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之二:無處安放的仁義

春秋戰國 宋襄公 楚成王 齊孝公 百度知道 2017-05-11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召集的會盟不太成功,但是他並不氣餒,而是在兩年後召集包括齊國和楚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在鹿上會盟。

齊孝公是宋襄公親自帶兵護送到齊國即位的,宋襄公不負齊桓公之託,齊國上下自然要給宋襄公幾分面子,所以就答應赴會。而楚國的楚成王向來野心勃勃,這次卻也痛快地答應了宋襄公的號召。

宋襄公之二:無處安放的仁義

一 、裝模作樣的鹿上會盟

齊國向來是東方的大國,楚國則是對中原虎視眈眈,甚至向來不太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這兩個國家實力都強於宋國,這次來到鹿上與宋襄公會盟,宋襄公卻直接以盟主自居,一方面藉助齊楚兩大國的威勢來為自己的“盟主”身份貼金,另一方面又沒有給予這兩個國家足夠的尊重。所以齊楚兩國國君都很不高興。

宋襄公在這次會盟當中,擅自決定,當年(前639)的秋天,要再次會盟。齊孝公決定不再忍受這位所謂盟主的幻想,乾脆不再參加會盟。而楚成王反而產生了興趣,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壓服宋國、進取中原的詭計,正好利用宋襄公來實現。

宋襄公之二:無處安放的仁義

宋襄公建議,在盂地的會盟,要搞成“衣裳之會”,就是不帶士兵和武器的和平會盟,與之前諸侯會盟的“兵車之會”不同。他可能認為,在春秋亂世,應該反其道而行之,號召和平,才能令天下服氣。楚成王欣然應允。

二 、徹底失敗的盂地之盟

公子目夷知道楚國的一貫作風,就勸宋襄公還是帶著士兵前去參會,否則可能會有麻煩。但是宋襄公不聽,說:“連楚國都答應不帶士兵,我卻帶著,這樣不講信義,怎麼能服眾呢?”但是宋襄公還是留了一手,說:“要是我真的出了意外,目夷你就當國君!”然後果然不帶士兵前去會盟。

會盟之日,宋襄公看到楚成王的手下也都沒有帶兵器,非常高興,以為自己的和平號召真的得到了響應。會盟剛開始,眾國君應該先推舉盟主。

宋襄公之二:無處安放的仁義

宋襄公以為自己聲望很高,應該得到推舉,可是在座的小國國君都害怕楚成王,因此不敢說話。於是宋襄公說:“依我看,應該以爵位的高低來決定誰當盟主。”宋是公爵,爵位最高,這樣當然是宋襄公當盟主。可是楚成王說:“好啊!那麼我是楚王,王是最高的,應該我來當盟主!”

宋襄公沒想到楚成王來這一手,就說:“你自封為王,是個假王,沒有人承認,不算數!”可楚成王反而笑了:“既然你明知道我是假王,為什麼還要請我來呢?”接著一聲令下,原來楚國士兵全都用外衣蓋住了鎧甲,並隱藏了兵器。楚軍抓住宋襄公,公子目夷見勢不妙,趕緊跑回了宋國。

宋襄公之二:無處安放的仁義

三 泓水之戰:無處安放的仁義

楚國抓住宋襄公之後,就發兵攻打宋國國都商丘。宋軍艱苦奮戰,宋國也具備一定的實力,因此楚軍很久沒有攻下商丘。楚成王就派人對宋人說:“如果你們不投降,我們就殺掉你們的國君!”

可是宋人說:“少來這套,我們已經有了新的國君了!”原來公子目夷暫時當了宋國國君,以穩定國內局勢。多年前宋襄公的讓賢之舉,居然以這種方式成為了現實。

楚國攻不下宋國,宋襄公在楚國也沒什麼用處。魯國國君魯僖公出面與楚成王商議,還是把宋襄公放了吧,一直關著也不是辦法。楚成王也感到無奈,只好把宋襄公放了。宋襄公一開始不願意回宋國,可是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我暫時幫你照看一下朝政,你還是回來當國君吧!”這樣宋襄公才回國。

宋襄公之二:無處安放的仁義

回國後,宋襄公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公元前638年,宋襄公決定率軍攻打倒向了楚國的鄭國。楚國派兵救鄭,宋楚兩軍在泓水兩岸對壘。站前,宋襄公命人制作了一面大旗,上面寫著“仁義”二字,表示自己是仁義之師,代表了正義,能夠打敗凶惡的楚國。並且宋襄公命令,楚國士兵受傷了就不要再追,頭髮花白的就不要抓。

楚軍準備渡河攻擊宋軍,公子目夷說:“趕快趁楚軍渡河的時候進攻他們。”宋襄公說:“君子不能半渡而擊。”楚軍過河之後,正在列陣,公子目夷說:“快趁他們沒有列好陣腳進攻,還能打贏。”

宋襄公說:“不行,君子不打還沒有列好陣的敵人。”等到楚軍列好陣,兩軍衝鋒,宋軍大敗,宋襄公被射中大腿,逃回宋國。第二年,宋襄公在傷痛中去世。宋國在他之後,也始終沒能振作起來。

宋襄公任用公子目夷和公孫固,在內政上還是做得不錯。但是他不顧國力的限制一心追求霸業,又不能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幻想著佔據道德的制高點就能得到響應,可以說他並沒有看清楚春秋時代的歷史潮流。

他在泓水之戰舉起仁義的大旗,卻忘記了被自己當做祭品殺掉的鄫國國君和輕易囚禁的滕國國君,在這些小國面前,他何曾講過仁義呢?而強大的楚國,又怎麼會只憑著仁義的旗號,就被宋襄公輕易利用來成就宋的霸業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