們開始實踐這六大理念後,學生自然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說明大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從這些維度去挑選人才。

說到底,我們就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質,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是我們學校現在一直在思考和踐行的。

這六個維度是我們多年思考和探索出來的成果,其實一開始我們也更關注學生的成績,包括在學校中他們的英語能力提高了多少,標準化考試達到多少分,最後能夠進入什麼大學,甚至我們曾把班級的名稱設為“哈佛班”和“耶魯班”。

探索的過程有成功有失敗,但我們一直保持這思考,在最近的六七年裡,我們不斷豐富理論,最後形成華附國際部比較獨特的國際課程。

但重要的不是採用什麼課程體系,而是弄清楚我們希望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以及為了培養這樣的學生,學校應該在哪些方面去配備適合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去自願學習,而不是簡單跟著課程走。

只是簡單追求升學結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聚焦教育的本質,當然這不是說我們要追求那些比較虛的東西。

實際上,學校的教學成果已經證實了這種教育理念是有效的,我們知道華師附國際部在沒有成立之前,頂尖世界名校在廣東省錄取學生是比較少的,現在錄取越來越多了,我們學校也得到越來越多大學的認同,但是恰恰這幾年是我們最不關注升學成果的時候,這有一些返璞歸真的感覺。當然所有的學校要發展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生源的把握。

一個學校的成功肯定不完全是光榮榜上或是名校榜上你的學生有多少,而是學校在20年30年以後,你的學生在各個領域裡有多少引領發展的人才,對這個社會做出多少貢獻。

更多精彩信息請關注:

"

作為華南地區最優秀的公立學校國際部之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對於人才的培養有自身獨特的模式與理念。京領新國際長期關注國際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近日,京領新國際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的創校校長進行了專訪,就創新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校長專訪 | 華南師大附中國際部朱志東:未來人才培養的六大維度

朱志東


作者簡介: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校長,從事國際教育二十餘年,創辦包括華南師範大學附中、重慶一中、武外英中等多個知名學校國際部,已培養幾千名優秀學子赴海外各國名校。

作為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的創校校長,我從事國際教育領域有20多年的時間,華附國際部是15年前創辦,在更早的時候先後也參與創辦了一些現在發展良好的像武外英中、重慶一中等這樣的國際部。

國際教育進入中國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是比較新的一個領域。我認為近些年國際教育進入了明顯的大發展階段,最開始是在民辦學校落地,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騰飛,越來越多的公辦學校開始通過成立國際部的方式開展國際教育。

過去的十年,隨著三大國際課程在中國實施落地,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採用這些課程體系,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所以國際教育本身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

我們非常關注的是,如何培養真正符合國際化教育的人才,或者更長遠的角度來說,如何培養出真正符合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不管是國內教育、國際教育,這都是我們最終要解決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發現大家現在更關注的是大學需要什麼樣的學生,畢竟作為高中生來說,大學升學是最現實和迫切的任務。

但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思考的是這樣的問題: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然後它們按照對未來的願景、展望、標準來選拔出他們認為具備這些潛質的學生,讓這些學生經過高等教育的洗禮,真正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人才。

如果國際化學校也能以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時,實際上兩者就並軌了,而且客觀地擺脫了簡單的大學升學這個問題的侷限性。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考,包括不停地對畢業生進行回訪,我們認為人才培養有包括重要的六個維度。

自我認知

第一個維度叫做自我認知,傳統教育對學生的自我認知的探索是非常缺乏的,我們很多時候思考的是社會需要什麼,大學需要什麼,中考的目的是看高中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很多時候家長選擇學校都受到這樣的功利的或者短期的目標誘導。

大家想的是我這個階段學到的哪些東西是對下一個階段最有幫助的,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們的教育很少去關注這個學生他是誰,他自己的能力是什麼,興趣是什麼,以及忽略了學生自我興趣的挖掘,能力邊界的探尋,以及個性的發展。

真正意義上未來社會,各個領域都需要人才,我們從來不只需要科學家,不只要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同時也需要偉大的藝術家、詩人、設計師、表演藝術家、律師、醫生等等。

其實對孩子來說,教育不只是把它們放在一個只注重下一個階段該學習什麼的標準化系統中,而應該關注最根本的問題,我是誰?

如果說學生能夠更早去思考這個問題,瞭解這個問題,就能幫助他找到自己有興趣和熱愛,並有能力去做的事情。這就是自我認知。

作為學校來說,很重要的一點不是去引導學生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創新思維從來就不是靠一個課程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建造一個平臺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這包括課程的設置、評估,教師的評估體系,學生的課外活動設置等等多個方面。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對老師的評估不是隻看各種標準化考試的成績。我們的評估方式是老師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帶領學生、吸引學生,幫助學生產生對老師所教授學科的興趣。

自我驅動

自我認知的建立,不光是對學生進行引導,更重要是幫助他們從自我認知發展成自我驅動,以前的學生為什麼要學習,很多人會說的我的老師要我怎麼樣,爸爸媽媽要我怎麼樣。他們不清楚學某個學科有什麼用,想不清楚為什麼要學?只是因為聽老師和父母的建議和要求。只有學生具備了自我意識和自我驅動後,我們才能夠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好奇心,善於探索和解決問題的人。

所以我們更重要的是在高中階段去解決一個學生如何從“讓我學”變成“我要學”的問題。學生具備了充分的自我認知,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有了目標的時候,他就會轉變對自己的要求。我們學校在這裡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升學指導部門也在不斷地幫助學生,找到自我並設定目標,同時學會做有效的時間管理。

我們還強調終身學習的能力,而這種是基於真正的熱愛和興趣,迫於壓力去做反而沒有效果。現在很多大學生喜歡考證,是為考而考,考完即扔。所以自我認知和自我驅動兩個能力很重要,能夠幫助學生成為計劃的制定者,目標的制定者並能夠對目標的執行進行反思。

思辨能力

第三個維度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除了常常談到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要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同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覺得這是一個更加深層次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紛繁複雜的現象面前去找尋事物本質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追問“這個事物本質的東西是什麼?”

社交能力

第四個能力是社交能力的培養,這不是要求學生成為社交達人,舉個例子來說,作為現代人,在今後的社會上如何有效的破冰,如何跟陌生人建立一段關係,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非常重要。另外,如何去結束一段關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社交能力。跟什麼樣的人可以更好地建立起一種交流的方式,這些都體現在社交能力之中,學校可以在這之中做大量的工作。

舉個例子,學生和老師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很多不同的模式,華附國際部的老師們非常國際化,不同國家的老師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跟不同的老師、同學打交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是最恰當的交流方式?如何進行情緒的管理?出現矛盾應該怎麼去解決?

這些都是社交能力的體現,我們非常需要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以便學生們走出了學校能夠更好地面對社會上更加複雜的問題。

社區意識

第五個維度是培養學生的社區意識,我們知道,傳統的社區很容易固化為班級、家庭、小區。我認為在這方面,國際學校學應該看得遠一點,讓學生能夠看到和接觸到跟我們不一樣的群體。

在培養社區意識上,我覺得傳統的學校做的比較好一點,真正好的社區不是你去做一些你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從我們把社區變成一個從宿舍到班級到一個社團到一個學校,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庭、家族、居住的地方都是你的社區,我們鼓勵我們學生思考的時候,從本身的社區出發,而不是跳到另外一個地方。

國際學校的學生在考慮社區的時候容易看得太遠,一個人應該先對身邊的環境和人關注和關懷,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當成社區的一份子,力所能及的思考,為這個社區做一些事情,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

現在的教育很多時候培養了很多精英,因為我們的教育某種程度上仍然還是精英教育的模式,不可避免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可能會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以我們認為一個學生的社區意識培養很重要。

世界公民

第六個維度是世界公民,學生們不僅要關注社區,還要具備更加廣闊的視野,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有機會去接觸和認同,接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價值,有包容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公民。

以上六個維度是我們認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備的綜合能力。而這六點能力,如果一個學生從高中階段開始去認知,思考和踐行,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我認為這些能力能夠伴隨孩子一生,遠比知識更重要,現在知識的獲取越來越方便,知識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但這些根本性的能力是永遠都需要的。

經過這麼多年對於國際教育的實踐和思考,我們關注的不一定是“讓學生進最好的學校”,我們應該反過來看到未來的社會需要什麼,我們也很驚喜的發現,當我們開始實踐這六大理念後,學生自然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說明大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從這些維度去挑選人才。

說到底,我們就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質,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是我們學校現在一直在思考和踐行的。

這六個維度是我們多年思考和探索出來的成果,其實一開始我們也更關注學生的成績,包括在學校中他們的英語能力提高了多少,標準化考試達到多少分,最後能夠進入什麼大學,甚至我們曾把班級的名稱設為“哈佛班”和“耶魯班”。

探索的過程有成功有失敗,但我們一直保持這思考,在最近的六七年裡,我們不斷豐富理論,最後形成華附國際部比較獨特的國際課程。

但重要的不是採用什麼課程體系,而是弄清楚我們希望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以及為了培養這樣的學生,學校應該在哪些方面去配備適合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去自願學習,而不是簡單跟著課程走。

只是簡單追求升學結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聚焦教育的本質,當然這不是說我們要追求那些比較虛的東西。

實際上,學校的教學成果已經證實了這種教育理念是有效的,我們知道華師附國際部在沒有成立之前,頂尖世界名校在廣東省錄取學生是比較少的,現在錄取越來越多了,我們學校也得到越來越多大學的認同,但是恰恰這幾年是我們最不關注升學成果的時候,這有一些返璞歸真的感覺。當然所有的學校要發展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生源的把握。

一個學校的成功肯定不完全是光榮榜上或是名校榜上你的學生有多少,而是學校在20年30年以後,你的學生在各個領域裡有多少引領發展的人才,對這個社會做出多少貢獻。

更多精彩信息請關注:

校長專訪 | 華南師大附中國際部朱志東:未來人才培養的六大維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