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前幾天,看見一篇大火的《哈佛學霸學習攻略》,詳細地介紹瞭如何像一個哈佛學生一樣學習。

這篇文章的內容並不是十分特別,與我們經常看到的北大清華學霸分享的學習方法一樣,主要介紹一些學習方法。真正引起注意的,是它的作者。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作者名叫Sophia,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但是提到她的媽媽,大家就會恍然大悟,她的媽媽就是曾經在國內引起熱烈討論的權威教育代表人物——虎媽蔡美兒。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蔡美兒曾獲哈佛大學文學學士、法學博士,又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她2011年出版了《虎媽戰歌》一書,詳細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對兩個女兒進行嚴厲管教的。

在大女兒Sophia18個月大時,她就開始讓孩子認字母表,3歲開始閱讀《小婦人》,並練習鋼琴,14歲時Sophia就能在卡內基音樂大廳彈鋼琴了。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對孩子,她有非常嚴格的家規:不準看電視或玩遊戲、不準跟其他小孩約著出去玩、不準去其他小孩家裡過夜、不得參加集體遊戲活動、不得自己選擇課外活動、成績必須拿A,除了體育與話劇其他科目不準不拿第一;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不準在某一天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她說自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

大女兒Sophia曾在一次數學考試中輸給韓國小朋友,只拿到第二。那天回家蔡美兒給她佈置了20張試卷,每張有100道速算,她在旁邊掐秒錶計時,經過一週強化訓練,Sophia考試都是第一。

蔡美兒不允許女兒參加同學聚會。一次,Sophia想去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蔡美兒心軟答應了,但她第二天發現女兒無心練琴,仔細逼問後發行她們聚會一整晚都在聽一位同學談論性,自此以後,她不再允許女兒把時間浪費在同學聚會上

當Sophia不聽話時,蔡美兒會罵她是“垃圾”,因為蔡美兒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被爸爸罵大的。

她對大女兒非常嚴格,對小女兒也一樣嚴苛。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在小女兒Lulu四歲的時候,姐妹倆曾經親手做生日卡片給媽媽。但蔡美兒卻拒絕了,因為她覺得做得太粗糙了,卡片太難看,她對姐妹倆說:“我值得比這更好的禮物”。

Lulu是4歲開始學拉小提琴的,從那時起,蔡美兒要求她每天必須保證練習6個小時的小提琴,除此之外,還要練鋼琴,只要彈得不好,蔡美兒就會威脅她燒掉她心愛的動物玩具。

對於虎媽的管教,Lulu也曾反抗過,一次在俄國旅行的途中,Lulu在餐廳裡砸碎玻璃杯,大叫說她恨小提琴,恨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孩子的反抗不僅沒有讓蔡美兒反省,反而讓她覺得自己的方法有效,這促使她把自己的育兒方法寫成書出版。

這本書出版時,這種極端的教育方式在美國和中國都引發了巨大的討論,很多美國人覺得她的方法簡直喪心病狂,說她的兩個孩子是“世界上受虐最多的孩子”,因為太過爭議,蔡美兒還被《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當時很多人覺得蔡美兒的兩個女兒長大後會有心理疾病,性格冷酷而呆板,甚至可能自殺。

7年過去了,蔡美兒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而且成了很多人羨慕的對象:大女兒Sophia在哈佛大學本科畢業之後,進入耶魯法學院深造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從耶魯畢業後,加入了美國陸軍,媽媽蔡美兒和爸爸幫她戴上了二級中尉軍銜。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小女兒Lulu也順利從哈佛大學藝術歷史系畢業

虎媽的兩個女兒都進了哈佛,考進名校孩子就是人生贏家嗎?


兩個女兒名牌大學的身份讓很多人羨慕,開始有人覺得虎媽的方法是有效的,覺得她這樣的方式才適應現在的嚴酷競爭。

而Sophia和Lulu面對媒體談論自己的媽媽時,都說自己很感激媽媽的嚴厲教育,認為父母嚴厲並不是壞事,認為媽媽的教育讓自己更自信,Lulu甚至表示自己將來也一定要做一個虎媽!

虎媽兩個女兒現在的迴應及學習表現讓很多人羨慕不已,很多人對虎媽的觀點從原先的批評轉為讚揚,覺得她的教育方式太成功了,她把兩個女兒培養得那麼出色,而且心理還那麼健康,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如果從成績來看,虎媽的兩個女兒確實很優秀,但是成績優秀就等於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嗎?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自信是內在真正的自信嗎?

我不由得想起了Lin,Lin可謂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女性代表,她的大學是名校,在學校的時候她的功課就特別優秀,就像虎媽的女兒一樣,考試成績基本都是第一。

大學畢業後,Lin先後換了幾份工作,因為能力強,很快被提升為高管。結婚後,Lin辭去工作,自己創業,她的公司迅速步上正軌,收益非常不錯。在外人眼裡,Lin是那種泰山崩於前都面不改色,自信而堅強。

在外人眼中,Lin的家庭也很幸福,老公雖然事業沒有她成功,但對她足夠體貼,她們有一個兒子,Lin對兒子的培養也非常盡心盡力,但兒子的表現卻常常讓她抓狂。兒子身體一直不好,小時候反覆生病,學習能力方面也比較差,學什麼都慢,Lin一度懷疑兒子智商有問題。

我與Lin是因為她兒子的問題而認識,在進行了無數次深入交流後,Lin告訴我她的內心遠不如她所表現的那麼自信,她說別人覺得她很成功,但是她內心從來沒覺得自己成功,很多時候,她內心常常有一種發狂的感覺,想要毀掉自己的成功,就好像這些成功她不配得到一樣。

她總是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覺得自己很糟糕,如果自己某件事做得不夠完美,她的腦海裡就會充斥著各種批評的聲音,每當聽到別人表揚的時候,她總覺得渾身難受,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希望找個地洞把自己埋起來。

她覺得自己的脾氣太過暴躁,她只有感到自己被一丁點冒犯就會暴跳如雷,常常莫名其妙會發怒,但是她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她說自己不斷努力,不斷追求權力與掌控感的背後,是認為自己只有足夠強大,足夠有權力,別人才不能傷害她。

在憤怒背後,她更常常有一種深深的孤獨感,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相信,沒有人可以依靠。雖然她看起來有很多朋友,但真正貼心的朋友卻幾乎沒有,她覺得朋友總是讓她很受傷,她很害怕與朋友靠得太近,她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慢慢地,她發現每一次當她做得不好的時候,她的內心就會有各種批評的聲音出現,這讓她感到深深的羞恥與內疚。即使是別人在抱怨、指責,她都會把原因歸咎為自己,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導致了現在的結果。

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Lin有一個對她要求幾近嚴苛的媽媽,在Lin的印象中,媽媽什麼都要求她做得“好”,必須要學習優秀,從小到大,媽媽為Lin報了很多興趣班,鋼琴、書法、圍棋、舞蹈、畫畫、游泳、網球、英語、思維……,媽媽告訴她一旦決定了的事再苦再難都不能放棄,必須認真刻苦地練習。Lin記得自己興趣班最多的時候是,一週有20節課。上幼兒園的時候,常常是上午半天在幼兒園,中午吃完飯就被外公接回家,輾轉於各個興趣班。

上學後,媽媽對Lin的學習要求嚴格,考試成績不得低於年級前三,只要Lin不夠小心認真,媽媽就會嚴厲處罰。打、罵、關小黑屋,罰跪……,Lin都遭遇過。

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語文沒考好,媽媽拿到卷子當場撕成碎片,把Lin趕出家門,任由Lin在門外傷心地哭了2個多小時,傷心、難過、害怕、恐懼、絕望一層層襲來。自那以後,Lin在學習上只敢全力以赴,她害怕那種被拋棄的絕望與窒息感。

除了學習上的嚴格,媽媽生活上對她也非常嚴格,不允許她大聲說話,執拗自私,也不允許她做出一些行為舉止故意引人注意,就連Lin有事找媽媽求助,也不允許隨便打擾。

在媽媽的嚴苛管教下,Lin開始學會抑制自己的憤怒和恨意,因為她知道不管自己多憤怒,在與媽媽的戰爭中,都只能是一個輸家。為了討好,為了能夠生存下去,Lin開始不斷用成績、用自己的優雅行動等來取悅媽媽,成為“別人家優秀的孩子”。

在Lin一天天的成長中,她越來越習慣用成績優秀、乖巧聽話、壓抑內心的真實情感等方法保護自己,她給自己築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圍牆,在圍牆這邊,是Lin習慣的那個強大、自信、勇敢、樂觀、積極向上的自己,被包裹在圍牆另一邊的,是那個脆弱、敏感、孤獨、委屈、恐懼的自己。Lin不允許別人看到那個脆弱無助的自己,慢慢地,厚厚的圍牆徹底割斷了內在真實的她與外在的聯結,那個內在脆弱無助的自己她也越來越陌生,她只熟悉外在的這個自己。

Lin的腦海中常常充斥著各種批評的聲音,她常常覺得自己太敏感、太容易憤怒、戒備心重,但是她又不瞭解這種情緒究竟是什麼。

直到她逐漸往內,看到自己內在的脆弱無助、孤獨、恐懼,她才知道,這一切都源自她內心那深深的羞恥感。原來,她的自信勇敢都只是一層偽裝,掩蓋的是她內心的極度自卑。與別人認為她很厲害很強大的觀點完全相反,她內心真正對自己的評價是:覺得自己很沒用,打心眼裡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值得有朋友,對自己無比厭惡。

因為內心充滿羞恥感,所以Lin難以接受讚美、認可、成功,她覺得這些讚美認可都是假惺惺的,在讚美背後都是各種批評、否定的聲音。

當Lin知道是媽媽小時候對自己的嚴苛無情導致了這一切的結果後,Lin覺得無法接受,她很懷疑這些感覺的真實性,尤其當她談到她與媽媽的感情時,Lin說自己與媽媽的關係很好,理解媽媽為什麼會這樣。

只有她的身體一直在真實的表達,談論起往事,Lin會忍不住顫抖,眼淚控制不住地往下掉,她終於明白為什麼每一次與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自己都處於戰備狀態,為什麼自己表面上看起來和媽媽很親熱,但是身體從來無法真正地靠近媽媽,她終於知道為什麼每一次與媽媽說話時的親暱和靠近,都感覺像演戲一樣,原來她內心真實的自己對媽媽充滿害怕與膽怯,會不顧一切想要逃離……。

不止Lin是這樣,飽受虐待與傷害的童年都會讓餘生活在負面評價裡:過度追求完美、自我漠視、自我毀滅,人際關係失衡、孤獨無助……,這些負面的評價通過很多自我成長方式都可以緩解,但是,在所有的負面評價中,有一種情感很難緩解,那就是——童年受虐所帶來的羞恥感,它會難以抑制地出來,不管多少人伸出援手,不論用多少積極正面的方法,都無法緩解。

這份因為父母粗暴的批評、辱罵、輕視、漠視、不合理的期望以及身體虐待所帶來的羞恥感,會讓孩子永遠活在羞恥中,遇到任何問題,都會先歸罪於自己,認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愛。這份感覺就像有人用針猛扎心髒,讓人無法呼吸,只感到灰心喪氣,渾身虛脫,也可能讓人噁心作嘔、暴跳如雷,讓人活在殘忍暴力行為及破壞性關係中。

有的人則會反向形成,他們感受不到羞恥感,取而代之的是無恥,你可以看到遇到很多事他都是一副理所當然,你虧欠我的表情。這是對羞恥感的防禦,如果他們看到內在的羞恥感,他們會感到強烈的窒息感。

大家或許會懷疑,真的會有這麼多羞恥感嗎?看虎媽的兩個女兒,不是挺成功的嗎?

成功是外在的她們所需要的,這是她們的偽裝。但是,在她們取到這些成果時,因為她們的內心是空虛的,她們無法真正的享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感,享受成功的快樂,她們會覺得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不夠好,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不夠,每天焦慮而緊張,戰戰兢兢。

因為她們內化了媽媽從小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她們的內在對自己充滿否定的評價,這些否定的評價會隨著她們年齡的長大而越積越多,她們會越來越敏感多疑,最後,一些如火星般微弱的記憶、言行、挫折或是別人無心的一個評價,都會輕易出發她們內心的羞恥感,內心積蓄已久的悲傷、無助、害怕、脆弱就像衝破堤壩的洪水一般,徹底爆發。

有的人會不斷強迫性重複自己被攻擊、被否定的命運,即便已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也重複小時候被攻擊被虐待的樣子,有些人也會在被虐待中找到力量,變成施虐者。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只要人生能成功,只要進名校,有點羞恥感又有什麼關係?忍一忍不就過去了嗎?

羞恥感不會因為忍受就過去。它是非常深的情緒,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戴維•R•霍金斯通過研究,為人類的各種情感劃分了“能量等級”:如果用從0-1000的等級來對應最負面、最傷身到最正面、最滋潤的情感。羞恥感,則是所有情感裡最低的那一級。要一層一層剝離到最後才能看見。

但是羞恥感會操縱著我們,沒有辦法享受積極的人生。那些以虐待所換取的成功,並不能真正讓人獲得自信,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成功會變成一種煎熬。

越成功,內在的羞恥感就越強,毀滅性的衝動也會越強烈。有一天,那份強烈的羞恥感一定會把人拉回情緒的深淵,到那時,外在的成功已經無法彌補內心的空虛與蒼白,內在的負面情緒會如洪水般氾濫,把人拉入情緒的深淵……

真正的成功是由內而外的,內在堅實而自信才能享受成功的快樂。這樣的成功需要孩子從小就被媽媽恰到好處的迴應,共情,接納,內在有一顆強大的種子,這樣真正的自信,才能幫助孩子踏踏實實地享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感,享受人生的每一步,不管自己成功或失敗,都可以不放棄,不自責,讓人生真正的綻放出生命的光芒。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髮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