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力 我從高原來

大學 青海大學 玉珠峰 蒙古 人民網 2017-04-26
格日力 我從高原來

4月的青藏高原,暖氣剛停,天仍有些冷。走進青海大學醫學院,格日力(見上圖,資料照片)教授剛剛從門診坐診回來,在他位於高原病研究院5樓的辦公室用餐。午餐很簡單,一桶方便麵,吃完也不休息,一頭又扎進厚厚的文獻裡。

從沒有一間像樣的實驗室到擁有省部級高原醫學重點實驗室,從沒有一項高原醫學成果到連續獲得國際國內大獎,從沒有一位專業研究人員到擁有一支具有國際研修背景的高原醫學研究隊伍,學成歸來的10多年間,在格日力的努力下,青海高原病研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二十七屆院士大會上,格日力榮獲全球唯一基礎醫學科學獎。“我是草原上的放羊娃,有今天的成就,是黨和政府培養的結果。”格日力動情地說。

“我是唯一的少數民族學員,大家對我非常關心”

“格日力”是蒙古語,意為光輝、光芒,他的全名“阿樂騰格日力”,代表金色的光芒。從“赤腳醫生”到醫學博士,從放羊娃到創建青海歷史上第一個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博士生導師,格日力說:“我的生命是父母親給予的,我的事業是黨和人民給予的!”

1952年冬,格日力出生在青海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鄉一個偏遠山村。在格日力16歲那年,從北京來了個醫療專家團。格日力帶著好奇,參加了專家團舉辦的赤腳醫生培訓班。一個月後,他背起藥箱成了一名“赤腳醫生”。

“當赤腳醫生,主要工作是發藥品、打退燒針。”格日力說,那段日子過得波瀾不驚。直到有一天,村裡的一名孩子發高燒,打針也退不下來。只會打針的格日力無計可施,趕忙騎馬將孩子送到鄉衛生院救治。回去的路上,他暗下決心,要當個真正的醫生。

帶著一顆好學上進的心,格日力被推薦到了青海省衛校學習。兩年後,成績優異的他被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看中。“當時不知道上海在哪裡,也沒坐過火車。”格日力說,初到上海,就被都市的繁華驚到了。到了課堂上,他遇到了一個大問題——語言不通。“我上小學時沒有雙語老師,所以只懂蒙古語和蒙古文。”格日力說,讓他感動的是,班上專門成立了一個幫助他的學習小組,“我是唯一的少數民族學員,但是大家對我非常關心,教我漢語,幫我補課。”在上海完成學業後,格日力被分配到青海省衛校當老師。1993年,格日力走出國門,開始了長達8年的海外留學生活。他在日本學習6年,取得了博士學位,又赴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環境與運動學研究所做博士後,在“低氧運動生理及高原訓練”“低氧與肥胖”等課題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受到國際高山醫學界專家和同行們的好評,於2001年6月完成了博士後研究。

“我要回到最需要醫療人才的家鄉去”

在美國完成博士後研究後,國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向格日力伸出了橄欖枝。格日力一一回絕,他說:“我從高原來,我的根在高原。我要回到祖國,回到高原,回到最需要醫療人才的家鄉去。”

2001年7月,格日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青海,“當時青海的財政不富裕,但省裡克服重重困難為我劃撥科研資金,提供實驗室。”從那時起,他的“日曆”裡就再也沒有節假日。

在格日力的主持下,2003年,中國第一個集科研、教學、醫療為一體的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次年,國際高原醫學大會首次成功在中國舉辦。2006年,中國唯一的高原醫學重點實驗室在青海大學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醫學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領銜的高原醫學專業成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單位,實現了青海省博士學位授予點零的突破。

2010年青海大學格日力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藏族人適應高原的兩個新基因(EGLN1和PPARA),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引起世界高原醫學界的震動。高原動物是否存在與低氧代謝相關的基因,一直是國際高原醫學界的未解之謎。格日力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與低氧代謝相關的基因存在趨同進化現象,作為破解高原醫學國際謎團關鍵證據,或將終止這場世界範圍內的學術之爭。

“自己培養的土博士也會幹出頂天立地的成果”

在青藏高原開展研究,所要付出的艱辛常人難以承受。為獲得精確的實驗數據與科研資料,格日力帶著學生,跟隨登山隊員攀登海拔6178米的崑崙山玉珠峰。為採集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樣、取得第一手的珍貴數據,當年54歲的格日力,克服超出正常值的血壓和強烈的高原反應,爬到了海拔5800米的數據採集點。在零下的雪域伸出胳膊,讓學生先採集自己的血樣。

2004年,格日力邀請6個國家的10多位專家學者,在青海召開國際高原醫學大會。會議確定了《慢性高原病國際診斷標準》,又稱“青海標準”。這是以中國人為主擬訂並得以通過的國際通行標準。作為世界上首部慢性高原病診斷標準,“青海標準”在國際範圍內讓大家對高原病有了清晰的界定。2010年玉樹地震,格日力帶著醫療救護隊,步行7公里趕到救災部隊駐地,逐個瞭解官兵身體狀況,依據“青海標準”,讓360多名高原病重症官兵獲得妥善救治。

做研究和培養人才同等重要。“青海缺什麼?就缺高層次人才。由於高原缺氧,很難引進人才。那怎麼辦?實踐證明,自己培養的土博士也會幹出頂天立地的成果。”格日力說。如今,格日力已培養了18名博士研究生,包括蒙古、藏、回、土、滿、漢等多個民族,很多人都已經是青海各大醫院和高校的骨幹。每年,他們都會在格日力的帶領下,深入牧區兩三個月,為牧民免費看病……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25日 06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