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貓經濟氣候最早成形於日本,招財貓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江戶時代,一隻名叫小玉的貓咪住在沒落的東京豪德寺內,無意中的一個舉爪行為竟讓幾位東瀛武士躲過了雷雨。這個粗糙的歷史腳本讓貓在日本成為了一種祝福符號。“二戰”後,龐大的691萬的嬰兒潮在成長期格外缺失關愛,他們不得不在荒蕪的城市生活中尋找新的精神安慰,於是,很多作家、漫畫家開始注意到與他們處境相似的流浪貓世界。

從1974年誕生的凱蒂貓(Hello Kitty)到之後的哆啦A夢、《甜甜私房貓》和《夏目友人賬》中的貓咪老師;從《海邊的卡夫卡》裡聽普契尼歌劇的咪咪,到由貓主演的電視劇《貓侍》,日本的貓形象從單純的性格,發展到具有和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在日本,提到“貓貓經濟學”,很多人會想到關西和歌山縣一隻寄身在小車站雜貨店的名為小玉的雌性三花貓。2006年,因為線路虧損,電鐵公司社長藉助“吉祥物文化”,封小玉為站長,這隻貓隨著廣告的人氣積累而走紅,給當地帶來了數十億日元的旅遊收益。隨後,《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熱播,瀨戶內海便興起了所謂貓奴巡禮聖地的六座“貓島”和一座“貓町”,奠定了貓經濟的不斷上漲趨勢。當然最荒謬的,也是令貓迷頗為興奮的,是有一大批年輕貓迷希望可以把哆啦A夢或是凱蒂貓印在日本的鈔票上,替代那些他們並不熟悉的人。

在日語中還衍生出一些和貓相關的有趣新俗語,例如“給貓放鰹魚乾”,比喻無法安心;“小貓的金幣”是指送人所不瞭解的昂貴禮物是徒勞的;“想借貓的手”是在形容非常忙的樣子;“像一隻小貓”,是在比喻一個人總是不見人影;“謝絕魚的貓”是在說假裝拒絕喜歡的事物,內心窺視,表面拒絕,等等。

不過,日本並非貓的經濟專屬區,幾乎任何一隻貓都可以成為觸發話題的“噬元獸”。在YouTube上,每年發佈有近千萬條有關貓的視頻,它們的單個點擊量大多過萬,遠高於新聞、創意視頻等其他分類。根據CNN的統計,全球網絡上流傳著65萬億張以貓為主題的圖片,多年前曾經流行一時的“不爽貓”Grumpy Cat,“鑽紙盒貓”Maru至今仍經久不衰。杜莎夫人蠟像館曾宣佈為“不爽貓”製作蠟像,《紐約時報》也認為,貓文化才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任何有關貓的表情包都是無國界流傳的,在一輪接一輪的“造貓星運動”中,貓咪叫囂,各國的年輕人也是彼此呼應。雖然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太多的文藝作品,但是從幾年前,貓就開始佔據著中國互聯網上的流量。在微博和微信上,有關貓的話題閱讀量高達幾十億,幾乎是狗的十倍之多。

2017年10月14日,當一隻名叫樓樓的網紅貓病逝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龐大的“雲哀悼”,數十萬粉絲沉浸在悲痛,以及對貓主的謾罵指責中。如果你不知道這隻貓是誰,不妨翻查一下手機微信中的“貓表情”,就是那隻看起來圓滾滾,具有豐富的表情的中華田園黃虎斑。隨著樓樓返回到它的喵星球,網絡上的大量貓迷們也在生成一種嚴重的孤獨感。

這不過是中國網絡雲養貓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因為居住條件或是健康原因不能養貓,卻常常抱著手機在平臺、朋友圈裡關注各種貓咪的生活動態,這種“在線擼貓”的行為被統稱為“雲吸貓”或“雲養貓”。在龐大的網紅貓陣列中,“瓜皮”可以稱得上是樓樓之外的鼻祖了。這隻曾經的流浪貓自從被主人收養後,率先成名於豆瓣,後來主人特地為它開了微博,“瓜皮的ID醬”,以600萬粉絲稱霸微博。瓜皮的靈感其實來自日本的“貓叔”,貓叔是一隻日本田園貓,頭上常常頂著各種“裝飾”,無論主人如何給它凹造型,貓叔都會眯著眼睛,擺出一副“叔輩”的安逸與慈祥;“會說話的劉二豆”來自抖音,它是一隻白色折耳,扁扁的臉總是憨態可掬的萌狀,眼神裡偶爾流露出哀怨、委屈和一點憂傷;快手上還有一隻名叫松子的小奶貓,每天直播吧唧嘴吃小魚乾,在小視頻中,喵星人總是躺在沙發上前爪貪婪地握著食物,即便是這樣雷同的視頻,也會招來數十萬的粉絲圍觀,甚至有人留言,打開視頻只是為了得到聽覺上的滿足。

此外還冒出一大批網紅貓主,在B站的動物圈頻道,貓咪也幾乎佔據了絕對流量,一個名叫“花花與三貓”的up主,最近上傳了一條名為“B站第一隻吃帝王蟹的貓,人不如貓巔峰”的視頻,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對於人吃昂貴食材的視頻,彈幕中往往會聚集著很多惡意的評論,而換作貓吃,反而會招來一片讚歎與羨慕。

從小視頻開始流行時,“雲養貓族”很快成為了互聯網上最為普遍的群體分佈。隨著社會中“無孩”和“老齡”的逐漸蔓延,隨著人們適應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強,隨著實體社交的日漸式微,寵物生意幾近母嬰市場。這也推動著貓角色的轉變,曾經的那句“你養貓了嗎?”,也隨之變成了“你有貓嗎?”。

在一篇題為《中國貓奴擼貓簡史》的文章中作者寫道,除了金錢、房子和時間因素之外,年輕人熱衷養貓還跟一整代的心態有關。至於為什麼年輕人甘願成為貓奴,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貓的行為特徵符合青年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不打擾、不麻煩。

另一方面,年輕人還深信貓的情商中有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區域,甚至常常認為貓一直在“控制”著我們的思想與表達。年輕人也相信他們的情感中樞比成年人更加複雜敏感,喜歡把人類的性格特點賦予其他生物,網絡社交行為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給一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總之,貓是我們情感的某種延伸。

(實習生程格格、王雯清、張佳婧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大廚劉鵬的貓飯配方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貓經濟氣候最早成形於日本,招財貓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江戶時代,一隻名叫小玉的貓咪住在沒落的東京豪德寺內,無意中的一個舉爪行為竟讓幾位東瀛武士躲過了雷雨。這個粗糙的歷史腳本讓貓在日本成為了一種祝福符號。“二戰”後,龐大的691萬的嬰兒潮在成長期格外缺失關愛,他們不得不在荒蕪的城市生活中尋找新的精神安慰,於是,很多作家、漫畫家開始注意到與他們處境相似的流浪貓世界。

從1974年誕生的凱蒂貓(Hello Kitty)到之後的哆啦A夢、《甜甜私房貓》和《夏目友人賬》中的貓咪老師;從《海邊的卡夫卡》裡聽普契尼歌劇的咪咪,到由貓主演的電視劇《貓侍》,日本的貓形象從單純的性格,發展到具有和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在日本,提到“貓貓經濟學”,很多人會想到關西和歌山縣一隻寄身在小車站雜貨店的名為小玉的雌性三花貓。2006年,因為線路虧損,電鐵公司社長藉助“吉祥物文化”,封小玉為站長,這隻貓隨著廣告的人氣積累而走紅,給當地帶來了數十億日元的旅遊收益。隨後,《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熱播,瀨戶內海便興起了所謂貓奴巡禮聖地的六座“貓島”和一座“貓町”,奠定了貓經濟的不斷上漲趨勢。當然最荒謬的,也是令貓迷頗為興奮的,是有一大批年輕貓迷希望可以把哆啦A夢或是凱蒂貓印在日本的鈔票上,替代那些他們並不熟悉的人。

在日語中還衍生出一些和貓相關的有趣新俗語,例如“給貓放鰹魚乾”,比喻無法安心;“小貓的金幣”是指送人所不瞭解的昂貴禮物是徒勞的;“想借貓的手”是在形容非常忙的樣子;“像一隻小貓”,是在比喻一個人總是不見人影;“謝絕魚的貓”是在說假裝拒絕喜歡的事物,內心窺視,表面拒絕,等等。

不過,日本並非貓的經濟專屬區,幾乎任何一隻貓都可以成為觸發話題的“噬元獸”。在YouTube上,每年發佈有近千萬條有關貓的視頻,它們的單個點擊量大多過萬,遠高於新聞、創意視頻等其他分類。根據CNN的統計,全球網絡上流傳著65萬億張以貓為主題的圖片,多年前曾經流行一時的“不爽貓”Grumpy Cat,“鑽紙盒貓”Maru至今仍經久不衰。杜莎夫人蠟像館曾宣佈為“不爽貓”製作蠟像,《紐約時報》也認為,貓文化才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任何有關貓的表情包都是無國界流傳的,在一輪接一輪的“造貓星運動”中,貓咪叫囂,各國的年輕人也是彼此呼應。雖然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太多的文藝作品,但是從幾年前,貓就開始佔據著中國互聯網上的流量。在微博和微信上,有關貓的話題閱讀量高達幾十億,幾乎是狗的十倍之多。

2017年10月14日,當一隻名叫樓樓的網紅貓病逝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龐大的“雲哀悼”,數十萬粉絲沉浸在悲痛,以及對貓主的謾罵指責中。如果你不知道這隻貓是誰,不妨翻查一下手機微信中的“貓表情”,就是那隻看起來圓滾滾,具有豐富的表情的中華田園黃虎斑。隨著樓樓返回到它的喵星球,網絡上的大量貓迷們也在生成一種嚴重的孤獨感。

這不過是中國網絡雲養貓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因為居住條件或是健康原因不能養貓,卻常常抱著手機在平臺、朋友圈裡關注各種貓咪的生活動態,這種“在線擼貓”的行為被統稱為“雲吸貓”或“雲養貓”。在龐大的網紅貓陣列中,“瓜皮”可以稱得上是樓樓之外的鼻祖了。這隻曾經的流浪貓自從被主人收養後,率先成名於豆瓣,後來主人特地為它開了微博,“瓜皮的ID醬”,以600萬粉絲稱霸微博。瓜皮的靈感其實來自日本的“貓叔”,貓叔是一隻日本田園貓,頭上常常頂著各種“裝飾”,無論主人如何給它凹造型,貓叔都會眯著眼睛,擺出一副“叔輩”的安逸與慈祥;“會說話的劉二豆”來自抖音,它是一隻白色折耳,扁扁的臉總是憨態可掬的萌狀,眼神裡偶爾流露出哀怨、委屈和一點憂傷;快手上還有一隻名叫松子的小奶貓,每天直播吧唧嘴吃小魚乾,在小視頻中,喵星人總是躺在沙發上前爪貪婪地握著食物,即便是這樣雷同的視頻,也會招來數十萬的粉絲圍觀,甚至有人留言,打開視頻只是為了得到聽覺上的滿足。

此外還冒出一大批網紅貓主,在B站的動物圈頻道,貓咪也幾乎佔據了絕對流量,一個名叫“花花與三貓”的up主,最近上傳了一條名為“B站第一隻吃帝王蟹的貓,人不如貓巔峰”的視頻,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對於人吃昂貴食材的視頻,彈幕中往往會聚集著很多惡意的評論,而換作貓吃,反而會招來一片讚歎與羨慕。

從小視頻開始流行時,“雲養貓族”很快成為了互聯網上最為普遍的群體分佈。隨著社會中“無孩”和“老齡”的逐漸蔓延,隨著人們適應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強,隨著實體社交的日漸式微,寵物生意幾近母嬰市場。這也推動著貓角色的轉變,曾經的那句“你養貓了嗎?”,也隨之變成了“你有貓嗎?”。

在一篇題為《中國貓奴擼貓簡史》的文章中作者寫道,除了金錢、房子和時間因素之外,年輕人熱衷養貓還跟一整代的心態有關。至於為什麼年輕人甘願成為貓奴,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貓的行為特徵符合青年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不打擾、不麻煩。

另一方面,年輕人還深信貓的情商中有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區域,甚至常常認為貓一直在“控制”著我們的思想與表達。年輕人也相信他們的情感中樞比成年人更加複雜敏感,喜歡把人類的性格特點賦予其他生物,網絡社交行為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給一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總之,貓是我們情感的某種延伸。

(實習生程格格、王雯清、張佳婧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大廚劉鵬的貓飯配方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1. 活蝦、三文魚、雞胸肉、蛤蜊、番茄、毛豆、玉米麵粉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貓經濟氣候最早成形於日本,招財貓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江戶時代,一隻名叫小玉的貓咪住在沒落的東京豪德寺內,無意中的一個舉爪行為竟讓幾位東瀛武士躲過了雷雨。這個粗糙的歷史腳本讓貓在日本成為了一種祝福符號。“二戰”後,龐大的691萬的嬰兒潮在成長期格外缺失關愛,他們不得不在荒蕪的城市生活中尋找新的精神安慰,於是,很多作家、漫畫家開始注意到與他們處境相似的流浪貓世界。

從1974年誕生的凱蒂貓(Hello Kitty)到之後的哆啦A夢、《甜甜私房貓》和《夏目友人賬》中的貓咪老師;從《海邊的卡夫卡》裡聽普契尼歌劇的咪咪,到由貓主演的電視劇《貓侍》,日本的貓形象從單純的性格,發展到具有和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在日本,提到“貓貓經濟學”,很多人會想到關西和歌山縣一隻寄身在小車站雜貨店的名為小玉的雌性三花貓。2006年,因為線路虧損,電鐵公司社長藉助“吉祥物文化”,封小玉為站長,這隻貓隨著廣告的人氣積累而走紅,給當地帶來了數十億日元的旅遊收益。隨後,《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熱播,瀨戶內海便興起了所謂貓奴巡禮聖地的六座“貓島”和一座“貓町”,奠定了貓經濟的不斷上漲趨勢。當然最荒謬的,也是令貓迷頗為興奮的,是有一大批年輕貓迷希望可以把哆啦A夢或是凱蒂貓印在日本的鈔票上,替代那些他們並不熟悉的人。

在日語中還衍生出一些和貓相關的有趣新俗語,例如“給貓放鰹魚乾”,比喻無法安心;“小貓的金幣”是指送人所不瞭解的昂貴禮物是徒勞的;“想借貓的手”是在形容非常忙的樣子;“像一隻小貓”,是在比喻一個人總是不見人影;“謝絕魚的貓”是在說假裝拒絕喜歡的事物,內心窺視,表面拒絕,等等。

不過,日本並非貓的經濟專屬區,幾乎任何一隻貓都可以成為觸發話題的“噬元獸”。在YouTube上,每年發佈有近千萬條有關貓的視頻,它們的單個點擊量大多過萬,遠高於新聞、創意視頻等其他分類。根據CNN的統計,全球網絡上流傳著65萬億張以貓為主題的圖片,多年前曾經流行一時的“不爽貓”Grumpy Cat,“鑽紙盒貓”Maru至今仍經久不衰。杜莎夫人蠟像館曾宣佈為“不爽貓”製作蠟像,《紐約時報》也認為,貓文化才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任何有關貓的表情包都是無國界流傳的,在一輪接一輪的“造貓星運動”中,貓咪叫囂,各國的年輕人也是彼此呼應。雖然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太多的文藝作品,但是從幾年前,貓就開始佔據著中國互聯網上的流量。在微博和微信上,有關貓的話題閱讀量高達幾十億,幾乎是狗的十倍之多。

2017年10月14日,當一隻名叫樓樓的網紅貓病逝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龐大的“雲哀悼”,數十萬粉絲沉浸在悲痛,以及對貓主的謾罵指責中。如果你不知道這隻貓是誰,不妨翻查一下手機微信中的“貓表情”,就是那隻看起來圓滾滾,具有豐富的表情的中華田園黃虎斑。隨著樓樓返回到它的喵星球,網絡上的大量貓迷們也在生成一種嚴重的孤獨感。

這不過是中國網絡雲養貓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因為居住條件或是健康原因不能養貓,卻常常抱著手機在平臺、朋友圈裡關注各種貓咪的生活動態,這種“在線擼貓”的行為被統稱為“雲吸貓”或“雲養貓”。在龐大的網紅貓陣列中,“瓜皮”可以稱得上是樓樓之外的鼻祖了。這隻曾經的流浪貓自從被主人收養後,率先成名於豆瓣,後來主人特地為它開了微博,“瓜皮的ID醬”,以600萬粉絲稱霸微博。瓜皮的靈感其實來自日本的“貓叔”,貓叔是一隻日本田園貓,頭上常常頂著各種“裝飾”,無論主人如何給它凹造型,貓叔都會眯著眼睛,擺出一副“叔輩”的安逸與慈祥;“會說話的劉二豆”來自抖音,它是一隻白色折耳,扁扁的臉總是憨態可掬的萌狀,眼神裡偶爾流露出哀怨、委屈和一點憂傷;快手上還有一隻名叫松子的小奶貓,每天直播吧唧嘴吃小魚乾,在小視頻中,喵星人總是躺在沙發上前爪貪婪地握著食物,即便是這樣雷同的視頻,也會招來數十萬的粉絲圍觀,甚至有人留言,打開視頻只是為了得到聽覺上的滿足。

此外還冒出一大批網紅貓主,在B站的動物圈頻道,貓咪也幾乎佔據了絕對流量,一個名叫“花花與三貓”的up主,最近上傳了一條名為“B站第一隻吃帝王蟹的貓,人不如貓巔峰”的視頻,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對於人吃昂貴食材的視頻,彈幕中往往會聚集著很多惡意的評論,而換作貓吃,反而會招來一片讚歎與羨慕。

從小視頻開始流行時,“雲養貓族”很快成為了互聯網上最為普遍的群體分佈。隨著社會中“無孩”和“老齡”的逐漸蔓延,隨著人們適應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強,隨著實體社交的日漸式微,寵物生意幾近母嬰市場。這也推動著貓角色的轉變,曾經的那句“你養貓了嗎?”,也隨之變成了“你有貓嗎?”。

在一篇題為《中國貓奴擼貓簡史》的文章中作者寫道,除了金錢、房子和時間因素之外,年輕人熱衷養貓還跟一整代的心態有關。至於為什麼年輕人甘願成為貓奴,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貓的行為特徵符合青年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不打擾、不麻煩。

另一方面,年輕人還深信貓的情商中有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區域,甚至常常認為貓一直在“控制”著我們的思想與表達。年輕人也相信他們的情感中樞比成年人更加複雜敏感,喜歡把人類的性格特點賦予其他生物,網絡社交行為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給一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總之,貓是我們情感的某種延伸。

(實習生程格格、王雯清、張佳婧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大廚劉鵬的貓飯配方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1. 活蝦、三文魚、雞胸肉、蛤蜊、番茄、毛豆、玉米麵粉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2. 把熟雞肝打成泥,做成餃子餡,擠在麵餅上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貓經濟氣候最早成形於日本,招財貓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江戶時代,一隻名叫小玉的貓咪住在沒落的東京豪德寺內,無意中的一個舉爪行為竟讓幾位東瀛武士躲過了雷雨。這個粗糙的歷史腳本讓貓在日本成為了一種祝福符號。“二戰”後,龐大的691萬的嬰兒潮在成長期格外缺失關愛,他們不得不在荒蕪的城市生活中尋找新的精神安慰,於是,很多作家、漫畫家開始注意到與他們處境相似的流浪貓世界。

從1974年誕生的凱蒂貓(Hello Kitty)到之後的哆啦A夢、《甜甜私房貓》和《夏目友人賬》中的貓咪老師;從《海邊的卡夫卡》裡聽普契尼歌劇的咪咪,到由貓主演的電視劇《貓侍》,日本的貓形象從單純的性格,發展到具有和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在日本,提到“貓貓經濟學”,很多人會想到關西和歌山縣一隻寄身在小車站雜貨店的名為小玉的雌性三花貓。2006年,因為線路虧損,電鐵公司社長藉助“吉祥物文化”,封小玉為站長,這隻貓隨著廣告的人氣積累而走紅,給當地帶來了數十億日元的旅遊收益。隨後,《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熱播,瀨戶內海便興起了所謂貓奴巡禮聖地的六座“貓島”和一座“貓町”,奠定了貓經濟的不斷上漲趨勢。當然最荒謬的,也是令貓迷頗為興奮的,是有一大批年輕貓迷希望可以把哆啦A夢或是凱蒂貓印在日本的鈔票上,替代那些他們並不熟悉的人。

在日語中還衍生出一些和貓相關的有趣新俗語,例如“給貓放鰹魚乾”,比喻無法安心;“小貓的金幣”是指送人所不瞭解的昂貴禮物是徒勞的;“想借貓的手”是在形容非常忙的樣子;“像一隻小貓”,是在比喻一個人總是不見人影;“謝絕魚的貓”是在說假裝拒絕喜歡的事物,內心窺視,表面拒絕,等等。

不過,日本並非貓的經濟專屬區,幾乎任何一隻貓都可以成為觸發話題的“噬元獸”。在YouTube上,每年發佈有近千萬條有關貓的視頻,它們的單個點擊量大多過萬,遠高於新聞、創意視頻等其他分類。根據CNN的統計,全球網絡上流傳著65萬億張以貓為主題的圖片,多年前曾經流行一時的“不爽貓”Grumpy Cat,“鑽紙盒貓”Maru至今仍經久不衰。杜莎夫人蠟像館曾宣佈為“不爽貓”製作蠟像,《紐約時報》也認為,貓文化才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任何有關貓的表情包都是無國界流傳的,在一輪接一輪的“造貓星運動”中,貓咪叫囂,各國的年輕人也是彼此呼應。雖然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太多的文藝作品,但是從幾年前,貓就開始佔據著中國互聯網上的流量。在微博和微信上,有關貓的話題閱讀量高達幾十億,幾乎是狗的十倍之多。

2017年10月14日,當一隻名叫樓樓的網紅貓病逝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龐大的“雲哀悼”,數十萬粉絲沉浸在悲痛,以及對貓主的謾罵指責中。如果你不知道這隻貓是誰,不妨翻查一下手機微信中的“貓表情”,就是那隻看起來圓滾滾,具有豐富的表情的中華田園黃虎斑。隨著樓樓返回到它的喵星球,網絡上的大量貓迷們也在生成一種嚴重的孤獨感。

這不過是中國網絡雲養貓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因為居住條件或是健康原因不能養貓,卻常常抱著手機在平臺、朋友圈裡關注各種貓咪的生活動態,這種“在線擼貓”的行為被統稱為“雲吸貓”或“雲養貓”。在龐大的網紅貓陣列中,“瓜皮”可以稱得上是樓樓之外的鼻祖了。這隻曾經的流浪貓自從被主人收養後,率先成名於豆瓣,後來主人特地為它開了微博,“瓜皮的ID醬”,以600萬粉絲稱霸微博。瓜皮的靈感其實來自日本的“貓叔”,貓叔是一隻日本田園貓,頭上常常頂著各種“裝飾”,無論主人如何給它凹造型,貓叔都會眯著眼睛,擺出一副“叔輩”的安逸與慈祥;“會說話的劉二豆”來自抖音,它是一隻白色折耳,扁扁的臉總是憨態可掬的萌狀,眼神裡偶爾流露出哀怨、委屈和一點憂傷;快手上還有一隻名叫松子的小奶貓,每天直播吧唧嘴吃小魚乾,在小視頻中,喵星人總是躺在沙發上前爪貪婪地握著食物,即便是這樣雷同的視頻,也會招來數十萬的粉絲圍觀,甚至有人留言,打開視頻只是為了得到聽覺上的滿足。

此外還冒出一大批網紅貓主,在B站的動物圈頻道,貓咪也幾乎佔據了絕對流量,一個名叫“花花與三貓”的up主,最近上傳了一條名為“B站第一隻吃帝王蟹的貓,人不如貓巔峰”的視頻,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對於人吃昂貴食材的視頻,彈幕中往往會聚集著很多惡意的評論,而換作貓吃,反而會招來一片讚歎與羨慕。

從小視頻開始流行時,“雲養貓族”很快成為了互聯網上最為普遍的群體分佈。隨著社會中“無孩”和“老齡”的逐漸蔓延,隨著人們適應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強,隨著實體社交的日漸式微,寵物生意幾近母嬰市場。這也推動著貓角色的轉變,曾經的那句“你養貓了嗎?”,也隨之變成了“你有貓嗎?”。

在一篇題為《中國貓奴擼貓簡史》的文章中作者寫道,除了金錢、房子和時間因素之外,年輕人熱衷養貓還跟一整代的心態有關。至於為什麼年輕人甘願成為貓奴,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貓的行為特徵符合青年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不打擾、不麻煩。

另一方面,年輕人還深信貓的情商中有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區域,甚至常常認為貓一直在“控制”著我們的思想與表達。年輕人也相信他們的情感中樞比成年人更加複雜敏感,喜歡把人類的性格特點賦予其他生物,網絡社交行為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給一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總之,貓是我們情感的某種延伸。

(實習生程格格、王雯清、張佳婧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大廚劉鵬的貓飯配方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1. 活蝦、三文魚、雞胸肉、蛤蜊、番茄、毛豆、玉米麵粉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2. 把熟雞肝打成泥,做成餃子餡,擠在麵餅上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3. 將煮熟的雞肝泥餃子上面澆上魚湯汁,熟毛豆和半熟的番茄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貓經濟氣候最早成形於日本,招財貓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江戶時代,一隻名叫小玉的貓咪住在沒落的東京豪德寺內,無意中的一個舉爪行為竟讓幾位東瀛武士躲過了雷雨。這個粗糙的歷史腳本讓貓在日本成為了一種祝福符號。“二戰”後,龐大的691萬的嬰兒潮在成長期格外缺失關愛,他們不得不在荒蕪的城市生活中尋找新的精神安慰,於是,很多作家、漫畫家開始注意到與他們處境相似的流浪貓世界。

從1974年誕生的凱蒂貓(Hello Kitty)到之後的哆啦A夢、《甜甜私房貓》和《夏目友人賬》中的貓咪老師;從《海邊的卡夫卡》裡聽普契尼歌劇的咪咪,到由貓主演的電視劇《貓侍》,日本的貓形象從單純的性格,發展到具有和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在日本,提到“貓貓經濟學”,很多人會想到關西和歌山縣一隻寄身在小車站雜貨店的名為小玉的雌性三花貓。2006年,因為線路虧損,電鐵公司社長藉助“吉祥物文化”,封小玉為站長,這隻貓隨著廣告的人氣積累而走紅,給當地帶來了數十億日元的旅遊收益。隨後,《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熱播,瀨戶內海便興起了所謂貓奴巡禮聖地的六座“貓島”和一座“貓町”,奠定了貓經濟的不斷上漲趨勢。當然最荒謬的,也是令貓迷頗為興奮的,是有一大批年輕貓迷希望可以把哆啦A夢或是凱蒂貓印在日本的鈔票上,替代那些他們並不熟悉的人。

在日語中還衍生出一些和貓相關的有趣新俗語,例如“給貓放鰹魚乾”,比喻無法安心;“小貓的金幣”是指送人所不瞭解的昂貴禮物是徒勞的;“想借貓的手”是在形容非常忙的樣子;“像一隻小貓”,是在比喻一個人總是不見人影;“謝絕魚的貓”是在說假裝拒絕喜歡的事物,內心窺視,表面拒絕,等等。

不過,日本並非貓的經濟專屬區,幾乎任何一隻貓都可以成為觸發話題的“噬元獸”。在YouTube上,每年發佈有近千萬條有關貓的視頻,它們的單個點擊量大多過萬,遠高於新聞、創意視頻等其他分類。根據CNN的統計,全球網絡上流傳著65萬億張以貓為主題的圖片,多年前曾經流行一時的“不爽貓”Grumpy Cat,“鑽紙盒貓”Maru至今仍經久不衰。杜莎夫人蠟像館曾宣佈為“不爽貓”製作蠟像,《紐約時報》也認為,貓文化才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任何有關貓的表情包都是無國界流傳的,在一輪接一輪的“造貓星運動”中,貓咪叫囂,各國的年輕人也是彼此呼應。雖然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太多的文藝作品,但是從幾年前,貓就開始佔據著中國互聯網上的流量。在微博和微信上,有關貓的話題閱讀量高達幾十億,幾乎是狗的十倍之多。

2017年10月14日,當一隻名叫樓樓的網紅貓病逝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龐大的“雲哀悼”,數十萬粉絲沉浸在悲痛,以及對貓主的謾罵指責中。如果你不知道這隻貓是誰,不妨翻查一下手機微信中的“貓表情”,就是那隻看起來圓滾滾,具有豐富的表情的中華田園黃虎斑。隨著樓樓返回到它的喵星球,網絡上的大量貓迷們也在生成一種嚴重的孤獨感。

這不過是中國網絡雲養貓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因為居住條件或是健康原因不能養貓,卻常常抱著手機在平臺、朋友圈裡關注各種貓咪的生活動態,這種“在線擼貓”的行為被統稱為“雲吸貓”或“雲養貓”。在龐大的網紅貓陣列中,“瓜皮”可以稱得上是樓樓之外的鼻祖了。這隻曾經的流浪貓自從被主人收養後,率先成名於豆瓣,後來主人特地為它開了微博,“瓜皮的ID醬”,以600萬粉絲稱霸微博。瓜皮的靈感其實來自日本的“貓叔”,貓叔是一隻日本田園貓,頭上常常頂著各種“裝飾”,無論主人如何給它凹造型,貓叔都會眯著眼睛,擺出一副“叔輩”的安逸與慈祥;“會說話的劉二豆”來自抖音,它是一隻白色折耳,扁扁的臉總是憨態可掬的萌狀,眼神裡偶爾流露出哀怨、委屈和一點憂傷;快手上還有一隻名叫松子的小奶貓,每天直播吧唧嘴吃小魚乾,在小視頻中,喵星人總是躺在沙發上前爪貪婪地握著食物,即便是這樣雷同的視頻,也會招來數十萬的粉絲圍觀,甚至有人留言,打開視頻只是為了得到聽覺上的滿足。

此外還冒出一大批網紅貓主,在B站的動物圈頻道,貓咪也幾乎佔據了絕對流量,一個名叫“花花與三貓”的up主,最近上傳了一條名為“B站第一隻吃帝王蟹的貓,人不如貓巔峰”的視頻,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對於人吃昂貴食材的視頻,彈幕中往往會聚集著很多惡意的評論,而換作貓吃,反而會招來一片讚歎與羨慕。

從小視頻開始流行時,“雲養貓族”很快成為了互聯網上最為普遍的群體分佈。隨著社會中“無孩”和“老齡”的逐漸蔓延,隨著人們適應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強,隨著實體社交的日漸式微,寵物生意幾近母嬰市場。這也推動著貓角色的轉變,曾經的那句“你養貓了嗎?”,也隨之變成了“你有貓嗎?”。

在一篇題為《中國貓奴擼貓簡史》的文章中作者寫道,除了金錢、房子和時間因素之外,年輕人熱衷養貓還跟一整代的心態有關。至於為什麼年輕人甘願成為貓奴,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貓的行為特徵符合青年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不打擾、不麻煩。

另一方面,年輕人還深信貓的情商中有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區域,甚至常常認為貓一直在“控制”著我們的思想與表達。年輕人也相信他們的情感中樞比成年人更加複雜敏感,喜歡把人類的性格特點賦予其他生物,網絡社交行為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給一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總之,貓是我們情感的某種延伸。

(實習生程格格、王雯清、張佳婧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大廚劉鵬的貓飯配方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1. 活蝦、三文魚、雞胸肉、蛤蜊、番茄、毛豆、玉米麵粉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2. 把熟雞肝打成泥,做成餃子餡,擠在麵餅上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3. 將煮熟的雞肝泥餃子上面澆上魚湯汁,熟毛豆和半熟的番茄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4. 把雞卵煮熟,擦出碎屑灑在菜上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貓經濟氣候最早成形於日本,招財貓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江戶時代,一隻名叫小玉的貓咪住在沒落的東京豪德寺內,無意中的一個舉爪行為竟讓幾位東瀛武士躲過了雷雨。這個粗糙的歷史腳本讓貓在日本成為了一種祝福符號。“二戰”後,龐大的691萬的嬰兒潮在成長期格外缺失關愛,他們不得不在荒蕪的城市生活中尋找新的精神安慰,於是,很多作家、漫畫家開始注意到與他們處境相似的流浪貓世界。

從1974年誕生的凱蒂貓(Hello Kitty)到之後的哆啦A夢、《甜甜私房貓》和《夏目友人賬》中的貓咪老師;從《海邊的卡夫卡》裡聽普契尼歌劇的咪咪,到由貓主演的電視劇《貓侍》,日本的貓形象從單純的性格,發展到具有和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在日本,提到“貓貓經濟學”,很多人會想到關西和歌山縣一隻寄身在小車站雜貨店的名為小玉的雌性三花貓。2006年,因為線路虧損,電鐵公司社長藉助“吉祥物文化”,封小玉為站長,這隻貓隨著廣告的人氣積累而走紅,給當地帶來了數十億日元的旅遊收益。隨後,《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熱播,瀨戶內海便興起了所謂貓奴巡禮聖地的六座“貓島”和一座“貓町”,奠定了貓經濟的不斷上漲趨勢。當然最荒謬的,也是令貓迷頗為興奮的,是有一大批年輕貓迷希望可以把哆啦A夢或是凱蒂貓印在日本的鈔票上,替代那些他們並不熟悉的人。

在日語中還衍生出一些和貓相關的有趣新俗語,例如“給貓放鰹魚乾”,比喻無法安心;“小貓的金幣”是指送人所不瞭解的昂貴禮物是徒勞的;“想借貓的手”是在形容非常忙的樣子;“像一隻小貓”,是在比喻一個人總是不見人影;“謝絕魚的貓”是在說假裝拒絕喜歡的事物,內心窺視,表面拒絕,等等。

不過,日本並非貓的經濟專屬區,幾乎任何一隻貓都可以成為觸發話題的“噬元獸”。在YouTube上,每年發佈有近千萬條有關貓的視頻,它們的單個點擊量大多過萬,遠高於新聞、創意視頻等其他分類。根據CNN的統計,全球網絡上流傳著65萬億張以貓為主題的圖片,多年前曾經流行一時的“不爽貓”Grumpy Cat,“鑽紙盒貓”Maru至今仍經久不衰。杜莎夫人蠟像館曾宣佈為“不爽貓”製作蠟像,《紐約時報》也認為,貓文化才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任何有關貓的表情包都是無國界流傳的,在一輪接一輪的“造貓星運動”中,貓咪叫囂,各國的年輕人也是彼此呼應。雖然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太多的文藝作品,但是從幾年前,貓就開始佔據著中國互聯網上的流量。在微博和微信上,有關貓的話題閱讀量高達幾十億,幾乎是狗的十倍之多。

2017年10月14日,當一隻名叫樓樓的網紅貓病逝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龐大的“雲哀悼”,數十萬粉絲沉浸在悲痛,以及對貓主的謾罵指責中。如果你不知道這隻貓是誰,不妨翻查一下手機微信中的“貓表情”,就是那隻看起來圓滾滾,具有豐富的表情的中華田園黃虎斑。隨著樓樓返回到它的喵星球,網絡上的大量貓迷們也在生成一種嚴重的孤獨感。

這不過是中國網絡雲養貓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因為居住條件或是健康原因不能養貓,卻常常抱著手機在平臺、朋友圈裡關注各種貓咪的生活動態,這種“在線擼貓”的行為被統稱為“雲吸貓”或“雲養貓”。在龐大的網紅貓陣列中,“瓜皮”可以稱得上是樓樓之外的鼻祖了。這隻曾經的流浪貓自從被主人收養後,率先成名於豆瓣,後來主人特地為它開了微博,“瓜皮的ID醬”,以600萬粉絲稱霸微博。瓜皮的靈感其實來自日本的“貓叔”,貓叔是一隻日本田園貓,頭上常常頂著各種“裝飾”,無論主人如何給它凹造型,貓叔都會眯著眼睛,擺出一副“叔輩”的安逸與慈祥;“會說話的劉二豆”來自抖音,它是一隻白色折耳,扁扁的臉總是憨態可掬的萌狀,眼神裡偶爾流露出哀怨、委屈和一點憂傷;快手上還有一隻名叫松子的小奶貓,每天直播吧唧嘴吃小魚乾,在小視頻中,喵星人總是躺在沙發上前爪貪婪地握著食物,即便是這樣雷同的視頻,也會招來數十萬的粉絲圍觀,甚至有人留言,打開視頻只是為了得到聽覺上的滿足。

此外還冒出一大批網紅貓主,在B站的動物圈頻道,貓咪也幾乎佔據了絕對流量,一個名叫“花花與三貓”的up主,最近上傳了一條名為“B站第一隻吃帝王蟹的貓,人不如貓巔峰”的視頻,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對於人吃昂貴食材的視頻,彈幕中往往會聚集著很多惡意的評論,而換作貓吃,反而會招來一片讚歎與羨慕。

從小視頻開始流行時,“雲養貓族”很快成為了互聯網上最為普遍的群體分佈。隨著社會中“無孩”和“老齡”的逐漸蔓延,隨著人們適應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強,隨著實體社交的日漸式微,寵物生意幾近母嬰市場。這也推動著貓角色的轉變,曾經的那句“你養貓了嗎?”,也隨之變成了“你有貓嗎?”。

在一篇題為《中國貓奴擼貓簡史》的文章中作者寫道,除了金錢、房子和時間因素之外,年輕人熱衷養貓還跟一整代的心態有關。至於為什麼年輕人甘願成為貓奴,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貓的行為特徵符合青年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不打擾、不麻煩。

另一方面,年輕人還深信貓的情商中有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區域,甚至常常認為貓一直在“控制”著我們的思想與表達。年輕人也相信他們的情感中樞比成年人更加複雜敏感,喜歡把人類的性格特點賦予其他生物,網絡社交行為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給一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總之,貓是我們情感的某種延伸。

(實習生程格格、王雯清、張佳婧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大廚劉鵬的貓飯配方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1. 活蝦、三文魚、雞胸肉、蛤蜊、番茄、毛豆、玉米麵粉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2. 把熟雞肝打成泥,做成餃子餡,擠在麵餅上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3. 將煮熟的雞肝泥餃子上面澆上魚湯汁,熟毛豆和半熟的番茄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4. 把雞卵煮熟,擦出碎屑灑在菜上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5. 將三文魚打成泥,中間裹上煮熟的蝦肉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標題《我們與貓的情感問題》

文/黑麥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廚師劉鵬為朋友家的貓做了一頓豐盛的貓食(寶丁 攝)

於我們而言,貓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中,早到說不清年代。先是一雙眼睛,像剛被彈進洞的黑芯玻璃球,機警地盯著一個方向,一旦立定,眸子中央頃刻出現一個亮點,那是這種小生物讀取世界的方式。不一會兒,它們便會轉換情緒,從警惕、征服轉化成悠閒、無奈,內心中像是切換了一個文明的進程。我們終究搞不清楚,在貓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古代成語例如照貓畫虎、貓鼠同眠、貓噬鸚鵡中,可以依稀辨別出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貓的情感顧慮,那是一些形容體態與狡猾的特徵的字眼兒。後來貓的功能性被放大了,從以狸餌鼠、捉鼠拿貓到近代的捕鼠能手,似乎都在把它歸類為一個正面角色。現代形容詞中的可愛、小巧、溫順、靈巧、善變、好奇……幾乎無人再提,如今只剩得一個“萌”字。貓似乎成為“萌”的代言物種,不僅如此,它也幾乎成為了“網絡世界的第一生產力”。

貓是一種沒有年齡感的動物。即使是一隻年邁的老貓,也會保持著步履的優雅;小貓也偶有惺惺作態的老練。這是一種貓科動物獨有的身姿與美感,作為神祕和力量的象徵,貓科動物也常常被藝術家和作家們充當創作的主題,而據說古埃及人之所以擼貓,就是為了享受愛撫獅子的樂趣。

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動物。無論是流浪貓還是家貓,它們的出現時間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彷彿它總能猜透你的預期,而做出背道而馳的反應。這種毫無規律的作息與狀態,使貓與人的關係中也充滿一種曖昧。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英國當代藝術畫家蘇珊·赫伯特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

英國人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寫過一本《人類“吸貓”小史》,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作者毫不避諱地認為貓給我們的微妙控制中,夾雜著人類的病態與一廂情願,這種關係所折射出的空虛感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儘管如此,作者還是養了一隻名叫奇多的貓,這隻愛晒太陽的貓比它的主人更懶,卻格外討人喜歡,塔克認為,這正是生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所提出的“憐幼觸發特質”,指的是人類本能地喜愛圓乎乎的臉蛋、肉嘟嘟的雙頰、大腦門、大眼睛以及小鼻子,這是嬰兒的,或者說是孩子氣的臉頰。

此外,貓的冷漠還能給人一種它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因為它們很少表達個體情感,以不變應萬變的眼神中只是透露出一種堅定。事實上,作為自然界中的隱者,貓的交流能力或許從未進化,因為除了食物,它們和人一樣幾乎不需要有共生物種的存在,這或許就是貓們最具標誌性的冷漠臉的由來。

當然,貓也可以在一瞬間將呆萌和傲慢的姿態切換成極具攻擊性的捕獵者,但是在城市生活中,它們往往把這一特性隱藏得很深,只保留著敏感與直覺。或許在對待這一點殘存的野性的態度上,貓與我們很像。因此,在自然界中,唯獨與人類一起接近文明的,似乎也只有貓了。

貓到底解決了我們哪些情感問題

村上春樹是典型的“貓派作家”,他曾經說過自己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隻貓。

村上的生活始終沒有離開過貓,從窮苦的學生時代,那隻名叫彼得的貓便成為了他的讀書夥伴,直到畢業後結婚,和陽子開了咖啡店,仍用他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命名。內田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村上和自己的貓布齊午睡時,夢見了貓和他說日語,於是驚醒,等貓睡熟後告訴它,剛剛自己聽懂了它的話,只是那貓並不理睬,滿臉都是一副非常糟糕的表情。據說村上曾養過15只貓,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麒麟、布齊、卡米,他說這些貓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某隻貓出走了,心裡就會空蕩蕩的。的確,看到貓,就會感到一種安慰。

吳濤是《末代皇帝》中少年溥儀的扮演者,這個北京大男孩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四合院裡與鄰居們“合養”的貓的情景。“住在四合院裡常常能遇見貓,它們大多來自住在附近的街坊家裡。七八十年代,貓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個時候物質比今天匱乏很多,但是養貓的人也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小動物的去向,因為一到吃飯的時候,它們就會沒頭沒腦地從各個角落裡躥出來。”吳濤說,“我家那時候養的是一隻大橘,貓媽媽是隻三花,本來都是鄰居家的,後來溜達到我家落了戶,還生了一窩小貓,鄰居說我家有貓緣。”

吳濤從日本回到北京影視圈後,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事了,那會兒他搬到了麗都,生活變得忙碌起來了。某天在電梯裡,他遇到一位剛剛撿了只流浪貓的鄰居,見到這隻長毛大白格外地喜歡,於是就決心收養下來,因為總是出差,他就偶爾請鄰居來幫忙照看自己的貓。一次回京,吳濤推開門,看見有兩隻貓正在屋裡嬉鬧,一問才知道,是鄰居自作主張地“投其所好”,又撿回來一隻。

吳濤自己帶回家的第一隻貓名叫老崔,是一隻奶牛貓。這貓和小區裡的人混得臉熟,也常常觀摩大爺們在花園裡健身、聊天。有朋友搶先帶了這貓回家,沒多久便因為這貓的性格把它寄養在了寵物店。吳濤聽聞趕緊前往店裡,等到了才發現,老崔一動不動地趴在籠子裡,一問才知道,它剛跟一隻鬆獅狗打了起來,胯骨都被咬斷了。無奈,吳濤帶著貓去看病,路上還發現老崔的嘴裡少了半顆虎牙,他拍著老崔的腦袋心裡嘀咕著,估計你也是報了仇了。

老么本是吳濤準備收養的最後一隻貓,因排行第八而得名,那是他在拍攝現場遇見的一隻小貓。收工前兩天,他一邊吃著盒飯一邊對這貓說:“咱倆這幾天關係處得不錯,你要是真想跟我回家,明天我收工的時候你就來這兒找我,要不咱以後也見不著了。”說完這貓像聽明白了似的搖著尾巴走了。次日收工時,吳濤怎麼也見不到這隻貓了,心裡覺得沒緣分,叼著香菸提著包有點失落地往停車場走,到了停車的地方一抬頭,發現這貓竟然跑到這裡等他。

等老么落戶之後,吳濤看著家裡的8只貓偶爾為爭搶地盤相互叫囂,才意識到不能再養了,但是後來他還是和媳婦收留了一隻名叫陳明明的貓,至於還會不會有老十,他自己也不確定。吳濤說名貓繁殖對動物的傷害很大,所以自己只會養流浪貓,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野生的小傢伙都有各自的經歷,和人一樣的個性。他好像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貓,只是覺得兩口子從疲憊的工作現場回到家裡,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貓是靈感,也是永恆的創作話題。蘇珊·赫伯特(Susan Herbert)是英國當代藝術畫家,從90年代開始,她便把貓當作了創作主角。《藝術貓畫廊》是她繪製的第一本書,她把名畫中的人物,變成了充滿神祕色彩的貓,使這些舊日的形象得到了某種重生,其中最著名的幾幅當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以及《蒙娜麗莎貓》等等,這些畫作也成為了日後第一批在網絡上流傳的“貓畫”。後來,她又開始以貓為臉,創作人們熟悉的電影和戲劇,在那些經典的場景中,赫伯特讓貓重新詮釋出《流浪漢》中的卓別林、《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和赫伯特一樣,日本版畫藝術家西田忠重也是貓迷,他的一生幾乎只根據貓的主題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黑、白貓經常瞪著一雙烏溜溜的黑眼珠,顯得靈動。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和他養的19歲的黃貓(寶丁 攝)

彭磊是新褲子樂隊的主唱,他很少混圈,稱自己是宅男,他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家裡寫歌創作,常常在他家樓下可以聽到那把Gibson吉他發出的聲響。像很多男孩家裡的陳列一樣,他的工作間堆放著各種古怪的收藏,模擬磁帶機,整櫃的初代星戰玩具,當然,還有他自己畫的貓。這似乎對應了他喜歡貓的性格。

彭磊養過的貓和他一樣,似乎從不輕易表達自己。他從2000年開始養貓,從結婚到生娃,這些貓從來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彭磊從來沒有給貓起過名字,一家人也從不呼喚貓們,只為了方便好認,他按照貓的特徵起了花臉貓、小紋、黃貓,作為辨別的代號。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給貓賦予太多人的想法,只想試圖延續著貓自己的意識。

彭磊畢業於電影學院,拍過幾部獨立電影,那部《房間裡的舞蹈》的主角就是他曾經養過的花臉貓。他覺得冷酷又夢幻的城市,也許會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貓,年輕人在午夜的城市裡流浪,尋找他的敵人或是朋友,尋求一種慰藉或是製造一些不足掛齒的傷害。後來,彭磊把花臉貓化成一幅畫,掛在自家的客廳裡,試圖用這種方式懷念那個微小的靈魂。彭磊喜歡畫畫,他把小時候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鴨畫成了詭異的樣子,他說那是他們在中國長大、變老後的模樣,他覺得那是卡通人物陰暗、世俗的一面,就像每個人普通的和不堪的經歷。在這個系列裡,還有隻不諳世事的黑貓常常出現在畫中,和彭磊有點像。

貓是陪伴,也是一種治癒。在這次封面的主題徵稿中,我讀到了幾位老人的來信,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和貓之間的瑣事,不難看出,在今天的環境中,老人對寵物的情感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開始認同貓狗是家庭的成員,並且無時無刻不相互牽掛著。

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曾經拍攝過一組關於奶奶美佐緒和小白貓福丸的照片。在她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修飾,破舊的場景,極度簡樸的生活,構成奶奶和白貓的日常,他們彼此依偎、關照,過著有點清苦的恬靜生活,也治癒了不少讀者。故事發生在2004年,美佐緒老奶奶在自家倉庫裡發現了一窩小貓,她很奇怪貓媽媽去了哪裡,於是先把小貓們撿回了家。儘管細心照顧,但是這群小貓中只有一隻頑強地活了下來,奶奶給它起名叫福丸,希望它能健康順利地長大。幾年後,福丸長成了一隻大白貓,但兩隻眼睛顏色有所不同,據說那是患有耳疾的徵兆,不過奶奶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們只剩下用眼神與默契來交流情感。至此,福丸和奶奶形影不離,白天在地裡幹農活,到了晚上一起回家休息,雖然日子過得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2016年時,美代子在社交網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很抱歉一直和大家說“福丸很好”這樣的謊話,福丸其實已經和慢性腎衰竭對抗好幾年了,每天要吊兩次點滴,很痛苦,不過福丸的眼神很堅持地告訴我們想活下去,因此我們決定繼續治療。在福丸過世的前一天,家人準備為它輸液時它“喵”了一聲,彷彿在說治療已經足夠了。

離別的那天,福丸躺在一大片花瓣中,奶奶則在一旁凝望著福丸,和她最親密的夥伴告別。

我也養過幾只貓,第一隻是出國留學前養的,在信息不發達的那段時間,貓幾乎成了我的替代品,只可惜上一輩人只認貓是寵物,在我回來後不久,父母就將它送了人。我的第二隻貓是一個名叫官純的插畫師撿到的橘貓,我給它起名叫黑皮,因為那一年《瘋狂的石頭》剛剛上映。養了幾年,也許是生了倦,我把它寄養在父親的公司,因此不常相見。我此前從未想過貓對於人的依賴,只知道最後這貓因為腎病不治,換來一針安樂劑。臨別的那一晚,我很難忘記黑皮看我時的眼神,我確信我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最後一位朋友。又過去了很多年,一位朋友偶然間告訴我,貓的腎臟發病極有可能是心情不好所引起的,她的這句話,讓我在某個夏日的午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出來。

小說《繁花》中的一節,是我近幾年讀過關於人與貓最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在書裡,蓓蒂和阿婆曾為飼養小兔而爭執,當他們被時代逼上絕境時,金宇澄卻這樣寫道:見小貓叼了蓓蒂和阿婆,金魚和鯽魚,乘了上海夜風,一路往南走,到了黃浦江邊,兩條魚跳進水裡,岸邊船艏錨纜繩,三隻貓一動不動。筆墨不多,安靜的兔與幽幽的貓似乎都是死神的意象,這暗示著命運喧譁與上帝的不響,而那三隻作為死神使者的野貓,最終放過了處在巨大的空茫和惶惑中的少年蓓蒂與阿婆。

雲吸貓與“造貓星運動”

為什麼不是狗?毫無疑問的是,在至少20年前,狗才是當之無愧的正牌寵物,它的品種、血統甚至毛髮、步態都可以彰顯主人的地位與品味,不過越來越多的小型犬與家貓逐漸改變了這一格局。日本寵物食品協會曾有過這樣一個統計,2012~2016年日本寵物犬數量從1153萬隻持續下降到987萬隻,同期的貓數量則從953萬隻增長到984萬隻。也就是說,日本的寵物貓飼養數自1994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寵物狗。這個變化不只發生在亞洲,美國的養貓家庭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貓咪的總數量近一億隻,為全球最高,平均每三個美國人擁有一隻貓;在飼狗文化悠久的英國,寵物貓的數量也在幾年前超過了家犬;即便在視貓如害畜的澳大利亞,也有五分之一的家庭養貓,很多刷朋友圈、微博、Instagram的人漸漸發現,他們可以接連看到來自社交媒體上不同用戶晒出的貓照,卻很少再見到狗的蹤影了。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家貓較寵物狗更符合城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果粗算一筆賬,養狗需要耗費的財力和時間成本幾乎是貓的數倍,在空間和互動上,狗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與規律的陪伴,因此在預算少、空間小、時間緊張的條件下,選擇貓還是狗,就有了明顯的答案。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貓經濟氣候最早成形於日本,招財貓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江戶時代,一隻名叫小玉的貓咪住在沒落的東京豪德寺內,無意中的一個舉爪行為竟讓幾位東瀛武士躲過了雷雨。這個粗糙的歷史腳本讓貓在日本成為了一種祝福符號。“二戰”後,龐大的691萬的嬰兒潮在成長期格外缺失關愛,他們不得不在荒蕪的城市生活中尋找新的精神安慰,於是,很多作家、漫畫家開始注意到與他們處境相似的流浪貓世界。

從1974年誕生的凱蒂貓(Hello Kitty)到之後的哆啦A夢、《甜甜私房貓》和《夏目友人賬》中的貓咪老師;從《海邊的卡夫卡》裡聽普契尼歌劇的咪咪,到由貓主演的電視劇《貓侍》,日本的貓形象從單純的性格,發展到具有和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在日本,提到“貓貓經濟學”,很多人會想到關西和歌山縣一隻寄身在小車站雜貨店的名為小玉的雌性三花貓。2006年,因為線路虧損,電鐵公司社長藉助“吉祥物文化”,封小玉為站長,這隻貓隨著廣告的人氣積累而走紅,給當地帶來了數十億日元的旅遊收益。隨後,《巖合光昭的貓步走世界》熱播,瀨戶內海便興起了所謂貓奴巡禮聖地的六座“貓島”和一座“貓町”,奠定了貓經濟的不斷上漲趨勢。當然最荒謬的,也是令貓迷頗為興奮的,是有一大批年輕貓迷希望可以把哆啦A夢或是凱蒂貓印在日本的鈔票上,替代那些他們並不熟悉的人。

在日語中還衍生出一些和貓相關的有趣新俗語,例如“給貓放鰹魚乾”,比喻無法安心;“小貓的金幣”是指送人所不瞭解的昂貴禮物是徒勞的;“想借貓的手”是在形容非常忙的樣子;“像一隻小貓”,是在比喻一個人總是不見人影;“謝絕魚的貓”是在說假裝拒絕喜歡的事物,內心窺視,表面拒絕,等等。

不過,日本並非貓的經濟專屬區,幾乎任何一隻貓都可以成為觸發話題的“噬元獸”。在YouTube上,每年發佈有近千萬條有關貓的視頻,它們的單個點擊量大多過萬,遠高於新聞、創意視頻等其他分類。根據CNN的統計,全球網絡上流傳著65萬億張以貓為主題的圖片,多年前曾經流行一時的“不爽貓”Grumpy Cat,“鑽紙盒貓”Maru至今仍經久不衰。杜莎夫人蠟像館曾宣佈為“不爽貓”製作蠟像,《紐約時報》也認為,貓文化才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任何有關貓的表情包都是無國界流傳的,在一輪接一輪的“造貓星運動”中,貓咪叫囂,各國的年輕人也是彼此呼應。雖然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太多的文藝作品,但是從幾年前,貓就開始佔據著中國互聯網上的流量。在微博和微信上,有關貓的話題閱讀量高達幾十億,幾乎是狗的十倍之多。

2017年10月14日,當一隻名叫樓樓的網紅貓病逝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龐大的“雲哀悼”,數十萬粉絲沉浸在悲痛,以及對貓主的謾罵指責中。如果你不知道這隻貓是誰,不妨翻查一下手機微信中的“貓表情”,就是那隻看起來圓滾滾,具有豐富的表情的中華田園黃虎斑。隨著樓樓返回到它的喵星球,網絡上的大量貓迷們也在生成一種嚴重的孤獨感。

這不過是中國網絡雲養貓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因為居住條件或是健康原因不能養貓,卻常常抱著手機在平臺、朋友圈裡關注各種貓咪的生活動態,這種“在線擼貓”的行為被統稱為“雲吸貓”或“雲養貓”。在龐大的網紅貓陣列中,“瓜皮”可以稱得上是樓樓之外的鼻祖了。這隻曾經的流浪貓自從被主人收養後,率先成名於豆瓣,後來主人特地為它開了微博,“瓜皮的ID醬”,以600萬粉絲稱霸微博。瓜皮的靈感其實來自日本的“貓叔”,貓叔是一隻日本田園貓,頭上常常頂著各種“裝飾”,無論主人如何給它凹造型,貓叔都會眯著眼睛,擺出一副“叔輩”的安逸與慈祥;“會說話的劉二豆”來自抖音,它是一隻白色折耳,扁扁的臉總是憨態可掬的萌狀,眼神裡偶爾流露出哀怨、委屈和一點憂傷;快手上還有一隻名叫松子的小奶貓,每天直播吧唧嘴吃小魚乾,在小視頻中,喵星人總是躺在沙發上前爪貪婪地握著食物,即便是這樣雷同的視頻,也會招來數十萬的粉絲圍觀,甚至有人留言,打開視頻只是為了得到聽覺上的滿足。

此外還冒出一大批網紅貓主,在B站的動物圈頻道,貓咪也幾乎佔據了絕對流量,一個名叫“花花與三貓”的up主,最近上傳了一條名為“B站第一隻吃帝王蟹的貓,人不如貓巔峰”的視頻,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對於人吃昂貴食材的視頻,彈幕中往往會聚集著很多惡意的評論,而換作貓吃,反而會招來一片讚歎與羨慕。

從小視頻開始流行時,“雲養貓族”很快成為了互聯網上最為普遍的群體分佈。隨著社會中“無孩”和“老齡”的逐漸蔓延,隨著人們適應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強,隨著實體社交的日漸式微,寵物生意幾近母嬰市場。這也推動著貓角色的轉變,曾經的那句“你養貓了嗎?”,也隨之變成了“你有貓嗎?”。

在一篇題為《中國貓奴擼貓簡史》的文章中作者寫道,除了金錢、房子和時間因素之外,年輕人熱衷養貓還跟一整代的心態有關。至於為什麼年輕人甘願成為貓奴,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貓的行為特徵符合青年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不打擾、不麻煩。

另一方面,年輕人還深信貓的情商中有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情感區域,甚至常常認為貓一直在“控制”著我們的思想與表達。年輕人也相信他們的情感中樞比成年人更加複雜敏感,喜歡把人類的性格特點賦予其他生物,網絡社交行為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給一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總之,貓是我們情感的某種延伸。

(實習生程格格、王雯清、張佳婧對本專題亦有貢獻)

大廚劉鵬的貓飯配方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1. 活蝦、三文魚、雞胸肉、蛤蜊、番茄、毛豆、玉米麵粉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2. 把熟雞肝打成泥,做成餃子餡,擠在麵餅上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3. 將煮熟的雞肝泥餃子上面澆上魚湯汁,熟毛豆和半熟的番茄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4. 把雞卵煮熟,擦出碎屑灑在菜上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5. 將三文魚打成泥,中間裹上煮熟的蝦肉

從村上春樹到新褲子樂隊彭磊,為什麼都愛貓?貓到底能解決什麼情感問題?

6. 依據貓的大小,偏好,切成壽司狀的小段

(劉鵬是2016年亞洲廚師挑戰賽的冠軍廚師,以及《廚王爭霸》冠軍/本組圖片 寶丁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