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在泰州舉辦,眾多教育領域大咖齊聚泰州,分享他們對人文教育、新教育理念的真知灼見。泰州籍教育專家楊九詮應邀出席,並做了題為《作為“人文教育”的“人文”品性與樣態》的演講。

他是11日下午從上海專程趕到泰州的。雖然有些疲倦,他還是欣然接受了家鄉媒體的採訪。他把這次採訪,看作是一次交流的機會。

採訪中,他對自己的成長經歷談得比較少,更願意分享他對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

採訪結束,他思索再三,恭恭敬敬地寫下泰州籍教育家、北宋學者胡瑗先生的名言“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與泰州讀者共勉。

"

7月12日,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在泰州舉辦,眾多教育領域大咖齊聚泰州,分享他們對人文教育、新教育理念的真知灼見。泰州籍教育專家楊九詮應邀出席,並做了題為《作為“人文教育”的“人文”品性與樣態》的演講。

他是11日下午從上海專程趕到泰州的。雖然有些疲倦,他還是欣然接受了家鄉媒體的採訪。他把這次採訪,看作是一次交流的機會。

採訪中,他對自己的成長經歷談得比較少,更願意分享他對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

採訪結束,他思索再三,恭恭敬敬地寫下泰州籍教育家、北宋學者胡瑗先生的名言“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與泰州讀者共勉。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人物名片

楊九詮 江蘇姜堰人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編審,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文學遺產》《文史哲》《中國編輯》《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發表古典文學、出版科學、教育研究文章近百篇。

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出版專著《範式的轉移——中考改革論》。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叢書》《中國教育改革大系·學科教學卷》《初中生實踐能力研究報告》《學生核心素養三十人談》等。

【談成長】

喜歡文科,16歲考取大學

"

7月12日,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在泰州舉辦,眾多教育領域大咖齊聚泰州,分享他們對人文教育、新教育理念的真知灼見。泰州籍教育專家楊九詮應邀出席,並做了題為《作為“人文教育”的“人文”品性與樣態》的演講。

他是11日下午從上海專程趕到泰州的。雖然有些疲倦,他還是欣然接受了家鄉媒體的採訪。他把這次採訪,看作是一次交流的機會。

採訪中,他對自己的成長經歷談得比較少,更願意分享他對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

採訪結束,他思索再三,恭恭敬敬地寫下泰州籍教育家、北宋學者胡瑗先生的名言“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與泰州讀者共勉。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人物名片

楊九詮 江蘇姜堰人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編審,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文學遺產》《文史哲》《中國編輯》《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發表古典文學、出版科學、教育研究文章近百篇。

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出版專著《範式的轉移——中考改革論》。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叢書》《中國教育改革大系·學科教學卷》《初中生實踐能力研究報告》《學生核心素養三十人談》等。

【談成長】

喜歡文科,16歲考取大學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在泰州的成長經歷?

楊九詮:我的經歷比較簡單。小學和初中都在村小,當時的初中並在村小。1980年,我從姜堰農村學校港口中學考到揚師院中文系,那一年,港口中學的應屆生就考了我一個。高中時,我很喜歡文科,但那時候學校沒有設文科,因為歷史、地理老師的配備都沒有到位,只好自己買來歷史、地理的書學習。

當時填志願的時候,還鬧了個笑話。我一開始填的是大專,我覺得自己成績還行,認為大專比本科好,又大又專,這是培養專家呀。後來老師跟我說你這個分數應該填本科,然後才報了揚師院。當時班裡有大有小,班裡最大的比我大9歲。我們宿舍裡8個人,有車間主任,有大隊幹部,有轉業軍人等各種身份。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我有個哥哥,比我大11歲,是七八級大學生,剛剛卸職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如果還是推薦上大學,我們都不可能上大學。應該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大學畢業後,我到揚州教育學院做教師,工作了4年後考研,考到山東大學,學習古代文學。研究生畢業後,到江蘇省出版系統工作。趁著全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機遇,江蘇的中小學教材建設得到飛速發展,品種與市場規模位列全國第二。當時我擔任省出版集團教材部主任。

泰州是我的故鄉。未建泰州大市之前,按行政區劃分,我們老家屬於姜堰,也就是過去的泰縣。但因為我們家離泰州很近,有什麼事都是上泰州。每逢清明節,給烈士掃墓,學校也都是組織到位於泰山公園的泰州烈士陵園。那時我們稱到泰州叫“上街”。我第一次到縣城,還是大學體檢的時候。

【談人文教育】教育的底色應該是人文

"

7月12日,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在泰州舉辦,眾多教育領域大咖齊聚泰州,分享他們對人文教育、新教育理念的真知灼見。泰州籍教育專家楊九詮應邀出席,並做了題為《作為“人文教育”的“人文”品性與樣態》的演講。

他是11日下午從上海專程趕到泰州的。雖然有些疲倦,他還是欣然接受了家鄉媒體的採訪。他把這次採訪,看作是一次交流的機會。

採訪中,他對自己的成長經歷談得比較少,更願意分享他對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

採訪結束,他思索再三,恭恭敬敬地寫下泰州籍教育家、北宋學者胡瑗先生的名言“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與泰州讀者共勉。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人物名片

楊九詮 江蘇姜堰人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編審,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文學遺產》《文史哲》《中國編輯》《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發表古典文學、出版科學、教育研究文章近百篇。

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出版專著《範式的轉移——中考改革論》。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叢書》《中國教育改革大系·學科教學卷》《初中生實踐能力研究報告》《學生核心素養三十人談》等。

【談成長】

喜歡文科,16歲考取大學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在泰州的成長經歷?

楊九詮:我的經歷比較簡單。小學和初中都在村小,當時的初中並在村小。1980年,我從姜堰農村學校港口中學考到揚師院中文系,那一年,港口中學的應屆生就考了我一個。高中時,我很喜歡文科,但那時候學校沒有設文科,因為歷史、地理老師的配備都沒有到位,只好自己買來歷史、地理的書學習。

當時填志願的時候,還鬧了個笑話。我一開始填的是大專,我覺得自己成績還行,認為大專比本科好,又大又專,這是培養專家呀。後來老師跟我說你這個分數應該填本科,然後才報了揚師院。當時班裡有大有小,班裡最大的比我大9歲。我們宿舍裡8個人,有車間主任,有大隊幹部,有轉業軍人等各種身份。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我有個哥哥,比我大11歲,是七八級大學生,剛剛卸職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如果還是推薦上大學,我們都不可能上大學。應該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大學畢業後,我到揚州教育學院做教師,工作了4年後考研,考到山東大學,學習古代文學。研究生畢業後,到江蘇省出版系統工作。趁著全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機遇,江蘇的中小學教材建設得到飛速發展,品種與市場規模位列全國第二。當時我擔任省出版集團教材部主任。

泰州是我的故鄉。未建泰州大市之前,按行政區劃分,我們老家屬於姜堰,也就是過去的泰縣。但因為我們家離泰州很近,有什麼事都是上泰州。每逢清明節,給烈士掃墓,學校也都是組織到位於泰山公園的泰州烈士陵園。那時我們稱到泰州叫“上街”。我第一次到縣城,還是大學體檢的時候。

【談人文教育】教育的底色應該是人文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您這次應邀出席在泰州舉辦的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並做主旨發言,您認為什麼是人文教育呢?

楊九詮:人文教育是最近比較熱的話題。60年前,英國科學家、小說家,同時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官員的斯諾曾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演講之後,人們就開始對兩種文化進行長期的討論與爭論:一種文化是人文,一種文化是科學。

當講到人文教育,是不是意味著人文的都是好的?這是首先要區別開的。我們現在要加強人文教育,而我們很多做法可能卻是走向反面。因為人文本身的內容有正向也有反向。人文本身的內容比較複雜。同樣的內容,如果我們教的方式、學的方式不恰當,也會走向反面。比如《論語》是好的,但採取死記硬背、壓迫式的方式,甚至在教學中對所謂的差生抱有輕蔑和羞辱的態度,那就走向人文的反面。

另外,人文教育是不是就是文科?理科有沒有人文教育?這也是需要搞清楚的。如果說,我們在理科教學中採取合作學習,採取共同探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保持甚至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學生在學習中懂得怎麼去合作,懂得怎麼有責任精神、有團隊意識、有探索精神,那麼這些其實就是人文教育的內容。不要把人文教育僅僅侷限在人文的課程上。

所謂人文教育,可分成三個角度看待:

第一,從價值的角度,指向人的發展與人的解放。第二,從內容的角度,落實在課程和教學。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等,這些文科科目,當然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領域。但是,就是前面講到的,文科不等於天然的就是人文,理科不等於天然的不是人文。第三,從制度的角度,指向學校組織和學校文化。學生也好,教師也好,教職員工也好,校長也好,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學校的主人公。教育現代治理,是人文教育的制度保障。

總體來講,教育是為了人,教育的底色應該是人文。“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立德樹人”“核心素養”,離不開人文教育,需要人文教育“襯底”“壯實”“刷亮”。

【談高考】

要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記者:高考剛剛結束,家長們為如何填報志願、如何選擇熱門專業而糾結,您對此有何看法?

楊九詮:高考填報志願,家長、考生很迷茫、很糾結,存在追逐熱門專業的傾向,這是事實。對這個現實首先要承認它,反對也好贊成也罷,它都在那兒。

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宜作簡單的對錯判斷。對於積極的方面,從教育的角度、從政府的角度、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我們來試著做一些加法;對於一些不太好的方面,我們來試著做一些減法。加加減減,就會推動整個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跟它對著幹,一味加,一味減,橫加干涉,都不行,也不符合現代社會治理的原則和價值。

從家長的角度來講,在他的經驗範圍內,為孩子未來的職業選擇出主意,無可厚非。但這裡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家長的判斷或學校的判斷,以及學生自己的判斷,未必就是準確的。現在社會發展太快了,今天的熱門學科未必就是未來的熱門學科,可能還是相反。

二是如何能夠跟孩子的興趣、能力傾向、智力優勢相匹配?如果能更多地考慮這些因素,並且是學生所情所願,這類的志願填報就具有了“教育性”,也體現了人文教育的價值。三是我們要看到在志願填報的過程中,學生的選擇權和選擇能力都非常短缺。選擇權和選擇能力,是學生作為自由自覺的主體的最顯著的一個表徵。沒有選擇哪有自由?不要怕孩子選錯,當一個人學會選擇的時候,他實際上就學會自我負責,選擇與責任總是連在一起的。

從這三個角度來講,我們的教育出了很多問題,我們的教育沒有教孩子學會選擇,甚至阻礙孩子去作自我選擇。當然,也要看到,選擇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對高中畢業生來說,選擇宜寬不宜窄。我們的高考招生,逼迫學生過早確定具體的專業,一旦入學,要調換專業,比考大學可難多了。這一點,歐美的大學值得我們學習:一是專業領域很寬,甚至文理兼修,具體專業要到大學二三年級才確定;二是調換專業比較容易。如果我們的高校也能這樣,現在的家長、學生在填報志願時的那種迷茫、焦慮就會大大舒緩了。

記者:高考後有些學生認為考得不理想,想復讀,您有何建議?

楊九詮:高考復讀是需要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的選擇。如果這個孩子想復讀,我覺得無所謂去支持他,更無所謂去反對他。有些孩子平時成績比較好但高考時“失手”,他們想用復讀這種方式來創造二次機會,這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還有一種是平時成績就不怎麼好,考得不好,再復讀一下,也是可以的。要以平常心去看待這些問題。從某種角度看,復讀也是解決一考定終身的途徑之一。當然,復讀對高中校現行的辦學和教學帶來了挑戰,客觀上也對應屆生造成了競爭上的不平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不應以壓縮復讀生規模為前提。

【談課外補習】

不能讓“影子教育”衝擊正規教育

記者:目前是暑期,各類文化輔導班異常火爆,對此您是如何看的?

楊九詮:課外培訓在西方叫“影子教育”,如果說我們教育總體上被課外培訓所牽制的話,從教育治理的角度講,應該是出了問題。“影子教育”畢竟是影子,作為一種輔助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不能過多過濫,不能對正規教育構成一個很大程度的衝擊,這是需要注意的。因為整個義務教育包括整個基礎教育,涉及一個培養人的問題。從培養人的角度講,有一個國家責任,如果說“影子教育”不是影子,反而正規教育成了影子,那麼說明是正規教育出了問題。但我們也注意到,合法經營、規範管理的課外培訓作為一種社會力量介入教育,有它的合理性,對正規教育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現在,在規範校外培訓的治理過程中,有一種先在的設定,好像教育的許多問題大多出在校外培訓方面。校外培訓是市場行為,市場是以需求為導向的,那麼我們要問:需求從哪裡來?需求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根由首先在我們的正規教育,校外培訓不過是作為市場力量自然而然地順承了這樣的需求。當然,校外培訓在順承應試教育的需求方面發揮了變本加厲的負面作用。在規範治理校外培訓的同時,如何標本兼治,不斷降解應試教育的需求,乃是我們正規教育必須承擔的重大任務。

記者:是不是癥結還是出在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上?

楊九詮:我們現在所說的素質教育是在應試教育整體的壓力下推進的。教育的總體偏向是應試教育。應試是應試,應試教育是應試教育,不能用應試來為應試教育做辯護。任何一個教育,作為一個階段性的任務都要考試。

什麼是應試教育?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考試,為了考一個好的分數。就像現在普遍認為的,所謂好學生就是成績好,拿分數說話。那就造成片面的人,不僅高分低能,而且高分低品,心理不健康、不健全。現在還是應試教育佔了上風,我們有很多講法:轟轟烈烈素質教育,踏踏實實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也僅僅是一種表面化的、修辭化的一套操作,這樣的操作近年來甚至已經“制度化”,被玩得非常“圓熟”了,然而真正的、實質性的,還是應試教育在發揮作用。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個災難。

我不同意目前我們的高考制度是一種最公平的方式這種說法,用這種說法來為現行的高考制度做辯護,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我們能說將某種不好的東西“公平地”施於每一個人就是公平嗎?當然不可以。現行的高考制度催生了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而且是一種無用的功利主義。我們總覺得人文是無用的,其實它有大用,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善文化土壤。我們大家成為有文化、有格調的文明人,無論從個體的角度,還是社群和組織的角度,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的期許。人文打開了人們的想象力、想象的空間,讓人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而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的有用,其實才是真正是無用。應試教育是短視和短命的。短視是說它看不到未來也不指向未來,短命是說它自身沒有生長性。從教育的角度講,學校不可避免地承擔著迴應社會需求的任務,這一點應試教育沒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學校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它是改造社會的一支力量。只有素質教育,學校才能當此大任。

【談家鄉】

泰州教育文化的底蘊非常深厚

"

7月12日,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在泰州舉辦,眾多教育領域大咖齊聚泰州,分享他們對人文教育、新教育理念的真知灼見。泰州籍教育專家楊九詮應邀出席,並做了題為《作為“人文教育”的“人文”品性與樣態》的演講。

他是11日下午從上海專程趕到泰州的。雖然有些疲倦,他還是欣然接受了家鄉媒體的採訪。他把這次採訪,看作是一次交流的機會。

採訪中,他對自己的成長經歷談得比較少,更願意分享他對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

採訪結束,他思索再三,恭恭敬敬地寫下泰州籍教育家、北宋學者胡瑗先生的名言“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與泰州讀者共勉。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人物名片

楊九詮 江蘇姜堰人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編審,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文學遺產》《文史哲》《中國編輯》《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發表古典文學、出版科學、教育研究文章近百篇。

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出版專著《範式的轉移——中考改革論》。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叢書》《中國教育改革大系·學科教學卷》《初中生實踐能力研究報告》《學生核心素養三十人談》等。

【談成長】

喜歡文科,16歲考取大學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在泰州的成長經歷?

楊九詮:我的經歷比較簡單。小學和初中都在村小,當時的初中並在村小。1980年,我從姜堰農村學校港口中學考到揚師院中文系,那一年,港口中學的應屆生就考了我一個。高中時,我很喜歡文科,但那時候學校沒有設文科,因為歷史、地理老師的配備都沒有到位,只好自己買來歷史、地理的書學習。

當時填志願的時候,還鬧了個笑話。我一開始填的是大專,我覺得自己成績還行,認為大專比本科好,又大又專,這是培養專家呀。後來老師跟我說你這個分數應該填本科,然後才報了揚師院。當時班裡有大有小,班裡最大的比我大9歲。我們宿舍裡8個人,有車間主任,有大隊幹部,有轉業軍人等各種身份。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我有個哥哥,比我大11歲,是七八級大學生,剛剛卸職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如果還是推薦上大學,我們都不可能上大學。應該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大學畢業後,我到揚州教育學院做教師,工作了4年後考研,考到山東大學,學習古代文學。研究生畢業後,到江蘇省出版系統工作。趁著全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機遇,江蘇的中小學教材建設得到飛速發展,品種與市場規模位列全國第二。當時我擔任省出版集團教材部主任。

泰州是我的故鄉。未建泰州大市之前,按行政區劃分,我們老家屬於姜堰,也就是過去的泰縣。但因為我們家離泰州很近,有什麼事都是上泰州。每逢清明節,給烈士掃墓,學校也都是組織到位於泰山公園的泰州烈士陵園。那時我們稱到泰州叫“上街”。我第一次到縣城,還是大學體檢的時候。

【談人文教育】教育的底色應該是人文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您這次應邀出席在泰州舉辦的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並做主旨發言,您認為什麼是人文教育呢?

楊九詮:人文教育是最近比較熱的話題。60年前,英國科學家、小說家,同時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官員的斯諾曾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演講之後,人們就開始對兩種文化進行長期的討論與爭論:一種文化是人文,一種文化是科學。

當講到人文教育,是不是意味著人文的都是好的?這是首先要區別開的。我們現在要加強人文教育,而我們很多做法可能卻是走向反面。因為人文本身的內容有正向也有反向。人文本身的內容比較複雜。同樣的內容,如果我們教的方式、學的方式不恰當,也會走向反面。比如《論語》是好的,但採取死記硬背、壓迫式的方式,甚至在教學中對所謂的差生抱有輕蔑和羞辱的態度,那就走向人文的反面。

另外,人文教育是不是就是文科?理科有沒有人文教育?這也是需要搞清楚的。如果說,我們在理科教學中採取合作學習,採取共同探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保持甚至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學生在學習中懂得怎麼去合作,懂得怎麼有責任精神、有團隊意識、有探索精神,那麼這些其實就是人文教育的內容。不要把人文教育僅僅侷限在人文的課程上。

所謂人文教育,可分成三個角度看待:

第一,從價值的角度,指向人的發展與人的解放。第二,從內容的角度,落實在課程和教學。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等,這些文科科目,當然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領域。但是,就是前面講到的,文科不等於天然的就是人文,理科不等於天然的不是人文。第三,從制度的角度,指向學校組織和學校文化。學生也好,教師也好,教職員工也好,校長也好,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學校的主人公。教育現代治理,是人文教育的制度保障。

總體來講,教育是為了人,教育的底色應該是人文。“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立德樹人”“核心素養”,離不開人文教育,需要人文教育“襯底”“壯實”“刷亮”。

【談高考】

要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記者:高考剛剛結束,家長們為如何填報志願、如何選擇熱門專業而糾結,您對此有何看法?

楊九詮:高考填報志願,家長、考生很迷茫、很糾結,存在追逐熱門專業的傾向,這是事實。對這個現實首先要承認它,反對也好贊成也罷,它都在那兒。

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宜作簡單的對錯判斷。對於積極的方面,從教育的角度、從政府的角度、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我們來試著做一些加法;對於一些不太好的方面,我們來試著做一些減法。加加減減,就會推動整個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跟它對著幹,一味加,一味減,橫加干涉,都不行,也不符合現代社會治理的原則和價值。

從家長的角度來講,在他的經驗範圍內,為孩子未來的職業選擇出主意,無可厚非。但這裡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家長的判斷或學校的判斷,以及學生自己的判斷,未必就是準確的。現在社會發展太快了,今天的熱門學科未必就是未來的熱門學科,可能還是相反。

二是如何能夠跟孩子的興趣、能力傾向、智力優勢相匹配?如果能更多地考慮這些因素,並且是學生所情所願,這類的志願填報就具有了“教育性”,也體現了人文教育的價值。三是我們要看到在志願填報的過程中,學生的選擇權和選擇能力都非常短缺。選擇權和選擇能力,是學生作為自由自覺的主體的最顯著的一個表徵。沒有選擇哪有自由?不要怕孩子選錯,當一個人學會選擇的時候,他實際上就學會自我負責,選擇與責任總是連在一起的。

從這三個角度來講,我們的教育出了很多問題,我們的教育沒有教孩子學會選擇,甚至阻礙孩子去作自我選擇。當然,也要看到,選擇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對高中畢業生來說,選擇宜寬不宜窄。我們的高考招生,逼迫學生過早確定具體的專業,一旦入學,要調換專業,比考大學可難多了。這一點,歐美的大學值得我們學習:一是專業領域很寬,甚至文理兼修,具體專業要到大學二三年級才確定;二是調換專業比較容易。如果我們的高校也能這樣,現在的家長、學生在填報志願時的那種迷茫、焦慮就會大大舒緩了。

記者:高考後有些學生認為考得不理想,想復讀,您有何建議?

楊九詮:高考復讀是需要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的選擇。如果這個孩子想復讀,我覺得無所謂去支持他,更無所謂去反對他。有些孩子平時成績比較好但高考時“失手”,他們想用復讀這種方式來創造二次機會,這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還有一種是平時成績就不怎麼好,考得不好,再復讀一下,也是可以的。要以平常心去看待這些問題。從某種角度看,復讀也是解決一考定終身的途徑之一。當然,復讀對高中校現行的辦學和教學帶來了挑戰,客觀上也對應屆生造成了競爭上的不平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不應以壓縮復讀生規模為前提。

【談課外補習】

不能讓“影子教育”衝擊正規教育

記者:目前是暑期,各類文化輔導班異常火爆,對此您是如何看的?

楊九詮:課外培訓在西方叫“影子教育”,如果說我們教育總體上被課外培訓所牽制的話,從教育治理的角度講,應該是出了問題。“影子教育”畢竟是影子,作為一種輔助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不能過多過濫,不能對正規教育構成一個很大程度的衝擊,這是需要注意的。因為整個義務教育包括整個基礎教育,涉及一個培養人的問題。從培養人的角度講,有一個國家責任,如果說“影子教育”不是影子,反而正規教育成了影子,那麼說明是正規教育出了問題。但我們也注意到,合法經營、規範管理的課外培訓作為一種社會力量介入教育,有它的合理性,對正規教育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現在,在規範校外培訓的治理過程中,有一種先在的設定,好像教育的許多問題大多出在校外培訓方面。校外培訓是市場行為,市場是以需求為導向的,那麼我們要問:需求從哪裡來?需求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根由首先在我們的正規教育,校外培訓不過是作為市場力量自然而然地順承了這樣的需求。當然,校外培訓在順承應試教育的需求方面發揮了變本加厲的負面作用。在規範治理校外培訓的同時,如何標本兼治,不斷降解應試教育的需求,乃是我們正規教育必須承擔的重大任務。

記者:是不是癥結還是出在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上?

楊九詮:我們現在所說的素質教育是在應試教育整體的壓力下推進的。教育的總體偏向是應試教育。應試是應試,應試教育是應試教育,不能用應試來為應試教育做辯護。任何一個教育,作為一個階段性的任務都要考試。

什麼是應試教育?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考試,為了考一個好的分數。就像現在普遍認為的,所謂好學生就是成績好,拿分數說話。那就造成片面的人,不僅高分低能,而且高分低品,心理不健康、不健全。現在還是應試教育佔了上風,我們有很多講法:轟轟烈烈素質教育,踏踏實實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也僅僅是一種表面化的、修辭化的一套操作,這樣的操作近年來甚至已經“制度化”,被玩得非常“圓熟”了,然而真正的、實質性的,還是應試教育在發揮作用。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個災難。

我不同意目前我們的高考制度是一種最公平的方式這種說法,用這種說法來為現行的高考制度做辯護,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我們能說將某種不好的東西“公平地”施於每一個人就是公平嗎?當然不可以。現行的高考制度催生了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而且是一種無用的功利主義。我們總覺得人文是無用的,其實它有大用,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善文化土壤。我們大家成為有文化、有格調的文明人,無論從個體的角度,還是社群和組織的角度,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的期許。人文打開了人們的想象力、想象的空間,讓人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而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的有用,其實才是真正是無用。應試教育是短視和短命的。短視是說它看不到未來也不指向未來,短命是說它自身沒有生長性。從教育的角度講,學校不可避免地承擔著迴應社會需求的任務,這一點應試教育沒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學校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它是改造社會的一支力量。只有素質教育,學校才能當此大任。

【談家鄉】

泰州教育文化的底蘊非常深厚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您如何評價泰州的教育發展?

楊九詮:泰州的教育文化比較發達,是泰州的一張名片。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後,泰州整體的教育狀況一下子好起來了,這說明泰州教育文化的底蘊是非常深厚的,一俟機會即蓬勃盎然。

泰州的教育在全國有不少有影響力的品牌的,比如農村教育的洋思中學,再比如新課改中產生的“泰微課”等。

2016年教育部將全國的義務教育階段綜合改革試點經驗教育現場會放在泰州,這也是對泰州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肯定。泰州產生了一批比較傑出的教育家,古代有之。改革開放以來,洪宗禮老師和他領銜的初中語文教材,是整個泰州語文教學力量與教學研究力量的綜合體現,“洪氏教材”構成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現象級的教育景觀。

一開始的時候,泰州還是一個縣級市,能走出在全國這麼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是非常不容易的。改革開放以來,泰州出了一批像連萬能、蔡和森、董健等這樣的教育改革家,這是值得重視的現象。

名師、名校長對整個泰州教育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示範和推動作用,對他們的思想、經驗和成就要善於總結、保護和光大,不斷推進泰州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升泰州教育在全省、全國的品牌影響力。

教育有兩個重要的特徵,一是進步,是知識的代表;二是文明,是德性的代表。通過教育的發展,能夠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新型的泰州文化。祝福泰州,祝福泰州教育!

"

7月12日,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在泰州舉辦,眾多教育領域大咖齊聚泰州,分享他們對人文教育、新教育理念的真知灼見。泰州籍教育專家楊九詮應邀出席,並做了題為《作為“人文教育”的“人文”品性與樣態》的演講。

他是11日下午從上海專程趕到泰州的。雖然有些疲倦,他還是欣然接受了家鄉媒體的採訪。他把這次採訪,看作是一次交流的機會。

採訪中,他對自己的成長經歷談得比較少,更願意分享他對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

採訪結束,他思索再三,恭恭敬敬地寫下泰州籍教育家、北宋學者胡瑗先生的名言“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與泰州讀者共勉。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人物名片

楊九詮 江蘇姜堰人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編審,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文學遺產》《文史哲》《中國編輯》《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發表古典文學、出版科學、教育研究文章近百篇。

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出版專著《範式的轉移——中考改革論》。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叢書》《中國教育改革大系·學科教學卷》《初中生實踐能力研究報告》《學生核心素養三十人談》等。

【談成長】

喜歡文科,16歲考取大學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在泰州的成長經歷?

楊九詮:我的經歷比較簡單。小學和初中都在村小,當時的初中並在村小。1980年,我從姜堰農村學校港口中學考到揚師院中文系,那一年,港口中學的應屆生就考了我一個。高中時,我很喜歡文科,但那時候學校沒有設文科,因為歷史、地理老師的配備都沒有到位,只好自己買來歷史、地理的書學習。

當時填志願的時候,還鬧了個笑話。我一開始填的是大專,我覺得自己成績還行,認為大專比本科好,又大又專,這是培養專家呀。後來老師跟我說你這個分數應該填本科,然後才報了揚師院。當時班裡有大有小,班裡最大的比我大9歲。我們宿舍裡8個人,有車間主任,有大隊幹部,有轉業軍人等各種身份。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我有個哥哥,比我大11歲,是七八級大學生,剛剛卸職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如果還是推薦上大學,我們都不可能上大學。應該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大學畢業後,我到揚州教育學院做教師,工作了4年後考研,考到山東大學,學習古代文學。研究生畢業後,到江蘇省出版系統工作。趁著全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機遇,江蘇的中小學教材建設得到飛速發展,品種與市場規模位列全國第二。當時我擔任省出版集團教材部主任。

泰州是我的故鄉。未建泰州大市之前,按行政區劃分,我們老家屬於姜堰,也就是過去的泰縣。但因為我們家離泰州很近,有什麼事都是上泰州。每逢清明節,給烈士掃墓,學校也都是組織到位於泰山公園的泰州烈士陵園。那時我們稱到泰州叫“上街”。我第一次到縣城,還是大學體檢的時候。

【談人文教育】教育的底色應該是人文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您這次應邀出席在泰州舉辦的2019年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論壇並做主旨發言,您認為什麼是人文教育呢?

楊九詮:人文教育是最近比較熱的話題。60年前,英國科學家、小說家,同時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官員的斯諾曾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演講之後,人們就開始對兩種文化進行長期的討論與爭論:一種文化是人文,一種文化是科學。

當講到人文教育,是不是意味著人文的都是好的?這是首先要區別開的。我們現在要加強人文教育,而我們很多做法可能卻是走向反面。因為人文本身的內容有正向也有反向。人文本身的內容比較複雜。同樣的內容,如果我們教的方式、學的方式不恰當,也會走向反面。比如《論語》是好的,但採取死記硬背、壓迫式的方式,甚至在教學中對所謂的差生抱有輕蔑和羞辱的態度,那就走向人文的反面。

另外,人文教育是不是就是文科?理科有沒有人文教育?這也是需要搞清楚的。如果說,我們在理科教學中採取合作學習,採取共同探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保持甚至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學生在學習中懂得怎麼去合作,懂得怎麼有責任精神、有團隊意識、有探索精神,那麼這些其實就是人文教育的內容。不要把人文教育僅僅侷限在人文的課程上。

所謂人文教育,可分成三個角度看待:

第一,從價值的角度,指向人的發展與人的解放。第二,從內容的角度,落實在課程和教學。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等,這些文科科目,當然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領域。但是,就是前面講到的,文科不等於天然的就是人文,理科不等於天然的不是人文。第三,從制度的角度,指向學校組織和學校文化。學生也好,教師也好,教職員工也好,校長也好,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學校的主人公。教育現代治理,是人文教育的制度保障。

總體來講,教育是為了人,教育的底色應該是人文。“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立德樹人”“核心素養”,離不開人文教育,需要人文教育“襯底”“壯實”“刷亮”。

【談高考】

要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記者:高考剛剛結束,家長們為如何填報志願、如何選擇熱門專業而糾結,您對此有何看法?

楊九詮:高考填報志願,家長、考生很迷茫、很糾結,存在追逐熱門專業的傾向,這是事實。對這個現實首先要承認它,反對也好贊成也罷,它都在那兒。

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宜作簡單的對錯判斷。對於積極的方面,從教育的角度、從政府的角度、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我們來試著做一些加法;對於一些不太好的方面,我們來試著做一些減法。加加減減,就會推動整個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跟它對著幹,一味加,一味減,橫加干涉,都不行,也不符合現代社會治理的原則和價值。

從家長的角度來講,在他的經驗範圍內,為孩子未來的職業選擇出主意,無可厚非。但這裡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家長的判斷或學校的判斷,以及學生自己的判斷,未必就是準確的。現在社會發展太快了,今天的熱門學科未必就是未來的熱門學科,可能還是相反。

二是如何能夠跟孩子的興趣、能力傾向、智力優勢相匹配?如果能更多地考慮這些因素,並且是學生所情所願,這類的志願填報就具有了“教育性”,也體現了人文教育的價值。三是我們要看到在志願填報的過程中,學生的選擇權和選擇能力都非常短缺。選擇權和選擇能力,是學生作為自由自覺的主體的最顯著的一個表徵。沒有選擇哪有自由?不要怕孩子選錯,當一個人學會選擇的時候,他實際上就學會自我負責,選擇與責任總是連在一起的。

從這三個角度來講,我們的教育出了很多問題,我們的教育沒有教孩子學會選擇,甚至阻礙孩子去作自我選擇。當然,也要看到,選擇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對高中畢業生來說,選擇宜寬不宜窄。我們的高考招生,逼迫學生過早確定具體的專業,一旦入學,要調換專業,比考大學可難多了。這一點,歐美的大學值得我們學習:一是專業領域很寬,甚至文理兼修,具體專業要到大學二三年級才確定;二是調換專業比較容易。如果我們的高校也能這樣,現在的家長、學生在填報志願時的那種迷茫、焦慮就會大大舒緩了。

記者:高考後有些學生認為考得不理想,想復讀,您有何建議?

楊九詮:高考復讀是需要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的選擇。如果這個孩子想復讀,我覺得無所謂去支持他,更無所謂去反對他。有些孩子平時成績比較好但高考時“失手”,他們想用復讀這種方式來創造二次機會,這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還有一種是平時成績就不怎麼好,考得不好,再復讀一下,也是可以的。要以平常心去看待這些問題。從某種角度看,復讀也是解決一考定終身的途徑之一。當然,復讀對高中校現行的辦學和教學帶來了挑戰,客觀上也對應屆生造成了競爭上的不平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不應以壓縮復讀生規模為前提。

【談課外補習】

不能讓“影子教育”衝擊正規教育

記者:目前是暑期,各類文化輔導班異常火爆,對此您是如何看的?

楊九詮:課外培訓在西方叫“影子教育”,如果說我們教育總體上被課外培訓所牽制的話,從教育治理的角度講,應該是出了問題。“影子教育”畢竟是影子,作為一種輔助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不能過多過濫,不能對正規教育構成一個很大程度的衝擊,這是需要注意的。因為整個義務教育包括整個基礎教育,涉及一個培養人的問題。從培養人的角度講,有一個國家責任,如果說“影子教育”不是影子,反而正規教育成了影子,那麼說明是正規教育出了問題。但我們也注意到,合法經營、規範管理的課外培訓作為一種社會力量介入教育,有它的合理性,對正規教育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現在,在規範校外培訓的治理過程中,有一種先在的設定,好像教育的許多問題大多出在校外培訓方面。校外培訓是市場行為,市場是以需求為導向的,那麼我們要問:需求從哪裡來?需求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根由首先在我們的正規教育,校外培訓不過是作為市場力量自然而然地順承了這樣的需求。當然,校外培訓在順承應試教育的需求方面發揮了變本加厲的負面作用。在規範治理校外培訓的同時,如何標本兼治,不斷降解應試教育的需求,乃是我們正規教育必須承擔的重大任務。

記者:是不是癥結還是出在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上?

楊九詮:我們現在所說的素質教育是在應試教育整體的壓力下推進的。教育的總體偏向是應試教育。應試是應試,應試教育是應試教育,不能用應試來為應試教育做辯護。任何一個教育,作為一個階段性的任務都要考試。

什麼是應試教育?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考試,為了考一個好的分數。就像現在普遍認為的,所謂好學生就是成績好,拿分數說話。那就造成片面的人,不僅高分低能,而且高分低品,心理不健康、不健全。現在還是應試教育佔了上風,我們有很多講法:轟轟烈烈素質教育,踏踏實實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也僅僅是一種表面化的、修辭化的一套操作,這樣的操作近年來甚至已經“制度化”,被玩得非常“圓熟”了,然而真正的、實質性的,還是應試教育在發揮作用。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個災難。

我不同意目前我們的高考制度是一種最公平的方式這種說法,用這種說法來為現行的高考制度做辯護,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我們能說將某種不好的東西“公平地”施於每一個人就是公平嗎?當然不可以。現行的高考制度催生了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而且是一種無用的功利主義。我們總覺得人文是無用的,其實它有大用,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善文化土壤。我們大家成為有文化、有格調的文明人,無論從個體的角度,還是社群和組織的角度,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的期許。人文打開了人們的想象力、想象的空間,讓人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而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的有用,其實才是真正是無用。應試教育是短視和短命的。短視是說它看不到未來也不指向未來,短命是說它自身沒有生長性。從教育的角度講,學校不可避免地承擔著迴應社會需求的任務,這一點應試教育沒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學校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它是改造社會的一支力量。只有素質教育,學校才能當此大任。

【談家鄉】

泰州教育文化的底蘊非常深厚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記者:您如何評價泰州的教育發展?

楊九詮:泰州的教育文化比較發達,是泰州的一張名片。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後,泰州整體的教育狀況一下子好起來了,這說明泰州教育文化的底蘊是非常深厚的,一俟機會即蓬勃盎然。

泰州的教育在全國有不少有影響力的品牌的,比如農村教育的洋思中學,再比如新課改中產生的“泰微課”等。

2016年教育部將全國的義務教育階段綜合改革試點經驗教育現場會放在泰州,這也是對泰州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肯定。泰州產生了一批比較傑出的教育家,古代有之。改革開放以來,洪宗禮老師和他領銜的初中語文教材,是整個泰州語文教學力量與教學研究力量的綜合體現,“洪氏教材”構成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現象級的教育景觀。

一開始的時候,泰州還是一個縣級市,能走出在全國這麼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是非常不容易的。改革開放以來,泰州出了一批像連萬能、蔡和森、董健等這樣的教育改革家,這是值得重視的現象。

名師、名校長對整個泰州教育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示範和推動作用,對他們的思想、經驗和成就要善於總結、保護和光大,不斷推進泰州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升泰州教育在全省、全國的品牌影響力。

教育有兩個重要的特徵,一是進步,是知識的代表;二是文明,是德性的代表。通過教育的發展,能夠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新型的泰州文化。祝福泰州,祝福泰州教育!

16歲考取大學,這位姜堰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支了4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