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幫你get寫作的黃金法則

隨著知識變現、新媒體的興起,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在互聯網上付費學習,為知識買單。在這種趨勢下,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成了一個知識ip,據傳其估值已經達到幾十億。馬東旗下的精品課程《好好說話》,日銷售額就創下了555萬元。

不光是名人嚐到了甜頭,就連普通人也在知識變現中分了一杯羹。據說,無論是投稿,還是出書,如今在各條戰線上從事新媒體寫作的人多達千萬。這麼多人,在沒有行業規範,沒有系統培訓的背景下,如何持續寫出優質的新媒體文章?一旦知識變現的風口褪去,這些人中又有多少能繼續寫下去?

說到底,寫作是一種複雜的創造性腦力勞動,只有真正喜歡的人,才能堅持下來。只有堅持下來,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而說到寫作,現在市面上關於寫作的書、講寫作的課也不少,什麼“7天學會新媒體寫作”,“新媒體寫作套路解密大全”、“21天讓你成為寫作高手”……寫作竟然成了可以速成的技能了!

其實,就像推薦股票的專家肯定不是炒股高手一樣,出寫作書、講寫作課的人,也不會是什麼寫作大師。何況他們所寫的、所講的也只是一家之言,畢竟難以服眾。

因此,與其跟著薦股專家買股票,不如直接學巴菲特的思路。寫作也是一樣,與其上各種老師的學習班,不如直接跟著偉大作家學,所謂“取法乎上”就是這個意思。而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就是我們跟偉大作家學寫作的窗口。

《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這本書很有趣,它是一本用“數字”寫成的,關於“文字”的書。它用大數據研究文學作品,讓數據告訴我們,那些偉大作家是如何創作的,經典作品又是否有規律可循。當這些問題的答案揭曉以後,我們就將get寫作的黃金法則。

除了用大數據研究文學作品,本書作者本·布拉特(Ben Blatt)還把這種有趣的方法應用於音樂、影視劇、綜藝節目等,可謂思路清奇、腦洞大開。

大數據,幫你get寫作的黃金法則

01 開篇:出人意料、令人難忘的文字,讓開篇極具震撼力。

故事的開篇,是作者吸引讀者的第一次機會,也是最後一次機會。讀者能否一見鍾情,全在開篇。

下面來看幾個有名的開篇。

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白鯨》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雙城記》

為了找到開篇的規律,Ben查閱了8份榜單,選出了至少出現在4份榜單上的20部作品。在這20部作品中,他發現,開篇的篇幅長短差異很大,雖然簡潔的開篇的確令人難忘,但它並不是好開篇的唯一標準。

而好開篇的共性,是它們的獨創性和震撼力。是出人意料、令人難忘的文字,讓每個讀過它們的人難以忘懷。

這些具有獨創性和震撼力的開篇,是怎麼寫出來的?我們不得而知,這或許需要多年積澱後的靈光乍現。但是,本的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知道糟糕的開頭是什麼樣的。

1830年的小說《保羅·克利福德》,以“這是一個黑暗的暴風雨之夜……”開篇,將近200年後,它被評為史上最糟糕開篇,成了青年人嘲笑的對象。

以天氣來開篇的手法的確陳舊,就好像兩個尬聊者沒什麼可講的,只能談論天氣一樣。難怪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暢銷書作家埃爾默·倫納德,說關於寫作的第一條規則,就是“絕不要用天氣來開頭”。

不過一切事情並沒絕對,在86部曾獲普利策獎的作品中,其中有13部就是用天氣開頭的,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的開篇,還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開篇之一。

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in Apirl,and the clocks were strking thirteen.(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

雖然開篇講到了天氣,但是它並沒有只說天氣,而是通過設置場景,挑起讀者的期待。所以,這告訴我們,要回避簡單的聊天氣的套路,描述天氣不是不可以,但是天氣是要為場景服務的,目的是吸引讀者讀下去。

而如何吸引到讀者呢?使用出人意料、令人難忘的文字

大數據,幫你get寫作的黃金法則

02 用詞:呈現出來,而不是說出來。

小說《搏擊俱樂部》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反對使用英語中以ly結尾的副詞。他說:

請不要用愚蠢的副詞,比如‘睏倦地’(sleepily),暴躁地(irritably),悲傷地(sadly)。”他認為,作品應該用更多線索讓讀者體會到一個角色有多麼瞌睡、暴躁或悲傷,應該通過場景的設置釐清上下文的含義,而不是依靠使用以ly結尾的副詞,去告訴讀者他們應該如何聯想。

諾貝爾和普利策獎得主,文學大師託妮·莫里森也說:

我從來不寫‘她柔聲地說’(She says softly)這種句子,如果在此前的文字中沒有體現出溫柔,我絕對會花費時間和篇幅圍繞溫柔進行描寫,直至讓讀者感覺出溫柔。”

為什麼這些作者都反對以ly結尾的副詞?偉大的作品都很少使用這種副詞嗎?Ben分析了所有偉大作家的167部作品,他發現,作品的質量的確和副詞的使用量有關,副詞越少,作品越受歡迎。

當然,特例也是存在的。納博科夫在《洛麗塔》中,使用副詞的數量,比他另外8部英語小說多出很多。

不過,對於副詞的反對,幾乎成了作家們的共識。《夏洛特的網》的作者E.B.懷特,和康奈爾大學教授威廉·斯特倫克,也鼓勵讀者“用名詞和動詞寫作,而不是形容詞和副詞”。不得不說,這個建議,對我們從事新媒體寫作的人來說尤其重要。

除此之外,懷特還告訴我們,讀者不喜歡作者告訴自己“不是什麼”,而希望作者告訴自己“是什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要表達否定的意思,作者也應該用肯定的表達方式。

舉個例子。

應該用“欺詐”(dishonest),代替“不誠實”(not honest);

應該用“他經常遲到”(He usually came late),代替“他經常不守時”(He was not very often on time)

總的來說,文學創作是為了呈現,讓讀者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和性格。作者不應該犯懶,要給足讀者想象的空間。通過你精準的描述,讀者才會跟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你的工作是呈現給他看,而不是告訴給他聽,這就是一個作者的專業精神。

因此,作為寫作者,我們還是要多花時間,刪除那些不必要的詞語,努力讓文本儘可能完美,這關乎我們的寫作態度。

大數據,幫你get寫作的黃金法則

03 人物塑造:不從他人角度思考,會讓作品走向失敗。

伍爾夫說,任何作者,只要在寫作時考慮自己的性別,就無藥可救了。

我們讀小說是為了探索更廣闊的世界,理解這世界中真實的人,他們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偉大作家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創作出令人信服的角色,這其中當然包括,和自己不同性別的人物。

那麼,在偉大作家的偉大作品裡,他們是如何安排人物的舉止和談吐的呢,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會有很大區別嗎?

通過對100部經典作品的統計,Ben發現,作家們更傾向於讓女性角色“尖叫”,而男人不怎麼尖叫,但喜歡“咧嘴笑”。

除了“尖叫”,女性比男性更經常“顫抖”、“哭泣”、“咕噥”,以及“和某人結婚”。而男性更經常“嘀咕”、“大喊”、“輕聲笑”以及“殺死”。

所以,如果你正在寫一個男性角色,你寫道,他因恐懼而“尖叫”,那麼恐怕廣大的男性讀者就要吐槽你了,“我們才不會‘尖叫’呢!這是誰寫的垃圾,根本沒法看!”

通過Ben的數據分析,我們瞭解了作者是如何描繪筆下的人物的。無論寫作者是什麼性別,他都必須學會從異性的角度思考,讓人物開口說他(她)們會說的話,否則你的虛構就站不住腳。

另外,如果你筆下的人物簡單、刻板、過於偏平化,那你也不會吸引任何讀者,你的作品註定走向失敗。

因此,塑造人物時,我們要通過不同的視角,對人物進行合情合理的設定。Ben只不過給我們提了個醒,要想真正寫活人物,還得靠我們自己。多留心,多觀察,多積累。當然,這也是創作的樂趣所在。

大數據,幫你get寫作的黃金法則

以上就是大數據告訴我們的,有關寫作的黃金法則。

說到這兒,心思細膩的你可能要說了,到現在,你也沒講到重點呀,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到底是什麼呀?

彆著急,Ben 的統計結果發現,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是——mauve(紫色)。

至於為什麼是這個詞呢?您還是自己去書上找答案吧……

抱歉我賣了個關子,要知道,留懸念,是大多數偉大作品的結尾方法

恭喜你,又get到一條法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