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共和國同齡人」田靜:大同古城“守望者”

大同 田靜 歷史 文化 山西 攝影 黃河 史詩 黃河新聞網大同頻道 2019-06-09

者按:為迎接祖國70華誕,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全面展示建國70年來山西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根據中宣部組織開展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要求,和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委網信辦宣傳計劃,由山西省委網信辦指導,黃河新聞網將開展“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尋找共和國同齡人主題宣傳報道活動。活動在全省範圍內尋找70位共和國的同齡人。通過講述他們70年來個人經歷、難忘記憶等內容,來反映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書寫人生之美、抒發家國情懷。

黃河新聞網大同訊(記者 孫劍功)有一種信仰,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譜寫出壯麗史詩;有一種責任,使人在歲月的變遷中留下歷史記憶;有一種堅持,使人15年如一日,在筆下留存大同古城的繁華盛世。出生於40年代末的田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大同人,2004年退休至今,歷時15年,用他的信仰、責任和堅持,主編了《大同市城區六十年變遷》、《大同市城區古城保護與修復》、《中國共產黨大同市城區歷史紀事》等多部史志書籍。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田靜:大同古城“守望者”

當記者見到田靜老人時,雖然已是古稀之年,卻精神煥發,給人一種親切、向上的感覺。走進田靜的辦公室,記者被辦公桌上的一本名為《大同古城街巷影文錄》的書所吸引,書內大同古城內的231條街巷,按隅繪製示意地圖,以巷分段配照片,圖文並茂,其中的手繪街巷地圖,一條條筆直的街道錯落有致,而這本記錄老大同古城街巷的變遷的書籍,還原上世紀50年代末的大同古城街巷的主編正是田靜。

“這裡面的文字、圖片都是我親自走訪考證過的,每一張街巷示意圖都是一筆一畫自己描繪的,”田靜告訴記者。

退休後的田靜正趕上大同古城修復,面對大同古城修復中街巷的改造、新建、拆除,一直生活在古城內的他重新審視這座古城,他意識到這裡的每一條街巷都珍藏著無數個大同古都的歷史文化和故事傳說,可是在歲月變遷中,知曉古城街巷歷史文化的老一輩漸漸逝去,而許多年輕人對此並不感興趣。

“我生在大同古城,長在大同古城,工作在大同古城,退休在大同古城,我對大同古城有著深厚的感情,”田靜告訴記者,從1962年到1980年,這18年裡他一直在學校擔任語文教師,1980年調入機關,擔任大同市城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街道的黨委書記,2004從大同市城區政協副主席職位上正式退休,“從我記事起到在工作的40年裡,我親眼見證了大同古城的發展變化,退休以後,出於對古城的熱愛,我想把大同古城街巷的變化全部寫下來,告訴今天的年輕人大同的昨天,讓大家都懂得變化的原因,珍惜今天的生活。”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田靜:大同古城“守望者”

從此,田靜猶如志在千里的伏櫪老驥,廢寢忘食地開始蒐集整理古城街巷文化。那時,田靜利用休息時間,以步為尺,以目為標,挨街挨巷,逐門逐院詳實記錄,他拜訪了近300戶街巷居民,通過口頭訪問,實地拍照的形式,收集、整理了130多萬字、1000多張圖片。

“大同的街巷是很有意義的,1394年徐達建大同城的時候,對大同古城街巷做整體佈局,它是一個棋盤式的結構,以十字街為主,丁字街為輔,中心為四牌樓,充分代表了大同的歷史文化,有些街巷是根據造型命名的,有些是根據它的用途命名。”

田靜回憶起這幾年為還原街巷走過的經歷,看上去顯得很輕鬆,但其中的艱辛恐怕只有他本人能夠體會。“已經不太記得,兩年來,在這樣的街巷來來回回拍照採訪的場景到底有多少次了,從來不覺得累和苦,反而覺得驕傲和自豪。”

2016年,田靜主編的《大同古城街巷影文錄》出版了。“這是我寫的第一本介紹大同街巷的書籍,由“大同古城概述”、“大同古城街巷格局”、“大同古城街巷演變”、“大同古城街巷命名”等十二個部分組成,”田靜邊翻閱著書籍邊向記者介紹道。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田靜:大同古城“守望者”

他用手中的筆和相機,留住古城街巷的根與源、魂與魄。他穿梭在古城所有街巷中,抖落時光的灰土,挽留時光的瞬息,收集歷史的信息,梳理街巷的文化。他以嚴謹的筆致,真實的鏡頭,讓文字和照片穿越時光,從大同這座明清重鎮走到如今修復後的古城。

15年,5本書,500萬字,田靜身體力行地守護著大同這座古城、傳承老大同街巷文化,因為“這是一輩子看不夠,呆不膩的故鄉”。

“退休以後,生活雖似之前平淡,但因為這份事業,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質量,這樣活著比什麼都有意義。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工作到老。”田靜說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