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這樣養,分享給你

我的孩子這樣養,分享給你

照片來自網絡

養兒育女,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孩子生下後,家長們最關心的是什麼?神童還是健康?我以為,健康為第一要素。新生兒和小嬰兒時期,健康的孩子,就是老天爺最大的恩賜。

“要得小兒安,長帶三分飢和寒”。這話很有道理。現在條件好了,寶寶反而不好帶,為什麼,吃太多穿太多了。科學育兒三十年來有了很多觀念變化。上輩們養育孩子,用的是幾千年積累的經驗。今天養育孩子,有時候我覺得是生產線上的產品,幾點該怎樣,到多大月齡該怎樣等。這樣做錯了嗎?就是忘了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這個點。孩子在共性之外有自己的特性,每個孩子都有。尋找到自家孩子的特性並加以用心,才有可能使孩子成為獨一無二。

寶寶出生四五天,出院回家。我儘可能不讓寶寶吃得過飽,減少吐奶風險。寶寶的衣服,比成人少穿一件。我沒給寶寶打包,便於寶寶能保持最舒服的姿勢,施展開手腳活動。我每天必做的事情,給她上下午各洗一次澡。在母體,寶寶一直生活在羊水裡,對水,天生喜歡。每次洗澡,寶寶都非常開心。躲在衣服裡的小手出來了,忙不迭地往嘴裡塞。洗澡的過程,是和寶寶交流的過程。我通常一邊用水輕拍在寶寶前胸後背,一邊告訴她,我們洗澡了,好開心。

寶寶舒服了,寶媽自然開心。穿好小內衣,沿著脊柱給寶寶輕輕按摩一遍,有增強免疫力的功能。過了新生兒期,可以逐步增加按摩區域,小胳膊小腿,都按摩,寶寶會很開心。到三個月左右,她會期待你的按摩,手腳有意識地配合。按摩結束,趕緊給有點疲乏的寶寶吃奶。寶寶更加開心。她亮晶晶的眼睛看著你,你可千萬不要看手機,要看著寶寶,和她說話。告訴她,吃飽飯,快快長。

寶寶醒了哭鬧了要不要抱?我的經驗是,只要寶寶需要,就滿足。整天躺著,寶寶只能看到天花板一個平面,抱起來轉悠,她看到了立體的世界。單調的天花板,再不能滿足寶寶的好奇心,所以被抱的孩子,醒了就哭,提醒媽媽過來抱抱。這是寶寶智慧發育的好消息。如果無動於衷,就糟糕了。請寶媽及家人長輩們不要嫌煩,寶寶要求被抱的時間不會太長。如果不抱她,其實很可惜。抱著她,抱起一個柔軟的小生命,多神奇啊。她一天天長大,每天都有變化,對世界的探求越來越多。母親就是她最好的老師。告訴她的一切,她都會記得。抱著她交流,比放在搖籃裡和她說話,好了千百倍。

每天洗澡、做操、交流,有利寶寶身心健康。兩三個月後,可以和她念兒歌玩了。再大點,可以有意識告訴她前後左右等方位。至少教寶寶分辨左右。每天洗手時,順便說先洗哪邊後洗哪邊即可。讓寶寶分辨色彩,回家便開始了。寶寶小床上方,掛上不同色彩的鮮豔玩具。每次抱起寶寶和放下寶寶的同時,告訴她一遍,寶寶會很有興趣地聽和看。為促進寶寶的感覺發育,我們尋找到各種幾何圖形的小玩具,讓寶寶抓握。圓形方形三角形等,都有。多次感知後,聰明的寶寶,自己可以按照指令找出來。不要小看寶寶。一週歲內的孩子,腦袋像海綿,所有的知識,都無條件吸收,並能很快在實際中運用。

節奏鮮明的小兒歌,每天不停。出院回家就開始念給她聽。念之前,告訴她兒歌的名字。每天重複,順序不變。時間長了,寶寶會要求你按順序念。這些訓練很有用,不要刻意,隨時隨地進行。半歲後的寶寶,可以到大自然裡學習新知識了。告訴她,什麼是樹,什麼是花;什麼是小鳥、車子、行人等。以後每次出門,她會不停示意,希望你告訴她更多新東西。寶媽寶爸不可吝嗇,光顧著兩人交流,忽略寶寶。要讓寶寶有主角感覺,成為被關注的重中之重。

一年內的寶寶,父母的鼓勵與賞識,會提升她未來的自信和待人接物的能力。每一件看到的東西,都告訴她。交流越多,寶寶越興奮,求知慾越強。良性循環模式開啟了,寶寶學習了知識,父母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要說你養育了寶寶,是寶寶帶著你一起成長。寶寶可能不會用語言表達。哭、笑、哼哼、手指等動作表情,全部有含義。和寶寶交流多了,自然掌握了寶寶的心理和狀態。要求被滿足的寶寶,不愛哭鬧,喜歡玩耍與大聲歡笑。

抱累了,放下。告訴她,聽音樂時間到了。養成躺著聽音樂的習慣,時間長了便能催眠。同樣的音樂讓她入夢,不要換來換去。小時候抱得多的孩子,過了半歲就會自己玩,不纏人。反之,小時候抱得少,到一週歲左右會變得非常纏人。事物是平衡的,每個孩子最終抱在手中的時間差不多,就看家長願意選擇主動與寶寶互動,還是無奈地被動接受。我個人以為,小寶寶多抱抱,有利親子關係。

這次先分享到這裡。如有需要,再寫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