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證:貓為什麼那麼孤冷?'

動物 北極熊 服裝 農業 怪怪mikang 2019-08-13
"
"
旁證:貓為什麼那麼孤冷?

對歷史事件的研究很難有直接證據,所以旁證和考據就是重要依據。基因技術的出現,讓歷史研究中的旁證更加堅實,很多從前打嘴仗的內容,現在變得無可爭議。這一系列我們介紹衣服、貓、狗、人的起源,就是利用了旁證。


網上有很多討論貓奴生活的內容,貓好像對人並不怎麼依賴,有的甚至把主人的家當成是臨時的落腳點,天氣暖和了就不辭而別。那些不離開家的貓也有很多不讓人抱,撫摸也不能太久。像主人上了一天班,打開家門,很少很少見到一隻貓熱情地撲上來。人們對它的好,被它當作理所應當。

但上節課我們已經嚴密地分析出,貓大約是在1萬年前被馴化的。那為什麼這麼久了,還是不能跟人建立起緊密的情感紐帶呢?

其實在人類馴化的所有動物中,貓確實屬於一個特例,因為像豬、牛、羊、雞、鴨、狗,它們要不就是能給人類提供蛋白質,要不就是能給人類提供動力,反正總有一個很實際的用處。唯獨是這個貓,好像並沒有給人類帶來什麼直接的好處,反而是我們要為它付出很多,鏟屎工這個職稱就是這麼來的。

貓在人類社會的位置

實際上,貓是這樣獲得自己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的。

一萬年前的穀倉給了老鼠機會,不誇張地估計,老鼠已經吃掉了人類糧食總產量的1/10,所以人類視老鼠為大敵。

而貓的祖先,非洲野貓又是這樣一種生物,它的體型不大,不是群居動物,像群居的食肉動物是可以通過協同作戰,捕捉比自己體型大很多的食草類動物的,非洲野貓不是,它是單獨行動的。所以對貓來說,老鼠那個尺寸的身材是剛剛好能做獵物的,所以哪兒的老鼠豐富,哪兒就有可能出現貓。

而野貓又是這樣一種生物,它雖然是純食肉類動物,但是體型對人類又幾乎沒有威脅,這個貓小小的身材沒法造成大規模的破壞,甚至連人類嬰兒都不在它的食譜裡。

而且當人類發現,它們主要的食物就是那些糟蹋糧食儲備的老鼠的時候,那就更不介意貓生活在他們周圍了。

於是,貓就成了一種可以在人類群落周圍得到足夠多好處,又能避免被人類集中獵殺的食肉性動物。

從我剛剛的描述,不知道你能不能體會出一種感覺,好像貓能夠成為人類的夥伴是因為它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且定位極準。

當然,這麼理解是錯的,這並不是貓主動找的,而是人類在農業社會出現之後,製造出來一個穩定的生存機會,它能給一個生物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和生存空間 。這個生存機會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生態位。

一個生態位就會有方方面面的限制,比如說同是食肉類動物,像加拿大北部的城市裡,現在也會在清晨發現有翻找人類垃圾箱、吃那些殘羹剩菜的北極熊,但是它們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人類馴化的對象。因為它雖然也是自給自足吃點垃圾,或者也能捕捉一些大老鼠,但是它對人類的威脅太大了,所以人類看到北極熊,下意識地就要把它們趕走,如果趕不走,就要把它們殺死。

所以貓正好是在各方面的限制條件中滿足了條件,佔據了這個由農業社會創造出來的生態位。

貓孤冷的原因

但是貓仍然很孤冷,因為自從非洲野貓起,它們就是獨居生活的,永遠都是獨來獨往。

而人類馴化的牛、馬、羊、狗,它們在野生物種的年代就是群居生活的,它們早就對擁擠的生活習以為常了,基本上生活對於它們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食物,有地方可待就夠了,生存空間狹窄一些這都不是問題,所以它們跟人住在一起也沒有障礙。

群居生活的動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鮮明的階層結構,這個結構規定了在食物出現了之後誰先吃、誰後吃,在隊伍行進當中誰打頭陣,在外敵入侵的時候誰首先出擊等規範。在這些群居動物裡,頭羊、頭牛、頭馬、頭狼,在馴化之後,這個頭領就都成為了人,於是從第一次它們誤以為人是它們的頭領之後,就開始對人產生了一種錯位的信任和服從,這種生活習性上的轉移最終也是它們對主人出現感情依賴的基礎。

這種信任跟依賴的原形就是頭領帶著團隊在艱苦環境下討生活的習性,這種習性不是能輕易丟掉的,因為它保證了這個物種在幾百萬年中一直存活到現在。

所以對這些已經被馴化的動物來說,人一旦全部消失,它們如果不能馬上找出一個頭領的候選人來,也許會在人消失後不久,因為其他的動物競爭而死去。

但貓是不一樣的, 貓跟人共同生活的生存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人一定存在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老鼠足夠多的基礎上。所以環境中始終沒有什麼壓力能讓貓一定要對人產生出依賴的情感。

所以我們甚至可以猜測,最早一批家貓只不過是當時那些膽子比較大的,不太介意在自己捕食的時候有人在旁邊看著的那麼一群非洲野貓。

所以說到這兒,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貓總是那麼孤冷了,因為它們的祖先是獨居動物,後來的環境也沒有出現讓它們表現出忠誠跟依賴的壓力。尤其是在現在,在到底是誰向誰獻媚這個問題上,雙方好像已經調了一個個兒,那今後就更難說貓會向著心繫主人這個方向演化了。

讓我們再回到一個關鍵問題上,那就是世界各地不都是有小型貓科動物嗎?世界各地不都有人遷徙之後形成的農業社會嗎?那為什麼全世界目前所有的貓都只有一個非洲野貓的祖先呢?

其實簡單地說是因為這一小撮非洲野貓佔得了先機,農業文明的火種最早在1萬年前出現在新月沃地,之後由那兒的人帶向了亞洲、歐洲。在早期農民出走的時候,那些剛剛習慣跟著人一起生活的野貓也隨著遷徙了,於是這些被馴化的非洲野貓的後代也先後佔據了每一片新區域中對應的生態位,非常有效地關閉了在那個新區域裡本土野貓被馴化的大門,這個機會已經失去了。

家貓單一起源的原因

假如真的有一種機制,讓非洲野貓沒有跟隨當時的農民遷徙的話,那其實到了現在,亞洲、非洲、美洲的小體型的本土的野貓,也一樣有機會佔據那個生態位,貓的祖先就有可能有很多很多了。但是可惜,當初非洲野貓已經佔得了先機。

現在尋找各大陸最早的貓,時間順序大約是這樣的,新月沃裡是在9500年前,巴基斯坦是在4000年前,埃及是在3600年前,希臘是在2500年前,歐洲中部跟亞洲大陸是在2000年前,美洲大陸證據不足,傳說最早是哥倫布帶過去的。

說到這兒,可能還是有些同學想問,貓現在的品種差異挺大的,難道家貓真的就是單一起源嗎?

關於寵物貓的育種專門有基因分析,國際貓協會現在認可的品種一共是58個,但通過基因分析可以發現,這58種貓,它們只在10幾個基因點位上有改變,而這些位點控制的基本就是毛色、毛的長短、髮質這些屬性,它們之間的差異不足以把它們分成 A、B、C、D 這些不同的物種。

這種差異之小,就跟中國人跟日本人的差異那麼小一樣。

而且即便是這些毛色上的差異,也僅僅是在1400年之後才出現的,也就是說在明朝之前,在文藝復興之前,全世界上所有的家貓大致都是非洲野貓那個樣子。

今天我們說到的科學思維就是生態位。

這個概念跟現代商業競爭下的環境中出現的機會也很像,公司跟企業不是非要在核心城市才能有的經營。作為比喻,像商業環境中的那些沼澤、沙漠,一樣有資源跟需求,把它們匹配在一起就是一種商業生存模式,就是一種生態位。

而一旦這種模式在那裡出現了之後,後來者,即便自身條件完全滿足,也很難跟第一個競爭了,這也是為什麼小米可以活,小辣椒、大米、大麥這些手機活不下去的其中一個原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