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滏陽河是邯鄲的河,因為滏陽河發源於邯鄲,又從邯鄲流向大海。滏陽河通向大海一路輕鬆,順著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出市區至永年,經曲周,在雞澤縣吳官營鄉東於口村出進入邢臺縣境,再經衡水,在滄州獻縣與子牙河匯聚,到達天津,最後將邯鄲的一河春水匯入茫茫大海。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橋樑往往是水運和陸運的交匯之地,也是人氣和財氣匯聚的焦點。在缺少大型建築的古代,橋樑是一座城鎮最重要的標誌,它凝聚著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滏陽河流經磁縣繞城而過,至今留有三座古石橋見證了磁縣歷史的變遷。

南關大石橋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南關大石橋為磁州城南關的象徵,每逢中秋佳節,皓月當空,形若長虹,橫臥波上,月光灌滿橋孔,天上明月,地上滏水,嫦娥弄波,靜影沉壁,天上人間,如臨仙境,憑欄一望,銀光長流。此情此景被譽為“滏橋秋月”,列為古“磁州八景”之一。

▼▼▼

《磁州志》這樣描述“滏橋秋月”:在城南滏陽河上,橋如長虹臥波,氣勢雄偉。每當月圓之時,皓月當空,水中有月,月浮於水。靜時如靜影沉璧,動時如嫦娥弄波,波光粼粼,與滏陽橋共同構成一副美妙的圖畫。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康熙《磁州志》八景圖《滏橋秋月》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康熙《磁州志》地輿圖

▼▼▼

“南關大石橋”在磁州城南關滏陽河上,又叫偃月橋。

該橋始建年代不詳,據《磁州志》載:“橋在州城南里許,跨河為樑,厥始久遠。”原橋“南北建石為崖,中壘石為圈,高約二丈五尺,闊三丈,長十二丈。兩頭耳圈各二,狀如娥眉。”州志詳細描述了石橋的位置、尺寸與造型,金、元、明三個朝代,多次修繕。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志載重修石橋規模之最的當數明隆慶三年(公元1596年)。嘉靖末年,大雨成災,將橋沖毀。三年後,即隆慶三年重建,歷經二年而功成。重建後的大石橋“隆然雄峙,儼若飛虹御空,長鯨臣人波”,為後來重修之典範。

公元1703年,清康熙帝西巡迴鑾,12月9日駕至磁州,登上此橋,觀紫氣東來,岸邊楊柳筆直,豪氣頓升,遂親佩弓矢,乘馬馳行。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磁州發生大地震,該橋在地震中坍塌。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磁州牧許之軾募捐重建,改名為“涉利橋”。意為“便於通行的橋樑”。在這次修建中,將橋拱增高,併除去原來的四個小耳拱,改為三個大拱券。因橋面過高,車馬往來,極感困難。尤其是到了冬雪之日,坡面打滑,給過往行人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害,完全失去了建造橋樑的本意。後來,雖著力改造,墊高橋的南北兩端,甚至揭去橋頂石層,可終究於事無補。“涉利橋”一時成為行走不變的橋樑。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基於此種情景,1935年,縣長孫振邦提出:“滏橋乃南北孔道,冀南咽喉,為軍民運輸、商賈貿易所必經,若不改建,何以便商旅”。於是在當年四月興眾動工,將原橋拆去進行重建,歷時四個月而完工,並恢復原名滏陽橋。重建後的滏陽橋在高度上比原橋減低一丈有餘,仍建有三個大券,橋身與兩端路面基本持平,橋體為石質結構,橋兩側建有54根石欄柱,各種造型的柱頭雕工精美,活靈活現,欄柱之間有高3尺、長4尺的檔馬石。橋的兩端各雕有兩個精緻的石獅子,做戲球狀。橋身的每個券頂處,各雕有一個蛟龍首,取安瀾鎮水之意。六個蛟頭,張口瞪目,俯視水面,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橋兩側有青石望柱54根,52塊石欄板,每塊高1米、長1.3米。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兩端的石欄柱上雕有石獅,作戲球狀,既威武逼真,又嬌憨可愛。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橋身拱券正中的每個券頂處,各雕有一汲水蛟龍頭首,起安瀾鎮水之意。三個橋孔兩側有六個蛟龍頭首,也叫汲水神獸。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如今

橋依舊,水依舊,月依舊······

遙望當年

橋上車如流水馬如龍

橋下白帆點點,百舸爭流

周圍茶房酒肆,市井樓臺······

↓↓↓

磁縣古城區有兩座橋承載著城郊和古城的交通,除了南關大石橋,另一座橋就是東關石橋。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東關石橋

磁縣東關橋,顧名思義,這座橋在磁州古城東門外。當年古城選擇城池位置時,除了考慮政治、軍事等因素以外,也充分利用了滏陽河的自然走勢。蜿蜒曲折的滏陽河自西而來,從這裡轉折向北而去,磁州古城選址建在了滏陽河拐彎的地方。從當時來講,這種選擇便於滏陽河取水和城內的排水。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東關橋的來歷在史書上記載比較明確,當時被稱作東石橋。清康熙磁州志記載:東石橋,在州東門外。明萬曆三十六年知州趙國璧建。國朝康熙十年知州柏成棟重修。

東關橋由青石築就,三孔。橋長25米,寬7米。一大兩小三個孔券頂端均雕有汲水獸,主孔券獸頭周邊雕刻著龍身龍紋,兩側副孔的獸頭周邊雕刻的則是繁花錦簇。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如今,古石橋上常見的石質扶欄望柱早已沒有了。古石橋的風采需要在側面才能領略。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

縣城東邊有兩個村子分別叫南開河、北開河,但是這個叫“開河”的地方流淌的卻是滏陽河。歷史上這裡的確有一條“開河”,它與滏陽河的前世今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明嘉靖磁州志記載,“開河,在本州東北五里,即滏水下流東入漳河之處,今改滏河北流,是河淤塞”。對於滏陽河的記載則是,“成化十一年以地低容河堤衝潰為民患,州判張珵疏通此流從邯鄲縣過廣平(廣平府)通直沽河。”明代以前的滏陽河是由開河引導著直接東流進入漳河的,後來由於滏陽河水患頻發,州判張珵將滏陽河改道向北,流經邯鄲、廣府等地。滏陽河改道以後,由於河道治理和水資源的利用等問題,磁縣、邯鄲、永年等地出現了歷經一百多年的矛盾紛爭,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清朝政府對河北、河南交界處多地進行了行政隸屬調整,磁縣由此劃歸直隸,形成了滏陽河全域流經河北的局面,併成就了滏陽河幾百年的航運史。

開河,是滏陽河文明史上重要的歷史地理節點。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如今的開河橋由於年久失修,兩側的欄板多處都有損壞,部分欄板已經缺失。望柱柱頭上的雕刻現存不多,僅有的幾處也已損壞嚴重,雕刻形象難以辨別。橋面上的一塊塊青石在幾百年來行人、車輛的穿行磨損下,磨得圓滑光亮,顯露出古老的痕跡。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據說這座橋有500多年的歷史,當初是由一位“山東人”所建。橋南側的一個石柱上記錄有一段文字,隱約可以分辨出“大清雍正”幾個字,其餘字跡以及所包含的故事往事則早已隨著歲月淹沒於歷史長河。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古橋是磁縣歷史文化的重要遺存,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著社會歷史變遷的軌跡。一座座古橋雖歷盡滄桑,卻風韻猶存,它承載著沉重的歷史,橫枕著的不盡的滏水,見證著磁縣的過去,向後人訴說著流逝的歲月。

(本文綜合圖途之說等微信公眾號)

編 輯|郭 利

校 對|亞 萍

審 核|慧 文

終 審|秦 冀

轉 自|磁縣廣播電視臺 精彩磁縣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磁縣的古石橋,醉了歲月,絕了風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