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和魏國卻很難崛起呢?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和魏國卻很難崛起呢?

歷史上的戰國七雄,簡單說,他們就是七個政治核心,他們相互之間都會對交界地區進行反覆爭奪。而韓魏兩國處於中心位置,所以他們想要崛起是比較困難的,而當時的實際局勢就是:第一,晉國以今山西為中心,左山右河,東控華北,西制隴右,南瞰中原,操縱天子,成為事實上的天下霸主。第二,齊、秦、楚三國分居東南西三面,雖然頻繁活動、多次挑戰晉國,但均遭失敗。在這樣的環境下,晉楚、晉齊反覆蹂躪,中原地區根本無法養成一個穩定發展、超出晉國控制的大國。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和魏國卻很難崛起呢?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衛國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滅掉的諸侯國,衛國很早就將國土都交出去了,只保留了虛名,表面上也延續了周朝的祭祀,其實只是作為襯托而存在。到了後來,秦二世將衛國廢了,宣稱自己統一了天下。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借楚國動亂之機,藉以削弱楚國。於是有了五戰入郢的歷史。遠比晉國、周朝等北方諸侯適應江南氣候的吳軍以晉式軍事改革爆發出的強大戰鬥力沉重打擊了楚國。直接導致楚國嚴重削弱,大片土地被吳國控制。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和魏國卻很難崛起呢?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原地帶穩定處於晉國控制下,要造反更難。而這樣的環境也存續不長。很快越國又滅了吳國,並越過淮河直接走海路遷都魯東南,試圖直接挑戰齊國。然而越國滅吳造成楚國重新崛起,收復了一批失地。最終越國被楚國滅了。在滅趙局勢十分有利的時候,趙魏韓三家聯合賣了智家,進而瓜分了晉國。其中,韓國致力於吞併鄭國,趙國曾經多次因此表現不佳被群毆,魏國則將都城從黃河北岸、山西境內、臨近三門峽的安邑(約在洛陽西安之間),東遷到了黃河南岸的大梁(今開封附近),臨近當時的天下之中定陶,謀求建立一個四方來朝的新王朝。魏國在戰略上尋求實現三晉之間的聯合,從而解決北部趙國的威脅,然後以晉國的舊勢來經營天下。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和魏國卻很難崛起呢?

在三國聯盟比較穩定的時候,魏國稱雄一時,吳起帶著魏軍奪取西河,強大的魏國最成功的時候幾乎將秦國滅掉。但是,後來魏國自己放棄了全取西北這一戰略。隨後魏國就遇到了趙國並不十分順從的問題。魏惠王時,趙國一度迫使衛國背魏朝趙,為此魏國一度攻克趙國都城邯鄲,而齊國因此發動了圍魏救趙之戰。趙國遷都邯鄲,說明趙國也希望更加靠近當時的經濟中心定陶,贏得更好的經濟環境。而邯鄲與衛國距離過近,導致趙國必須收拾衛國。這樣,趙國自己的需要就與魏國爆發了矛盾。最終,魏國失去外交優勢,變成四戰之地。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和魏國卻很難崛起呢?

而韓國得到鄭國以後,繼承了和鄭國一樣的危機:周邊都是大佬,只能到處磕頭。韓魏兩國進入中原以後最終都變得十分尷尬。由於晉國的分崩離析,無人壓制東西南三面,齊秦楚三國在戰國時代都開始發揮重大影響力。齊國和秦國甚至一起稱王,凌駕於諸侯之上,將春秋以來南北對立的局面短暫修改成了東西對立。隨著趙武靈王的崛起,趙國形成了以邯鄲為中心的經濟版圖和以太原/晉陽為中心的軍事版圖。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和魏國卻很難崛起呢?

趙國逐漸開始繼承晉國的一些形勢格局。最鼎盛的時候,趙武靈王甚至打算以雲中為根據地,滅掉秦國,全取西北。但是趙國的形勢並不十分穩固,比如說趙國連至關重要的上黨都沒有控制,並沒有全取山西的地理格局。這樣,戰國時代整個天下的局勢都變得十分不穩定。可是這種不穩定,依然沒有在中原地區崛起霸主的環境。而且,由於局勢十分不穩定,齊秦楚三大核心反覆揉搓,不但沒有出現三足鼎立的穩定局面,戰國局勢反而變得十分動盪。秦國改革變法、吞併巴蜀,崛起成為一個地跨雍樑二州的大國;楚國延續春秋末期復興的局勢,控制江漢吳越,地跨荊揚二州;齊國謀求滅燕,全取東北角,雖勝終敗。又謀求滅掉宋國,控制青徐,結果招致五國伐齊,幾乎滅國。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和魏國卻很難崛起呢?

齊國一蹶不振之後,趙國雖然成為對抗秦國東進的主力,但是趙國自己的地理區塊都是比較分散的。太行山將趙國分為山西和河北兩塊,雲中等地也與山西有所阻隔,實際上是三分。趙國必須從韓魏手裡奪取一系列要地才能實現自己整體基本盤的完整和統一,但是趙國一直到長平之戰韓國獻土的時候才僅僅是看到了這個曙光。趙國從來也沒有能夠整合北部區塊,就被秦國打斷了脊樑骨。所以,總的來說,我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原地區的韓魏兩國都只能為生存而掙扎,韓國甚至長期要為秦國當僕從軍,根本就談不上崛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