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一、主宰戰場的戰車

在說騎兵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的戰爭形式。

跳過原始社會和傳說中的夏朝,從商朝到春秋,那時軍隊只有兩個兵種,步兵和車兵,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步兵為輔。

步兵,這個不用過多解釋,只要是一個有行動能力的人,都可以成為一名步兵。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春秋時期戰車復原圖


車兵,顧名思義,就是乘戰車打仗的軍隊,戰車一般是4匹馬拉一輛車,車上乘坐3人,這3人都是強壯有力貴族或者貴族的親隨。3人乘坐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左邊的是車左,這是戰車的指揮官,使用弓箭、投槍遠距離攻擊敵人;中間是御者,也就是駕駛員(雙方都不能傷害對方的御者);右邊是車右,這是戰車的主力,一般由力氣最大、格鬥技巧最強的人擔任,主要職責是使用長戈、大盾近距離作戰,同時要保護車左。

古代的戰車相當於今天的坦克,對步兵來說,戰車幾乎是不可戰勝的。車兵和步兵作戰那不叫戰鬥,而叫屠殺,車兵甚至可以不用武器而直接用戰車撞死或者碾死步兵。

所以,戰車只有同樣用戰車才能抗衡。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古代戰車


戰車和戰車是這樣交戰的:

首先,結日定地,就是約定時間和地點。最好天氣晴朗,地點最好是寬大的平原。(春秋是貴族戰爭,不搞陰謀詭計,具體參見宋襄公作戰)

其次,擂鼓助威,把氣氛搞起來。(參見曹劌論戰)

最後,雙方對衝,正式開打。距離遠的時候,車左射箭,如果射不中,兩車交會的時候,車右再持長戈攻擊。兩車錯開,拉開距離,這叫做一合。如果沒分勝負,雙方調頭再迎面對衝,這叫一回。如果還沒分出勝負,就繼續重複回合,直到一方戰死或逃跑。

想要對付戰車,必須擁有比對手更多的戰車。

在車戰的巔峰時期——春秋時期,擁有戰車的多寡是衡量國力的唯一標誌,沒有之一。一些軍事強國常被稱為“千乘之國”,意思就是擁有超過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南方的楚國鼎盛時期甚至有近萬輛戰車,在這種情況下,你不用真正動手就可以讓對方跪下。

平丘之會中,魯國不肯買霸主晉國的帳,晉國的叔向幽幽說了一句:“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大意是我們晉國有4000輛戰車,即使不講理揍你,力量也是可怕的,何況我們是在主持公道維護正義,誰能夠抵擋?)魯國人聽後大懼,立馬沒了脾氣,表示臣服。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戰車是春秋時期戰場的主宰力量


戰車雖然很強大,可是春秋戰國之後我們卻很難在戰場看到它的身影了,這是為什麼呢?

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再強大的東西都有它固有的弱點。戰車的優點在於它無與倫比的衝擊力和殺傷力,而他的弱點同樣明顯:首先,戰車沒有方向輪,高速轉彎時轉彎容易翻車,這種情況會讓人很沒面子;其次,戰車對天氣和地形的要求很高,下雨時容易陷在泥濘之中,在山嶺河汊地段也發揮不出作用,不適合野戰。

從春秋晚期開始,貴族戰爭的形式就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戰爭雙方不再講究什麼禮儀和道義,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時,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法應運而生,戰爭的形式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野戰和攻城成為戰爭的主流。

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戰車Out了,騎兵閃亮登場。

有研究表明,中國在商朝就已經有騎兵了,但是那時候的騎兵大多是單騎,沒有形成騎兵部隊。直到春秋時期,各國軍隊中才有了少量騎兵部隊,但是沒有形成獨立的兵種,在戰場上起輔助作用,比如傳個信什麼的。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騎兵登場


為什麼騎兵在出現後的幾百年裡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兵種呢?很簡單,因為在貴族式的戰爭形式裡,騎兵的威力遠不及戰車(硬碰硬,騎兵肯定撞不過戰車),只能一直被戰車壓在腳下。

戰國時代的到來,為騎兵發揮其強大的威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

說到騎兵,我們不能不提一個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人物,趙雍,也就是趙武靈王。正是趙武靈王強力推行胡服騎射,才使騎兵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

戰國時期,趙國地盤大致包括河北大部與山西北部,它的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為生,長於騎射,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同時,由於趙國國力本身也不強,在爭霸過程中經常被中原大國欺負,很沒脾氣,發展到後來,連中山這樣的小國也敢來騷擾趙國。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趙國的地理位置


到處被揍,命運確實很悲催。

趙雍即位後,沒少和北邊的胡人較量,可是較量來較量去,最後都只有一個結果,捱揍。

你的步兵追不上胡人的騎兵,你的少量、不成建制的騎兵又幹不過胡人的騎兵部隊,至於戰車,就更別提了,等你把馬牽來,把車駕好了,胡人早沒影了。趙雍很無奈:胡人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怎麼辦呢,趙雍想到了一個妙招,師胡長技以制胡,胡人那麼牛逼,那就學習胡人的方法來對付胡人。

首先,組建一支騎兵部隊,步兵的武器是不能用了,要招募胡人工匠打造專門的騎兵武器。

其次,漢族人的服裝,寬袍長袖,很不適合騎馬作戰,必須穿胡人的衣服,窄袖短衣、長褲,腳登皮靴,腰繫皮帶,戴有貂尾蟬蚊裝飾的武冠,束金鉤。

最後,四處招募精通騎射的人,包括精通騎射的胡人充當教官,嚴格訓練這支騎兵。

不要小看胡服騎射這件事,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政治上的阻力自不必說,單就文化而言,中原人對這種奇怪的服飾的抗拒程度絕對不亞於大清對洋人的西裝皮鞋的抗拒程度,不僅本國人反對,甚至其他中原國家也斥責趙雍是異類。

但是趙雍以堅強的意志做到了。

胡服騎射的威力立竿見影,趙國騎兵到處開疆拓土,戰無不勝,趙國的四鄰從此膽戰心驚,惴惴不安。趙國一躍而起成為與秦國平起平坐的軍事強國,直到趙國末期,名將李牧率領的趙國騎兵仍然有能力與秦國的虎狼之師死磕。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梁啟超盛讚趙雍與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宋武帝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四位取得對北方遊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事實也的確如此。

中原各國看到騎兵的強大威力後,紛紛效仿趙國,組建騎兵隊伍,一時間,騎兵成為各國軍事發展潮流。

三、騎兵戰術的成熟

作為一個新興的兵種,騎兵的最大優勢在於機動靈活,它可以全天時全天候作戰,適應北中國的地理環境,進攻時氣勢排山倒海,追擊時如疾風掃落葉,它作戰方式靈活多變,可包抄,可奇襲,可以斷糧道,可以打伏擊。集攻擊性、機動性於一身,想不被寵愛都很難。

當然,優點突出的同時,新興的騎兵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戰國時代的馬雖然有齊全的鞍韉(馬鞍和馬鞍下面的墊子),但是缺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馬蹬,沒有馬蹬就沒有借力點,近距離格鬥時需要雙腿夾緊馬背,很費勁,遠距離行軍時雙腿也容易疲勞,這一弊端大大降低了騎兵的衝擊力和機動性。

另外,這一時期還沒有適合騎兵近距離作戰的武器:由於青銅劍劈砍容易折斷,騎兵往往用戟作為武器,但是戟太笨重,並不適合馬上作戰。(那時候中國還沒有成熟的刀)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持戟的騎兵


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來慢慢完善。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另一位對騎兵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是楚霸王項羽。

不要一提到項羽腦海中就立馬浮現出有勇無謀的二逼形象,項羽的政治智商雖然不及格,但是他的軍事智商可以打滿分,要知道,大秦帝國主要是項羽的楚軍打垮的,至於劉邦,那是躲在山上摘桃子的人,這一點從鉅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一舉擊潰40萬秦軍主力就可以看出來。當然這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

項羽對騎兵發展的貢獻並不是他發明了什麼新式的騎兵裝備,而是他創造了一個最經典騎兵戰法:騎兵突擊。可不要小看騎兵突擊這個戰法,在當時,這是一個很超前的軍事思想,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閃電戰。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項羽(劇照)


戰國時代,騎兵的作用是“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大意是跟蹤追擊,斷敵糧道,襲擊散亂流竄的敵人),所利用的是騎兵的機動性。項羽的做法則不同,他先把騎兵集中起來,對敵陣發動猛烈衝鋒,打亂敵軍陣腳(利用的是騎兵的衝擊力),接著,步兵衝上來幹掉被突散並落單的敵軍,打掃戰場。

這種步騎協同作戰的思想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因為這一戰術太經典,所以後世把這一戰術沿用了兩千多年。

我們來看看這一戰法的實戰效果:公元前205年4月,劉邦糾集56萬諸侯聯軍攻楚。項羽得知消息後,親自率領3萬精騎疾馳南下,彈指間擊敗了漢軍先鋒樊噲部。然後馬不停蹄,第二天清晨到達彭城(漢軍主力所在地)後,率領精騎對漢軍發動突擊,漢軍被打懵了,陣腳大亂,像雪崩一樣潰退,楚軍騎兵窮追不捨,半天之內殲滅了數十萬漢軍,劉邦在上天的幫助下帶領十幾名騎兵逃走。(項羽本來已經把劉邦及其殘部團團包圍了,正待聚殲之際,一陣恐怖的西北風猛襲而來,飛沙走石,樹木甚至被連根拔起,一時間天昏地暗,項羽軍陣營混亂,劉邦趁此機會逃走。)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彭城之戰


這就是騎兵突擊的威力。

時間很快到了漢朝,漢朝是騎兵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

漢帝國的北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鄰居,匈奴。匈奴很窮,嚴格說來也不能算窮,只能說物產不豐富。物產不豐富就只能打劫,匈奴不停襲擾漢帝國的邊境。劉邦對此很不爽,決定教訓一下他們。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32萬大軍攻打匈奴,沒想到剛一進匈奴的地盤,就被大單于冒頓率領的40萬騎兵包圍了,史稱白登之圍。

很明顯,劉邦這次栽了,打肯定打不過,逃肯定逃不掉,援兵更指望不上,只能等死。

劉邦肯定不會這麼容易就死的,好歹人家也是赤帝之子,命繫於天,凡人是弄不死他的。軍師鬼謀陳平獻了一計,冒頓的女人開始在毛毯上給冒頓吹枕邊風,冒頓最後把劉邦放了。

白登之圍雖然解了,但是這件事情卻給漢帝國留下了一個沉重的問題——怎樣戰勝匈奴騎兵?

能夠對付戰車的只有戰車本身,能夠戰勝騎兵的只有騎兵自己。

漢帝國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大力發展騎兵。政府開始大力鼓勵民間養馬,規定百姓家養戰馬一匹可免除三人的徭役或賦稅,並且設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馬政機構,任命了無數的大小弼馬溫飼養和管理馬匹。

鍊鐵技術的發展也為騎兵提供了更先進的鎧甲和武器。西漢時,騎兵終於有了適合近戰的武器——環首刀,環首刀的出現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能用於實戰的刀,可以說是中國戰刀的鼻祖(青銅刀太脆,很容易折斷)。

環首刀是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它單面開刃、刀脊厚,刃鋒利,非常利於砍殺。在當時,環首刀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具殺傷力的近身兵器。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環首刀

這時,騎兵也開始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

輕騎兵的特性在於機動靈活,所以輕騎兵基本不帶甲,以弓箭為主要武器,所配備的戰馬比較矮小。重騎兵的特性在於衝擊力,所以重騎兵要穿鎧甲,主要武器是環首刀和長戟,配備高大的戰馬。

經過幾代人憋大招,到漢武帝時,大招終於蓄滿了能量——漢匈戰爭爆發。

時勢造英雄,此時,又一位運用騎兵的大師出現了,年輕的天才將領霍去病。

與項羽的突襲戰術不同,霍去病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具體表現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

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領的精騎長途奔襲兩千多裡後,終於找到了匈奴左賢王率領的主力部隊,霍去病果斷運用大迂迴、大穿插的戰術合圍了匈奴軍隊,匈奴軍隊軍心大亂,漢軍隨即發動猛攻,一舉殲滅匈奴70000多人,匈奴主力全軍覆沒。

霍去病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這是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赫赫武功,令人神往!


四、騎兵裝備再次升級

東漢時,騎兵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騎兵裝備的發展上——馬鞍完成了進化。東漢以前中國就有了馬鞍,但是那種馬鞍是前後不起橋的低橋鞍,東漢時,低橋鞍逐漸演化成高橋鞍。高橋鞍的出現使騎兵能夠更方便的掌握身體平衡,解放了騎兵的雙手,方便了騎兵在馬背上玩動作,“回頭望月”等高難度動作開始出現。

東漢滅亡後,歷史進入三國時代。

我們重點說一下諸葛亮北伐,因為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騎兵第一次遇到了剋星。

諸葛亮北伐在軍事上有兩個最苦逼的劣勢,一是蜀道艱險,千里運糧十分困難,二是以步兵對付魏國的騎兵,很吃虧。

諸葛亮只能用他過於發達的智力來彌補這一劣勢。

針對前一個問題,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

針對後一個問題,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諸葛連弩復原圖


諸葛連弩一次可以發10支箭,大發明家馬鈞(古代科技大牛,曾改進前人所造織綾機、百戲木偶,曾再次發明已失傳的指南車、發明翻水車)嫌它不過癮,向朝廷請示想把它改成一次發射50支箭的超級武器,結果朝廷不給立項,不肯撥給科研經費,馬鈞只得作罷。

騎兵在步兵面前很拽的前提是步兵只有燒火棍,一旦步兵速射武器,火力輸出升級,騎兵瞬間被秒成渣。

在古代,諸葛連弩就是機關槍,在諸葛連弩面前,騎兵衝鋒就相當於自殺。

諸葛連弩只適合防守和火力壓制,不適合進攻,而諸葛亮恰恰是進攻者,所以那個弩並不能彌補他固有的劣勢。所以,騎兵仍然是戰場上的絕對主力,諸葛連弩最多隻能算是騎兵衝鋒時的剋星,而隨著諸葛連弩技術逐漸失傳,阻擋騎兵的剋星再次缺位。

歷史翻到兩晉南北朝,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大量胡人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中國騎兵由此發展到了重騎兵時代。

西晉時,對於騎兵至關重要的馬鐙終於應運而生了。

騎兵是如何取代戰車的?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脈絡

馬鐙


馬鐙作為一種輔助騎兵上下馬和駕馭馬的工具,在鞍韉和馳驅所提供的前後兩方的支撐之外,又加上的側面的支撐,有效地把馬和騎兵戰士連接成了一個單獨的戰鬥單位,從而實現了人馬合一,騎兵戰力再次飛躍。(待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