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百萬大學畢業生,還要重金引進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去哪了'

"

從教育部官網獲悉,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31萬(不含高職擴招補報名人數),也就是意味著將有幾百萬高三學子踏入大學的校門,重點院校競爭依然激烈。千萬級的人力資源基數,每年有8百萬大學生畢業,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各地加大高新人才引進力度的新聞屢見不鮮,有些企業抱團前往其他省市招兵買馬,卻給高新人才供給蒙上了一層迷霧!

"

從教育部官網獲悉,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31萬(不含高職擴招補報名人數),也就是意味著將有幾百萬高三學子踏入大學的校門,重點院校競爭依然激烈。千萬級的人力資源基數,每年有8百萬大學生畢業,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各地加大高新人才引進力度的新聞屢見不鮮,有些企業抱團前往其他省市招兵買馬,卻給高新人才供給蒙上了一層迷霧!

每年8百萬大學畢業生,還要重金引進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去哪了

到底我國人才缺不缺?

以清華大學官網公佈的數據來看,清華大學每年有逾6500人的畢業生,來估算全國情況:本科畢業人數有近百萬人,而且人才數量常年累計增長。失業的真實數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身旁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可以發現,有著大量的人才浪費也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畢業工科出身,幹著文祕工作的大有人在,人未盡其用成為了常態。或許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一邊是大量的供給,而另一邊是人才緊缺。

但是原因還不僅僅如此

我們國家每年還在花重金從國外引進人才,制定了待遇誘人的各種計劃!有些地方政府放寬戶口,出臺了就業獎,試圖將人才留在本地,近年來上演了各地出現了爭奪人才大戰。這背後難道映射著人才緊缺?

大量的人才沒有找到對口的工作,有專家這麼說,“國外也存在大量人才幹著非本專業的工作。”專家標榜國外現象作為解釋當下國內現象也已經不足為奇,但是他們卻掩蓋了這種後果導致的結構性人才緊缺的這一事實!

因此出現了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出現了不少行業缺乏人才,不少行業人才飽和的現象,甚至需要花重金引進人才。

記得數學大師丘成桐對引進的一位人才有過這樣的評價,學校給予一年上百萬的待遇,給了很多榮譽。可是,這樣引進的人才卻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到處走穴、四處演講上。

"

從教育部官網獲悉,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31萬(不含高職擴招補報名人數),也就是意味著將有幾百萬高三學子踏入大學的校門,重點院校競爭依然激烈。千萬級的人力資源基數,每年有8百萬大學生畢業,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各地加大高新人才引進力度的新聞屢見不鮮,有些企業抱團前往其他省市招兵買馬,卻給高新人才供給蒙上了一層迷霧!

每年8百萬大學畢業生,還要重金引進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去哪了

到底我國人才缺不缺?

以清華大學官網公佈的數據來看,清華大學每年有逾6500人的畢業生,來估算全國情況:本科畢業人數有近百萬人,而且人才數量常年累計增長。失業的真實數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身旁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可以發現,有著大量的人才浪費也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畢業工科出身,幹著文祕工作的大有人在,人未盡其用成為了常態。或許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一邊是大量的供給,而另一邊是人才緊缺。

但是原因還不僅僅如此

我們國家每年還在花重金從國外引進人才,制定了待遇誘人的各種計劃!有些地方政府放寬戶口,出臺了就業獎,試圖將人才留在本地,近年來上演了各地出現了爭奪人才大戰。這背後難道映射著人才緊缺?

大量的人才沒有找到對口的工作,有專家這麼說,“國外也存在大量人才幹著非本專業的工作。”專家標榜國外現象作為解釋當下國內現象也已經不足為奇,但是他們卻掩蓋了這種後果導致的結構性人才緊缺的這一事實!

因此出現了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出現了不少行業缺乏人才,不少行業人才飽和的現象,甚至需要花重金引進人才。

記得數學大師丘成桐對引進的一位人才有過這樣的評價,學校給予一年上百萬的待遇,給了很多榮譽。可是,這樣引進的人才卻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到處走穴、四處演講上。

每年8百萬大學畢業生,還要重金引進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去哪了

讓人才迴歸本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研究性人才就應該保障他能安心研究,工科畢業的大學生,就應該引導他們進入對口崗位。

我們國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激發人才的機制。減少人才的浪費也是當務之急,讓人才幹擅長的工作,也是考驗一個社會是否尊重人才的重要標誌。

制定人才標準,應為人才留下成長空間,減少唯學理論,迴歸能力本質

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學經歷,一直在國內奮鬥在科研一線。

假設有企業在2015年之前,以留學經歷招攬人才,恐怕只能將屠呦呦這樣的大師級別拒之門外!那時候屠呦呦既沒有高大上的留學經歷,也沒有讓人仰慕的博士學位,更沒有諾貝爾獎的光環,情況可想而知。

"

從教育部官網獲悉,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31萬(不含高職擴招補報名人數),也就是意味著將有幾百萬高三學子踏入大學的校門,重點院校競爭依然激烈。千萬級的人力資源基數,每年有8百萬大學生畢業,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各地加大高新人才引進力度的新聞屢見不鮮,有些企業抱團前往其他省市招兵買馬,卻給高新人才供給蒙上了一層迷霧!

每年8百萬大學畢業生,還要重金引進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去哪了

到底我國人才缺不缺?

以清華大學官網公佈的數據來看,清華大學每年有逾6500人的畢業生,來估算全國情況:本科畢業人數有近百萬人,而且人才數量常年累計增長。失業的真實數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身旁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可以發現,有著大量的人才浪費也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畢業工科出身,幹著文祕工作的大有人在,人未盡其用成為了常態。或許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一邊是大量的供給,而另一邊是人才緊缺。

但是原因還不僅僅如此

我們國家每年還在花重金從國外引進人才,制定了待遇誘人的各種計劃!有些地方政府放寬戶口,出臺了就業獎,試圖將人才留在本地,近年來上演了各地出現了爭奪人才大戰。這背後難道映射著人才緊缺?

大量的人才沒有找到對口的工作,有專家這麼說,“國外也存在大量人才幹著非本專業的工作。”專家標榜國外現象作為解釋當下國內現象也已經不足為奇,但是他們卻掩蓋了這種後果導致的結構性人才緊缺的這一事實!

因此出現了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出現了不少行業缺乏人才,不少行業人才飽和的現象,甚至需要花重金引進人才。

記得數學大師丘成桐對引進的一位人才有過這樣的評價,學校給予一年上百萬的待遇,給了很多榮譽。可是,這樣引進的人才卻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到處走穴、四處演講上。

每年8百萬大學畢業生,還要重金引進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去哪了

讓人才迴歸本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研究性人才就應該保障他能安心研究,工科畢業的大學生,就應該引導他們進入對口崗位。

我們國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激發人才的機制。減少人才的浪費也是當務之急,讓人才幹擅長的工作,也是考驗一個社會是否尊重人才的重要標誌。

制定人才標準,應為人才留下成長空間,減少唯學理論,迴歸能力本質

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學經歷,一直在國內奮鬥在科研一線。

假設有企業在2015年之前,以留學經歷招攬人才,恐怕只能將屠呦呦這樣的大師級別拒之門外!那時候屠呦呦既沒有高大上的留學經歷,也沒有讓人仰慕的博士學位,更沒有諾貝爾獎的光環,情況可想而知。

每年8百萬大學畢業生,還要重金引進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去哪了

人才是成長出來的,企業和政府要有耐心,更要給人才成長的空間。

若不然就算是招攬來人才,那也是留不住。即便是留住人才,難免時間久了,泯然眾人矣,終究淪為招牌而已。

而且很多研究並非一次就能成功,有的要經歷不計其數的失敗!有的可能不會成功,但是奮鬥在科研上的這些人才,也應該得到尊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