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宛平城,曾經是首都最大的縣,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豐臺區盧溝橋東側有一座長方形的古城——宛平城。去過這座城的人們大都是去看盧溝橋,但是這座城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宛平縣曾是順天府管轄的最大的縣

明永樂元年(1403年),北平府改為順天府,轄宛平和大興兩縣。明永樂十九年正月(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和宛平為國都所轄之縣。清代,宛平和大興隸屬順天府。當時,北京以前門大街中軸線為界,東面為大興縣管轄,縣衙在交道口附近的大興衚衕內。大興自先秦建縣以來約有2400餘年,為中國最早的建制縣之一,元明清三代為“天下首邑”。西面為宛平縣,縣衙在地安門西面東官房。宛平縣管轄地區先後分別劃入豐臺、門頭溝、房山區、大興、海淀,石景山。

北京的宛平城,曾經是首都最大的縣,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崇禎修築宛平城的故事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為應對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進攻,明朝政府建了一座城池,也就是現在的宛平城,當時稱拱極城。在拱極城的西側,就是著名的盧溝橋,是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也是當時永定河上唯一的橋樑,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因此,盧溝橋及拱極城在軍事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城東西兩門與橋面為一直線,橋城相連,儼若雄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了。

關於修建這座小城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話說1638年,明朝崇禎皇帝召集群臣商議修建“拱極城”,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大臣群議的結果是建此城約需銀“三十二萬兩”。崇禎皇帝考慮到這筆費用耗資太大,便命太監武俊重新“另估”。估算為十四萬兩。崇禎十分高興,命武俊主持修建此城。1640年,城修成後,武俊報告“實際用銀十二萬五千兩”。不料驗工者卻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憑空誣陷武俊“冒領”公款,崇禎皇帝大為震怒,將他革職收監。

建成的拱極城當初是為軍事目的而建,為屯兵之用,形制與普通縣城有很大區別:拱極城規模較小,有“斗城”之名,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5公頃。城牆基礎鋪六層條石,上面砌磚,內部填實黃土和碎石,頂上再鋪面磚三層。城體緊湊而嚴密,防護性極強。一般縣城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而拱極城只有東西兩個門,並設有甕城和城樓。拱極城東門曰“順治”,西門曰“威嚴”。城牆頂上四周外側有矮牆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眼,垛口上還有一層蓋板。這樣既可以掩體,又可以拒敵,敵強時可以拒守,敵弱時亦可出擊。

一座城見證日本侵略的歷史

北京的宛平城,曾經是首都最大的縣,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8年,南京政府決定將北京改為北平特別市。而原來北京城內的宛平縣公署,則遷至盧溝橋邊的拱極城內,從這時起,拱極城就改稱宛平城了。1930年,城東的大興縣署遷到北京城南的黃村,從此大興就成了北京的一個郊區縣。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徹底點燃了全民族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現如今在宛平城牆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當年遺留下來的累累彈痕,它們和盧溝橋一樣是那個烽火歲月的歷史見證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