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
"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公元前642年,是宋襄公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他成功幫助齊國太子昭奪回王位,小小地風光了一把。

"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公元前642年,是宋襄公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他成功幫助齊國太子昭奪回王位,小小地風光了一把。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01

幫助齊孝公

太子昭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兒子,按理來說應該是他來繼承齊國的王位。然而,齊桓公晚年的時候,沒有聽進丞相管仲的建議,剷除身邊的小人,最終導致自己被軟禁起來,活活餓死。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馬上陷入混亂之中,齊國五公子為了爭權奪位相互攻打。最終,公子無虧成功上位,太子昭無奈之下逃到宋國,向宋襄公請求幫助。

當時的宋國還十分弱小,而且公子無虧已經當上了國君,如果幫助太子昭去奪回王位,需要冒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成功了,自己就是齊國國君的恩人;失敗了,則被強齊視為眼中釘。

儘管如此,宋襄公還是決定幫助太子昭,畢竟他是個仁義有信之人。在他還沒有當上國君的時候,他就做過一件賢德之事。

宋襄公的名字叫做茲甫,他是宋桓公的嫡長子,本應繼承君位,然而在宋桓公臨死之前,他卻懇請將國君的位置讓給庶兄目夷,理由是目夷比自己年長,而且品行超群。

目夷也確實忠義,他認為茲甫能這樣讓位,就已經是最大的仁義了,因此不願意接受讓位,逃出了宋國。茲甫沒辦法,只能自己繼位,成為了宋襄公。這之後,目夷才回到了宋國,宋襄公封他為丞相,輔佐自己治理朝政。

如今,公子無虧罔顧禮法,不符合道德,且齊桓公曾在葵丘之會上委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像宋襄公這樣重視仁義道德的君主,當然會決定幫助太子昭了。

於是,宋襄公就通知了各諸侯國,一起派人將太子昭送回去。可能是牽扯到的利益太多,很多諸侯國都打算先冷眼旁觀,最後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派出了一些人馬,宋襄公就這樣帶領著四國的軍隊,護送太子昭往齊國去了。

還好,他們的運氣不錯,此行可以說是非常順利了。齊國的貴族心裡很感念太子昭,又不清楚宋襄公的實力,就殺死了公子無虧,趕走了他身邊的一些勢力,在國都臨淄迎接太子昭回來。於是,太子昭順利即位,也就是後來的齊孝公。

經此一事,宋襄公增加了些名氣,也助長了些志氣。

"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公元前642年,是宋襄公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他成功幫助齊國太子昭奪回王位,小小地風光了一把。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01

幫助齊孝公

太子昭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兒子,按理來說應該是他來繼承齊國的王位。然而,齊桓公晚年的時候,沒有聽進丞相管仲的建議,剷除身邊的小人,最終導致自己被軟禁起來,活活餓死。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馬上陷入混亂之中,齊國五公子為了爭權奪位相互攻打。最終,公子無虧成功上位,太子昭無奈之下逃到宋國,向宋襄公請求幫助。

當時的宋國還十分弱小,而且公子無虧已經當上了國君,如果幫助太子昭去奪回王位,需要冒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成功了,自己就是齊國國君的恩人;失敗了,則被強齊視為眼中釘。

儘管如此,宋襄公還是決定幫助太子昭,畢竟他是個仁義有信之人。在他還沒有當上國君的時候,他就做過一件賢德之事。

宋襄公的名字叫做茲甫,他是宋桓公的嫡長子,本應繼承君位,然而在宋桓公臨死之前,他卻懇請將國君的位置讓給庶兄目夷,理由是目夷比自己年長,而且品行超群。

目夷也確實忠義,他認為茲甫能這樣讓位,就已經是最大的仁義了,因此不願意接受讓位,逃出了宋國。茲甫沒辦法,只能自己繼位,成為了宋襄公。這之後,目夷才回到了宋國,宋襄公封他為丞相,輔佐自己治理朝政。

如今,公子無虧罔顧禮法,不符合道德,且齊桓公曾在葵丘之會上委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像宋襄公這樣重視仁義道德的君主,當然會決定幫助太子昭了。

於是,宋襄公就通知了各諸侯國,一起派人將太子昭送回去。可能是牽扯到的利益太多,很多諸侯國都打算先冷眼旁觀,最後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派出了一些人馬,宋襄公就這樣帶領著四國的軍隊,護送太子昭往齊國去了。

還好,他們的運氣不錯,此行可以說是非常順利了。齊國的貴族心裡很感念太子昭,又不清楚宋襄公的實力,就殺死了公子無虧,趕走了他身邊的一些勢力,在國都臨淄迎接太子昭回來。於是,太子昭順利即位,也就是後來的齊孝公。

經此一事,宋襄公增加了些名氣,也助長了些志氣。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02

圖謀稱霸

齊桓公在世的時候,由於有管仲等賢臣的幫助,坐上了諸侯霸主的寶座,而他一死,這個位置就空出來了。

宋襄公就盤算著,也許自己可以當這個盟主。於是,他就召集諸侯在曹南會盟。

這一行為,跟他之前主動讓位於兄的美談大相徑庭。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種說法是,他想要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之位,是為了更好地匡扶周室;另一種說法是,他只是貪圖仁義的虛名,並非真的仁義,之前沒有爆發,只不過是因為誘惑不夠大罷了。

無論是哪種說法,宋襄公都不該為了盟主之位而不擇手段。

即便幫助了齊孝公即位,宋國終究還是一個小國,號召力不夠,因此,在他召集諸侯會盟之後,只有曹、邾、滕、鄫四個小國願意來。會盟開始後,曹、邾兩國的國君按時參加了,而滕國國君則遲到了,鄫國國君直接藉故不來。

宋襄公一怒之下就扣押了滕國國君,不得不感嘆一下他的情商,難道不是應該先審時度勢,思考一下為什麼只有四個小國願意來嗎?

滕國國君沒有被白白扣押,鄫國國君在聽說了這件事之後,心裡十分害怕,最終還是趕來參加會盟,只不過,一到現場就被宋襄公派人給殺掉了,當做人牲用來祭祀東夷的神廟。東夷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各部落的稱呼,宋襄公這樣做是想威脅東夷各國,好讓他們臣服。到這裡,已經看不到一絲仁義的影子。

只可惜,宋襄公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同年冬天,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形成了比宋襄公集團更大的勢力。

"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公元前642年,是宋襄公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他成功幫助齊國太子昭奪回王位,小小地風光了一把。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01

幫助齊孝公

太子昭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兒子,按理來說應該是他來繼承齊國的王位。然而,齊桓公晚年的時候,沒有聽進丞相管仲的建議,剷除身邊的小人,最終導致自己被軟禁起來,活活餓死。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馬上陷入混亂之中,齊國五公子為了爭權奪位相互攻打。最終,公子無虧成功上位,太子昭無奈之下逃到宋國,向宋襄公請求幫助。

當時的宋國還十分弱小,而且公子無虧已經當上了國君,如果幫助太子昭去奪回王位,需要冒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成功了,自己就是齊國國君的恩人;失敗了,則被強齊視為眼中釘。

儘管如此,宋襄公還是決定幫助太子昭,畢竟他是個仁義有信之人。在他還沒有當上國君的時候,他就做過一件賢德之事。

宋襄公的名字叫做茲甫,他是宋桓公的嫡長子,本應繼承君位,然而在宋桓公臨死之前,他卻懇請將國君的位置讓給庶兄目夷,理由是目夷比自己年長,而且品行超群。

目夷也確實忠義,他認為茲甫能這樣讓位,就已經是最大的仁義了,因此不願意接受讓位,逃出了宋國。茲甫沒辦法,只能自己繼位,成為了宋襄公。這之後,目夷才回到了宋國,宋襄公封他為丞相,輔佐自己治理朝政。

如今,公子無虧罔顧禮法,不符合道德,且齊桓公曾在葵丘之會上委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像宋襄公這樣重視仁義道德的君主,當然會決定幫助太子昭了。

於是,宋襄公就通知了各諸侯國,一起派人將太子昭送回去。可能是牽扯到的利益太多,很多諸侯國都打算先冷眼旁觀,最後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派出了一些人馬,宋襄公就這樣帶領著四國的軍隊,護送太子昭往齊國去了。

還好,他們的運氣不錯,此行可以說是非常順利了。齊國的貴族心裡很感念太子昭,又不清楚宋襄公的實力,就殺死了公子無虧,趕走了他身邊的一些勢力,在國都臨淄迎接太子昭回來。於是,太子昭順利即位,也就是後來的齊孝公。

經此一事,宋襄公增加了些名氣,也助長了些志氣。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02

圖謀稱霸

齊桓公在世的時候,由於有管仲等賢臣的幫助,坐上了諸侯霸主的寶座,而他一死,這個位置就空出來了。

宋襄公就盤算著,也許自己可以當這個盟主。於是,他就召集諸侯在曹南會盟。

這一行為,跟他之前主動讓位於兄的美談大相徑庭。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種說法是,他想要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之位,是為了更好地匡扶周室;另一種說法是,他只是貪圖仁義的虛名,並非真的仁義,之前沒有爆發,只不過是因為誘惑不夠大罷了。

無論是哪種說法,宋襄公都不該為了盟主之位而不擇手段。

即便幫助了齊孝公即位,宋國終究還是一個小國,號召力不夠,因此,在他召集諸侯會盟之後,只有曹、邾、滕、鄫四個小國願意來。會盟開始後,曹、邾兩國的國君按時參加了,而滕國國君則遲到了,鄫國國君直接藉故不來。

宋襄公一怒之下就扣押了滕國國君,不得不感嘆一下他的情商,難道不是應該先審時度勢,思考一下為什麼只有四個小國願意來嗎?

滕國國君沒有被白白扣押,鄫國國君在聽說了這件事之後,心裡十分害怕,最終還是趕來參加會盟,只不過,一到現場就被宋襄公派人給殺掉了,當做人牲用來祭祀東夷的神廟。東夷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各部落的稱呼,宋襄公這樣做是想威脅東夷各國,好讓他們臣服。到這裡,已經看不到一絲仁義的影子。

只可惜,宋襄公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同年冬天,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形成了比宋襄公集團更大的勢力。

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到底是“仁義”還是“愚蠢”

03

泓水之殤

兩年後,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各諸侯,他以盟主的身份自居,引起了楚王的不滿。後又自作主張,約定該年秋天各諸侯再次會盟。

目夷擔心宋襄公惹禍上身,就叮囑他會盟的時候帶上軍隊,宋襄公卻說他已經跟楚王說好了自己不帶軍隊,不能不守信用。結果,因為盟主之位與楚王發生爭吵,被楚王的軍隊給抓起來了,真不知該說他是天真還是無邪……

後來還是魯僖公在中間調停,楚王才把他給釋放了。然並卵,宋襄公根本就沒有吃一塹長一智。

他回國之後,得知鄭國支持楚王做盟主,就打算攻打鄭國。因此,鄭國請來了楚軍支援。宋軍和楚軍在泓水相遇,兩軍即將交鋒,宋襄公又秒變“傻白甜”。

《史記》記載,楚軍渡河時,目夷建議宋襄公趁機進攻,宋襄公不聽。楚軍渡過河,尚未排兵佈陣之時,目夷又說可以進攻,宋襄公說等他先擺好陣勢。如他所願,陣勢擺好,就大敗宋軍了,宋襄公還傷到了大腿。

國人都怨恨宋襄公,宋襄公仍然認為自己沒有錯,說出了“君子不困人於戹,不鼓不成列”這樣的話。仁義當然沒有錯,戰爭中堅守仁義也沒有錯,但是,宋襄公錯就錯在將仁義的對象搞錯了。他對敵人楚軍的仁義,其實是對自己以及麾下士兵的不仁不義。

當初,武王伐紂,高舉仁義大旗,是為師出有名,最終以少勝多,紂王自盡。然而,武王的仁義,不是對紂王及其軍隊仁義,而是對天下百姓的仁義。其次,成功伐商的主要原因也不是仁義二字,而是有姜尚等謀臣輔助,運用了正確的戰略和戰術。

戰敗後的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就因為泓水之戰中的傷病去世了。

回過頭來看,宋襄公貌似只會欺負比他弱小的國家,這不得不讓人開個腦洞,他也許是怕打不贏楚國惹人笑話,不如干脆就讓人以為他是因為仁義才輸掉的,而不是實力不行。畢竟,能做到如楚霸王項羽那般自刎烏江的人並不多。

宋朝政治家王十朋寫了這樣一首詩概括宋襄公的生平:“小國爭盟禍莫逃,託名仁義直徒勞。殺人祭鬼寧非忍,猶自臨戎惜二毛。”(二毛代指老人。)

甚妥。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方采采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文由「魚羊史記」獨家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轉發朋友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