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個故事是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於說法,其中“盂蘭”的意思倒懸代表受苦之厄,“盆”則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蘭盆節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難的方眾脫離苦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與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舉辦的“盂蘭盆齋”,而後該會普遍的在民間開始流傳起來。

如今在全國的佛教聖地以及日本每到盂蘭盆節之時都要舉辦莊嚴的節日儀式。比如:繞誦《盂蘭盆經》、上蘭盆供、僧眾受食等正規儀式,在民間則會進行祭祀祖先、誦經、放河燈等儀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中元節”。對於道教中人來講這一天是地官(有關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前文已經提過)之誕,在這一天道教的弟子們會進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動同時要點亮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觀中會舉辦祈福法會,法會的主要內容是為逝去之人的靈魂進行超度。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個故事是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於說法,其中“盂蘭”的意思倒懸代表受苦之厄,“盆”則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蘭盆節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難的方眾脫離苦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與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舉辦的“盂蘭盆齋”,而後該會普遍的在民間開始流傳起來。

如今在全國的佛教聖地以及日本每到盂蘭盆節之時都要舉辦莊嚴的節日儀式。比如:繞誦《盂蘭盆經》、上蘭盆供、僧眾受食等正規儀式,在民間則會進行祭祀祖先、誦經、放河燈等儀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中元節”。對於道教中人來講這一天是地官(有關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前文已經提過)之誕,在這一天道教的弟子們會進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動同時要點亮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觀中會舉辦祈福法會,法會的主要內容是為逝去之人的靈魂進行超度。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及至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加之統治者推崇道教的緣故,世俗、佛教、道教三者的七月十五逐漸出現了融合發展的局面。在唐中後期七月十五這一天被正式命名為“中元節”,主要進行祭祀先祖、祭祀土地、懷念故人以及祈福豐收等活動儀式。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個故事是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於說法,其中“盂蘭”的意思倒懸代表受苦之厄,“盆”則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蘭盆節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難的方眾脫離苦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與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舉辦的“盂蘭盆齋”,而後該會普遍的在民間開始流傳起來。

如今在全國的佛教聖地以及日本每到盂蘭盆節之時都要舉辦莊嚴的節日儀式。比如:繞誦《盂蘭盆經》、上蘭盆供、僧眾受食等正規儀式,在民間則會進行祭祀祖先、誦經、放河燈等儀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中元節”。對於道教中人來講這一天是地官(有關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前文已經提過)之誕,在這一天道教的弟子們會進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動同時要點亮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觀中會舉辦祈福法會,法會的主要內容是為逝去之人的靈魂進行超度。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及至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加之統治者推崇道教的緣故,世俗、佛教、道教三者的七月十五逐漸出現了融合發展的局面。在唐中後期七月十五這一天被正式命名為“中元節”,主要進行祭祀先祖、祭祀土地、懷念故人以及祈福豐收等活動儀式。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被重視的中元節

自唐中後期七月十五正式被統稱為中元節之後,其整個節日的社會影響力也逐漸的在擴大,活動儀式也在增多。在各種文獻以及詩歌中關於中元節的記載也是比比皆是。

由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元部紀事》中記錄:“貞元七年七月癸酉中元日,幸章敬寺,賦詩九韻,皇太子進和,兼題於壁,百僚畢和後,京尹薛王請以上詩序,皇太子書刻於石,而填以金從之”。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個故事是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於說法,其中“盂蘭”的意思倒懸代表受苦之厄,“盆”則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蘭盆節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難的方眾脫離苦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與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舉辦的“盂蘭盆齋”,而後該會普遍的在民間開始流傳起來。

如今在全國的佛教聖地以及日本每到盂蘭盆節之時都要舉辦莊嚴的節日儀式。比如:繞誦《盂蘭盆經》、上蘭盆供、僧眾受食等正規儀式,在民間則會進行祭祀祖先、誦經、放河燈等儀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中元節”。對於道教中人來講這一天是地官(有關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前文已經提過)之誕,在這一天道教的弟子們會進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動同時要點亮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觀中會舉辦祈福法會,法會的主要內容是為逝去之人的靈魂進行超度。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及至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加之統治者推崇道教的緣故,世俗、佛教、道教三者的七月十五逐漸出現了融合發展的局面。在唐中後期七月十五這一天被正式命名為“中元節”,主要進行祭祀先祖、祭祀土地、懷念故人以及祈福豐收等活動儀式。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被重視的中元節

自唐中後期七月十五正式被統稱為中元節之後,其整個節日的社會影響力也逐漸的在擴大,活動儀式也在增多。在各種文獻以及詩歌中關於中元節的記載也是比比皆是。

由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元部紀事》中記錄:“貞元七年七月癸酉中元日,幸章敬寺,賦詩九韻,皇太子進和,兼題於壁,百僚畢和後,京尹薛王請以上詩序,皇太子書刻於石,而填以金從之”。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段記載在唐德宗年間七月十五中元節,當時的皇太子李誦前往長安通化門外的章敬寺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並於寺內題詩的故事。章敬寺是為紀念唐代宗的母親而專門修建的寺院,整個寺院氣勢恢宏,僧尼眾多是唐代有名的皇家寺院之一。在《長安志·郭外》中記載:“大曆元年作章敬寺於長安之東門。總四千一百三十餘間,四十八院。”次年正月,代宗親臨該寺,度僧尼千人。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在唐朝中元節會有皇家代表前往高規格的寺院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傳統社會中歷來由統治者重視的節日往往在民間也有會盛大的活動舉行。因為自上而下的推崇,使中元節也成為了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個故事是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於說法,其中“盂蘭”的意思倒懸代表受苦之厄,“盆”則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蘭盆節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難的方眾脫離苦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與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舉辦的“盂蘭盆齋”,而後該會普遍的在民間開始流傳起來。

如今在全國的佛教聖地以及日本每到盂蘭盆節之時都要舉辦莊嚴的節日儀式。比如:繞誦《盂蘭盆經》、上蘭盆供、僧眾受食等正規儀式,在民間則會進行祭祀祖先、誦經、放河燈等儀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中元節”。對於道教中人來講這一天是地官(有關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前文已經提過)之誕,在這一天道教的弟子們會進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動同時要點亮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觀中會舉辦祈福法會,法會的主要內容是為逝去之人的靈魂進行超度。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及至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加之統治者推崇道教的緣故,世俗、佛教、道教三者的七月十五逐漸出現了融合發展的局面。在唐中後期七月十五這一天被正式命名為“中元節”,主要進行祭祀先祖、祭祀土地、懷念故人以及祈福豐收等活動儀式。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被重視的中元節

自唐中後期七月十五正式被統稱為中元節之後,其整個節日的社會影響力也逐漸的在擴大,活動儀式也在增多。在各種文獻以及詩歌中關於中元節的記載也是比比皆是。

由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元部紀事》中記錄:“貞元七年七月癸酉中元日,幸章敬寺,賦詩九韻,皇太子進和,兼題於壁,百僚畢和後,京尹薛王請以上詩序,皇太子書刻於石,而填以金從之”。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段記載在唐德宗年間七月十五中元節,當時的皇太子李誦前往長安通化門外的章敬寺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並於寺內題詩的故事。章敬寺是為紀念唐代宗的母親而專門修建的寺院,整個寺院氣勢恢宏,僧尼眾多是唐代有名的皇家寺院之一。在《長安志·郭外》中記載:“大曆元年作章敬寺於長安之東門。總四千一百三十餘間,四十八院。”次年正月,代宗親臨該寺,度僧尼千人。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在唐朝中元節會有皇家代表前往高規格的寺院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傳統社會中歷來由統治者重視的節日往往在民間也有會盛大的活動舉行。因為自上而下的推崇,使中元節也成為了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習俗

《東京夢華錄》是一部記述北宋時期汴京地理風物的著作,有關中元節的習俗我們也可以從書中一探究竟。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個故事是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於說法,其中“盂蘭”的意思倒懸代表受苦之厄,“盆”則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蘭盆節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難的方眾脫離苦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與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舉辦的“盂蘭盆齋”,而後該會普遍的在民間開始流傳起來。

如今在全國的佛教聖地以及日本每到盂蘭盆節之時都要舉辦莊嚴的節日儀式。比如:繞誦《盂蘭盆經》、上蘭盆供、僧眾受食等正規儀式,在民間則會進行祭祀祖先、誦經、放河燈等儀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中元節”。對於道教中人來講這一天是地官(有關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前文已經提過)之誕,在這一天道教的弟子們會進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動同時要點亮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觀中會舉辦祈福法會,法會的主要內容是為逝去之人的靈魂進行超度。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及至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加之統治者推崇道教的緣故,世俗、佛教、道教三者的七月十五逐漸出現了融合發展的局面。在唐中後期七月十五這一天被正式命名為“中元節”,主要進行祭祀先祖、祭祀土地、懷念故人以及祈福豐收等活動儀式。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被重視的中元節

自唐中後期七月十五正式被統稱為中元節之後,其整個節日的社會影響力也逐漸的在擴大,活動儀式也在增多。在各種文獻以及詩歌中關於中元節的記載也是比比皆是。

由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元部紀事》中記錄:“貞元七年七月癸酉中元日,幸章敬寺,賦詩九韻,皇太子進和,兼題於壁,百僚畢和後,京尹薛王請以上詩序,皇太子書刻於石,而填以金從之”。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段記載在唐德宗年間七月十五中元節,當時的皇太子李誦前往長安通化門外的章敬寺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並於寺內題詩的故事。章敬寺是為紀念唐代宗的母親而專門修建的寺院,整個寺院氣勢恢宏,僧尼眾多是唐代有名的皇家寺院之一。在《長安志·郭外》中記載:“大曆元年作章敬寺於長安之東門。總四千一百三十餘間,四十八院。”次年正月,代宗親臨該寺,度僧尼千人。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在唐朝中元節會有皇家代表前往高規格的寺院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傳統社會中歷來由統治者重視的節日往往在民間也有會盛大的活動舉行。因為自上而下的推崇,使中元節也成為了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習俗

《東京夢華錄》是一部記述北宋時期汴京地理風物的著作,有關中元節的習俗我們也可以從書中一探究竟。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1.祭祀先祖,拜祭逝者

“七月十五,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幷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

“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道場”。

“以竹斫(zhuó)成三腳高三五尺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

以上三段話分別表明了宋朝時期中元節的整個節日盛況,集市之上各種節日所需物品盡有出售,整個景象就像七夕節一般熱鬧。另外在節日習俗中提到有關祭掃墳墓,拜祭先人的儀式而作為朝廷也會在這一天開設道場超度那些為國家而戰死的軍人們。除此之外,還有用竹物製成的器具,被當作盂蘭盆,在其上掛上衣服與冥錢來祭奠逝去的亡魂。

由此可見,在中元節進行祭祖和祭拜逝去的人已經成為了常規節日習俗。

2.祈福豐收

中元前一日,即賣楝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個故事是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於說法,其中“盂蘭”的意思倒懸代表受苦之厄,“盆”則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蘭盆節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難的方眾脫離苦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與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舉辦的“盂蘭盆齋”,而後該會普遍的在民間開始流傳起來。

如今在全國的佛教聖地以及日本每到盂蘭盆節之時都要舉辦莊嚴的節日儀式。比如:繞誦《盂蘭盆經》、上蘭盆供、僧眾受食等正規儀式,在民間則會進行祭祀祖先、誦經、放河燈等儀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中元節”。對於道教中人來講這一天是地官(有關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前文已經提過)之誕,在這一天道教的弟子們會進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動同時要點亮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觀中會舉辦祈福法會,法會的主要內容是為逝去之人的靈魂進行超度。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及至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加之統治者推崇道教的緣故,世俗、佛教、道教三者的七月十五逐漸出現了融合發展的局面。在唐中後期七月十五這一天被正式命名為“中元節”,主要進行祭祀先祖、祭祀土地、懷念故人以及祈福豐收等活動儀式。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被重視的中元節

自唐中後期七月十五正式被統稱為中元節之後,其整個節日的社會影響力也逐漸的在擴大,活動儀式也在增多。在各種文獻以及詩歌中關於中元節的記載也是比比皆是。

由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元部紀事》中記錄:“貞元七年七月癸酉中元日,幸章敬寺,賦詩九韻,皇太子進和,兼題於壁,百僚畢和後,京尹薛王請以上詩序,皇太子書刻於石,而填以金從之”。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段記載在唐德宗年間七月十五中元節,當時的皇太子李誦前往長安通化門外的章敬寺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並於寺內題詩的故事。章敬寺是為紀念唐代宗的母親而專門修建的寺院,整個寺院氣勢恢宏,僧尼眾多是唐代有名的皇家寺院之一。在《長安志·郭外》中記載:“大曆元年作章敬寺於長安之東門。總四千一百三十餘間,四十八院。”次年正月,代宗親臨該寺,度僧尼千人。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在唐朝中元節會有皇家代表前往高規格的寺院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傳統社會中歷來由統治者重視的節日往往在民間也有會盛大的活動舉行。因為自上而下的推崇,使中元節也成為了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習俗

《東京夢華錄》是一部記述北宋時期汴京地理風物的著作,有關中元節的習俗我們也可以從書中一探究竟。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1.祭祀先祖,拜祭逝者

“七月十五,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幷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

“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道場”。

“以竹斫(zhuó)成三腳高三五尺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

以上三段話分別表明了宋朝時期中元節的整個節日盛況,集市之上各種節日所需物品盡有出售,整個景象就像七夕節一般熱鬧。另外在節日習俗中提到有關祭掃墳墓,拜祭先人的儀式而作為朝廷也會在這一天開設道場超度那些為國家而戰死的軍人們。除此之外,還有用竹物製成的器具,被當作盂蘭盆,在其上掛上衣服與冥錢來祭奠逝去的亡魂。

由此可見,在中元節進行祭祖和祭拜逝去的人已經成為了常規節日習俗。

2.祈福豐收

中元前一日,即賣楝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句話主要體現的是“告訴祖先今年秋收的景象”。在當時“麻谷窠兒”就是已經被捆成把兒的麻苗或粟苗,人們會將其帶回家系在大門左右或者桌腿上,以此方式來告訴先祖今年秋收的情況,同時也祈求先祖來年確保豐收。

3.祭祀土地

土地代表著生命,在中元節人們也必須進行盛大的土地祭祀活動。在古代會將供品撒進田地裡同時還會把五色紙剪成紙條,繞在穀物之上。這些舉動為代表著對土地神的敬畏,人們希望來年沒有天災,農作物能有一個好收成。

"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眾所周知,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會經常提到“上元節”,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然,有“上”便有“中和下”,與上元節相對應而生的便是“中元節和下元節”,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這三個節日的叫法其實都與道教有關,在道教傳統中一直都有這“三官”的說法,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而這三官的誕辰正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所以在道教中這三天也被分別稱之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趁此剛好到了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被人所熟知的中元節。中元節在民間更多的被稱之為“鬼節”,只是因為古代有傳說在這一天地府會釋放出所有鬼魂,百姓們都要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這樣的故事流傳下,現代有些人也將這一天也只認作是“鬼節”,也有人在聽到鬼節時也會心生懼怕。可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只是你所認為的“鬼節”嗎?

今天我們就從中元節的起源以及重視程度還有傳統風俗三個方面來講述中元節的真正意義。讓大家對這個傳統節日多一份正確的認識。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起源與發展

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果。早期不同的文化信仰對待七月十五的看法也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們會從世俗、佛教、道教三方面來講述“中元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1.老百姓的七月十五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寫到:“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大意是指在先古時期人們會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特點來舉辦不同祭奠先祖的活動。在這裡我們來說說“秋嘗”大家都知道秋天被看作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農業社會祭奠天神、土地與祖先是必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豐收過後人們會將各類豐收之物做成祭品來用作祭祀,一方面是慶祝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則是祈禱先祖們能在來年繼續保佑豐收。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秋嘗代表的是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可見秋嘗之重要所在。而且根據記載在先秦時期類似秋嘗這樣的祭祀活動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早期並未有固定的時間,後來才逐漸固定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呢在早期民間社會中,七月十五代表著國家祭祀之日與農業豐收。

2.佛教中的七月十五

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被稱之為“盂蘭盆節”,一直流傳至今。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逐漸在中國生根發芽。西晉時期佛教中一《盂蘭盆經》被翻譯後傳入中國,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釋迦摩尼有一弟子名叫“目連”,其在得六道智慧後看到自己已故的母親在地獄中受苦,內心煎熬。便請求佛祖如何解救母親,佛祖言到:“你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個故事是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於說法,其中“盂蘭”的意思倒懸代表受苦之厄,“盆”則是盛放有供品的的器皿。在佛教中盂蘭盆節的意思就是解救那些受苦難的方眾脫離苦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與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舉辦的“盂蘭盆齋”,而後該會普遍的在民間開始流傳起來。

如今在全國的佛教聖地以及日本每到盂蘭盆節之時都要舉辦莊嚴的節日儀式。比如:繞誦《盂蘭盆經》、上蘭盆供、僧眾受食等正規儀式,在民間則會進行祭祀祖先、誦經、放河燈等儀式。

3.道教中的七月十五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的七月十五也正是我們日常所提到的“中元節”。對於道教中人來講這一天是地官(有關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前文已經提過)之誕,在這一天道教的弟子們會進行祭祀鬼魂的的活動同時要點亮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而且在道觀中會舉辦祈福法會,法會的主要內容是為逝去之人的靈魂進行超度。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及至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加之統治者推崇道教的緣故,世俗、佛教、道教三者的七月十五逐漸出現了融合發展的局面。在唐中後期七月十五這一天被正式命名為“中元節”,主要進行祭祀先祖、祭祀土地、懷念故人以及祈福豐收等活動儀式。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被重視的中元節

自唐中後期七月十五正式被統稱為中元節之後,其整個節日的社會影響力也逐漸的在擴大,活動儀式也在增多。在各種文獻以及詩歌中關於中元節的記載也是比比皆是。

由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元部紀事》中記錄:“貞元七年七月癸酉中元日,幸章敬寺,賦詩九韻,皇太子進和,兼題於壁,百僚畢和後,京尹薛王請以上詩序,皇太子書刻於石,而填以金從之”。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段記載在唐德宗年間七月十五中元節,當時的皇太子李誦前往長安通化門外的章敬寺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並於寺內題詩的故事。章敬寺是為紀念唐代宗的母親而專門修建的寺院,整個寺院氣勢恢宏,僧尼眾多是唐代有名的皇家寺院之一。在《長安志·郭外》中記載:“大曆元年作章敬寺於長安之東門。總四千一百三十餘間,四十八院。”次年正月,代宗親臨該寺,度僧尼千人。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在唐朝中元節會有皇家代表前往高規格的寺院進行祭祀祈福的活動。傳統社會中歷來由統治者重視的節日往往在民間也有會盛大的活動舉行。因為自上而下的推崇,使中元節也成為了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中元節的習俗

《東京夢華錄》是一部記述北宋時期汴京地理風物的著作,有關中元節的習俗我們也可以從書中一探究竟。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1.祭祀先祖,拜祭逝者

“七月十五,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幷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

“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道場”。

“以竹斫(zhuó)成三腳高三五尺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

以上三段話分別表明了宋朝時期中元節的整個節日盛況,集市之上各種節日所需物品盡有出售,整個景象就像七夕節一般熱鬧。另外在節日習俗中提到有關祭掃墳墓,拜祭先人的儀式而作為朝廷也會在這一天開設道場超度那些為國家而戰死的軍人們。除此之外,還有用竹物製成的器具,被當作盂蘭盆,在其上掛上衣服與冥錢來祭奠逝去的亡魂。

由此可見,在中元節進行祭祖和祭拜逝去的人已經成為了常規節日習俗。

2.祈福豐收

中元前一日,即賣楝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這句話主要體現的是“告訴祖先今年秋收的景象”。在當時“麻谷窠兒”就是已經被捆成把兒的麻苗或粟苗,人們會將其帶回家系在大門左右或者桌腿上,以此方式來告訴先祖今年秋收的情況,同時也祈求先祖來年確保豐收。

3.祭祀土地

土地代表著生命,在中元節人們也必須進行盛大的土地祭祀活動。在古代會將供品撒進田地裡同時還會把五色紙剪成紙條,繞在穀物之上。這些舉動為代表著對土地神的敬畏,人們希望來年沒有天災,農作物能有一個好收成。

中元節只等於鬼節嗎?從歷史淵源到民風習俗一口氣讀懂中元節

除了這裡我們所說的祭祖、慶收、祭土地三個傳統習俗外,在古代還有放河燈、燒紙等習俗。但這些習俗的中心主題都離不開對先祖的祭奠和對農業豐收的祈求。

中元節流傳至今已經有上千的歷史了,雖然在民俗中有人將其稱之為“鬼節”,但是事實上它並不是令人生畏的節日。它的起源與發展有著佛教、道教以及世俗的三方面的生活智慧,它的節日習俗更是體現人們對先祖以及逝者的敬重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