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博士,理應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頭銜。在中國古典含義中,所謂“博士”,是博綜載籍、窮微闡奧、王侯賞賜、行應四科之士,是一個國家重學與禮賢的標榜。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國內著名博士——一度引得輿論沸沸揚揚的高鐵霸座男“孫博士”

即便在如今的美德日等國,名教授往往更寧願人家稱呼為他為“博士”而不是“教授”,比如前日來訪的基辛格老人家,人家明明曾是哈佛大學大教授,也曾官至國務卿等要職,但人家名片抬頭從來只是“基辛格博士”。連我們頭條的方舟子先生,夠狂妄拽酷了吧,你喚他一聲“博士”,他也會很反常地樂滋滋回覆你。確實,博士意味最高學術學位,十年寒窗,黌宮折桂,唸書唸到博士,就是“念”到頂端了。這在任何崇尚知識的文明社會,對於學術研究之業,都找不到比博士更高的殊榮了吧。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儘管官運亨通,但始終只以“博士”名銜的基辛格

可在時下的中國,悲哀而且搞笑的是, 博士明明是國家精英群體,卻越來越成人們取笑的對象。“傻得像博士”,已經是流傳很多年的梗了;“一個在中國越來越垃圾的群體”已是很出名的自嘲;讀博被稱“賭博”、女博士被戲謔為“第三性”,也都是大家耳目能熟的話。更直接而殘酷的現狀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博士也很迷茫:考取了很好大學的博士,出來工作多年,卻還是拿著卑微的薪水,整天只有忙碌的身影,真的不知道當初學習的用處和意義在哪裡?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國外著名“博士”——電影《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博士

也就是說,像很多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國產問題”一樣,如今博士盛產也開始成為一種社會與個人的焦慮問題:國家到底該如何培養博士,特別是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中國學術不昌,卻是產博巨國。我們本土自己培養出來的國產博士,我看到的數據,如今每年的畢業人數已超過5萬人,出產率世界第一,早已將英美等所謂發達文明國家摔在龍腳下。

我自己是下里巴人、愚昧自知,與博士無緣。但是有幸與之來往密邇的很多朋友,確是巍巍乎可畏的名校博士——雖然更多的是國內的、文科類的博士,所以對這個群體並不陌生,對他們的辛苦與焦慮也是能感同身受。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因說相聲被群嘲的上交大博士夫妻

無需諱言,在我看來,博士群體表面風光,實是大學最苦悶、也最苦逼的一族。唸書唸到這步,是要以人生20多年最好的韶光為代價墊底的:即便一路綠燈暢通,中小學12年、大學碩士7年,博士三四年,很多還要延期,最後要拿到一張A4紙般的證書,年紀已屆30。畢業出去了,還前途未卜,“一日看遍長安花”的榮光多半也只能春夢裡想想。倘身在圈中之人,耳聞目見的博士為此而瘋癲,甚至為此而走上自絕之路的消息,這些年還少麼?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電影《朗讀者》:普通人對知識的渴求,與無知的自卑

這種焦慮,最直接的緣由,當是這些年博士擴招大躍進帶來的惡果,導致中國博士學位含金量極低。實際上,我們至今很多學歷學位並不為國外認可,甚至不少文憑連港澳臺也不承認。211以上人才引進,基本上只收海外的名校博士,國產博士都不大可能直接留在本校,運氣好一點的差不多都只能去地方二三本大學教書,像文科“青椒”可以預測,工作前十年差不多也就是五千到七八千薪水樣子,過的是很清貧的日子。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因送快遞8年至今,遭人嘲的某大學歷史學博士譚先生

從世俗利益這一層面講,現在博士發家致富的概率,應該要遠遠低於街上擺攤炒飯的大爺。餘生基本還是要跟我們這些俗人一樣,無休止地繼續掙扎在生存線上。像前一段網上熱炒那位延邊大學歷史學博士一樣,落到送快遞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世間所有五蘊六塵的喜怒哀樂,通於所有行當。當前社會浮躁,被焦慮感包圍的,不僅只有我們這些白丁。實際上,學術象牙塔中的博士們,也無法坐擁書城雲捲雲舒,普遍的挫敗感與失焦感,甚至比我們還強烈。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對學識與財富的掌控,是兩種技能?

你想,都說人生三十而立,過去的同學早已孩子都在自拍玩抖音,車房一切就位,而對於我們的博士來講,如果出身的家庭,不是爸爸開礦或者就是爸爸挖礦,到了此時全部身家也不過是學校每月的800元左右補助(文科),雖然也能做導師苦力掙點零花錢,但畢竟微薄可憐,大部分文科博士乾脆一毛錢沒有。這點經濟來源,不要說談個女朋友什麼的了,連吃飯開房的錢其實都不夠。而對不少女博士而言,人生已然錯過了最好的結婚年紀乃至生育時機。此情此境,你說博士們如何心理不煎熬?

所說這些,還僅僅只是經濟與婚姻層面,其餘像課題、人事、學業、戀愛等等上面的苦痛更是不忍細說。總之,浪擲三五年大好時光去換取一頂博士帽,對於多數青年來說,不會只有什麼“知性喜樂”,不能不說一個艱難的選擇,一個快樂並痛著的過程。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寒門博士

也即是說,從純功利來講,讀博似乎有點得不償失。我看到有熟悉的朋友辯護,比如“讀博重在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人生經歷”,但我們都知道社會中的學習和磨礪往往更見效率;還有朋友說,“博士是進入中產階級的基本入場券”云云,但我們應該也會明白中產階級的基本入場券,名校的本與碩就已足夠換取。

所以,類似這些說辭,都不免有些蒼白,逃避了很多現實衝突,或者多半都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


事情的蹊蹺也許在於:既然把博士說的如此楚楚可憐,甚至悲慘,那麼為什麼還是每年都有那麼龐大趨之若鶩,而讀博士到底又有啥意思呢?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其實,我囉嗦說了這些多,其實也只是在說讀博士很辛苦憔悴與國產博士不再值錢這兩個現實問題而已。我從來沒有說過,也從不認為,讀博士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沒有用途。我不是“博士無用論”的信奉者,而在與那些博士朋友們的生活相處中,我也從來沒有發覺,這群潛心在社會最冷門、最清苦、最不受資本待見的文科學問山海的人們,他們自己真的會深切地懷疑自己選擇的意義,一頭紮下去做事,有著不為世俗之見左右的踏實與堅定,雖然平日裡也不乏調侃與自嘲。

不管多浮躁的時代,總有知善固執的人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數十年默默無聞,洪流也衝不走。也許,專注、興趣、少了利益盤算,求自我實現,本身即是用途,即是意義,即是幸福,即是美好,即是道之所在吧。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也就是說,讀國產博士的“用處”,換算成經濟利益,可能是一樁完全折本的買賣;但核心問題在於博士的“用”本就不該是純功利計算的,拋開這一層面又可謂其“用”無窮。但這種其用無窮,絕大程度上是靠著一種超越的、多少有點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來實現的。所以,讀博士“有用”的前提,應該是你真的熱愛所要從事的學術之業,真有為之不計代價的決心與準備,有理想主義的執著情懷可編述書海之舟。

如此讀博,才是真有意義與價值的選擇,一路上才會溫穩和靜,才會在枯燥裡找到成就感,才能用平凡去應對偉大和崇高,並在學習中瞭解生活與愛,並在無數寂寞與吵雜黑夜中能有滋有味。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電影《編舟記》

如果不能如此,讀博,其實就是選擇一條盲從的歧路,是自誤前程,也是自欺欺人吧。


選擇此道,即選擇人生。讀博,說的文藝雞湯一點,關乎生而為人的一種熱愛、堅守與生活。

所以,如果要我來說讀博有什麼用,我的回答很簡單,似乎是一句屁話:人生選擇哪條路,要自己好好思量合計,收益與代價都要自己承擔,博士不會掙大錢,理想也不能當飯吃,但讀博士一番,也許最能給你超越常人的獨具胸懷、學問境界及平步青雲的風光,當然還可能有喝西北風的大無畏勇氣和自甘清貧的心態。

很多人博士文憑,出路還是很差,在國內讀書讀到博士,真值得嗎?

過去看電影《編舟記》,為一細節感動:面對只沉浸在學問世界的松田龍平,房東婆婆說,“你很幸運,這麼年輕就找到了終生的事業”。是呀,人生時間上的轉場戲,一切冷暖自知,一切必有迴響,全部人生細節與意義就藏在其中,欲說已無言,自己選吧!

午後,閒談幾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