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記憶:我的沙苑生活

大荔記憶:我的沙苑生活


自1955年高中畢業,離開家鄉在蘭州學習、生活至今已有64年了,但是我時刻都沒有忘記我是一個大荔人,一個大荔沙苑人。沙苑的水滋養我成長,沙苑的沙坡樑伴隨我成長,沙苑是我不能忘卻的記憶。

大荔縣於1949年解放,1950年我在大荔上初中,那陣交通不方便,我們一個禮拜回一次家。那時,我們從洪善村到大荔分兩個路線,一是從洪善向東,從三裡村進入沙苑,到馬坊渡過洛河到縣城;另一條是從洪善村一直向東經陳村到官池進入沙漠,到石槽過河進入大荔。解放後,大荔中學從五零年開始招收中學生,分為春季生和秋季生,我是春季生,所以初中我上了兩年半,高中三年,一共上了五年半,所以這兩條路我也走了五年半。

大荔記憶:我的沙苑生活


這時候,大荔沙苑地區的沙丘很大,氣候炎熱,主要出產棗,當時沙苑腹地幾乎沒有村莊,人也很少,很多地方都是荒蕪的。

在我們的記憶裡,早些年,大荔沙苑地區降水量充沛,水源豐富,當時各個村子都有大澇池,我們洪善村也有很大的澇池,我們從沙坡上學的路邊都有很多三角池(自然形成的池塘),當時從溢渡到寨子(現在叫堡子村)、蘇村、槐園一帶壚土和沙地交界的稜子下有許多天然泉水,也形成了許多蓮菜池。

大荔記憶:我的沙苑生活


在沙裡,人們挖了很多井(類似於現在的池塘),當時的水位很淺,小時候,我們就在這樣的井裡玩水、游泳、洗澡。村裡人,從這井裡搭架取水澆地,當時的農作物除了糧食作物以外,主要是棗和黃花菜,由於有豐富的天然泉水滋養,我們這裡棗和黃花菜都非常好吃,但是我們幾乎都不愛吃棗和黃花菜,因為我們從小就吃這。當時的農業管理相當粗放,打棗都是拿棍子往下敲,自現在,我還記得棗落在頭上的感覺。


大荔記憶:我的沙苑生活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當時由於渭河水量較大,經常發洪水,當時沿渭河的幾個村子的人經常受到洪水氾濫的影響,田地、村莊經常被淹沒,後經渭南地委(渭南市過去叫渭南地區)研究決定,在渭河北岸修築大壩,同時洪善、溢渡、蘇村等幾個村莊從老村莊整體搬遷至沙樑上,也就是現在的村莊位置。從此以後,各個村莊的百姓再也不怕渭河漲水了。

大荔記憶:我的沙苑生活


以上是我對七十年前大荔沙苑生活的回憶,大致印象就是那時水量充沛,空氣溼潤,沒有現在這麼幹燥。去年,我回家看到昔日的沙坡樑已經被推平搞村莊建設,只有沙窪一帶還存有一些沙樑,開發搞旅遊開發。小時候,我們生活在沙苑裡,只是感覺沙坡樑很高很大,有時也感覺到有些奇怪,為什麼周邊都是平地,唯獨在我們這裡會形成這樣一片沙漠。後來,我上了大學,學了地質地理,從專業方面開始探索這個問題並且有了新的認識,原來沙苑地區的沙漠是古代,黃河、渭河、洛河彙集大量水,泥沙淤績而成。


大荔記憶:我的沙苑生活


由於這裡位於大荔、華陰、渭南交界的區域,解放前沙苑地區曾經是一個“三不管”的區域,國民政府統治力量非常薄弱,據老人們說,當年國民黨的軍隊都不敢到這一帶徵糧,同時這裡也是共產黨地下武裝發展迅速的地區,這裡的多支地方武裝整編後開赴延安,投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我的大哥安成禮,就是這樣參加了八路軍,後來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大學的前身),後來隨軍西進在蘭州軍區工作(正團級),1954年後調入西安。

(文章由作者口述,同州網編輯根據錄音整理)


大荔記憶:我的沙苑生活


安成謀,陝西省大荔縣蘇村鎮洪善村人,1950年大荔中學上初中,1952年上高中,1955年畢業。同年8月考入國立蘭州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學習。1959年畢業,前後在西北師範大學、蘭州大學任教。1987 年副教授,1990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榮為省部級優秀專業,同年國務院定為社會科學有突出貢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擔任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省部級優秀專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