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張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於車輛研究所所在地,槐樹嶺西南部拍攝到的諜照,此片一出引來無數軍迷們的唏噓和感嘆!作為一款全新開發且被寄予厚望車族,研發過程異常艱苦。2000年中期生產出第一臺樣車後,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路試。在中國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熱地區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點測試區域。由於要擔負為數眾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車任務,在樣車測試的同時,就對各種改型車做出了預言,並有步驟的研發出包括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車型。在將武器基站集成後對火力打擊性能測試,兩棲浮渡測試,車輛強度測試等一系列苛刻的評測後。表明這款車已經具備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礎。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張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於車輛研究所所在地,槐樹嶺西南部拍攝到的諜照,此片一出引來無數軍迷們的唏噓和感嘆!作為一款全新開發且被寄予厚望車族,研發過程異常艱苦。2000年中期生產出第一臺樣車後,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路試。在中國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熱地區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點測試區域。由於要擔負為數眾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車任務,在樣車測試的同時,就對各種改型車做出了預言,並有步驟的研發出包括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車型。在將武器基站集成後對火力打擊性能測試,兩棲浮渡測試,車輛強度測試等一系列苛刻的評測後。表明這款車已經具備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礎。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車輛整體風格傾向與美式風格,副駕駛側佈置了三面散熱器格柵,駕駛艙左前設置,符合國人駕駛習慣。而駕駛員可以閉窗駕駛並將其觀察鏡升級為夜視系統。整車具備三防系統,在後側載員艙開有射擊孔,戰鬥班排人員可在車內向外射擊。行走機構採用傳統扭杆懸掛,1、4負重輪為油壓減震器。6對負重輪採用不等間距佈置,保證車輛對地面壓強均衡,提高車輛通過性。履帶為雙銷雙面掛膠型,即可以保護鋪裝路面完整性,又可以降低車輛的震動,提高武器射擊精度。而武器系統的配備有傾向於蘇式風格,擁有強大地100MM口徑低壓線膛炮、三十MM口徑機關炮、7.62MM並列機槍、並可以儲備起碼2個彈藥基數。無論炮塔的外觀還是武器口徑和配置方法,都與BMP3系列戰車相似。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張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於車輛研究所所在地,槐樹嶺西南部拍攝到的諜照,此片一出引來無數軍迷們的唏噓和感嘆!作為一款全新開發且被寄予厚望車族,研發過程異常艱苦。2000年中期生產出第一臺樣車後,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路試。在中國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熱地區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點測試區域。由於要擔負為數眾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車任務,在樣車測試的同時,就對各種改型車做出了預言,並有步驟的研發出包括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車型。在將武器基站集成後對火力打擊性能測試,兩棲浮渡測試,車輛強度測試等一系列苛刻的評測後。表明這款車已經具備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礎。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車輛整體風格傾向與美式風格,副駕駛側佈置了三面散熱器格柵,駕駛艙左前設置,符合國人駕駛習慣。而駕駛員可以閉窗駕駛並將其觀察鏡升級為夜視系統。整車具備三防系統,在後側載員艙開有射擊孔,戰鬥班排人員可在車內向外射擊。行走機構採用傳統扭杆懸掛,1、4負重輪為油壓減震器。6對負重輪採用不等間距佈置,保證車輛對地面壓強均衡,提高車輛通過性。履帶為雙銷雙面掛膠型,即可以保護鋪裝路面完整性,又可以降低車輛的震動,提高武器射擊精度。而武器系統的配備有傾向於蘇式風格,擁有強大地100MM口徑低壓線膛炮、三十MM口徑機關炮、7.62MM並列機槍、並可以儲備起碼2個彈藥基數。無論炮塔的外觀還是武器口徑和配置方法,都與BMP3系列戰車相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車再通過總裝備部嚴格評測後正式冠名為ZBD04式履帶步兵戰車,加入我軍戰鬥序列。並通過2009年建國60週年大閱兵。

17、PLZ96式122MM履帶自行榴彈炮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張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於車輛研究所所在地,槐樹嶺西南部拍攝到的諜照,此片一出引來無數軍迷們的唏噓和感嘆!作為一款全新開發且被寄予厚望車族,研發過程異常艱苦。2000年中期生產出第一臺樣車後,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路試。在中國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熱地區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點測試區域。由於要擔負為數眾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車任務,在樣車測試的同時,就對各種改型車做出了預言,並有步驟的研發出包括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車型。在將武器基站集成後對火力打擊性能測試,兩棲浮渡測試,車輛強度測試等一系列苛刻的評測後。表明這款車已經具備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礎。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車輛整體風格傾向與美式風格,副駕駛側佈置了三面散熱器格柵,駕駛艙左前設置,符合國人駕駛習慣。而駕駛員可以閉窗駕駛並將其觀察鏡升級為夜視系統。整車具備三防系統,在後側載員艙開有射擊孔,戰鬥班排人員可在車內向外射擊。行走機構採用傳統扭杆懸掛,1、4負重輪為油壓減震器。6對負重輪採用不等間距佈置,保證車輛對地面壓強均衡,提高車輛通過性。履帶為雙銷雙面掛膠型,即可以保護鋪裝路面完整性,又可以降低車輛的震動,提高武器射擊精度。而武器系統的配備有傾向於蘇式風格,擁有強大地100MM口徑低壓線膛炮、三十MM口徑機關炮、7.62MM並列機槍、並可以儲備起碼2個彈藥基數。無論炮塔的外觀還是武器口徑和配置方法,都與BMP3系列戰車相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車再通過總裝備部嚴格評測後正式冠名為ZBD04式履帶步兵戰車,加入我軍戰鬥序列。並通過2009年建國60週年大閱兵。

17、PLZ96式122MM履帶自行榴彈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對於進行正面陣地戰已經能很好地把握節奏,而那時繳獲自將軍各種美式火炮關愛有加。對於火力的渴求第一次能夠較好滿足前線部隊。在朝鮮戰爭期間我人民志願軍戰時,不畏美帝的高密度火炮攻擊仍然完成了作戰任務,打贏了戰爭。在接受蘇聯的軍事援助時期,也較為完整的繼承了蘇軍的大炮兵主義,對進行一場集團軍級別的戰術攻擊都是要有,將近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火力準備,為突擊部隊開路。在改革開放以後進入了90年代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從經濟上可以承受多種型號的裝備研發可裝備。而這款自行火炮,採用的是已經定型並裝備我軍的ZBD04式履帶步戰車底盤。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張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於車輛研究所所在地,槐樹嶺西南部拍攝到的諜照,此片一出引來無數軍迷們的唏噓和感嘆!作為一款全新開發且被寄予厚望車族,研發過程異常艱苦。2000年中期生產出第一臺樣車後,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路試。在中國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熱地區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點測試區域。由於要擔負為數眾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車任務,在樣車測試的同時,就對各種改型車做出了預言,並有步驟的研發出包括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車型。在將武器基站集成後對火力打擊性能測試,兩棲浮渡測試,車輛強度測試等一系列苛刻的評測後。表明這款車已經具備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礎。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車輛整體風格傾向與美式風格,副駕駛側佈置了三面散熱器格柵,駕駛艙左前設置,符合國人駕駛習慣。而駕駛員可以閉窗駕駛並將其觀察鏡升級為夜視系統。整車具備三防系統,在後側載員艙開有射擊孔,戰鬥班排人員可在車內向外射擊。行走機構採用傳統扭杆懸掛,1、4負重輪為油壓減震器。6對負重輪採用不等間距佈置,保證車輛對地面壓強均衡,提高車輛通過性。履帶為雙銷雙面掛膠型,即可以保護鋪裝路面完整性,又可以降低車輛的震動,提高武器射擊精度。而武器系統的配備有傾向於蘇式風格,擁有強大地100MM口徑低壓線膛炮、三十MM口徑機關炮、7.62MM並列機槍、並可以儲備起碼2個彈藥基數。無論炮塔的外觀還是武器口徑和配置方法,都與BMP3系列戰車相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車再通過總裝備部嚴格評測後正式冠名為ZBD04式履帶步兵戰車,加入我軍戰鬥序列。並通過2009年建國60週年大閱兵。

17、PLZ96式122MM履帶自行榴彈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對於進行正面陣地戰已經能很好地把握節奏,而那時繳獲自將軍各種美式火炮關愛有加。對於火力的渴求第一次能夠較好滿足前線部隊。在朝鮮戰爭期間我人民志願軍戰時,不畏美帝的高密度火炮攻擊仍然完成了作戰任務,打贏了戰爭。在接受蘇聯的軍事援助時期,也較為完整的繼承了蘇軍的大炮兵主義,對進行一場集團軍級別的戰術攻擊都是要有,將近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火力準備,為突擊部隊開路。在改革開放以後進入了90年代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從經濟上可以承受多種型號的裝備研發可裝備。而這款自行火炮,採用的是已經定型並裝備我軍的ZBD04式履帶步戰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對我軍而言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臺登陸時缺少直射或曲射支援火力,而海軍建設需要一個較大的週期和更漫長的研發過程,取長補短,將自行火炮上船對灘頭阻擊陣地直接進行火力覆蓋,或許是在掌握了制空權後最廉價有效支援手段。而我軍裝備的大量122MM火炮其性能還是可以被繼續使用,但是落後的底盤帶來的是糟糕的機動性。將122榴彈炮搭載ZBD04步戰車,即可以發揮火力優勢,又可以兼顧機動性的要求。當然看似簡單的搭配組合,要通過科學的論證,嚴謹推敲,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自2002年中旬開始立項,並著手改進,於2007年通過總裝評測審核。這5年中總共生產了超過5臺樣車,進行了3萬餘公里路測,對整套系統進行兩棲浮渡,火力射擊精度,車輛對海水和湖水抗腐蝕測試等一連串的檢測,並最終通過定型。為日後對島嶼登陸作戰打下了堅實火力支援的基礎。

18、ZTZ99式主戰坦克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張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於車輛研究所所在地,槐樹嶺西南部拍攝到的諜照,此片一出引來無數軍迷們的唏噓和感嘆!作為一款全新開發且被寄予厚望車族,研發過程異常艱苦。2000年中期生產出第一臺樣車後,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路試。在中國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熱地區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點測試區域。由於要擔負為數眾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車任務,在樣車測試的同時,就對各種改型車做出了預言,並有步驟的研發出包括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車型。在將武器基站集成後對火力打擊性能測試,兩棲浮渡測試,車輛強度測試等一系列苛刻的評測後。表明這款車已經具備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礎。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車輛整體風格傾向與美式風格,副駕駛側佈置了三面散熱器格柵,駕駛艙左前設置,符合國人駕駛習慣。而駕駛員可以閉窗駕駛並將其觀察鏡升級為夜視系統。整車具備三防系統,在後側載員艙開有射擊孔,戰鬥班排人員可在車內向外射擊。行走機構採用傳統扭杆懸掛,1、4負重輪為油壓減震器。6對負重輪採用不等間距佈置,保證車輛對地面壓強均衡,提高車輛通過性。履帶為雙銷雙面掛膠型,即可以保護鋪裝路面完整性,又可以降低車輛的震動,提高武器射擊精度。而武器系統的配備有傾向於蘇式風格,擁有強大地100MM口徑低壓線膛炮、三十MM口徑機關炮、7.62MM並列機槍、並可以儲備起碼2個彈藥基數。無論炮塔的外觀還是武器口徑和配置方法,都與BMP3系列戰車相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車再通過總裝備部嚴格評測後正式冠名為ZBD04式履帶步兵戰車,加入我軍戰鬥序列。並通過2009年建國60週年大閱兵。

17、PLZ96式122MM履帶自行榴彈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對於進行正面陣地戰已經能很好地把握節奏,而那時繳獲自將軍各種美式火炮關愛有加。對於火力的渴求第一次能夠較好滿足前線部隊。在朝鮮戰爭期間我人民志願軍戰時,不畏美帝的高密度火炮攻擊仍然完成了作戰任務,打贏了戰爭。在接受蘇聯的軍事援助時期,也較為完整的繼承了蘇軍的大炮兵主義,對進行一場集團軍級別的戰術攻擊都是要有,將近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火力準備,為突擊部隊開路。在改革開放以後進入了90年代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從經濟上可以承受多種型號的裝備研發可裝備。而這款自行火炮,採用的是已經定型並裝備我軍的ZBD04式履帶步戰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對我軍而言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臺登陸時缺少直射或曲射支援火力,而海軍建設需要一個較大的週期和更漫長的研發過程,取長補短,將自行火炮上船對灘頭阻擊陣地直接進行火力覆蓋,或許是在掌握了制空權後最廉價有效支援手段。而我軍裝備的大量122MM火炮其性能還是可以被繼續使用,但是落後的底盤帶來的是糟糕的機動性。將122榴彈炮搭載ZBD04步戰車,即可以發揮火力優勢,又可以兼顧機動性的要求。當然看似簡單的搭配組合,要通過科學的論證,嚴謹推敲,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自2002年中旬開始立項,並著手改進,於2007年通過總裝評測審核。這5年中總共生產了超過5臺樣車,進行了3萬餘公里路測,對整套系統進行兩棲浮渡,火力射擊精度,車輛對海水和湖水抗腐蝕測試等一連串的檢測,並最終通過定型。為日後對島嶼登陸作戰打下了堅實火力支援的基礎。

18、ZTZ99式主戰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一直以來我人民解放軍戰鬥力最強的當屬陸軍,而陸軍中裝甲兵的戰鬥力又是首當其衝。我軍裝備過59式坦克(含各種改型);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69式主戰坦克;79式主戰坦克;80式主戰坦克;以及具有劃時代特色的85-2M主戰坦克;96式主戰坦克;以及正式亮相後,目前可以看做我軍最強的99G式主戰坦克。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張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於車輛研究所所在地,槐樹嶺西南部拍攝到的諜照,此片一出引來無數軍迷們的唏噓和感嘆!作為一款全新開發且被寄予厚望車族,研發過程異常艱苦。2000年中期生產出第一臺樣車後,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路試。在中國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熱地區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點測試區域。由於要擔負為數眾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車任務,在樣車測試的同時,就對各種改型車做出了預言,並有步驟的研發出包括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車型。在將武器基站集成後對火力打擊性能測試,兩棲浮渡測試,車輛強度測試等一系列苛刻的評測後。表明這款車已經具備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礎。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車輛整體風格傾向與美式風格,副駕駛側佈置了三面散熱器格柵,駕駛艙左前設置,符合國人駕駛習慣。而駕駛員可以閉窗駕駛並將其觀察鏡升級為夜視系統。整車具備三防系統,在後側載員艙開有射擊孔,戰鬥班排人員可在車內向外射擊。行走機構採用傳統扭杆懸掛,1、4負重輪為油壓減震器。6對負重輪採用不等間距佈置,保證車輛對地面壓強均衡,提高車輛通過性。履帶為雙銷雙面掛膠型,即可以保護鋪裝路面完整性,又可以降低車輛的震動,提高武器射擊精度。而武器系統的配備有傾向於蘇式風格,擁有強大地100MM口徑低壓線膛炮、三十MM口徑機關炮、7.62MM並列機槍、並可以儲備起碼2個彈藥基數。無論炮塔的外觀還是武器口徑和配置方法,都與BMP3系列戰車相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車再通過總裝備部嚴格評測後正式冠名為ZBD04式履帶步兵戰車,加入我軍戰鬥序列。並通過2009年建國60週年大閱兵。

17、PLZ96式122MM履帶自行榴彈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對於進行正面陣地戰已經能很好地把握節奏,而那時繳獲自將軍各種美式火炮關愛有加。對於火力的渴求第一次能夠較好滿足前線部隊。在朝鮮戰爭期間我人民志願軍戰時,不畏美帝的高密度火炮攻擊仍然完成了作戰任務,打贏了戰爭。在接受蘇聯的軍事援助時期,也較為完整的繼承了蘇軍的大炮兵主義,對進行一場集團軍級別的戰術攻擊都是要有,將近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火力準備,為突擊部隊開路。在改革開放以後進入了90年代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從經濟上可以承受多種型號的裝備研發可裝備。而這款自行火炮,採用的是已經定型並裝備我軍的ZBD04式履帶步戰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對我軍而言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臺登陸時缺少直射或曲射支援火力,而海軍建設需要一個較大的週期和更漫長的研發過程,取長補短,將自行火炮上船對灘頭阻擊陣地直接進行火力覆蓋,或許是在掌握了制空權後最廉價有效支援手段。而我軍裝備的大量122MM火炮其性能還是可以被繼續使用,但是落後的底盤帶來的是糟糕的機動性。將122榴彈炮搭載ZBD04步戰車,即可以發揮火力優勢,又可以兼顧機動性的要求。當然看似簡單的搭配組合,要通過科學的論證,嚴謹推敲,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自2002年中旬開始立項,並著手改進,於2007年通過總裝評測審核。這5年中總共生產了超過5臺樣車,進行了3萬餘公里路測,對整套系統進行兩棲浮渡,火力射擊精度,車輛對海水和湖水抗腐蝕測試等一連串的檢測,並最終通過定型。為日後對島嶼登陸作戰打下了堅實火力支援的基礎。

18、ZTZ99式主戰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一直以來我人民解放軍戰鬥力最強的當屬陸軍,而陸軍中裝甲兵的戰鬥力又是首當其衝。我軍裝備過59式坦克(含各種改型);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69式主戰坦克;79式主戰坦克;80式主戰坦克;以及具有劃時代特色的85-2M主戰坦克;96式主戰坦克;以及正式亮相後,目前可以看做我軍最強的99G式主戰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99年建國50週年大慶閱兵後,亮相的99式主戰坦克,在經歷了十年後2009年又一次從新披掛,裝備了更強的複合裝甲、爆炸式反應裝甲、主動式防護系統(激光致盲武器),可發射炮射導彈的125MM口徑雙向穩定滑膛炮,自動裝彈機,具備獵-殲式指揮火控系統,並具有在夜間動對動的攻擊力,可瞬時爆發出1200馬力(上1500馬力的動力系統並不是什麼困難)的動力系統。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人民軍隊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軍隊人數從幾萬人增加到幾百萬人。我軍裝備從當初紅軍使用的的大刀長矛,升級到現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際導彈、海軍裝備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最艱苦的八年抗戰中,侵略中國的日軍裝備了從飛機大炮坦克、到手雷機槍迫擊炮。這些“現代化”的裝備給我軍官兵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損失。但是隨著戰局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從敵人手中奪取更先進的裝備。在八年抗戰結束後我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日軍的坦克、火炮甚至飛機等先進武器。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三年內戰後,我人民解放軍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隊,戰車部隊。參加了對蔣軍作戰的一系列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戰術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優勢,給我軍高級將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各個部隊,所使用幾乎全部都是繳獲敵人的各種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雖然這說明我人民軍隊正在壯大和發展,但是從軍隊正規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1950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剛組建的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踏著戰火奔赴他鄉,正式參加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作戰。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願軍奉命回國,前後犧牲了將近幾十萬人,失蹤受傷40餘萬人。而我人民志願的裝備可以用“一把炒麵加一把38大蓋步槍”來描述。在面對美軍武裝到牙齒的軍力面前,除了在戰爭中期蘇聯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戰鬥機、PPs系列自動步槍外。我軍的裝備還是及其落後。且尚未換裝制式武器的部隊,使用的雜牌武器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59年我國民經濟明顯好轉,在毛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我人民軍隊正規劃建設進入高潮期,並且蘇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開始加大力度。我人民軍隊陸軍的建設飛速發展,對於履帶式戰車輪式車輛的要求極大,在當時又不可能進口蘇式相關裝備。在這個大環境下,北京西郊槐樹嶺專門成立了,研製我軍履帶輪式車輛的科研機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也是日後我軍所有的軍用車輛和坦克裝甲車輛的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現在,北方車輛研究所走過了風風雨雨53年中。他們研發的各種輪式履帶裝備大量的裝備了我軍。無論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抗美援越、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北方車輛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出品並裝備我軍的幾款具有時代特色的裝備

1、1963年式水陸兩棲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63式水陸坦克。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水陸坦克,儘管其底盤來自於蘇聯PT系列水陸坦克。這款坦克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我國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區配屬步兵群,進行協同作戰使用。再根據當時我國臺灣還屬於國民黨佔領的情況,這款水陸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要能搭乘登陸艦艇,進行搶灘登陸作戰,並且具有橫渡臺灣海鮮的技戰術指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中,根據裝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製開發一種水陸兩棲坦克,並可伴隨步兵進行灘頭登陸,火力支援的輕型坦克。由軍事工程學院以及五機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內部代號為211。同年底進行了第一輪的技術驗證。在哈軍工四系專案基礎上,吸收了蘇軍裝備的PT系列水陸坦克部分優勢,最終由615軍工廠進行試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8月份爆發了第二次臺海危機,我人民解放軍對大小金門島進行了飽和式火炮攻擊。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就對金門採取過登陸進攻,最終因為缺少合適的登陸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敗,史稱古寧頭戰役。63式水陸坦克研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解放大小金門登陸臺灣最終解放全中國而準備。在研製過程中對於車輛在水中出現的重心不穩、“扎頭”、水上航速不達標,水上縱向射擊不精確、機體質量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經過了數次修改、論證、再修改、在論證,以及陸上2500公里水上80個摩托小時的實際路試。將近200次橫渡長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區補充測試,證明了這款水陸坦克的研製是成功的。無論水上航行速度,姿態的穩定,水上射擊精度都符合當初的設計要求。於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陸坦克編號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與1964年早些時候裝備我軍南方及沿海各部隊,優先配屬南京戰區、廣州戰區的擔負對臺作戰的一線部隊使用。在其後不斷的改進和換裝,並至今以最先進的改型繼續服役。

2、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款研製於1960年代的我軍第一代輪式裝甲車,在當時裝甲兵司令部根據“以我為主,一切立足於國內”的精神下進行開發的。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寒帶、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區。作戰用途為,向前沿與敵火力接觸區域運送彈藥、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輸送等勤務。這款車的開發任務由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牽頭,各協作廠進行車輛配件開發和測試。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研發工作於1960年晚些時候開始,由一汽生產的CA30系列,3軸6輪驅動軍用越野卡車底盤作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實際作戰要求和環境,為了提高車輛的通過性,將第1轉向驅動橋與第2驅動橋的軸距縮短76.5MM,為了提高車輛的裝甲防護性,採用無大梁結構,將驅動橋轉向機構、發動機懸置機構全部安裝在裝甲板焊接的車體上。首先是通過1:1的泥木材質的模型上進行結構論證。其次在1961年底通過西山機械廠協作、北京汽車修理廠備件支援,生產出第一臺全結構樣車。1962年4月進行第一輪樣車路試,路試距離超過2200公里,路是路況包括北方山區道路、泥濘河灘等簡單道路。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儘管64式輪式裝甲運兵車取得了較好的測試成績。並根據一汽的產品結構調整,採用CA30A系列越野卡車進行二次開發和論證,以及三次開發和改進並用進口和國產的高性能輪胎完成了對比測試。最終於1964年中旬經過了裝甲兵軍兵種的裝備定型,正式命名為1964年時輪式裝甲輸送車(運兵車定義的過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產並列裝部隊後,經過一次小的修改後還是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動力、傳動、轉向系統與CA系列越野卡車高度通用,為後勤維護節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駕駛員的培訓也更加簡便。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總體性能與蘇式BTP-152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相當(此款車我軍於50年代少量引進),但是更加符合我國路況特點。但是由於我軍最高決策層認定,履帶式裝甲車輛更加符合當時的備戰情況,因此還是最終下馬,僅僅將部分64輪式裝甲運輸車改進為通信車少量裝備。但是這款車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讓北方車輛研究所第一次有了從論證到研發到改進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為日後輪式車輛的研發和裝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寶貴經驗。之所以我軍在當時對輪式裝甲車的有著較高的要求,是因為在5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拉薩叛亂,和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由於糟糕的川藏線和青藏線的路況,影響了我軍的彈藥物資向前線補給,而我們的運輸線有過長經常遭到拉薩叛亂分子的襲擾,導致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日後我國對輪式運輸車輛的性能和生產效能的關注,且在各種困難時期都在堅持修建對拉薩的公路和鐵路,就是為日後能更好的控制這塊邊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徑自行火箭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58年開始研製的63式履帶裝甲車,於1963年定型並大量裝備全軍。個裝甲兵集群急需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搭載各種口徑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車族。而當時我軍裝備的107MM口徑系列火箭炮已經出現了威力不足,反裝甲能力低等缺點,但是因為其拖曳式行動結構,造成了跟隨裝甲部隊快速跟進能力不強,道路通過性能低等不足點。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研發一款130MM口徑的火箭炮,並將其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機動性,可隨時為突擊裝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車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在1956年開始研發的63-1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寫,此款武器系統在1963年定型,採用二汽EQ245越野開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而早期的63式輪式自行130MM火箭炮採用性能更弱的南齊NJ230越野底盤。無論是63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還是63-1輪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統,其機動性和通過性不能滿足裝甲兵部隊要求。

而中蘇關係在1964年後開始破裂,並伴隨著中蘇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我國三北地區承受著極大地來自蘇軍裝甲集群的突擊壓力。因此裝甲兵總司要求,儘快開發出一款可以伴隨裝甲部隊反擊的火箭炮,並且對63系列130MM口徑的火箭炮進行改進。此攻堅項目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承擔,且全權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0年早些時候論證工作正式開展。並提出兩種研發方案:一種是將19管火箭炮發射總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帶裝甲車上。並將後部載員區改進,以便適合人工手動操縱,火炮發射、裝填高和低角度調節。另一種方案為:還是採用19管130MM口徑火箭炮發生總成,火炮姿態的調節採用液壓自動結構進行調整。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在測試中出現了130MM口徑火箭炮液壓升降系統缺陷,高低壓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再帶單機動行軍中出現彈體從炮管內滑落等嚴重故障。因此北方車輛研究所對130火發射機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閉鎖卡榫,並且採用自動控制解鎖和閉鎖系統。在解決了密封件不合格的問題後,製成了三臺樣車進行大範圍的路試和實彈發射測試。由於63式履帶裝甲車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進的空間,研發過程較為順利。1977年為王震副總理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後,進入武器裝備定型階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77年10月通過了裝甲兵司令部以及總裝的定型評比,正時命名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裝於坦克1師的18臺履帶式130火箭炮系統,返程進行標準化改進,並隨軍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英雄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時間的洗禮,作為一款及其優秀成熟的精確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參戰各級官兵的一致好評,為我軍攻克諒山,突襲河內周邊區域給予了全力支持,保持著較高的勤務戰備姿態,只要前線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夠迅速及時給予精確打擊。在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建國35週年閱兵式上70是130火箭炮組成的閱兵方隊接受了黨政軍領導的檢閱!

4、WZ522輪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522輪式裝甲運輸車研製目的,主要適用於機械化部隊人員輸送,後勤物資補給。並且具有改型成為救護車、通信車、偵察車潛力,形成一個完整的車族。參照同期蘇聯紅軍裝備的,BTR60\\70系列輪式裝甲車的技戰術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裝甲兵總司聯合五機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機構,在北京召開“五新”車型研製任務落實會議,此次會議從新明確以輪式車輛開發為主的中心思想。並提出了幾點研發原則:以輪式裝甲運輸為主,必須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風浪兩棲行駛能力),在北方地區使用(可以預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區使用的改型車)。對於乘員人數要求可以裝載16名武裝士兵,及一至兩基數的武器彈藥補給(內部編號為522-1型)。還有一種乘員搭載數量為24名戰鬥士兵,而武器彈藥補給基數可酌情降低。在經過簡單的技術推演後,522系列人員輸送車應該使用4軸8輪驅動底盤,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以及要重新開發適合,1、2前兩驅動轉向橋的轉向機和轉向連桿等配套技術。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存放在位於內蒙古包頭的北方車輛公園,國內唯一的WZ522輪式裝甲車。

在當時我國也只是從某友好國家,引進了幾臺BTR-60系列4軸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當時我國在輪式車輛的技術儲備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鑑,但是對於4軸8輪車系幾乎都是從沒有接觸過。對於WZ522的研發,存在著較大爭議。一種傾向於使用目前現有的車橋技術,借鑑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車底,類似於技術牽引開發。另一種是乾脆重新開發新的車輛底盤,不過要儘可能與現有配套零件兼容,類似於型號牽引開發。無論是哪種方案對於當時的我國車輛整體行業而言,都有些不切實際。最終在使用第一種方案研發的樣車出來後,進行了包括北方寒帶,南方亞熱帶等多種氣候環境地形的測試,總測試里程超過2.5萬公里。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車輛發動機新能的嚴重不足,車輛自重超過3.5噸,但是發動機還是採用CA30A系列的110馬力動力系統,經常出現開鍋,爆缸等故障。另一個最大的問題表現在轉向系統,1、2驅動轉向橋在前加力狀態下,進行轉向動作時,第一驅動轉向橋,出現抱死等現象,前差速器盤池磨損加劇甚至燒燬。在經歷了無數次改進後,使用第一種16人載員方案,由北方車輛研究所、長春車輛研究院以及濟南裝甲兵聯合研發的522-1樣車,被送到北京軍史展覽館進行公開展出。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江西硃砂衝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研究院試製的522-2樣車完成了所有圖紙效驗,並推出標準的樣車。很遺憾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整個522系列車系全部下馬,各種技術圖紙進行封存。雖然522項目的命運與早些時候的521項目(64式輪式裝甲運輸車)相同,但是都為我軍日後研發的6*6、8*8輪式裝甲車族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研發經驗和技術儲備。

5、7402魚雷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很遺憾車輛的實際照片已經找不到。筆者也只是從國防部網站上得到了些許信息。

6、WZ551輪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78年初期,中央軍委就有將領提出,為部隊裝備一種通用化輪式裝甲車輛的提議。當時我軍輪式車輛幾乎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戰時期美式道奇系列(作為邊防部隊物資運輸用)。我軍對輪式裝甲車輛還是使用,還是僅限於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製過的WZ521 6輪驅動裝甲輪式車輛,而其研發基礎還是在CA30基礎上。1980年2月由總參謀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在對四川五機局開發的WZ551輪式裝甲車調研後。決定由北方車輛研究所接手進行研究開發,並於1982年4月生產出第一天測試用樣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截止到1984年北方車輛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樣車以及不同的技術驗證小總成,在測試車上進行技術測試。各種測試車累積進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測試,在各種不同路況、工況下進行了極限操作。瞭解車輛的最真實性能。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2年WZ551底盤研發中,對於日後車輛採用何種武器爭論不休,有的傾向於35MM中口徑機炮,但當時我軍在這個口徑的機炮中技術儲備不足,不足以同步裝備。還有部分意見選擇25MM口徑機炮因為這款產品可以從陸軍高射炮修改而來,彈藥通用,後勤維護簡便,因此最終選擇了25MM口徑機炮裝備92輪式步戰車,而採用12.7MM口徑機槍裝備92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但是25MM口徑機炮技術落後,其火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間進行精確射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經歷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經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很好地解決了車輛在進行兩棲行駛中發動機艙隔板質量不達標,導致正常溫度過高,車輛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駛中不穩定的問題。甚至準備著手進行8*8底盤的擴展工作,並上122MM榴彈炮集成的準備。在經歷了前前後後近10年時間,於1989年WZ551輪式步兵戰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車族,3臺準生產型標準測試車分別經受將近3萬公里測試最終定型。其後續車輛定型為1992年式輪式步兵裝甲運輸車。

7、紅箭8輪式反坦克發射車

在上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軍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極其有益的紅旗系列反坦克導彈。而為其搭載的載具卻幾番變化。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採用NJ221系列硬頂四驅平頭越野車為載具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980年我軍最新型紅箭8系列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正式裝備我軍各級裝甲部隊。國防科工委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進行紅箭8武器總成與NJ221越野車進行系統集成的攻關任務。其任務的難點是採用氣動舉升系統,將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平臺抬升到車頂0.5米高度。武器射手與紅箭8同時提升進行車外操作,打擊敵方目標。在攻擊完畢迅速降低收回平臺,車輛機動撤離陣位。在經過幾輪測試後,決定車輛採用雙迴路壓縮空氣支持舉升系統,乘員6人備彈4發。車輛在不使用液壓支撐系統,就可以為整個武器總成提供優秀且平穩設計姿態。整套系統經過部隊測試、反饋和修改,最終於1984年3月定型。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列裝部隊。受制於載具噸位的限制,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發射系統,還是基於單兵發射系統簡單的集成而來。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但是由於整套系統載具較為落後,而後續改款產品不能及時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裝備我軍。最終被北京汽車製造廠的212系列輕型越野底盤所替代並服役至今。

8、紅箭8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82年在紅箭8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研發,因為輪式底盤的性能較為落後。而前線部隊有需要一款可以在對於自衛反擊戰前線,跟隨大部隊前進的履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的實際要求。北方車輛研究所根據上級精神,緊急開發的一款具有極強實戰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採用成熟63式履帶裝甲運輸車為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再根據前線指戰員反應,加大火力發射密度。在車體內部安裝採用液壓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總成,搭載高精度光學觀瞄系統,以及4聯裝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輛在急停工況下動力不熄火,採用人工觀察瞄準,然後快速發射,發射筒後座直接拋出,採用存儲發射一體化存儲方式,可具有快速裝彈快速發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續性。在其後的兩年多的測試中,其穩定的發射底盤給予了極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證了整套系統的極高勤務性。無論在寒帶還是熱帶,都是表現極其出色,並受過戰火的考驗,尤其是在北方寒帶地區使用效果極其出色。這款系統的研製成功,為我裝甲部隊反擊來自蘇軍及其可能的突襲提供可靠的保證。

9、紅箭8E重型輪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80年代初期我軍逐步開始逐步撤裝,以63式履帶裝甲車位底盤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車。因為其內部空間較小、備彈量較低、動力性能不強,而開始換裝以85式履帶裝甲車輛為底盤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伴隨著WZ551系列6輪驅動輪式裝甲車不斷成熟,裝甲兵總司以及國防科工委,有意考慮將最新型的紅箭8E反坦克導彈裝載上輪式步戰車上使用,提高快速反應以及備彈量。經過相關調研,決定在WZ511系列輪式步戰車基礎上開發一款4輪驅動的輪式戰車,主要將WZ511步戰車從3軸6輪驅動,調整為2軸4輪驅動,車體長度尺寸進一步修改。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升起進入作戰狀態的特寫。

1989年晚些時候WZ511系列步戰車研製幾乎成功,在此基礎上修改而來的4輪驅動的該款研製成功,其動力傳動系統全部來源於WZ551系列,轉向系統進行簡化,車橋全部進行移植。經過了將近15000公里的路試後表明這款改型車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而其搭載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代表著我軍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時此刻紅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導彈即將成軍)。其武器基站也採用全新開發的,具備存儲發射一體化,觀瞄系統電子化等特徵。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帶有裝甲防護的保護艙內,進行整車機動的特寫。由於載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間的加大,整個系統備彈8發、待發彈4發、總共可攜帶12發紅箭8-E系列反坦克導彈,並可直接發射紅箭9系列反坦克導彈。此款武器系統研製成功,即可裝備了瀋陽軍區下屬裝甲團服役,以及濟南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2009年國慶大閱兵。

10、PTL02式輪式突擊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的一張高科技戰爭讓全世界對感受到科技強軍所帶來的震撼。而美軍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帶戰車以及輪式裝甲戰車,給我軍高層領導人帶來了無比的震撼。而我軍已經定型的92輪式步兵戰車(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裝性能,和出色的勤務性。在此基礎上原兵種部炮兵總局和解放軍第247兵工廠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戰為基礎載具,具有高度機動性,火力打擊性的輪式炮兵戰車。並責成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為設計單位總負責。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1997年3月份,北方車輛研究所採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與92步兵戰車進行系統集成並搭載雙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戰車作是我軍新裝備的輪式底盤。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輪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長度、火炮擊發以及後座行程上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最重要的是火炮內膛採用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最新技術,來提高火炮使用壽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統可以進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擊,而車輛不受到後座力影響出現翻車,減震失效等問題。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經過強化的100MM輪式突擊炮,在車輛停止時可以直線射擊1.8公里內的目標,而間接攻擊超過10公里的目標。整套火炮系統可發射脫殼穩定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破甲彈,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駕駛員可以換裝對人員無害的增強相微光觀察鏡,炮長配備觀瞄一體化新型火控系統。而此套系統也是由北方車輛研究所火控系統分所研製開發成功。車輛的動力系統可以配備性能更加強化的V8系列增壓柴油發動機。洩氣保用輪胎可以在被擊毀的時候以不超過3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整車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整套系統正式定型於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時候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列裝四川軍區,瀋陽軍區以及蘭州的快速反應部隊。

11、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履帶式載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60年代我軍引進了蘇聯SAM-2系列防空導彈,一直到1980年代這20多年中,除了型號較為繁雜性能落後高射炮外,國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國產化的紅旗-2系列地空導彈來維繫。但是這款導彈體積大,射速慢,發射前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和人力物力支持,對於我們的敵人所裝備的各種高性能飛機和導彈其防護力明顯不足。因此我軍在大量研發各種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視野戰防空及時性和機動性。在1990年代後,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緩和並少量的進口各種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導彈,M1道爾系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而我軍在研製成功紅旗17系列的防空導彈同期,已經著手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動地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我軍自1960年代中期就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而對其武器的瞭解和防止都處於一種斷代狀況,偶爾通過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艾爾巴尼亞進口到一些蘇式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M1道爾系列防空系統作為俄軍現役裝備仍然具有極其高度的複雜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車輛研究所一直在進行逆向仿製,在拆解過程中對其優點和缺點進行提煉,將符合我軍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並在測試車推出後,著重測試其在我國大西南、沿海東北區域的,近似於實戰條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終經過幾輪修改後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紅旗17地空導彈系統,進入國土防空武器的戰都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我軍大量裝備了59式主戰坦克的60年代中期,軍委就有人提出要為我軍裝甲部隊裝備一款自行高炮。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在以59式坦克底盤基礎上開發出雙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為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且當時我國的電子行業極其落後,沒有為其配備隨車自帶的跑瞄系統以及火控雷達。還是需要通過指揮基站進行控制,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機動性的意義,最終沒有列裝部隊。自2000年開始,我軍在引進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後,開始對其進行自行履帶底盤的集成,較早期的版本採用77式履帶式兩棲底盤。而隨車的電子偵測、瞄準、雙向穩定系統大量借鑑了波蘭“勞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無論如何,這款成熟的產品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修正,其最新型號已經成軍並裝備部隊使用。

13、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同樣源於海灣戰爭美軍裝備的悍馬車出色的性能和戰鬥力,北方車輛研究所在對悍馬的底盤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製成具有出色裝甲防護性能和機動性的輕型越野車。2000年開始正式研發2006年定型,並一直對其進行改進。由於出色的機動性、較輕的車重、合適的外形尺寸,完全適合空降部隊進行空投使用。而此車也伴隨著近年來逐漸增多的軍貿交流引起各國關注。

14、ZBD03式傘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空降部隊裝備了最強大的空降戰車無論是人車分離,空降還是人車合一直接空投,都讓整個北約成員國“內牛滿面”。而同時期我國不僅主戰坦克裝備都嚴重與世界脫節,就更不用說空降設備的研發。進入了2000年後,我軍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後,勵精圖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要解決空降部隊武器裝備問題。其研發機構毫無疑問的歸屬於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所領導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開發,將蘇式風格武器與美式裝備進行取長補短的結合。在2003年的中國網絡上就流傳出幾張最新空降戰車的諜照,並有消息說這款履帶式裝甲車底盤,將成為我軍另一款通用裝備。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由於傘兵戰車不僅僅對底盤機動性重量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空投作戰時,使用傘降方式要確保車輛落地就能完好無損的戰鬥。在這個技戰術要求下,無論對車輛的整體強度還是懸掛方面的性能都有著近乎變態的標準。而俄羅斯空降戰車,可以將乘員與車輛一同進行空投,然後在快要落地一瞬間採用反助推火箭進行緩衝,以保證落地後人車安全病理科投入戰鬥中。這個技術節點在經過幾年的反覆失敗、反覆論證、反覆修改中最終攻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套作戰系統的動力裝置前置、駕駛艙在左側、載員艙在後側、中部為雙人炮塔。 包括一門30MM口徑鏈式機炮,可雙路供彈,並且炮臺外置一套紅箭73反坦克導彈。2003年年底經過部隊的小範圍測試和使用,最終通過檢測,定性為ZBD03式傘兵戰車。並於2009年參加建國大閱兵。

16、ZBD04式履帶式步兵戰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在1963年我軍正式裝備了63式履帶步兵戰車後,又不斷的修改和發展出了85式履帶步兵戰車。以及仿製自蘇聯BMP-1系列裝甲戰車後。軍委要求開發出的一款全新履帶式裝甲步兵戰車,以便適合在新時期我軍作戰思想的轉變所帶來的裝備的落後局面。1997年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正式成為研究單位,並負責整樣車的生產,以及後續改型車的研究。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這張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於車輛研究所所在地,槐樹嶺西南部拍攝到的諜照,此片一出引來無數軍迷們的唏噓和感嘆!作為一款全新開發且被寄予厚望車族,研發過程異常艱苦。2000年中期生產出第一臺樣車後,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路試。在中國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熱地區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點測試區域。由於要擔負為數眾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車任務,在樣車測試的同時,就對各種改型車做出了預言,並有步驟的研發出包括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車型。在將武器基站集成後對火力打擊性能測試,兩棲浮渡測試,車輛強度測試等一系列苛刻的評測後。表明這款車已經具備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礎。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車輛整體風格傾向與美式風格,副駕駛側佈置了三面散熱器格柵,駕駛艙左前設置,符合國人駕駛習慣。而駕駛員可以閉窗駕駛並將其觀察鏡升級為夜視系統。整車具備三防系統,在後側載員艙開有射擊孔,戰鬥班排人員可在車內向外射擊。行走機構採用傳統扭杆懸掛,1、4負重輪為油壓減震器。6對負重輪採用不等間距佈置,保證車輛對地面壓強均衡,提高車輛通過性。履帶為雙銷雙面掛膠型,即可以保護鋪裝路面完整性,又可以降低車輛的震動,提高武器射擊精度。而武器系統的配備有傾向於蘇式風格,擁有強大地100MM口徑低壓線膛炮、三十MM口徑機關炮、7.62MM並列機槍、並可以儲備起碼2個彈藥基數。無論炮塔的外觀還是武器口徑和配置方法,都與BMP3系列戰車相似。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整車再通過總裝備部嚴格評測後正式冠名為ZBD04式履帶步兵戰車,加入我軍戰鬥序列。並通過2009年建國60週年大閱兵。

17、PLZ96式122MM履帶自行榴彈炮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早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對於進行正面陣地戰已經能很好地把握節奏,而那時繳獲自將軍各種美式火炮關愛有加。對於火力的渴求第一次能夠較好滿足前線部隊。在朝鮮戰爭期間我人民志願軍戰時,不畏美帝的高密度火炮攻擊仍然完成了作戰任務,打贏了戰爭。在接受蘇聯的軍事援助時期,也較為完整的繼承了蘇軍的大炮兵主義,對進行一場集團軍級別的戰術攻擊都是要有,將近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火力準備,為突擊部隊開路。在改革開放以後進入了90年代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從經濟上可以承受多種型號的裝備研發可裝備。而這款自行火炮,採用的是已經定型並裝備我軍的ZBD04式履帶步戰車底盤。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對我軍而言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臺登陸時缺少直射或曲射支援火力,而海軍建設需要一個較大的週期和更漫長的研發過程,取長補短,將自行火炮上船對灘頭阻擊陣地直接進行火力覆蓋,或許是在掌握了制空權後最廉價有效支援手段。而我軍裝備的大量122MM火炮其性能還是可以被繼續使用,但是落後的底盤帶來的是糟糕的機動性。將122榴彈炮搭載ZBD04步戰車,即可以發揮火力優勢,又可以兼顧機動性的要求。當然看似簡單的搭配組合,要通過科學的論證,嚴謹推敲,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自2002年中旬開始立項,並著手改進,於2007年通過總裝評測審核。這5年中總共生產了超過5臺樣車,進行了3萬餘公里路測,對整套系統進行兩棲浮渡,火力射擊精度,車輛對海水和湖水抗腐蝕測試等一連串的檢測,並最終通過定型。為日後對島嶼登陸作戰打下了堅實火力支援的基礎。

18、ZTZ99式主戰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一直以來我人民解放軍戰鬥力最強的當屬陸軍,而陸軍中裝甲兵的戰鬥力又是首當其衝。我軍裝備過59式坦克(含各種改型);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69式主戰坦克;79式主戰坦克;80式主戰坦克;以及具有劃時代特色的85-2M主戰坦克;96式主戰坦克;以及正式亮相後,目前可以看做我軍最強的99G式主戰坦克。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自1999年建國50週年大慶閱兵後,亮相的99式主戰坦克,在經歷了十年後2009年又一次從新披掛,裝備了更強的複合裝甲、爆炸式反應裝甲、主動式防護系統(激光致盲武器),可發射炮射導彈的125MM口徑雙向穩定滑膛炮,自動裝彈機,具備獵-殲式指揮火控系統,並具有在夜間動對動的攻擊力,可瞬時爆發出1200馬力(上1500馬力的動力系統並不是什麼困難)的動力系統。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我軍用戰車研發地(2012年發佈)


其出色的防護系統讓美式M1、德式豹2、系列主戰坦克汗顏。而對日本陸軍裝備90式、10式主戰坦克,南韓軍隊裝備KX系列主戰坦克,保持價高的性能優勢是極其必要的。

筆者有話說:

作為我軍各種輪式或履帶式車輛裝備誕生地-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對我軍的貢獻是極大的!在以往艱苦的歲月中,他們都保持著一顆對黨對全軍對祖國忠誠的心,一股堅定的信念。北車人為了我軍用裝備的開發和研究,奉獻出他們的青春年華、甚至年輕的生命。在新世紀中他們秉承了我軍優良傳統和過硬的作風。堅持裝備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的精神。將最新科技快速轉型,為我軍用裝備使用。而將近50年的風風雨雨,不僅僅為我軍帶來更加先進和可靠的技術裝備,更是培養出幾代具有獨立研發,技術攻關的優秀人才。而這些人才所擁有的經驗技術最為寶貴。

希望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作為一個集科學研究、技術轉化、武器生產於一體的軍工集團,擔負起為我軍提供更加先進技術裝備的重任,為我軍事業做出特殊貢獻!

本文首發2012年10月2日,截止2019年8月,筆者對文中提及的64式輪式裝甲車、WZ522(523)輪式裝甲車、WZ551(92)輪式步兵戰車、NJ221B越野車、VN3型4輪驅動裝甲車進行了原創拍攝並撰寫評測報告。

文/新能源情報分析網宋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