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道德經 老子 讀書 易瑾還 2019-07-31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點明一條規律。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點明一條規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如果能領悟這條天地之間的規律,那麼為人處世,就能看破不說破,不會有煩惱了。

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點明一條規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如果能領悟這條天地之間的規律,那麼為人處世,就能看破不說破,不會有煩惱了。

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道無聲無息,天地的規律,變化中有平衡。

老子說:“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大音希聲。

道的語言,聽之不足聞,為希言。希言自然。

觀察大自然現象,猛烈的大風吹起來,不會持久,半天就會過去;下大暴雨,也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的規律。

大自然有日、月、風、雨、雷、電,每一天的天氣,都在變化之中,構成一種穩定的生態平衡,萬物得以生息。

人的一生,出生以後,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衰老,死亡,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也構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平衡。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點明一條規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如果能領悟這條天地之間的規律,那麼為人處世,就能看破不說破,不會有煩惱了。

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道無聲無息,天地的規律,變化中有平衡。

老子說:“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大音希聲。

道的語言,聽之不足聞,為希言。希言自然。

觀察大自然現象,猛烈的大風吹起來,不會持久,半天就會過去;下大暴雨,也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的規律。

大自然有日、月、風、雨、雷、電,每一天的天氣,都在變化之中,構成一種穩定的生態平衡,萬物得以生息。

人的一生,出生以後,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衰老,死亡,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也構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平衡。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順應大自然規律,人才能活得順心如意。

《陰符經》說:“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宇宙的運轉,有兩股無形的力量,一股是生的力量;一股是消的力量;順行,是生;逆行,是消。

反覆循環、生生不息。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說的就是這個天地的規律。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有生消,天地不長久;人有生死,有來去,人也不長久。可是,人的頭腦,卻一廂情願,想天長地久,想安安穩穩、聚合不散;只想得到,不想失去;所以活一輩子,不如意十有八九。

因為自己的理念脫離“道”,不順應天地的規律。

一個人,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活得順心如意,反之,則處處受挫,不盡心意。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點明一條規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如果能領悟這條天地之間的規律,那麼為人處世,就能看破不說破,不會有煩惱了。

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道無聲無息,天地的規律,變化中有平衡。

老子說:“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大音希聲。

道的語言,聽之不足聞,為希言。希言自然。

觀察大自然現象,猛烈的大風吹起來,不會持久,半天就會過去;下大暴雨,也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的規律。

大自然有日、月、風、雨、雷、電,每一天的天氣,都在變化之中,構成一種穩定的生態平衡,萬物得以生息。

人的一生,出生以後,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衰老,死亡,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也構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平衡。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順應大自然規律,人才能活得順心如意。

《陰符經》說:“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宇宙的運轉,有兩股無形的力量,一股是生的力量;一股是消的力量;順行,是生;逆行,是消。

反覆循環、生生不息。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說的就是這個天地的規律。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有生消,天地不長久;人有生死,有來去,人也不長久。可是,人的頭腦,卻一廂情願,想天長地久,想安安穩穩、聚合不散;只想得到,不想失去;所以活一輩子,不如意十有八九。

因為自己的理念脫離“道”,不順應天地的規律。

一個人,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活得順心如意,反之,則處處受挫,不盡心意。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接受現實,才能豁達。

順應規律的人,心態就很豁達,該生就生,該老就老,該病就病,該走就走,不執著,不畏懼,處之泰然,順其自然。

大多數人,怕衰老,怕生病,又怕死。活著的時候,卻亂吃亂喝,放縱享樂,飲食起居無常,沒有節制,為錢財名利奔波,做不到勞逸結合,忽略養護身心和生命。

他們一邊害怕,一邊糟蹋。

沒有覺悟的人,就是這麼矛盾。每天都在過一種矛盾的生活,能不糾結嗎?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點明一條規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如果能領悟這條天地之間的規律,那麼為人處世,就能看破不說破,不會有煩惱了。

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道無聲無息,天地的規律,變化中有平衡。

老子說:“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大音希聲。

道的語言,聽之不足聞,為希言。希言自然。

觀察大自然現象,猛烈的大風吹起來,不會持久,半天就會過去;下大暴雨,也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的規律。

大自然有日、月、風、雨、雷、電,每一天的天氣,都在變化之中,構成一種穩定的生態平衡,萬物得以生息。

人的一生,出生以後,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衰老,死亡,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也構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平衡。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順應大自然規律,人才能活得順心如意。

《陰符經》說:“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宇宙的運轉,有兩股無形的力量,一股是生的力量;一股是消的力量;順行,是生;逆行,是消。

反覆循環、生生不息。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說的就是這個天地的規律。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有生消,天地不長久;人有生死,有來去,人也不長久。可是,人的頭腦,卻一廂情願,想天長地久,想安安穩穩、聚合不散;只想得到,不想失去;所以活一輩子,不如意十有八九。

因為自己的理念脫離“道”,不順應天地的規律。

一個人,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活得順心如意,反之,則處處受挫,不盡心意。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接受現實,才能豁達。

順應規律的人,心態就很豁達,該生就生,該老就老,該病就病,該走就走,不執著,不畏懼,處之泰然,順其自然。

大多數人,怕衰老,怕生病,又怕死。活著的時候,卻亂吃亂喝,放縱享樂,飲食起居無常,沒有節制,為錢財名利奔波,做不到勞逸結合,忽略養護身心和生命。

他們一邊害怕,一邊糟蹋。

沒有覺悟的人,就是這麼矛盾。每天都在過一種矛盾的生活,能不糾結嗎?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老子說: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

最高境界,是有道的人;

其次,是有德的人;

再次,是“失道”的人。

這三個層次的人,都樂於自己所在的層次,通常,上層的可以包容下層,下層的卻無法理解上層的。

有道之人,能包容有德之人,失道之人。

有德之人,能包容失道之人。

失道之人,缺乏包容心。

所以老子才會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點明一條規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如果能領悟這條天地之間的規律,那麼為人處世,就能看破不說破,不會有煩惱了。

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道無聲無息,天地的規律,變化中有平衡。

老子說:“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大音希聲。

道的語言,聽之不足聞,為希言。希言自然。

觀察大自然現象,猛烈的大風吹起來,不會持久,半天就會過去;下大暴雨,也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的規律。

大自然有日、月、風、雨、雷、電,每一天的天氣,都在變化之中,構成一種穩定的生態平衡,萬物得以生息。

人的一生,出生以後,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衰老,死亡,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也構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平衡。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順應大自然規律,人才能活得順心如意。

《陰符經》說:“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宇宙的運轉,有兩股無形的力量,一股是生的力量;一股是消的力量;順行,是生;逆行,是消。

反覆循環、生生不息。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說的就是這個天地的規律。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有生消,天地不長久;人有生死,有來去,人也不長久。可是,人的頭腦,卻一廂情願,想天長地久,想安安穩穩、聚合不散;只想得到,不想失去;所以活一輩子,不如意十有八九。

因為自己的理念脫離“道”,不順應天地的規律。

一個人,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活得順心如意,反之,則處處受挫,不盡心意。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接受現實,才能豁達。

順應規律的人,心態就很豁達,該生就生,該老就老,該病就病,該走就走,不執著,不畏懼,處之泰然,順其自然。

大多數人,怕衰老,怕生病,又怕死。活著的時候,卻亂吃亂喝,放縱享樂,飲食起居無常,沒有節制,為錢財名利奔波,做不到勞逸結合,忽略養護身心和生命。

他們一邊害怕,一邊糟蹋。

沒有覺悟的人,就是這麼矛盾。每天都在過一種矛盾的生活,能不糾結嗎?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老子說: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

最高境界,是有道的人;

其次,是有德的人;

再次,是“失道”的人。

這三個層次的人,都樂於自己所在的層次,通常,上層的可以包容下層,下層的卻無法理解上層的。

有道之人,能包容有德之人,失道之人。

有德之人,能包容失道之人。

失道之人,缺乏包容心。

所以老子才會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為什麼“下士聞道,大笑之”?

因為失道之人,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就像夏蟲不可以語冰,有些蟲子活過夏天,生命就結束了。在它的意識中,就沒有冬天的概念。所以,你跟它說冰,它覺得“冰”是荒唐可笑,不切實際,不可能存在的東西。

同樣的,

失道之人,遠離道,信根不足,在他的意識裡,壓根就沒有“道”的概念,所以就不相信“道”。聽到別人說道,就認為是荒唐之言,可笑之極。

所以老子才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釋了背後的原因,點明一條規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如果能領悟這條天地之間的規律,那麼為人處世,就能看破不說破,不會有煩惱了。

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道無聲無息,天地的規律,變化中有平衡。

老子說:“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大音希聲。

道的語言,聽之不足聞,為希言。希言自然。

觀察大自然現象,猛烈的大風吹起來,不會持久,半天就會過去;下大暴雨,也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的規律。

大自然有日、月、風、雨、雷、電,每一天的天氣,都在變化之中,構成一種穩定的生態平衡,萬物得以生息。

人的一生,出生以後,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衰老,死亡,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也構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平衡。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順應大自然規律,人才能活得順心如意。

《陰符經》說:“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宇宙的運轉,有兩股無形的力量,一股是生的力量;一股是消的力量;順行,是生;逆行,是消。

反覆循環、生生不息。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說的就是這個天地的規律。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有生消,天地不長久;人有生死,有來去,人也不長久。可是,人的頭腦,卻一廂情願,想天長地久,想安安穩穩、聚合不散;只想得到,不想失去;所以活一輩子,不如意十有八九。

因為自己的理念脫離“道”,不順應天地的規律。

一個人,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活得順心如意,反之,則處處受挫,不盡心意。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接受現實,才能豁達。

順應規律的人,心態就很豁達,該生就生,該老就老,該病就病,該走就走,不執著,不畏懼,處之泰然,順其自然。

大多數人,怕衰老,怕生病,又怕死。活著的時候,卻亂吃亂喝,放縱享樂,飲食起居無常,沒有節制,為錢財名利奔波,做不到勞逸結合,忽略養護身心和生命。

他們一邊害怕,一邊糟蹋。

沒有覺悟的人,就是這麼矛盾。每天都在過一種矛盾的生活,能不糾結嗎?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老子說: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

最高境界,是有道的人;

其次,是有德的人;

再次,是“失道”的人。

這三個層次的人,都樂於自己所在的層次,通常,上層的可以包容下層,下層的卻無法理解上層的。

有道之人,能包容有德之人,失道之人。

有德之人,能包容失道之人。

失道之人,缺乏包容心。

所以老子才會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為什麼“下士聞道,大笑之”?

因為失道之人,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就像夏蟲不可以語冰,有些蟲子活過夏天,生命就結束了。在它的意識中,就沒有冬天的概念。所以,你跟它說冰,它覺得“冰”是荒唐可笑,不切實際,不可能存在的東西。

同樣的,

失道之人,遠離道,信根不足,在他的意識裡,壓根就沒有“道”的概念,所以就不相信“道”。聽到別人說道,就認為是荒唐之言,可笑之極。

所以老子才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覺悟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不必和別人爭執,也不需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你。

畢竟,只有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