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
"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導語:

教育,應該是“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的。

教育,應該像找伴侶一樣,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

教育,應該每個人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才最容易成功,最容易幸福。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

敞開它的大門

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十幾年前,我去英國採訪。

其中,有幾天,我一個人在劍橋閒逛。

有一天,我路過一個教堂,聽見裡面有很好聽的音樂,我就信步走了過去。

門口有很多人,發放一些小冊子。我很好奇,就問,是什麼樣的活動,我可不可以進去看看。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一個青少年信徒分享感悟的活動,還會集體唱詩,領聖餐,歡迎我參加。

我又問到:我不是信徒,可以參加嗎?我只是在這裡停留幾天的旅客,可以參加嗎?我英語不太好,可能聽不太懂,可以參加嗎?我不會唱詩,可以參加嗎?……

結果,好幾個人都笑著說: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只要你想進去,就可以進去。

那一次,我聽到了很多人生的故事,也跟著他們唱詩,領了聖餐……直到今天,我也沒有成為信徒。但是,我感受到了教堂帶給我的真誠、純潔、安寧、開放的感受。

我忽然想到,我們現在的學校,為什麼不能夠像教堂一樣,敞開它的大門,無論人種、膚色、年齡、智商……這些所有的差別,歡迎所有人都進來,然後,盡其所能,去幫助每一個人呢?

"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導語:

教育,應該是“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的。

教育,應該像找伴侶一樣,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

教育,應該每個人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才最容易成功,最容易幸福。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

敞開它的大門

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十幾年前,我去英國採訪。

其中,有幾天,我一個人在劍橋閒逛。

有一天,我路過一個教堂,聽見裡面有很好聽的音樂,我就信步走了過去。

門口有很多人,發放一些小冊子。我很好奇,就問,是什麼樣的活動,我可不可以進去看看。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一個青少年信徒分享感悟的活動,還會集體唱詩,領聖餐,歡迎我參加。

我又問到:我不是信徒,可以參加嗎?我只是在這裡停留幾天的旅客,可以參加嗎?我英語不太好,可能聽不太懂,可以參加嗎?我不會唱詩,可以參加嗎?……

結果,好幾個人都笑著說: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只要你想進去,就可以進去。

那一次,我聽到了很多人生的故事,也跟著他們唱詩,領了聖餐……直到今天,我也沒有成為信徒。但是,我感受到了教堂帶給我的真誠、純潔、安寧、開放的感受。

我忽然想到,我們現在的學校,為什麼不能夠像教堂一樣,敞開它的大門,無論人種、膚色、年齡、智商……這些所有的差別,歡迎所有人都進來,然後,盡其所能,去幫助每一個人呢?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如果說,教堂所代表的宗教,在人類文明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那麼,作為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之一的教育,已經發揮了比宗教更為重要的作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那麼,所有的學校,就完全應該像教堂一樣,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從中受益!

我覺得,這是教育未來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看到的趨勢。

這種趨勢或許其到來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

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像找伴侶一樣

找到最合適的的學校

而不是非要選最好的學校?

是不是,最美麗的女孩兒,一定就要嫁給最有錢、最英俊的青年?

作為過來人,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體會。

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並非是“一一對應”的匹配關係。

並不是說,這個社會上的男人,按照有錢有才列出一個排名表;每一個女孩兒,也都按照美貌賢惠列出一個排名表;然後,按照各自的分數和排名,匹配為一個一個的家庭。

實際上,至少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

其一,“有沒有共同語言”“有沒有相同的價值觀”反而更能作為匹配的標準。

其二,你會發現,人生是充滿變化的。窮小子可以一飛沖天,富公子也會一貧如洗,每個人暫時的狀態,都不能註定延續一生。

可是,我們在教育上,卻往往陷入了這個“最有匹配”的所謂公平標準裡。

我們執拗地認為:成績最好的學生,就應該上排名最高的名校。

如果,一個分數超過了北大清華的學生,竟然最後沒有選擇這兩所學校,世人會認為是這個學生瘋掉了、傻掉了。

可是,到底傻掉的、瘋掉的,是誰呢?

其實,世界上很多的名校,哈佛、耶魯、劍橋、牛津、麻省理工、斯坦福……他們更渴望的,最想招入的學生,都不是成績最好的,而是最適合他們學校的。

這些年來,我採訪過全世界很多名校的教授、院長,我問他們,到底什麼樣的學生,最受他們的青睞?

這些名校的老師,大多都說,他們學校渴望招到“適合的學生”的程度,比學子渴望上他們學校的程度,有過之無不及。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學生,你想去某所名校,你一定要深入、詳盡地瞭解這所學校的歷史、理念、特色……

然後,你就會知道你自己是不是“愛”這所學校,你有沒有“愛”的能力,會不會給它帶來“幸福和榮耀”。

這些都衡量清楚了,你自己也準備好了……這些學校,是很容易上的。

我是多麼喜歡這種“追求”“相親”的求學之路啊。

為什麼,不能按照自己成長的規律

循序漸進,逐步成長

獲得自己的成就和價值呢?

有一年,我代表童書媽媽,應意大利教育部和外交部的邀請,前往意大利的很多學校採訪。

陪同我們擔任翻譯的,是教育部從事教育交流的一位羅馬大學畢業的女士。

在工作之餘,我問起她有哪些對教育的經歷和感受。

她說,她在公職之外,還在做一份家教。

我理所應當地覺得,她的學生是中小學生,就問她輔導這些小孩子是不是很累。

誰料到,她竟然告訴我,在意大利,中小學生是不需要家教和補課的,他們甚至只上半天課,每天有很多時間運動。他們升入大學的壓力,並沒有那麼大。

但是,進入到大學之後,學業的難度陡然增大。

到了這個時候,有很多學生就開始頂不住了,於是,就風行請已經畢業的優秀學長,來做輔導——而且,這種輔導,並非直接輔導功課,而是輔導怎樣適應大學生活,如何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等等。

無獨有偶。

在澳大利亞的時候,我們在公園裡閒逛。經常發現下午的時光,有大量的學生在公共的運動場裡,打網球、踢足球、打橄欖球……

要知道,這可是非週末、非假期的時間,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小學生、中學生在進行運動。

而在德國柏林,乘地鐵時,會發現很多大學生都會利用這點時間,抱著厚厚的教科書,在那裡埋首苦讀。

臨近幾所大學附近站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有些大學生因為實在太困,就睡著了——為了不錯過站點,他們就會在額頭上貼上一個小紙條,“哥們兒,如果到了某某站,麻煩叫醒我,謝謝!”

每個年齡應該做每個年齡的事情。

小學、中學的時候,享受童年的快樂,廣泛嘗試不同的興趣,鍛鍊好健康的身體和心理。

"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導語:

教育,應該是“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的。

教育,應該像找伴侶一樣,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

教育,應該每個人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才最容易成功,最容易幸福。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

敞開它的大門

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十幾年前,我去英國採訪。

其中,有幾天,我一個人在劍橋閒逛。

有一天,我路過一個教堂,聽見裡面有很好聽的音樂,我就信步走了過去。

門口有很多人,發放一些小冊子。我很好奇,就問,是什麼樣的活動,我可不可以進去看看。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一個青少年信徒分享感悟的活動,還會集體唱詩,領聖餐,歡迎我參加。

我又問到:我不是信徒,可以參加嗎?我只是在這裡停留幾天的旅客,可以參加嗎?我英語不太好,可能聽不太懂,可以參加嗎?我不會唱詩,可以參加嗎?……

結果,好幾個人都笑著說: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只要你想進去,就可以進去。

那一次,我聽到了很多人生的故事,也跟著他們唱詩,領了聖餐……直到今天,我也沒有成為信徒。但是,我感受到了教堂帶給我的真誠、純潔、安寧、開放的感受。

我忽然想到,我們現在的學校,為什麼不能夠像教堂一樣,敞開它的大門,無論人種、膚色、年齡、智商……這些所有的差別,歡迎所有人都進來,然後,盡其所能,去幫助每一個人呢?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如果說,教堂所代表的宗教,在人類文明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那麼,作為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之一的教育,已經發揮了比宗教更為重要的作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那麼,所有的學校,就完全應該像教堂一樣,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從中受益!

我覺得,這是教育未來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看到的趨勢。

這種趨勢或許其到來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

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像找伴侶一樣

找到最合適的的學校

而不是非要選最好的學校?

是不是,最美麗的女孩兒,一定就要嫁給最有錢、最英俊的青年?

作為過來人,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體會。

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並非是“一一對應”的匹配關係。

並不是說,這個社會上的男人,按照有錢有才列出一個排名表;每一個女孩兒,也都按照美貌賢惠列出一個排名表;然後,按照各自的分數和排名,匹配為一個一個的家庭。

實際上,至少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

其一,“有沒有共同語言”“有沒有相同的價值觀”反而更能作為匹配的標準。

其二,你會發現,人生是充滿變化的。窮小子可以一飛沖天,富公子也會一貧如洗,每個人暫時的狀態,都不能註定延續一生。

可是,我們在教育上,卻往往陷入了這個“最有匹配”的所謂公平標準裡。

我們執拗地認為:成績最好的學生,就應該上排名最高的名校。

如果,一個分數超過了北大清華的學生,竟然最後沒有選擇這兩所學校,世人會認為是這個學生瘋掉了、傻掉了。

可是,到底傻掉的、瘋掉的,是誰呢?

其實,世界上很多的名校,哈佛、耶魯、劍橋、牛津、麻省理工、斯坦福……他們更渴望的,最想招入的學生,都不是成績最好的,而是最適合他們學校的。

這些年來,我採訪過全世界很多名校的教授、院長,我問他們,到底什麼樣的學生,最受他們的青睞?

這些名校的老師,大多都說,他們學校渴望招到“適合的學生”的程度,比學子渴望上他們學校的程度,有過之無不及。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學生,你想去某所名校,你一定要深入、詳盡地瞭解這所學校的歷史、理念、特色……

然後,你就會知道你自己是不是“愛”這所學校,你有沒有“愛”的能力,會不會給它帶來“幸福和榮耀”。

這些都衡量清楚了,你自己也準備好了……這些學校,是很容易上的。

我是多麼喜歡這種“追求”“相親”的求學之路啊。

為什麼,不能按照自己成長的規律

循序漸進,逐步成長

獲得自己的成就和價值呢?

有一年,我代表童書媽媽,應意大利教育部和外交部的邀請,前往意大利的很多學校採訪。

陪同我們擔任翻譯的,是教育部從事教育交流的一位羅馬大學畢業的女士。

在工作之餘,我問起她有哪些對教育的經歷和感受。

她說,她在公職之外,還在做一份家教。

我理所應當地覺得,她的學生是中小學生,就問她輔導這些小孩子是不是很累。

誰料到,她竟然告訴我,在意大利,中小學生是不需要家教和補課的,他們甚至只上半天課,每天有很多時間運動。他們升入大學的壓力,並沒有那麼大。

但是,進入到大學之後,學業的難度陡然增大。

到了這個時候,有很多學生就開始頂不住了,於是,就風行請已經畢業的優秀學長,來做輔導——而且,這種輔導,並非直接輔導功課,而是輔導怎樣適應大學生活,如何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等等。

無獨有偶。

在澳大利亞的時候,我們在公園裡閒逛。經常發現下午的時光,有大量的學生在公共的運動場裡,打網球、踢足球、打橄欖球……

要知道,這可是非週末、非假期的時間,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小學生、中學生在進行運動。

而在德國柏林,乘地鐵時,會發現很多大學生都會利用這點時間,抱著厚厚的教科書,在那裡埋首苦讀。

臨近幾所大學附近站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有些大學生因為實在太困,就睡著了——為了不錯過站點,他們就會在額頭上貼上一個小紙條,“哥們兒,如果到了某某站,麻煩叫醒我,謝謝!”

每個年齡應該做每個年齡的事情。

小學、中學的時候,享受童年的快樂,廣泛嘗試不同的興趣,鍛鍊好健康的身體和心理。

為什麼,學校不能像教堂一樣,接納所有人,幫助所有人?

到了大學時,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志向,然後,奮力去好好地深入學習,擁有自我的能力和價值。

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機會,但是,每一個真正的人才必須合格才能畢業。

我有一個朋友,在加拿大讀經濟學博士,已經讀了九年了,還沒有畢業——一定要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才能獲得博士的名號。

由此,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很多西方的人,會把畢業證書裝裱了掛在那裡——是啊,實在是太難了,太值得驕傲了!

為什麼,自我價值和知識能力

這兩條軌跡,要分離開來

不能並行或統一呢?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有兩條成長軌跡。

一條,是自我價值的成長。

一條,是知識能力的成長。

成長的過程中,這兩條軌跡,很多時候都不是同時進行的。

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去關注到自己的自身價值的成長,而是更多的關注知識和能力端的成長。

然後,你就會發現,很多人擁有淵博的知識,能夠考很高的成績,獲得國際競賽的獎牌……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就像很多拼盡了二十年考上了名校的孩子對父母說的:我已經滿足了你們考上好大學的所有要求……以後,我要按自己的意圖生活了。

也就是說,他成長的這二十年裡,一直都在進行知識能力的增長,而絲毫沒有自我價值的探索。

可惜的是,到了二十多歲的以後,才開始自我價值的探索,會困難很多。

為什麼,我們不能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兩條軌跡的發展呢?

為什麼,童書媽媽的寫作營

有哲學、心理、創造力……

這麼多和寫作沒關係的學科呢?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研發,也是更多在寫作的方法上的。

可一上課我們就發現,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人”,我們不能只教會他們技術上、能力端的東西,而應該根據每個人的特性,給他們適合的東西。

在我上的一節課上,我問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孩子:如果,你想幹什麼都可以,你最想做什麼?

她姿勢很端正地站在那裡,想了很久,對我說:我不知道——我從來沒有被允許這樣過,老師和家長會告訴我任何時間裡應該去做什麼。

這幾年來,我們逐漸清晰了應該給孩子帶來什麼,就是幫助他們知道什麼是自我價值、幫助他們去尋找自我價值,以及幫助他們去實現自我價值。

所以,我們在研發課程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哲學、心理學、創造力,甚至運動在裡面。

我們知道,教育不僅是整體的,還是持續的。

同時,我們也逐漸知道了,什麼樣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好的老師,不是自己在講臺上口若懸河,侃侃而談的老師;也不是把既定的教案完成得很好,把課上得很順利的老師……

真正的好老師,是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的老師。

最後,我們也更加清晰,去營造一個家庭集體成長和學習的空間的重要性。

這次,是海淀·幸福萬有空間第一次面對家長和孩子;九月,上海·萬有幸福空間也將開啟。

我們為什麼要費勁去做這樣的空間?

其實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我們從孩子的閱讀和寫作,進入教育;帶動家長的自我覺察,自我學習;整個家庭的氛圍由此得到提升,家庭關係得到融洽,家庭教育得到改變。

這個空間,是我們教育實踐的一個綜合體,我們渴望著更多的家長和孩子,能夠來到這個空間,感受我們在教育上的實踐和思考。

同時,我們也更加期待著,我們之間坦誠而真誠的交流……童書媽媽六年來,還能夠為中國的教育做一些事情,最大的動力、最大的價值,都是來自於你們!

謝謝你們,謝謝六年來鼓勵幫助我們的所有讀者!

期待著,再次在這裡見到你們!

祝願每一個家庭的每一個孩子,都幸福,快樂!

備註:

這是白滔滔在童書媽媽·海淀·萬有幸福空間,暑期寫作營結營時的演講。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