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朋友訴苦

這情境,讓我想起了我帶大寶那會,孩子睡眠淺,總要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還經常無故大哭,幾乎24小時粘著我……這跟我之前預想的孩子出生後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與預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慮就出現了,說真的,我也差點抑鬱。

這種情況,在我養育二寶的時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相對大寶,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嘗試著走進嬰兒的世界,去解讀她哭聲中蘊含的需求,調整養育方法,這樣,我和二寶都能享受到親密育兒帶來的愉悅和幸福。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指出: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裡,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

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裡叫“全能自戀”,說的是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動念,母親就會來餵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來安撫。”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決嬰兒哭鬧帶來的育兒焦慮,就要先走進嬰兒的世界,瞭解他們成長的內在規律,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體會養育的樂趣。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朋友訴苦

這情境,讓我想起了我帶大寶那會,孩子睡眠淺,總要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還經常無故大哭,幾乎24小時粘著我……這跟我之前預想的孩子出生後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與預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慮就出現了,說真的,我也差點抑鬱。

這種情況,在我養育二寶的時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相對大寶,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嘗試著走進嬰兒的世界,去解讀她哭聲中蘊含的需求,調整養育方法,這樣,我和二寶都能享受到親密育兒帶來的愉悅和幸福。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指出: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裡,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

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裡叫“全能自戀”,說的是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動念,母親就會來餵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來安撫。”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決嬰兒哭鬧帶來的育兒焦慮,就要先走進嬰兒的世界,瞭解他們成長的內在規律,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體會養育的樂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嬰兒世界裡,哭鬧有原因

哭鬧是嬰兒與世界的溝通方式,他們用哭鬧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食物、安慰或刺激。在出生後的幾周,幾乎所有嬰兒都會出現難以撫慰的煩躁期。大多數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嬰兒哭鬧的類型及前人的經驗來找原因。

  • 1.生理型需求:吃喝拉撒和神經系統發育

嬰兒通常因為生理需要而哭鬧,其中飢餓是最常見的原因,或是皮膚受到屎尿刺激,需要換尿褲了。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因為嬰兒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整,新生兒的哭鬧通常在最初幾周內不斷增加,約第6周時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減少。而且這種“規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育兒方式下都會出現。

另外,因為神經體統發育不同,有些嬰兒會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過大,心理學上把這種特質稱為“敏感”,這類嬰兒通常會讓父母覺得“難帶”。已有研究發現,嬰兒期有這種敏感特質的孩子,如果養育方式得當,他們反而更容易學業有成的社交達人。

  • 2.心理上需要:變化和情緒

父母們希望寶寶吃飽了就睡,醒了就如廣告裡的天使寶寶那般笑。但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只是一個基於本能的小動物,如果有讓他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哭鬧就是他發號施令的方式

他會不分白天黑夜,想哭就哭。因為嬰兒離開母親的羊水來到這個新世界,彷彿從混沌中初醒,他只能通過光線、父母的狀態等等來逐漸感知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晝夜規律。這種混沌狀態從出生開始,最少要持續兩個月

嬰兒的世界每個時刻都在變化。比如,可能今天你用了某個安撫方法讓寶寶哭鬧減少,但可能後天,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寶寶又會退化到之前的狀態。這種變化讓父母們措手不及,時常有受挫感。

父母需要從心底接受嬰兒總是在變化的現實,還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上:照顧嬰兒的情緒。

英國頂級心理治療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給父母們寫的育兒指導書《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指出:

父母們經常忽略寶寶嘗試用情緒跟他們交流的慾望。情緒交流是人的本能,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在嘗試情緒交流了。這種交流是超越語言的,它是一種節奏:傾聽、迴應,在互動中嘗試相互瞭解。

出生之後,寶寶的情緒交流能力會越來越強。高興的時候,寶寶會笑,手和腳會動來動去。生氣或者害怕的時候,他就會大哭。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朋友訴苦

這情境,讓我想起了我帶大寶那會,孩子睡眠淺,總要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還經常無故大哭,幾乎24小時粘著我……這跟我之前預想的孩子出生後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與預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慮就出現了,說真的,我也差點抑鬱。

這種情況,在我養育二寶的時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相對大寶,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嘗試著走進嬰兒的世界,去解讀她哭聲中蘊含的需求,調整養育方法,這樣,我和二寶都能享受到親密育兒帶來的愉悅和幸福。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指出: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裡,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

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裡叫“全能自戀”,說的是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動念,母親就會來餵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來安撫。”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決嬰兒哭鬧帶來的育兒焦慮,就要先走進嬰兒的世界,瞭解他們成長的內在規律,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體會養育的樂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嬰兒世界裡,哭鬧有原因

哭鬧是嬰兒與世界的溝通方式,他們用哭鬧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食物、安慰或刺激。在出生後的幾周,幾乎所有嬰兒都會出現難以撫慰的煩躁期。大多數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嬰兒哭鬧的類型及前人的經驗來找原因。

  • 1.生理型需求:吃喝拉撒和神經系統發育

嬰兒通常因為生理需要而哭鬧,其中飢餓是最常見的原因,或是皮膚受到屎尿刺激,需要換尿褲了。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因為嬰兒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整,新生兒的哭鬧通常在最初幾周內不斷增加,約第6周時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減少。而且這種“規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育兒方式下都會出現。

另外,因為神經體統發育不同,有些嬰兒會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過大,心理學上把這種特質稱為“敏感”,這類嬰兒通常會讓父母覺得“難帶”。已有研究發現,嬰兒期有這種敏感特質的孩子,如果養育方式得當,他們反而更容易學業有成的社交達人。

  • 2.心理上需要:變化和情緒

父母們希望寶寶吃飽了就睡,醒了就如廣告裡的天使寶寶那般笑。但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只是一個基於本能的小動物,如果有讓他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哭鬧就是他發號施令的方式

他會不分白天黑夜,想哭就哭。因為嬰兒離開母親的羊水來到這個新世界,彷彿從混沌中初醒,他只能通過光線、父母的狀態等等來逐漸感知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晝夜規律。這種混沌狀態從出生開始,最少要持續兩個月

嬰兒的世界每個時刻都在變化。比如,可能今天你用了某個安撫方法讓寶寶哭鬧減少,但可能後天,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寶寶又會退化到之前的狀態。這種變化讓父母們措手不及,時常有受挫感。

父母需要從心底接受嬰兒總是在變化的現實,還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上:照顧嬰兒的情緒。

英國頂級心理治療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給父母們寫的育兒指導書《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指出:

父母們經常忽略寶寶嘗試用情緒跟他們交流的慾望。情緒交流是人的本能,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在嘗試情緒交流了。這種交流是超越語言的,它是一種節奏:傾聽、迴應,在互動中嘗試相互瞭解。

出生之後,寶寶的情緒交流能力會越來越強。高興的時候,寶寶會笑,手和腳會動來動去。生氣或者害怕的時候,他就會大哭。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動畫片《頭腦特工隊》

奧斯卡金像獎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裡,就展示了嬰兒用情緒和父母交流的過程:

嬰兒剛出生,她的小腦袋裡出現了一個代表快樂的情緒小人樂樂。爸爸媽媽對著嬰兒笑,樂樂按下黃色的快樂按鈕,嬰兒馬上衝爸爸媽媽笑起來。突然,嬰兒哭了,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代表憂傷的情緒小人憂憂出現了,她按下了藍色的憂傷鍵。

嬰兒這種在外部環境刺激下產生某種情緒,然後引發想法,反饋給身體,做出行動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普魯奇克稱之為“情緒鏈”。這個過程可以分解成四個步驟:刺激、情緒、想法、行為。爸爸媽媽的微笑、外部環境的改變,都是一種刺激,讓寶寶產生了某種情緒,引發特定的行為。情緒鏈不斷重複,寶寶就會形成更穩定的情緒,然後逐步形成穩定的人格。

心理上的需求表明小嬰兒也會無聊和寂寞,這種情緒給他們帶來的不快就如同飢餓和脹氣同等程度的難受。

  • 3.病理的跡象:異常哭鬧

有時候,嬰兒的哭聲反應了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比如腦部有損傷和經歷過妊娠、分娩併發症的嬰兒,他們的哭聲更短。而發生常見的腸絞痛,會令新生兒持續發出尖銳刺耳的哭聲。雖然造成腸絞痛的原因尚未查明,對刺激反應強烈的嬰兒更容易出現腸絞痛症狀。 這些嬰兒哭鬧非常厲害,他們比其他嬰兒更難安撫。通常,嬰兒腸絞痛會在3~6個月時開始緩解。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朋友訴苦

這情境,讓我想起了我帶大寶那會,孩子睡眠淺,總要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還經常無故大哭,幾乎24小時粘著我……這跟我之前預想的孩子出生後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與預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慮就出現了,說真的,我也差點抑鬱。

這種情況,在我養育二寶的時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相對大寶,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嘗試著走進嬰兒的世界,去解讀她哭聲中蘊含的需求,調整養育方法,這樣,我和二寶都能享受到親密育兒帶來的愉悅和幸福。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指出: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裡,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

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裡叫“全能自戀”,說的是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動念,母親就會來餵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來安撫。”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決嬰兒哭鬧帶來的育兒焦慮,就要先走進嬰兒的世界,瞭解他們成長的內在規律,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體會養育的樂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嬰兒世界裡,哭鬧有原因

哭鬧是嬰兒與世界的溝通方式,他們用哭鬧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食物、安慰或刺激。在出生後的幾周,幾乎所有嬰兒都會出現難以撫慰的煩躁期。大多數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嬰兒哭鬧的類型及前人的經驗來找原因。

  • 1.生理型需求:吃喝拉撒和神經系統發育

嬰兒通常因為生理需要而哭鬧,其中飢餓是最常見的原因,或是皮膚受到屎尿刺激,需要換尿褲了。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因為嬰兒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整,新生兒的哭鬧通常在最初幾周內不斷增加,約第6周時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減少。而且這種“規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育兒方式下都會出現。

另外,因為神經體統發育不同,有些嬰兒會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過大,心理學上把這種特質稱為“敏感”,這類嬰兒通常會讓父母覺得“難帶”。已有研究發現,嬰兒期有這種敏感特質的孩子,如果養育方式得當,他們反而更容易學業有成的社交達人。

  • 2.心理上需要:變化和情緒

父母們希望寶寶吃飽了就睡,醒了就如廣告裡的天使寶寶那般笑。但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只是一個基於本能的小動物,如果有讓他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哭鬧就是他發號施令的方式

他會不分白天黑夜,想哭就哭。因為嬰兒離開母親的羊水來到這個新世界,彷彿從混沌中初醒,他只能通過光線、父母的狀態等等來逐漸感知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晝夜規律。這種混沌狀態從出生開始,最少要持續兩個月

嬰兒的世界每個時刻都在變化。比如,可能今天你用了某個安撫方法讓寶寶哭鬧減少,但可能後天,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寶寶又會退化到之前的狀態。這種變化讓父母們措手不及,時常有受挫感。

父母需要從心底接受嬰兒總是在變化的現實,還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上:照顧嬰兒的情緒。

英國頂級心理治療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給父母們寫的育兒指導書《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指出:

父母們經常忽略寶寶嘗試用情緒跟他們交流的慾望。情緒交流是人的本能,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在嘗試情緒交流了。這種交流是超越語言的,它是一種節奏:傾聽、迴應,在互動中嘗試相互瞭解。

出生之後,寶寶的情緒交流能力會越來越強。高興的時候,寶寶會笑,手和腳會動來動去。生氣或者害怕的時候,他就會大哭。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動畫片《頭腦特工隊》

奧斯卡金像獎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裡,就展示了嬰兒用情緒和父母交流的過程:

嬰兒剛出生,她的小腦袋裡出現了一個代表快樂的情緒小人樂樂。爸爸媽媽對著嬰兒笑,樂樂按下黃色的快樂按鈕,嬰兒馬上衝爸爸媽媽笑起來。突然,嬰兒哭了,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代表憂傷的情緒小人憂憂出現了,她按下了藍色的憂傷鍵。

嬰兒這種在外部環境刺激下產生某種情緒,然後引發想法,反饋給身體,做出行動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普魯奇克稱之為“情緒鏈”。這個過程可以分解成四個步驟:刺激、情緒、想法、行為。爸爸媽媽的微笑、外部環境的改變,都是一種刺激,讓寶寶產生了某種情緒,引發特定的行為。情緒鏈不斷重複,寶寶就會形成更穩定的情緒,然後逐步形成穩定的人格。

心理上的需求表明小嬰兒也會無聊和寂寞,這種情緒給他們帶來的不快就如同飢餓和脹氣同等程度的難受。

  • 3.病理的跡象:異常哭鬧

有時候,嬰兒的哭聲反應了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比如腦部有損傷和經歷過妊娠、分娩併發症的嬰兒,他們的哭聲更短。而發生常見的腸絞痛,會令新生兒持續發出尖銳刺耳的哭聲。雖然造成腸絞痛的原因尚未查明,對刺激反應強烈的嬰兒更容易出現腸絞痛症狀。 這些嬰兒哭鬧非常厲害,他們比其他嬰兒更難安撫。通常,嬰兒腸絞痛會在3~6個月時開始緩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看看嬰兒和父母的“較量”

  • 1.嬰兒的哭聲天然能使人產生不適感

嬰兒的哭聲幾乎能激起所有人強烈的喚醒和不適感。這種強烈的反應也許是人類身上先天設置好的程序,以保證嬰兒能夠得到生存所必需的照料和保護。

大多數父母會給哭鬧的嬰兒更多的照顧和敏感反應,但有時哭聲令人難以忍受或嬰兒太難安撫,會使父母陷於沮喪、怨恨和憤怒。甚至有過早產或病弱的嬰兒被壓力過大的父母虐待的案例發生,這些父母回憶說,嬰兒令人煩躁的尖銳哭聲是導致他們失控並傷害嬰兒的導火線。同時,這也是很多新手媽媽帶娃帶出了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 2.嬰兒的哭鬧和父母的預期不符

《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裡舉了一個例子:

新手媽媽卡西在寶寶剛出生那幾周,感到自己體力嚴重透支、心情極度低落。她說,覺得自己的整個生活都被剝奪了,沒辦法好好吃一頓飯,白天黑夜總在餵奶,總在抱著寶寶。半夜裡,寶寶發出巨大的哭聲,就像一個你不知道該怎麼關掉的鬧鐘。你強打精神爬起來,給他換上乾淨的尿片,喂好奶,抱著他安撫,哄他入睡,看他睡得香甜,你以為終於可以喘口氣了。這時候,他突然又哭了起來。那一刻,真讓人崩潰。

跟很多父母一樣,卡西也實驗了各種方法,試著解決問題,像是鼓勵父母不要立刻滿足寶寶需要的哭聲免疫法,或者讓寶寶生活更有規律的程序育兒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寶寶終於一晚上只醒一次了。可是卡西還沒睡兩天好覺,寶寶好像退化了一樣,又開始頻繁夜醒。

想到一切又要重來一遍,卡西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卡西的絕望也是眾多新手父母的絕望,這種絕望源於嬰兒的行為和父母的期望不同,父母以為做了某些事情,嬰兒就能給予特定的反饋,而實際上,嬰兒的行為自成一系,根本不按父母期望的劇本走。

所以在養育孩子之前,新手父母要了解嬰兒世界的規則,就算不能解除疲勞和焦慮,也一定能避免絕望和痛苦。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朋友訴苦

這情境,讓我想起了我帶大寶那會,孩子睡眠淺,總要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還經常無故大哭,幾乎24小時粘著我……這跟我之前預想的孩子出生後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與預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慮就出現了,說真的,我也差點抑鬱。

這種情況,在我養育二寶的時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相對大寶,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嘗試著走進嬰兒的世界,去解讀她哭聲中蘊含的需求,調整養育方法,這樣,我和二寶都能享受到親密育兒帶來的愉悅和幸福。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指出: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裡,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

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裡叫“全能自戀”,說的是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動念,母親就會來餵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來安撫。”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決嬰兒哭鬧帶來的育兒焦慮,就要先走進嬰兒的世界,瞭解他們成長的內在規律,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體會養育的樂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嬰兒世界裡,哭鬧有原因

哭鬧是嬰兒與世界的溝通方式,他們用哭鬧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食物、安慰或刺激。在出生後的幾周,幾乎所有嬰兒都會出現難以撫慰的煩躁期。大多數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嬰兒哭鬧的類型及前人的經驗來找原因。

  • 1.生理型需求:吃喝拉撒和神經系統發育

嬰兒通常因為生理需要而哭鬧,其中飢餓是最常見的原因,或是皮膚受到屎尿刺激,需要換尿褲了。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因為嬰兒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整,新生兒的哭鬧通常在最初幾周內不斷增加,約第6周時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減少。而且這種“規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育兒方式下都會出現。

另外,因為神經體統發育不同,有些嬰兒會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過大,心理學上把這種特質稱為“敏感”,這類嬰兒通常會讓父母覺得“難帶”。已有研究發現,嬰兒期有這種敏感特質的孩子,如果養育方式得當,他們反而更容易學業有成的社交達人。

  • 2.心理上需要:變化和情緒

父母們希望寶寶吃飽了就睡,醒了就如廣告裡的天使寶寶那般笑。但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只是一個基於本能的小動物,如果有讓他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哭鬧就是他發號施令的方式

他會不分白天黑夜,想哭就哭。因為嬰兒離開母親的羊水來到這個新世界,彷彿從混沌中初醒,他只能通過光線、父母的狀態等等來逐漸感知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晝夜規律。這種混沌狀態從出生開始,最少要持續兩個月

嬰兒的世界每個時刻都在變化。比如,可能今天你用了某個安撫方法讓寶寶哭鬧減少,但可能後天,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寶寶又會退化到之前的狀態。這種變化讓父母們措手不及,時常有受挫感。

父母需要從心底接受嬰兒總是在變化的現實,還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上:照顧嬰兒的情緒。

英國頂級心理治療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給父母們寫的育兒指導書《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指出:

父母們經常忽略寶寶嘗試用情緒跟他們交流的慾望。情緒交流是人的本能,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在嘗試情緒交流了。這種交流是超越語言的,它是一種節奏:傾聽、迴應,在互動中嘗試相互瞭解。

出生之後,寶寶的情緒交流能力會越來越強。高興的時候,寶寶會笑,手和腳會動來動去。生氣或者害怕的時候,他就會大哭。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動畫片《頭腦特工隊》

奧斯卡金像獎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裡,就展示了嬰兒用情緒和父母交流的過程:

嬰兒剛出生,她的小腦袋裡出現了一個代表快樂的情緒小人樂樂。爸爸媽媽對著嬰兒笑,樂樂按下黃色的快樂按鈕,嬰兒馬上衝爸爸媽媽笑起來。突然,嬰兒哭了,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代表憂傷的情緒小人憂憂出現了,她按下了藍色的憂傷鍵。

嬰兒這種在外部環境刺激下產生某種情緒,然後引發想法,反饋給身體,做出行動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普魯奇克稱之為“情緒鏈”。這個過程可以分解成四個步驟:刺激、情緒、想法、行為。爸爸媽媽的微笑、外部環境的改變,都是一種刺激,讓寶寶產生了某種情緒,引發特定的行為。情緒鏈不斷重複,寶寶就會形成更穩定的情緒,然後逐步形成穩定的人格。

心理上的需求表明小嬰兒也會無聊和寂寞,這種情緒給他們帶來的不快就如同飢餓和脹氣同等程度的難受。

  • 3.病理的跡象:異常哭鬧

有時候,嬰兒的哭聲反應了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比如腦部有損傷和經歷過妊娠、分娩併發症的嬰兒,他們的哭聲更短。而發生常見的腸絞痛,會令新生兒持續發出尖銳刺耳的哭聲。雖然造成腸絞痛的原因尚未查明,對刺激反應強烈的嬰兒更容易出現腸絞痛症狀。 這些嬰兒哭鬧非常厲害,他們比其他嬰兒更難安撫。通常,嬰兒腸絞痛會在3~6個月時開始緩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看看嬰兒和父母的“較量”

  • 1.嬰兒的哭聲天然能使人產生不適感

嬰兒的哭聲幾乎能激起所有人強烈的喚醒和不適感。這種強烈的反應也許是人類身上先天設置好的程序,以保證嬰兒能夠得到生存所必需的照料和保護。

大多數父母會給哭鬧的嬰兒更多的照顧和敏感反應,但有時哭聲令人難以忍受或嬰兒太難安撫,會使父母陷於沮喪、怨恨和憤怒。甚至有過早產或病弱的嬰兒被壓力過大的父母虐待的案例發生,這些父母回憶說,嬰兒令人煩躁的尖銳哭聲是導致他們失控並傷害嬰兒的導火線。同時,這也是很多新手媽媽帶娃帶出了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 2.嬰兒的哭鬧和父母的預期不符

《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裡舉了一個例子:

新手媽媽卡西在寶寶剛出生那幾周,感到自己體力嚴重透支、心情極度低落。她說,覺得自己的整個生活都被剝奪了,沒辦法好好吃一頓飯,白天黑夜總在餵奶,總在抱著寶寶。半夜裡,寶寶發出巨大的哭聲,就像一個你不知道該怎麼關掉的鬧鐘。你強打精神爬起來,給他換上乾淨的尿片,喂好奶,抱著他安撫,哄他入睡,看他睡得香甜,你以為終於可以喘口氣了。這時候,他突然又哭了起來。那一刻,真讓人崩潰。

跟很多父母一樣,卡西也實驗了各種方法,試著解決問題,像是鼓勵父母不要立刻滿足寶寶需要的哭聲免疫法,或者讓寶寶生活更有規律的程序育兒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寶寶終於一晚上只醒一次了。可是卡西還沒睡兩天好覺,寶寶好像退化了一樣,又開始頻繁夜醒。

想到一切又要重來一遍,卡西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卡西的絕望也是眾多新手父母的絕望,這種絕望源於嬰兒的行為和父母的期望不同,父母以為做了某些事情,嬰兒就能給予特定的反饋,而實際上,嬰兒的行為自成一系,根本不按父母期望的劇本走。

所以在養育孩子之前,新手父母要了解嬰兒世界的規則,就算不能解除疲勞和焦慮,也一定能避免絕望和痛苦。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 3.焦慮的父母給嬰兒傳遞了焦慮的情緒

父母在和嬰兒相處的時候,學會識別嬰兒的情緒很重要。這樣才能從嬰兒的哭聲中識別憤怒、恐懼、傷心等情緒表達,判斷嬰兒的需要並給予迴應。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意識到情緒是可以傳染的。看到寶寶笑,父母會自然地笑;父母笑的時候,寶寶也會笑著迴應。有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的心情很焦慮,寶寶也會焦躁不安;而寶寶不安,父母就會更焦慮。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能用盡各種方法都哄不好寶寶。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寶寶了。

所以,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嬰兒來說特別重要。特別是媽媽心態平和,更能讓寶寶感到安全。因為跟很多的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好像還沒準備好就降生了。嬰兒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坐起來;一歲左右才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生存本能會讓嬰兒習慣性地依賴媽媽,希望媽媽時刻在身邊保護他。媽媽情緒穩定,嬰兒就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 4.溫柔的迴應讓“難帶”的寶寶更優秀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1300多個嬰兒,特別研究了那些比同齡人更好動,更容易生氣,更愛哭的嬰兒。

他們發現,在嬰兒期,如果媽媽對他們迴應冷淡,或者孩子一哭就發脾氣,等這些嬰兒長大,上了小學之後,絕大多數會變成讓老師頭疼的、有各種不良行為的孩子;反過來,如果媽媽是溫柔的、積極迴應的,這些孩子就會變成班級裡的佼佼者,甚至比起那些原來“好帶”的孩子,他們的合作意識、自控能力和學術能力都會更強。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朋友訴苦

這情境,讓我想起了我帶大寶那會,孩子睡眠淺,總要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還經常無故大哭,幾乎24小時粘著我……這跟我之前預想的孩子出生後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與預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慮就出現了,說真的,我也差點抑鬱。

這種情況,在我養育二寶的時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相對大寶,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嘗試著走進嬰兒的世界,去解讀她哭聲中蘊含的需求,調整養育方法,這樣,我和二寶都能享受到親密育兒帶來的愉悅和幸福。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指出: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裡,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

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裡叫“全能自戀”,說的是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動念,母親就會來餵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來安撫。”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決嬰兒哭鬧帶來的育兒焦慮,就要先走進嬰兒的世界,瞭解他們成長的內在規律,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體會養育的樂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嬰兒世界裡,哭鬧有原因

哭鬧是嬰兒與世界的溝通方式,他們用哭鬧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食物、安慰或刺激。在出生後的幾周,幾乎所有嬰兒都會出現難以撫慰的煩躁期。大多數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嬰兒哭鬧的類型及前人的經驗來找原因。

  • 1.生理型需求:吃喝拉撒和神經系統發育

嬰兒通常因為生理需要而哭鬧,其中飢餓是最常見的原因,或是皮膚受到屎尿刺激,需要換尿褲了。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因為嬰兒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整,新生兒的哭鬧通常在最初幾周內不斷增加,約第6周時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減少。而且這種“規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育兒方式下都會出現。

另外,因為神經體統發育不同,有些嬰兒會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過大,心理學上把這種特質稱為“敏感”,這類嬰兒通常會讓父母覺得“難帶”。已有研究發現,嬰兒期有這種敏感特質的孩子,如果養育方式得當,他們反而更容易學業有成的社交達人。

  • 2.心理上需要:變化和情緒

父母們希望寶寶吃飽了就睡,醒了就如廣告裡的天使寶寶那般笑。但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只是一個基於本能的小動物,如果有讓他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哭鬧就是他發號施令的方式

他會不分白天黑夜,想哭就哭。因為嬰兒離開母親的羊水來到這個新世界,彷彿從混沌中初醒,他只能通過光線、父母的狀態等等來逐漸感知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晝夜規律。這種混沌狀態從出生開始,最少要持續兩個月

嬰兒的世界每個時刻都在變化。比如,可能今天你用了某個安撫方法讓寶寶哭鬧減少,但可能後天,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寶寶又會退化到之前的狀態。這種變化讓父母們措手不及,時常有受挫感。

父母需要從心底接受嬰兒總是在變化的現實,還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上:照顧嬰兒的情緒。

英國頂級心理治療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給父母們寫的育兒指導書《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指出:

父母們經常忽略寶寶嘗試用情緒跟他們交流的慾望。情緒交流是人的本能,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在嘗試情緒交流了。這種交流是超越語言的,它是一種節奏:傾聽、迴應,在互動中嘗試相互瞭解。

出生之後,寶寶的情緒交流能力會越來越強。高興的時候,寶寶會笑,手和腳會動來動去。生氣或者害怕的時候,他就會大哭。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動畫片《頭腦特工隊》

奧斯卡金像獎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裡,就展示了嬰兒用情緒和父母交流的過程:

嬰兒剛出生,她的小腦袋裡出現了一個代表快樂的情緒小人樂樂。爸爸媽媽對著嬰兒笑,樂樂按下黃色的快樂按鈕,嬰兒馬上衝爸爸媽媽笑起來。突然,嬰兒哭了,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代表憂傷的情緒小人憂憂出現了,她按下了藍色的憂傷鍵。

嬰兒這種在外部環境刺激下產生某種情緒,然後引發想法,反饋給身體,做出行動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普魯奇克稱之為“情緒鏈”。這個過程可以分解成四個步驟:刺激、情緒、想法、行為。爸爸媽媽的微笑、外部環境的改變,都是一種刺激,讓寶寶產生了某種情緒,引發特定的行為。情緒鏈不斷重複,寶寶就會形成更穩定的情緒,然後逐步形成穩定的人格。

心理上的需求表明小嬰兒也會無聊和寂寞,這種情緒給他們帶來的不快就如同飢餓和脹氣同等程度的難受。

  • 3.病理的跡象:異常哭鬧

有時候,嬰兒的哭聲反應了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比如腦部有損傷和經歷過妊娠、分娩併發症的嬰兒,他們的哭聲更短。而發生常見的腸絞痛,會令新生兒持續發出尖銳刺耳的哭聲。雖然造成腸絞痛的原因尚未查明,對刺激反應強烈的嬰兒更容易出現腸絞痛症狀。 這些嬰兒哭鬧非常厲害,他們比其他嬰兒更難安撫。通常,嬰兒腸絞痛會在3~6個月時開始緩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看看嬰兒和父母的“較量”

  • 1.嬰兒的哭聲天然能使人產生不適感

嬰兒的哭聲幾乎能激起所有人強烈的喚醒和不適感。這種強烈的反應也許是人類身上先天設置好的程序,以保證嬰兒能夠得到生存所必需的照料和保護。

大多數父母會給哭鬧的嬰兒更多的照顧和敏感反應,但有時哭聲令人難以忍受或嬰兒太難安撫,會使父母陷於沮喪、怨恨和憤怒。甚至有過早產或病弱的嬰兒被壓力過大的父母虐待的案例發生,這些父母回憶說,嬰兒令人煩躁的尖銳哭聲是導致他們失控並傷害嬰兒的導火線。同時,這也是很多新手媽媽帶娃帶出了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 2.嬰兒的哭鬧和父母的預期不符

《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裡舉了一個例子:

新手媽媽卡西在寶寶剛出生那幾周,感到自己體力嚴重透支、心情極度低落。她說,覺得自己的整個生活都被剝奪了,沒辦法好好吃一頓飯,白天黑夜總在餵奶,總在抱著寶寶。半夜裡,寶寶發出巨大的哭聲,就像一個你不知道該怎麼關掉的鬧鐘。你強打精神爬起來,給他換上乾淨的尿片,喂好奶,抱著他安撫,哄他入睡,看他睡得香甜,你以為終於可以喘口氣了。這時候,他突然又哭了起來。那一刻,真讓人崩潰。

跟很多父母一樣,卡西也實驗了各種方法,試著解決問題,像是鼓勵父母不要立刻滿足寶寶需要的哭聲免疫法,或者讓寶寶生活更有規律的程序育兒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寶寶終於一晚上只醒一次了。可是卡西還沒睡兩天好覺,寶寶好像退化了一樣,又開始頻繁夜醒。

想到一切又要重來一遍,卡西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卡西的絕望也是眾多新手父母的絕望,這種絕望源於嬰兒的行為和父母的期望不同,父母以為做了某些事情,嬰兒就能給予特定的反饋,而實際上,嬰兒的行為自成一系,根本不按父母期望的劇本走。

所以在養育孩子之前,新手父母要了解嬰兒世界的規則,就算不能解除疲勞和焦慮,也一定能避免絕望和痛苦。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 3.焦慮的父母給嬰兒傳遞了焦慮的情緒

父母在和嬰兒相處的時候,學會識別嬰兒的情緒很重要。這樣才能從嬰兒的哭聲中識別憤怒、恐懼、傷心等情緒表達,判斷嬰兒的需要並給予迴應。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意識到情緒是可以傳染的。看到寶寶笑,父母會自然地笑;父母笑的時候,寶寶也會笑著迴應。有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的心情很焦慮,寶寶也會焦躁不安;而寶寶不安,父母就會更焦慮。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能用盡各種方法都哄不好寶寶。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寶寶了。

所以,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嬰兒來說特別重要。特別是媽媽心態平和,更能讓寶寶感到安全。因為跟很多的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好像還沒準備好就降生了。嬰兒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坐起來;一歲左右才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生存本能會讓嬰兒習慣性地依賴媽媽,希望媽媽時刻在身邊保護他。媽媽情緒穩定,嬰兒就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 4.溫柔的迴應讓“難帶”的寶寶更優秀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1300多個嬰兒,特別研究了那些比同齡人更好動,更容易生氣,更愛哭的嬰兒。

他們發現,在嬰兒期,如果媽媽對他們迴應冷淡,或者孩子一哭就發脾氣,等這些嬰兒長大,上了小學之後,絕大多數會變成讓老師頭疼的、有各種不良行為的孩子;反過來,如果媽媽是溫柔的、積極迴應的,這些孩子就會變成班級裡的佼佼者,甚至比起那些原來“好帶”的孩子,他們的合作意識、自控能力和學術能力都會更強。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面對哭鬧的嬰兒,除了滿足其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排除病理性哭鬧外,我們可以根據嬰兒的成長規律,試試這些安撫法:

1.把嬰兒抱起,靠在肩上輕搖或走動。

這是身體接觸、直立姿勢與運動的結合,是最有效的安撫技巧,能使嬰兒進入安靜狀態。

2.用包被或柔軟的揹帶(巾)包起嬰兒。

這也叫“襁褓法”,把嬰兒舒適地包裹在毯子裡,限制其活動並給予更多的溫暖常常能安撫一個小嬰兒。同樣的,用柔軟的揹帶將孩子緊抱在母親(或父親)懷裡到處走動也可以安撫大多數的嬰兒。我有個朋友就是用這招搞定她家愛哭鬧的寶寶的,之後,她逢人就推薦買背巾。

3.給嬰兒一個安撫奶嘴。

吸吮幫助嬰兒控制自己的喚醒水平,使哭鬧的嬰兒安靜下來。

4.輕聲對嬰兒說話或播放有節奏的音樂。

聲音也有鬆馳作用,為嬰兒哼哼歌也能安撫他。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兒歌讓嬰兒安靜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外語兒歌的效果要比母語兒歌更好。

這是因為人腦有個節奏中樞,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節奏打拍子。另外,音樂旋律是有規律的,有些旋律會反覆重複,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猜測接下來的旋律是什麼。嬰兒也一樣,在節奏中樞的控制下,他們忙著打拍子、猜旋律,自然就不哭不鬧了。

5.把嬰兒放在嬰兒車中走動或搖籃、搖椅中搖動。

任何柔和、有節奏的運動都能幫助嬰兒安靜下來,進入夢鄉。搖籃、搖椅一向被認為是安撫嬰兒的好工具。本文開頭提到的我那對“新手父母”朋友,就在我的建議下給寶寶買了搖椅,現在寶寶的哭鬧情況已經有所改善。

6.給嬰兒做撫觸,用持續、輕柔的動作撫摸嬰兒的軀幹和四肢。

希拉‧奇津澤醫生在《啼哭的寶寶》一書中提到一些研究早產兒的資料:“這些研究證實了有較多肌膚接觸的早產兒哭得較少、體重增加更快、有較好的肌肉活動能力及更成熟的行為表現。”

7.結合上述方法中的幾種。

同時刺激嬰兒的幾種器官通常比只刺激一種更有效。

8.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效,就讓孩子哭一小段時間。

偶爾,嬰兒只是對被放下做出反應,幾分鐘後就會進入睡眠。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朋友訴苦

這情境,讓我想起了我帶大寶那會,孩子睡眠淺,總要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還經常無故大哭,幾乎24小時粘著我……這跟我之前預想的孩子出生後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與預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慮就出現了,說真的,我也差點抑鬱。

這種情況,在我養育二寶的時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相對大寶,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嘗試著走進嬰兒的世界,去解讀她哭聲中蘊含的需求,調整養育方法,這樣,我和二寶都能享受到親密育兒帶來的愉悅和幸福。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指出: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裡,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

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裡叫“全能自戀”,說的是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動念,母親就會來餵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來安撫。”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決嬰兒哭鬧帶來的育兒焦慮,就要先走進嬰兒的世界,瞭解他們成長的內在規律,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體會養育的樂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嬰兒世界裡,哭鬧有原因

哭鬧是嬰兒與世界的溝通方式,他們用哭鬧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食物、安慰或刺激。在出生後的幾周,幾乎所有嬰兒都會出現難以撫慰的煩躁期。大多數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嬰兒哭鬧的類型及前人的經驗來找原因。

  • 1.生理型需求:吃喝拉撒和神經系統發育

嬰兒通常因為生理需要而哭鬧,其中飢餓是最常見的原因,或是皮膚受到屎尿刺激,需要換尿褲了。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因為嬰兒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整,新生兒的哭鬧通常在最初幾周內不斷增加,約第6周時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減少。而且這種“規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育兒方式下都會出現。

另外,因為神經體統發育不同,有些嬰兒會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過大,心理學上把這種特質稱為“敏感”,這類嬰兒通常會讓父母覺得“難帶”。已有研究發現,嬰兒期有這種敏感特質的孩子,如果養育方式得當,他們反而更容易學業有成的社交達人。

  • 2.心理上需要:變化和情緒

父母們希望寶寶吃飽了就睡,醒了就如廣告裡的天使寶寶那般笑。但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只是一個基於本能的小動物,如果有讓他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哭鬧就是他發號施令的方式

他會不分白天黑夜,想哭就哭。因為嬰兒離開母親的羊水來到這個新世界,彷彿從混沌中初醒,他只能通過光線、父母的狀態等等來逐漸感知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晝夜規律。這種混沌狀態從出生開始,最少要持續兩個月

嬰兒的世界每個時刻都在變化。比如,可能今天你用了某個安撫方法讓寶寶哭鬧減少,但可能後天,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寶寶又會退化到之前的狀態。這種變化讓父母們措手不及,時常有受挫感。

父母需要從心底接受嬰兒總是在變化的現實,還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上:照顧嬰兒的情緒。

英國頂級心理治療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給父母們寫的育兒指導書《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指出:

父母們經常忽略寶寶嘗試用情緒跟他們交流的慾望。情緒交流是人的本能,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在嘗試情緒交流了。這種交流是超越語言的,它是一種節奏:傾聽、迴應,在互動中嘗試相互瞭解。

出生之後,寶寶的情緒交流能力會越來越強。高興的時候,寶寶會笑,手和腳會動來動去。生氣或者害怕的時候,他就會大哭。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動畫片《頭腦特工隊》

奧斯卡金像獎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裡,就展示了嬰兒用情緒和父母交流的過程:

嬰兒剛出生,她的小腦袋裡出現了一個代表快樂的情緒小人樂樂。爸爸媽媽對著嬰兒笑,樂樂按下黃色的快樂按鈕,嬰兒馬上衝爸爸媽媽笑起來。突然,嬰兒哭了,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代表憂傷的情緒小人憂憂出現了,她按下了藍色的憂傷鍵。

嬰兒這種在外部環境刺激下產生某種情緒,然後引發想法,反饋給身體,做出行動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普魯奇克稱之為“情緒鏈”。這個過程可以分解成四個步驟:刺激、情緒、想法、行為。爸爸媽媽的微笑、外部環境的改變,都是一種刺激,讓寶寶產生了某種情緒,引發特定的行為。情緒鏈不斷重複,寶寶就會形成更穩定的情緒,然後逐步形成穩定的人格。

心理上的需求表明小嬰兒也會無聊和寂寞,這種情緒給他們帶來的不快就如同飢餓和脹氣同等程度的難受。

  • 3.病理的跡象:異常哭鬧

有時候,嬰兒的哭聲反應了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比如腦部有損傷和經歷過妊娠、分娩併發症的嬰兒,他們的哭聲更短。而發生常見的腸絞痛,會令新生兒持續發出尖銳刺耳的哭聲。雖然造成腸絞痛的原因尚未查明,對刺激反應強烈的嬰兒更容易出現腸絞痛症狀。 這些嬰兒哭鬧非常厲害,他們比其他嬰兒更難安撫。通常,嬰兒腸絞痛會在3~6個月時開始緩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看看嬰兒和父母的“較量”

  • 1.嬰兒的哭聲天然能使人產生不適感

嬰兒的哭聲幾乎能激起所有人強烈的喚醒和不適感。這種強烈的反應也許是人類身上先天設置好的程序,以保證嬰兒能夠得到生存所必需的照料和保護。

大多數父母會給哭鬧的嬰兒更多的照顧和敏感反應,但有時哭聲令人難以忍受或嬰兒太難安撫,會使父母陷於沮喪、怨恨和憤怒。甚至有過早產或病弱的嬰兒被壓力過大的父母虐待的案例發生,這些父母回憶說,嬰兒令人煩躁的尖銳哭聲是導致他們失控並傷害嬰兒的導火線。同時,這也是很多新手媽媽帶娃帶出了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 2.嬰兒的哭鬧和父母的預期不符

《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裡舉了一個例子:

新手媽媽卡西在寶寶剛出生那幾周,感到自己體力嚴重透支、心情極度低落。她說,覺得自己的整個生活都被剝奪了,沒辦法好好吃一頓飯,白天黑夜總在餵奶,總在抱著寶寶。半夜裡,寶寶發出巨大的哭聲,就像一個你不知道該怎麼關掉的鬧鐘。你強打精神爬起來,給他換上乾淨的尿片,喂好奶,抱著他安撫,哄他入睡,看他睡得香甜,你以為終於可以喘口氣了。這時候,他突然又哭了起來。那一刻,真讓人崩潰。

跟很多父母一樣,卡西也實驗了各種方法,試著解決問題,像是鼓勵父母不要立刻滿足寶寶需要的哭聲免疫法,或者讓寶寶生活更有規律的程序育兒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寶寶終於一晚上只醒一次了。可是卡西還沒睡兩天好覺,寶寶好像退化了一樣,又開始頻繁夜醒。

想到一切又要重來一遍,卡西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卡西的絕望也是眾多新手父母的絕望,這種絕望源於嬰兒的行為和父母的期望不同,父母以為做了某些事情,嬰兒就能給予特定的反饋,而實際上,嬰兒的行為自成一系,根本不按父母期望的劇本走。

所以在養育孩子之前,新手父母要了解嬰兒世界的規則,就算不能解除疲勞和焦慮,也一定能避免絕望和痛苦。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 3.焦慮的父母給嬰兒傳遞了焦慮的情緒

父母在和嬰兒相處的時候,學會識別嬰兒的情緒很重要。這樣才能從嬰兒的哭聲中識別憤怒、恐懼、傷心等情緒表達,判斷嬰兒的需要並給予迴應。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意識到情緒是可以傳染的。看到寶寶笑,父母會自然地笑;父母笑的時候,寶寶也會笑著迴應。有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的心情很焦慮,寶寶也會焦躁不安;而寶寶不安,父母就會更焦慮。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能用盡各種方法都哄不好寶寶。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寶寶了。

所以,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嬰兒來說特別重要。特別是媽媽心態平和,更能讓寶寶感到安全。因為跟很多的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好像還沒準備好就降生了。嬰兒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坐起來;一歲左右才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生存本能會讓嬰兒習慣性地依賴媽媽,希望媽媽時刻在身邊保護他。媽媽情緒穩定,嬰兒就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 4.溫柔的迴應讓“難帶”的寶寶更優秀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1300多個嬰兒,特別研究了那些比同齡人更好動,更容易生氣,更愛哭的嬰兒。

他們發現,在嬰兒期,如果媽媽對他們迴應冷淡,或者孩子一哭就發脾氣,等這些嬰兒長大,上了小學之後,絕大多數會變成讓老師頭疼的、有各種不良行為的孩子;反過來,如果媽媽是溫柔的、積極迴應的,這些孩子就會變成班級裡的佼佼者,甚至比起那些原來“好帶”的孩子,他們的合作意識、自控能力和學術能力都會更強。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面對哭鬧的嬰兒,除了滿足其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排除病理性哭鬧外,我們可以根據嬰兒的成長規律,試試這些安撫法:

1.把嬰兒抱起,靠在肩上輕搖或走動。

這是身體接觸、直立姿勢與運動的結合,是最有效的安撫技巧,能使嬰兒進入安靜狀態。

2.用包被或柔軟的揹帶(巾)包起嬰兒。

這也叫“襁褓法”,把嬰兒舒適地包裹在毯子裡,限制其活動並給予更多的溫暖常常能安撫一個小嬰兒。同樣的,用柔軟的揹帶將孩子緊抱在母親(或父親)懷裡到處走動也可以安撫大多數的嬰兒。我有個朋友就是用這招搞定她家愛哭鬧的寶寶的,之後,她逢人就推薦買背巾。

3.給嬰兒一個安撫奶嘴。

吸吮幫助嬰兒控制自己的喚醒水平,使哭鬧的嬰兒安靜下來。

4.輕聲對嬰兒說話或播放有節奏的音樂。

聲音也有鬆馳作用,為嬰兒哼哼歌也能安撫他。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兒歌讓嬰兒安靜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外語兒歌的效果要比母語兒歌更好。

這是因為人腦有個節奏中樞,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節奏打拍子。另外,音樂旋律是有規律的,有些旋律會反覆重複,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猜測接下來的旋律是什麼。嬰兒也一樣,在節奏中樞的控制下,他們忙著打拍子、猜旋律,自然就不哭不鬧了。

5.把嬰兒放在嬰兒車中走動或搖籃、搖椅中搖動。

任何柔和、有節奏的運動都能幫助嬰兒安靜下來,進入夢鄉。搖籃、搖椅一向被認為是安撫嬰兒的好工具。本文開頭提到的我那對“新手父母”朋友,就在我的建議下給寶寶買了搖椅,現在寶寶的哭鬧情況已經有所改善。

6.給嬰兒做撫觸,用持續、輕柔的動作撫摸嬰兒的軀幹和四肢。

希拉‧奇津澤醫生在《啼哭的寶寶》一書中提到一些研究早產兒的資料:“這些研究證實了有較多肌膚接觸的早產兒哭得較少、體重增加更快、有較好的肌肉活動能力及更成熟的行為表現。”

7.結合上述方法中的幾種。

同時刺激嬰兒的幾種器官通常比只刺激一種更有效。

8.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效,就讓孩子哭一小段時間。

偶爾,嬰兒只是對被放下做出反應,幾分鐘後就會進入睡眠。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根據西爾斯醫生的觀察,大多數嬰兒在哭鬧之前都會出現某些特定的行為,只要母親響應這些行為,孩子便沒有哭鬧的需要了。父母積極迴應孩子,鼓勵較大的嬰兒通過更成熟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手勢和聲音,這樣能教他們學會如何有效溝通,讓嬰兒瞭解到並不需要哭也能使需求得到滿足,就會哭得少了。

經常哭鬧的嬰兒確實讓人心生煩躁,但這種嬰兒卻是最需要我們去呵護的。如果您有個愛哭鬧的寶寶,養育的艱難彷彿使時間停滯不前,但接下來,當寶寶會爬、蹣跚走路,笑著叫您“媽媽/爸爸”時,您會感嘆時光飛逝。

"

上個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員。在這對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給他們打“預防針”: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並不如想象中好帶

在醫院時,這寶寶堪稱“天使寶寶”,睡得多,哭鬧少。誰知回家後就大變樣,白天夜裡總是哭鬧,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帶著寶寶上醫院,醫生檢查後卻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說:“帶孩子帶得要絕望了……”

家中月嫂說:“這孩子好難帶。”

新手媽媽說:“孩子一哭就幾個鍾,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鬱症了……”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朋友訴苦

這情境,讓我想起了我帶大寶那會,孩子睡眠淺,總要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還經常無故大哭,幾乎24小時粘著我……這跟我之前預想的孩子出生後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與預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慮就出現了,說真的,我也差點抑鬱。

這種情況,在我養育二寶的時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相對大寶,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嘗試著走進嬰兒的世界,去解讀她哭聲中蘊含的需求,調整養育方法,這樣,我和二寶都能享受到親密育兒帶來的愉悅和幸福。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指出: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裡,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

這種現象,在精神分析裡叫“全能自戀”,說的是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動念,母親就會來餵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來安撫。”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決嬰兒哭鬧帶來的育兒焦慮,就要先走進嬰兒的世界,瞭解他們成長的內在規律,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體會養育的樂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嬰兒世界裡,哭鬧有原因

哭鬧是嬰兒與世界的溝通方式,他們用哭鬧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食物、安慰或刺激。在出生後的幾周,幾乎所有嬰兒都會出現難以撫慰的煩躁期。大多數時候,父母可以根據嬰兒哭鬧的類型及前人的經驗來找原因。

  • 1.生理型需求:吃喝拉撒和神經系統發育

嬰兒通常因為生理需要而哭鬧,其中飢餓是最常見的原因,或是皮膚受到屎尿刺激,需要換尿褲了。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因為嬰兒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整,新生兒的哭鬧通常在最初幾周內不斷增加,約第6周時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減少。而且這種“規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育兒方式下都會出現。

另外,因為神經體統發育不同,有些嬰兒會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過大,心理學上把這種特質稱為“敏感”,這類嬰兒通常會讓父母覺得“難帶”。已有研究發現,嬰兒期有這種敏感特質的孩子,如果養育方式得當,他們反而更容易學業有成的社交達人。

  • 2.心理上需要:變化和情緒

父母們希望寶寶吃飽了就睡,醒了就如廣告裡的天使寶寶那般笑。但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只是一個基於本能的小動物,如果有讓他感覺不對勁的地方,哭鬧就是他發號施令的方式

他會不分白天黑夜,想哭就哭。因為嬰兒離開母親的羊水來到這個新世界,彷彿從混沌中初醒,他只能通過光線、父母的狀態等等來逐漸感知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晝夜規律。這種混沌狀態從出生開始,最少要持續兩個月

嬰兒的世界每個時刻都在變化。比如,可能今天你用了某個安撫方法讓寶寶哭鬧減少,但可能後天,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寶寶又會退化到之前的狀態。這種變化讓父母們措手不及,時常有受挫感。

父母需要從心底接受嬰兒總是在變化的現實,還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上:照顧嬰兒的情緒。

英國頂級心理治療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給父母們寫的育兒指導書《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指出:

父母們經常忽略寶寶嘗試用情緒跟他們交流的慾望。情緒交流是人的本能,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在嘗試情緒交流了。這種交流是超越語言的,它是一種節奏:傾聽、迴應,在互動中嘗試相互瞭解。

出生之後,寶寶的情緒交流能力會越來越強。高興的時候,寶寶會笑,手和腳會動來動去。生氣或者害怕的時候,他就會大哭。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動畫片《頭腦特工隊》

奧斯卡金像獎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裡,就展示了嬰兒用情緒和父母交流的過程:

嬰兒剛出生,她的小腦袋裡出現了一個代表快樂的情緒小人樂樂。爸爸媽媽對著嬰兒笑,樂樂按下黃色的快樂按鈕,嬰兒馬上衝爸爸媽媽笑起來。突然,嬰兒哭了,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代表憂傷的情緒小人憂憂出現了,她按下了藍色的憂傷鍵。

嬰兒這種在外部環境刺激下產生某種情緒,然後引發想法,反饋給身體,做出行動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普魯奇克稱之為“情緒鏈”。這個過程可以分解成四個步驟:刺激、情緒、想法、行為。爸爸媽媽的微笑、外部環境的改變,都是一種刺激,讓寶寶產生了某種情緒,引發特定的行為。情緒鏈不斷重複,寶寶就會形成更穩定的情緒,然後逐步形成穩定的人格。

心理上的需求表明小嬰兒也會無聊和寂寞,這種情緒給他們帶來的不快就如同飢餓和脹氣同等程度的難受。

  • 3.病理的跡象:異常哭鬧

有時候,嬰兒的哭聲反應了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比如腦部有損傷和經歷過妊娠、分娩併發症的嬰兒,他們的哭聲更短。而發生常見的腸絞痛,會令新生兒持續發出尖銳刺耳的哭聲。雖然造成腸絞痛的原因尚未查明,對刺激反應強烈的嬰兒更容易出現腸絞痛症狀。 這些嬰兒哭鬧非常厲害,他們比其他嬰兒更難安撫。通常,嬰兒腸絞痛會在3~6個月時開始緩解。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看看嬰兒和父母的“較量”

  • 1.嬰兒的哭聲天然能使人產生不適感

嬰兒的哭聲幾乎能激起所有人強烈的喚醒和不適感。這種強烈的反應也許是人類身上先天設置好的程序,以保證嬰兒能夠得到生存所必需的照料和保護。

大多數父母會給哭鬧的嬰兒更多的照顧和敏感反應,但有時哭聲令人難以忍受或嬰兒太難安撫,會使父母陷於沮喪、怨恨和憤怒。甚至有過早產或病弱的嬰兒被壓力過大的父母虐待的案例發生,這些父母回憶說,嬰兒令人煩躁的尖銳哭聲是導致他們失控並傷害嬰兒的導火線。同時,這也是很多新手媽媽帶娃帶出了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 2.嬰兒的哭鬧和父母的預期不符

《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裡舉了一個例子:

新手媽媽卡西在寶寶剛出生那幾周,感到自己體力嚴重透支、心情極度低落。她說,覺得自己的整個生活都被剝奪了,沒辦法好好吃一頓飯,白天黑夜總在餵奶,總在抱著寶寶。半夜裡,寶寶發出巨大的哭聲,就像一個你不知道該怎麼關掉的鬧鐘。你強打精神爬起來,給他換上乾淨的尿片,喂好奶,抱著他安撫,哄他入睡,看他睡得香甜,你以為終於可以喘口氣了。這時候,他突然又哭了起來。那一刻,真讓人崩潰。

跟很多父母一樣,卡西也實驗了各種方法,試著解決問題,像是鼓勵父母不要立刻滿足寶寶需要的哭聲免疫法,或者讓寶寶生活更有規律的程序育兒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寶寶終於一晚上只醒一次了。可是卡西還沒睡兩天好覺,寶寶好像退化了一樣,又開始頻繁夜醒。

想到一切又要重來一遍,卡西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卡西的絕望也是眾多新手父母的絕望,這種絕望源於嬰兒的行為和父母的期望不同,父母以為做了某些事情,嬰兒就能給予特定的反饋,而實際上,嬰兒的行為自成一系,根本不按父母期望的劇本走。

所以在養育孩子之前,新手父母要了解嬰兒世界的規則,就算不能解除疲勞和焦慮,也一定能避免絕望和痛苦。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 3.焦慮的父母給嬰兒傳遞了焦慮的情緒

父母在和嬰兒相處的時候,學會識別嬰兒的情緒很重要。這樣才能從嬰兒的哭聲中識別憤怒、恐懼、傷心等情緒表達,判斷嬰兒的需要並給予迴應。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意識到情緒是可以傳染的。看到寶寶笑,父母會自然地笑;父母笑的時候,寶寶也會笑著迴應。有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的心情很焦慮,寶寶也會焦躁不安;而寶寶不安,父母就會更焦慮。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能用盡各種方法都哄不好寶寶。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寶寶了。

所以,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嬰兒來說特別重要。特別是媽媽心態平和,更能讓寶寶感到安全。因為跟很多的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好像還沒準備好就降生了。嬰兒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坐起來;一歲左右才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生存本能會讓嬰兒習慣性地依賴媽媽,希望媽媽時刻在身邊保護他。媽媽情緒穩定,嬰兒就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 4.溫柔的迴應讓“難帶”的寶寶更優秀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1300多個嬰兒,特別研究了那些比同齡人更好動,更容易生氣,更愛哭的嬰兒。

他們發現,在嬰兒期,如果媽媽對他們迴應冷淡,或者孩子一哭就發脾氣,等這些嬰兒長大,上了小學之後,絕大多數會變成讓老師頭疼的、有各種不良行為的孩子;反過來,如果媽媽是溫柔的、積極迴應的,這些孩子就會變成班級裡的佼佼者,甚至比起那些原來“好帶”的孩子,他們的合作意識、自控能力和學術能力都會更強。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面對哭鬧的嬰兒,除了滿足其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排除病理性哭鬧外,我們可以根據嬰兒的成長規律,試試這些安撫法:

1.把嬰兒抱起,靠在肩上輕搖或走動。

這是身體接觸、直立姿勢與運動的結合,是最有效的安撫技巧,能使嬰兒進入安靜狀態。

2.用包被或柔軟的揹帶(巾)包起嬰兒。

這也叫“襁褓法”,把嬰兒舒適地包裹在毯子裡,限制其活動並給予更多的溫暖常常能安撫一個小嬰兒。同樣的,用柔軟的揹帶將孩子緊抱在母親(或父親)懷裡到處走動也可以安撫大多數的嬰兒。我有個朋友就是用這招搞定她家愛哭鬧的寶寶的,之後,她逢人就推薦買背巾。

3.給嬰兒一個安撫奶嘴。

吸吮幫助嬰兒控制自己的喚醒水平,使哭鬧的嬰兒安靜下來。

4.輕聲對嬰兒說話或播放有節奏的音樂。

聲音也有鬆馳作用,為嬰兒哼哼歌也能安撫他。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兒歌讓嬰兒安靜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外語兒歌的效果要比母語兒歌更好。

這是因為人腦有個節奏中樞,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節奏打拍子。另外,音樂旋律是有規律的,有些旋律會反覆重複,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猜測接下來的旋律是什麼。嬰兒也一樣,在節奏中樞的控制下,他們忙著打拍子、猜旋律,自然就不哭不鬧了。

5.把嬰兒放在嬰兒車中走動或搖籃、搖椅中搖動。

任何柔和、有節奏的運動都能幫助嬰兒安靜下來,進入夢鄉。搖籃、搖椅一向被認為是安撫嬰兒的好工具。本文開頭提到的我那對“新手父母”朋友,就在我的建議下給寶寶買了搖椅,現在寶寶的哭鬧情況已經有所改善。

6.給嬰兒做撫觸,用持續、輕柔的動作撫摸嬰兒的軀幹和四肢。

希拉‧奇津澤醫生在《啼哭的寶寶》一書中提到一些研究早產兒的資料:“這些研究證實了有較多肌膚接觸的早產兒哭得較少、體重增加更快、有較好的肌肉活動能力及更成熟的行為表現。”

7.結合上述方法中的幾種。

同時刺激嬰兒的幾種器官通常比只刺激一種更有效。

8.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效,就讓孩子哭一小段時間。

偶爾,嬰兒只是對被放下做出反應,幾分鐘後就會進入睡眠。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根據西爾斯醫生的觀察,大多數嬰兒在哭鬧之前都會出現某些特定的行為,只要母親響應這些行為,孩子便沒有哭鬧的需要了。父母積極迴應孩子,鼓勵較大的嬰兒通過更成熟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手勢和聲音,這樣能教他們學會如何有效溝通,讓嬰兒瞭解到並不需要哭也能使需求得到滿足,就會哭得少了。

經常哭鬧的嬰兒確實讓人心生煩躁,但這種嬰兒卻是最需要我們去呵護的。如果您有個愛哭鬧的寶寶,養育的艱難彷彿使時間停滯不前,但接下來,當寶寶會爬、蹣跚走路,笑著叫您“媽媽/爸爸”時,您會感嘆時光飛逝。

“寶寶一直哭,我都要抑鬱了”心理學家:嬰兒情緒鏈影響人格發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