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仁義”的宋襄公,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徒留笑柄在人間

西周建立後,周武王按“公、侯、伯、子、男”爵位,分封天下,商紂王太子武庚也在被封之列。但這個前朝太子,面對故國被滅,父王身死之事,始終耿耿於懷。

在周武王駕崩後,武庚與武王兩個弟弟管叔、蔡叔勾結起來,發動叛亂,被周公旦成功鎮壓。周王室改封商紂的庶兄微子,封國在宋(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享公爵待遇。

宋國比較奇特,大爭之世,天下人都紛紛將務實做為首選,但宋國卻堅守著奴隸社會的貴族精神。


固守“仁義”的宋襄公,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徒留笑柄在人間

(宋襄公)

茲甫是宋桓公的嫡長子,他有一位庶出的兄長,名喚目夷。他們兩個人兄友弟恭,兄弟感情非常要好。

身為太子,茲甫卻絲毫沒有優越感,相反,他多次建議宋桓公改立兄長目夷為太子。他越是如此,宋桓公就越覺得自己沒有選錯接班人,他保持茲甫的太子之位不變。

公元前650年,宋國太子茲甫即位,史稱宋襄公。他內修國政,以仁義治國,人民安居樂業。

此時的列國,齊國已經穩坐霸主之位多年,晉國內亂未息,楚國被齊國始終壓制著,鄭國早已從“春秋小霸”之位上跌落下來,魯國總是那麼不溫不火。

宋襄公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積極與齊國靠攏,維護齊國霸主地位,參加齊桓公召集的會盟大會。

齊桓公已經在位四十餘年,稱霸三十餘年,步入老年,志氣衰墮,而且“桓公好內,多內寵”,姬妾成群,兒子眾多,最有實力的公子有五個,而太子卻相對軟弱。

考慮到身後事,齊桓公對太子很不放心,出於對宋襄公人品的信任,以及齊宋兩國密切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齊桓公將太子昭託付給宋襄公照顧。

一年後,齊桓公去世,齊國陷入公子爭位的內亂,桓公屍骨被扔在宮中六十七天未收斂,蟲鼠滿地。

太子昭在宋襄公的強力支持下,繼承君位,是為齊孝公


幫助齊國平定內亂後,宋襄公有點飄飄然了,他萌生了稱霸的念頭。他也想效仿齊桓公,召集諸侯進行會盟,公子目夷諫曰:

“小國爭盟,禍也。”

宋襄公固執己見,邀請各國諸侯在鹿地會盟,他以盟主身份自居,完全沒有考慮到宋國的綜合實力,妄自尊大,引起齊、楚不滿。宋襄公又自作主張,約當年秋天在盂地會盟。

會盟之日,楚、陳、蔡、許、曹、鄭國參會,齊國拒絕參加。

固守“仁義”的宋襄公,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徒留笑柄在人間

(楚成王)

在會上,宋襄公與楚成王爭當霸主,引發進一步的矛盾,楚國可不顧什麼道德信義,公然設伏兵將宋襄公扣押起來,直到冬天才將其釋放。


被釋放回國的宋襄公,咽不下這口氣,卻又拿楚國沒辦法,他就找了個出氣筒,編個藉口,於公元前638年攻打鄭國。

鄭國是楚國的跟班,面對宋人氣勢洶洶而來,連忙向楚國求救。

楚成王派大將成得臣率大軍馳援鄭國。成得臣指揮軍隊攻打宋國都城,宋襄公擔心國都有失,急忙從鄭國撤軍,楚、宋兩國軍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相遇。

固守“仁義”的宋襄公,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徒留笑柄在人間

(泓水之戰)

楚軍主動進攻,開始渡泓水,公子目夷諫曰:

“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

這是一條很妙的計策,以弱宋戰強楚,應該趁敵人半渡時,給予打擊。但大善人宋襄公拒絕這個建議。他的理由是,宋國軍隊是仁義之師,絕對不能趁敵人還沒有完全渡過河時進攻,令天下人恥笑。

錯失第一次良機。

楚國軍隊完全渡過泓水,正在列陣,公子目夷再次建議,應立即發動進攻,宋襄公再次拒絕進攻,說,仁義之師是不會趁人之危的,應當等楚軍列好陣型,再進行戰鬥。

於是,可笑的一幕出現了,擁有絕好機持的宋軍,瞪著眼睛,眼睜睜地看著楚軍排列隊型,不去進攻。

楚軍訓練有素,以極短的時間列隊,一鼓作氣衝向宋軍,如潮水般奔湧而來,宋軍根本架不住衝擊,大敗而退,宋襄公在混亂中,大腿中箭,狼狽逃回國都。

宋國臣民都埋怨宋襄公貽誤戰機,導致失敗,他卻振振有詞:

“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

此時此刻,宋襄公依然還在固執地守著“仁義”不放,可惜,這位“仁義”之君,因箭傷漸重,一年後去世。


宋襄公至死也不明白,他提倡並嚴格遵守的“仁義”有什麼不對,身為貴族,他驕傲地遵循著數百年來的“仁義”標準,即使是見血的戰爭,他亦不願意放棄“仁義”。

同時代的人不理解他,後世的人更難以理解他,甚至毫不留情地評價他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其實,宋襄公堅守心中的“仁義道德”,沒有什麼錯,錯的是人心不古,一個時代,一種社會形態即將崩潰時,以前的那些舊道德,舊禮儀,一般都會被拋棄掉。春秋時代,天下紛爭,政治格局鉅變,經濟形態也重新建立,人們都在忙碌於求實力,謀實利,沒有人會在意宋襄公的那套東西,他遵守的“仁義道德”已經沒有了市場。

回過頭來看,我們所處的時代,亦是將過去兩千年的傳統道德,不分黑白,全部扔入了垃圾堆。

只是,在這個凡事都求速,求利的時代,我們真的比古人活得明白,過得幸福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