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我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將《左傳》咀嚼一過,並從個人視角出發將當中的大事件和若干有趣的小知識整理出來,形成了一百多篇長短不一的文字。

文筆自然粗糙,難入大眾法眼。好在本意只在自娛自樂,加上週圍也有三五好友捧場,於是自2015年起在“時拾史事”上陸續投放,經常也能得到三、五千不等的閱讀量,使我對做這件事平添了不少信心和動力。

2016年底,因寫作進度問題,我暫停了在“時拾史事”公號上的投放,【左傳拾趣】停在了當白眼狼遇上了聖母 | 左傳拾趣。

這一停就是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並沒有停止閱讀與寫作,反而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一鼓作氣將全部文字寫完,形成了共176篇、31萬餘字的文檔。

今起再次藉助“時拾史事”這個平臺與公眾見面,期待能為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多年以後,因舊傷復發躺在病榻之上的宋襄公,聽見死神的腳步不斷接近,他的眼中沒有恐懼,瞳孔間一幀幀閃過的,是他不斷為稱霸理想而奮鬥的種種畫面。那當中,有他青年時的謙遜禮讓,壯年時的稱霸雄心,以及突如其來的挫敗和恥辱……一切如過眼雲煙,倏然而來,飄忽而去。


1.1讓賢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宋國君位即將換人。關鍵時刻太子茲甫卻做出了一番令人極度意外的舉動,他對自己即將繼任國君一事表示嚴重反對,理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較他年長成熟且素有仁義之名,更適合擔任國君。

茲甫所言倒也的確屬實,而且在他堅持之下,宋桓公最終同意更換儲君。不過公子目夷同樣表示了更為嚴重的不同意,他推辭道:“說到仁義二字,茲甫能將國君的位子相讓,有誰比他更具仁德呢?我不及他,何況太子本來就是他。”目夷話還沒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傳說目夷這一跑甚至跑到了國外,彷彿生怕坐上國君的位子。

太子茲甫的這番謙讓絕不是作秀,他發自內心地認為哥哥目夷比自己更加勝任國君的重任,因此誠心讓賢,而哥哥目夷的推辭同樣真心而堅決。只能說,兄弟倆都具備賢仁的品德。

幾個月後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讓賢不成,只得繼位,是為宋襄公,而哥哥目夷則成了他最重要的執政助手。由於目夷賢能,宋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國勢日強。目夷字子魚,其後代遂以魚為氏,且世襲宋國左師一職。這真是一個關於謙讓品行的美好的故事。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我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將《左傳》咀嚼一過,並從個人視角出發將當中的大事件和若干有趣的小知識整理出來,形成了一百多篇長短不一的文字。

文筆自然粗糙,難入大眾法眼。好在本意只在自娛自樂,加上週圍也有三五好友捧場,於是自2015年起在“時拾史事”上陸續投放,經常也能得到三、五千不等的閱讀量,使我對做這件事平添了不少信心和動力。

2016年底,因寫作進度問題,我暫停了在“時拾史事”公號上的投放,【左傳拾趣】停在了當白眼狼遇上了聖母 | 左傳拾趣。

這一停就是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並沒有停止閱讀與寫作,反而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一鼓作氣將全部文字寫完,形成了共176篇、31萬餘字的文檔。

今起再次藉助“時拾史事”這個平臺與公眾見面,期待能為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多年以後,因舊傷復發躺在病榻之上的宋襄公,聽見死神的腳步不斷接近,他的眼中沒有恐懼,瞳孔間一幀幀閃過的,是他不斷為稱霸理想而奮鬥的種種畫面。那當中,有他青年時的謙遜禮讓,壯年時的稱霸雄心,以及突如其來的挫敗和恥辱……一切如過眼雲煙,倏然而來,飄忽而去。


1.1讓賢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宋國君位即將換人。關鍵時刻太子茲甫卻做出了一番令人極度意外的舉動,他對自己即將繼任國君一事表示嚴重反對,理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較他年長成熟且素有仁義之名,更適合擔任國君。

茲甫所言倒也的確屬實,而且在他堅持之下,宋桓公最終同意更換儲君。不過公子目夷同樣表示了更為嚴重的不同意,他推辭道:“說到仁義二字,茲甫能將國君的位子相讓,有誰比他更具仁德呢?我不及他,何況太子本來就是他。”目夷話還沒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傳說目夷這一跑甚至跑到了國外,彷彿生怕坐上國君的位子。

太子茲甫的這番謙讓絕不是作秀,他發自內心地認為哥哥目夷比自己更加勝任國君的重任,因此誠心讓賢,而哥哥目夷的推辭同樣真心而堅決。只能說,兄弟倆都具備賢仁的品德。

幾個月後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讓賢不成,只得繼位,是為宋襄公,而哥哥目夷則成了他最重要的執政助手。由於目夷賢能,宋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國勢日強。目夷字子魚,其後代遂以魚為氏,且世襲宋國左師一職。這真是一個關於謙讓品行的美好的故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1.2小白死,齊國亂;霸主缺,宋襄謀

前643年冬,在位四十三年,稱霸三十八年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離世。在位期間,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九合諸侯,北擊戎狄,南伐強楚,客觀上起到了穩定諸侯格局的作用。

齊桓稱霸的事業離不開千古名相管仲的支持,孔老夫子後來評價這段歷史時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若不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使天下格局穩定不亂,中原早就在諸侯內鬥與蠻夷戎狄侵擾之下分崩離析,中原文明也早就崩壞不堪,大家重又淪落為野蠻人了。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我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將《左傳》咀嚼一過,並從個人視角出發將當中的大事件和若干有趣的小知識整理出來,形成了一百多篇長短不一的文字。

文筆自然粗糙,難入大眾法眼。好在本意只在自娛自樂,加上週圍也有三五好友捧場,於是自2015年起在“時拾史事”上陸續投放,經常也能得到三、五千不等的閱讀量,使我對做這件事平添了不少信心和動力。

2016年底,因寫作進度問題,我暫停了在“時拾史事”公號上的投放,【左傳拾趣】停在了當白眼狼遇上了聖母 | 左傳拾趣。

這一停就是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並沒有停止閱讀與寫作,反而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一鼓作氣將全部文字寫完,形成了共176篇、31萬餘字的文檔。

今起再次藉助“時拾史事”這個平臺與公眾見面,期待能為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多年以後,因舊傷復發躺在病榻之上的宋襄公,聽見死神的腳步不斷接近,他的眼中沒有恐懼,瞳孔間一幀幀閃過的,是他不斷為稱霸理想而奮鬥的種種畫面。那當中,有他青年時的謙遜禮讓,壯年時的稱霸雄心,以及突如其來的挫敗和恥辱……一切如過眼雲煙,倏然而來,飄忽而去。


1.1讓賢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宋國君位即將換人。關鍵時刻太子茲甫卻做出了一番令人極度意外的舉動,他對自己即將繼任國君一事表示嚴重反對,理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較他年長成熟且素有仁義之名,更適合擔任國君。

茲甫所言倒也的確屬實,而且在他堅持之下,宋桓公最終同意更換儲君。不過公子目夷同樣表示了更為嚴重的不同意,他推辭道:“說到仁義二字,茲甫能將國君的位子相讓,有誰比他更具仁德呢?我不及他,何況太子本來就是他。”目夷話還沒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傳說目夷這一跑甚至跑到了國外,彷彿生怕坐上國君的位子。

太子茲甫的這番謙讓絕不是作秀,他發自內心地認為哥哥目夷比自己更加勝任國君的重任,因此誠心讓賢,而哥哥目夷的推辭同樣真心而堅決。只能說,兄弟倆都具備賢仁的品德。

幾個月後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讓賢不成,只得繼位,是為宋襄公,而哥哥目夷則成了他最重要的執政助手。由於目夷賢能,宋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國勢日強。目夷字子魚,其後代遂以魚為氏,且世襲宋國左師一職。這真是一個關於謙讓品行的美好的故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1.2小白死,齊國亂;霸主缺,宋襄謀

前643年冬,在位四十三年,稱霸三十八年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離世。在位期間,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九合諸侯,北擊戎狄,南伐強楚,客觀上起到了穩定諸侯格局的作用。

齊桓稱霸的事業離不開千古名相管仲的支持,孔老夫子後來評價這段歷史時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若不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使天下格局穩定不亂,中原早就在諸侯內鬥與蠻夷戎狄侵擾之下分崩離析,中原文明也早就崩壞不堪,大家重又淪落為野蠻人了。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而隨著管仲與齊桓公的離世,天下復歸於群龍無首局面。此時,宋襄公以為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於到了。

其實,宋襄公想繼齊桓之後擔當起諸侯霸主的責任並非完全出於個人臆想。

首先,齊桓公死後,齊國陷於內亂而無暇他顧,霸主之位出現空缺。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同時還有六位頗受寵幸的如夫人,這就是所謂的三妻六妾了。這些女人為齊桓公生下了一大堆兒子,其中後來接連繼位為齊國君主的就有四位,可見這些公子們個個勢均力敵,都不是省油的燈。不過這樣一來,齊桓身後由誰繼位就成了大問題,齊國內亂當屬必然。齊桓公的眾兒子當中,公子昭為鄭姬所生,桓公與管仲一道立其為太子,並將他託付給宋襄公培養。諸侯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大夫或他國國君培養是當時常見的做法,宋襄公也不負所托,在太子昭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相當的照顧。齊桓公死後,他的另外五個兒子紛紛出頭爭奪君位繼承權,齊國因而內亂。

曾經為討好齊桓公而不惜將自己親生兒子烹殺獻食的易牙趁亂入宮,與宦官寺人貂攜手,憑藉內寵的力量誅殺大批官吏,從而擁立公子無虧為君。

混亂中太子昭逃往宋國,向宋襄公求助。宋襄公毫不含糊,立馬率軍殺入齊國,打敗前來迎戰的齊軍。隨後,齊人殺公子無虧,太子昭繼位,是為齊孝公。此時距公子無虧篡位僅三個月,死去的齊桓公還停柩待葬呢。齊孝公成功繼位,宋襄公功莫大焉。

宋襄公出手平定齊國內亂,一時名聲鵲起,激發其稱霸雄心。

其次,宋國在諸侯各國當中等級最高,爵位居諸侯之首。這是由於當年周滅商後,武王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商殷舊地以奉其宗祀。後來武庚參與“三監之亂”,周公旦平叛之後殺了武庚,再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

依當時制,宋國是作為周王朝的敵國而留存的,所謂“存亡絕續”,這是中國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因之,宋國與周王朝之間禮節上算是賓主關係。宋君若與周王見面,雙方互行平等之禮。這是戰勝國對被滅國的一種特別禮遇,古禮中的古禮。

不過禮遇歸禮遇,宋國本質上還是周王朝下封的諸侯國,況且爵位高不代表實力強啊。楚國被封為倒數第二等的子爵,當時參加周王宴會連坐正席的資格都沒有,而此時楚國的實力早已非同小可。宋襄公以為,齊桓之後,以宋國之位尊,理所當然可為諸侯之長,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實力的因素。

再次,宋襄公與哥哥目夷兄弟二人既賢能又和諧,宋國在他們攜手治理之下政通人和,發展迅速,實力其實也還算不錯。小白已去,齊國尚難自顧;楚國再強,終為中原所拒。相比之下,宋國想要稱霸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最後,從後來實際表現來看,宋襄公的稱霸之舉蘊含了更大的野心——復興殷商,這就完全是痴人說夢了。

此時的宋襄公環視中原,顧盼自雄,真心認為自己完全具備匡扶天下的能力,霸主之號,捨我其誰。

1.3鹿上之盟

為了早日成為霸主,宋襄公作了各種努力。前641年,邾國與鄫國兩國國君會盟,結果邾子將鄫子抓起來殺了。《春秋》原文記載“邾人執鄫子,用之。”說是邾子把鄫子給“用”了,實際上就是殺了用來祭祀。《左傳》解釋此事說,是宋襄公命令邾國國君邾文公殺鄫子以祭次睢之神,因次睢河中有妖神,東夷族人經常祭之,宋襄公此舉是為了討好和招撫東夷。鄫雖小國,但殺一國之君以結好於他族,宋襄此舉真談不上明智。

目夷因而說:“自古以來六畜不相互用以祭祀,小的祭祀也不用大牲口,何況用人來作犧牲呢?祭祀的目的是為了人。人是神的主宰,若用人來祭祀,什麼神會來享用呢?當年齊桓公恢復衛國、邢國等三個被滅亡的國家以使其他諸侯歸附,有識之士還說他薄德。你現在一舉而侵害兩個國家的國君(宋襄公年初還抓了滕國的國君嬰齊),而且還將其中一人用以祭祀妖神,想要通過這些舉動來求取霸業,怕也難吧?我看大家能善終就不錯了。”

當年下半年,宋國圍攻曹國,理由是曹國不服從宋國。目夷再次勸導宋襄公說:“當年周文王因為崇作虎失德而討伐崇國,接連打了三十天,崇國沒有投降。文王便退兵還朝,重修教化之後再興兵討伐,軍隊仍然駐紮在上次留下的堡壘當中,崇國就主動投降了。現在您自身的德行尚有欠缺,而去討伐別人,能把別國怎麼樣呢?不如先退而內省,等自身品德沒有欠缺之後再行動。”當然,對於這些勸諫,正在稱霸道路上闊步前行的宋襄公又哪裡聽得進去呢?

次年,也就是前640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即召集諸侯會盟以正式稱霸)。魯國大夫臧文仲聞訊,說:“以自己的意願追隨別人,這是可行的;使要別人服從自己的意願,這就難以做到了。”這話的意思很明確,宋襄公想要合諸侯只是一廂情願,至少魯國就不買賬。不過,此時已經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哪怕稍稍削弱一點兒宋襄公正式稱霸的雄心壯志了。

前639年春,宋襄公終於召集齊國和楚國在鹿上會盟,商討周邊一些小附庸國的歸屬問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大國之間劃分勢力範圍。不難想象,齊孝公的出席純粹是給宋襄公面子,畢竟他的位子是在宋襄公支持下取得的。而楚成王的與會,則純粹是抱著好玩看熱鬧的心態,看看老宋到底能玩出什麼名堂。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我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將《左傳》咀嚼一過,並從個人視角出發將當中的大事件和若干有趣的小知識整理出來,形成了一百多篇長短不一的文字。

文筆自然粗糙,難入大眾法眼。好在本意只在自娛自樂,加上週圍也有三五好友捧場,於是自2015年起在“時拾史事”上陸續投放,經常也能得到三、五千不等的閱讀量,使我對做這件事平添了不少信心和動力。

2016年底,因寫作進度問題,我暫停了在“時拾史事”公號上的投放,【左傳拾趣】停在了當白眼狼遇上了聖母 | 左傳拾趣。

這一停就是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並沒有停止閱讀與寫作,反而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一鼓作氣將全部文字寫完,形成了共176篇、31萬餘字的文檔。

今起再次藉助“時拾史事”這個平臺與公眾見面,期待能為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多年以後,因舊傷復發躺在病榻之上的宋襄公,聽見死神的腳步不斷接近,他的眼中沒有恐懼,瞳孔間一幀幀閃過的,是他不斷為稱霸理想而奮鬥的種種畫面。那當中,有他青年時的謙遜禮讓,壯年時的稱霸雄心,以及突如其來的挫敗和恥辱……一切如過眼雲煙,倏然而來,飄忽而去。


1.1讓賢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宋國君位即將換人。關鍵時刻太子茲甫卻做出了一番令人極度意外的舉動,他對自己即將繼任國君一事表示嚴重反對,理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較他年長成熟且素有仁義之名,更適合擔任國君。

茲甫所言倒也的確屬實,而且在他堅持之下,宋桓公最終同意更換儲君。不過公子目夷同樣表示了更為嚴重的不同意,他推辭道:“說到仁義二字,茲甫能將國君的位子相讓,有誰比他更具仁德呢?我不及他,何況太子本來就是他。”目夷話還沒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傳說目夷這一跑甚至跑到了國外,彷彿生怕坐上國君的位子。

太子茲甫的這番謙讓絕不是作秀,他發自內心地認為哥哥目夷比自己更加勝任國君的重任,因此誠心讓賢,而哥哥目夷的推辭同樣真心而堅決。只能說,兄弟倆都具備賢仁的品德。

幾個月後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讓賢不成,只得繼位,是為宋襄公,而哥哥目夷則成了他最重要的執政助手。由於目夷賢能,宋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國勢日強。目夷字子魚,其後代遂以魚為氏,且世襲宋國左師一職。這真是一個關於謙讓品行的美好的故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1.2小白死,齊國亂;霸主缺,宋襄謀

前643年冬,在位四十三年,稱霸三十八年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離世。在位期間,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九合諸侯,北擊戎狄,南伐強楚,客觀上起到了穩定諸侯格局的作用。

齊桓稱霸的事業離不開千古名相管仲的支持,孔老夫子後來評價這段歷史時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若不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使天下格局穩定不亂,中原早就在諸侯內鬥與蠻夷戎狄侵擾之下分崩離析,中原文明也早就崩壞不堪,大家重又淪落為野蠻人了。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而隨著管仲與齊桓公的離世,天下復歸於群龍無首局面。此時,宋襄公以為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於到了。

其實,宋襄公想繼齊桓之後擔當起諸侯霸主的責任並非完全出於個人臆想。

首先,齊桓公死後,齊國陷於內亂而無暇他顧,霸主之位出現空缺。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同時還有六位頗受寵幸的如夫人,這就是所謂的三妻六妾了。這些女人為齊桓公生下了一大堆兒子,其中後來接連繼位為齊國君主的就有四位,可見這些公子們個個勢均力敵,都不是省油的燈。不過這樣一來,齊桓身後由誰繼位就成了大問題,齊國內亂當屬必然。齊桓公的眾兒子當中,公子昭為鄭姬所生,桓公與管仲一道立其為太子,並將他託付給宋襄公培養。諸侯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大夫或他國國君培養是當時常見的做法,宋襄公也不負所托,在太子昭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相當的照顧。齊桓公死後,他的另外五個兒子紛紛出頭爭奪君位繼承權,齊國因而內亂。

曾經為討好齊桓公而不惜將自己親生兒子烹殺獻食的易牙趁亂入宮,與宦官寺人貂攜手,憑藉內寵的力量誅殺大批官吏,從而擁立公子無虧為君。

混亂中太子昭逃往宋國,向宋襄公求助。宋襄公毫不含糊,立馬率軍殺入齊國,打敗前來迎戰的齊軍。隨後,齊人殺公子無虧,太子昭繼位,是為齊孝公。此時距公子無虧篡位僅三個月,死去的齊桓公還停柩待葬呢。齊孝公成功繼位,宋襄公功莫大焉。

宋襄公出手平定齊國內亂,一時名聲鵲起,激發其稱霸雄心。

其次,宋國在諸侯各國當中等級最高,爵位居諸侯之首。這是由於當年周滅商後,武王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商殷舊地以奉其宗祀。後來武庚參與“三監之亂”,周公旦平叛之後殺了武庚,再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

依當時制,宋國是作為周王朝的敵國而留存的,所謂“存亡絕續”,這是中國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因之,宋國與周王朝之間禮節上算是賓主關係。宋君若與周王見面,雙方互行平等之禮。這是戰勝國對被滅國的一種特別禮遇,古禮中的古禮。

不過禮遇歸禮遇,宋國本質上還是周王朝下封的諸侯國,況且爵位高不代表實力強啊。楚國被封為倒數第二等的子爵,當時參加周王宴會連坐正席的資格都沒有,而此時楚國的實力早已非同小可。宋襄公以為,齊桓之後,以宋國之位尊,理所當然可為諸侯之長,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實力的因素。

再次,宋襄公與哥哥目夷兄弟二人既賢能又和諧,宋國在他們攜手治理之下政通人和,發展迅速,實力其實也還算不錯。小白已去,齊國尚難自顧;楚國再強,終為中原所拒。相比之下,宋國想要稱霸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最後,從後來實際表現來看,宋襄公的稱霸之舉蘊含了更大的野心——復興殷商,這就完全是痴人說夢了。

此時的宋襄公環視中原,顧盼自雄,真心認為自己完全具備匡扶天下的能力,霸主之號,捨我其誰。

1.3鹿上之盟

為了早日成為霸主,宋襄公作了各種努力。前641年,邾國與鄫國兩國國君會盟,結果邾子將鄫子抓起來殺了。《春秋》原文記載“邾人執鄫子,用之。”說是邾子把鄫子給“用”了,實際上就是殺了用來祭祀。《左傳》解釋此事說,是宋襄公命令邾國國君邾文公殺鄫子以祭次睢之神,因次睢河中有妖神,東夷族人經常祭之,宋襄公此舉是為了討好和招撫東夷。鄫雖小國,但殺一國之君以結好於他族,宋襄此舉真談不上明智。

目夷因而說:“自古以來六畜不相互用以祭祀,小的祭祀也不用大牲口,何況用人來作犧牲呢?祭祀的目的是為了人。人是神的主宰,若用人來祭祀,什麼神會來享用呢?當年齊桓公恢復衛國、邢國等三個被滅亡的國家以使其他諸侯歸附,有識之士還說他薄德。你現在一舉而侵害兩個國家的國君(宋襄公年初還抓了滕國的國君嬰齊),而且還將其中一人用以祭祀妖神,想要通過這些舉動來求取霸業,怕也難吧?我看大家能善終就不錯了。”

當年下半年,宋國圍攻曹國,理由是曹國不服從宋國。目夷再次勸導宋襄公說:“當年周文王因為崇作虎失德而討伐崇國,接連打了三十天,崇國沒有投降。文王便退兵還朝,重修教化之後再興兵討伐,軍隊仍然駐紮在上次留下的堡壘當中,崇國就主動投降了。現在您自身的德行尚有欠缺,而去討伐別人,能把別國怎麼樣呢?不如先退而內省,等自身品德沒有欠缺之後再行動。”當然,對於這些勸諫,正在稱霸道路上闊步前行的宋襄公又哪裡聽得進去呢?

次年,也就是前640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即召集諸侯會盟以正式稱霸)。魯國大夫臧文仲聞訊,說:“以自己的意願追隨別人,這是可行的;使要別人服從自己的意願,這就難以做到了。”這話的意思很明確,宋襄公想要合諸侯只是一廂情願,至少魯國就不買賬。不過,此時已經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哪怕稍稍削弱一點兒宋襄公正式稱霸的雄心壯志了。

前639年春,宋襄公終於召集齊國和楚國在鹿上會盟,商討周邊一些小附庸國的歸屬問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大國之間劃分勢力範圍。不難想象,齊孝公的出席純粹是給宋襄公面子,畢竟他的位子是在宋襄公支持下取得的。而楚成王的與會,則純粹是抱著好玩看熱鬧的心態,看看老宋到底能玩出什麼名堂。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除齊、楚外,其他諸侯都未到場。據說在這次春秋三巨頭的碰頭會上,宋襄公果然不識好歹地提出要楚國承認宋國的霸主地位並且讓出幾個附庸國給宋國,而楚成王居然笑嘻嘻地同意了,會議看上去取得了空前圓滿的成功。

明白人目夷則說:“小國去爭當盟主,是禍不是福。宋或許要亡國了吧!能夠失敗得晚一些就算是幸運了。”(“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既然三巨頭有了“共識”,宋襄公趁熱打鐵,於當年秋季再次組織召開盂之會,召集楚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等七國參加,想在此次集會上正式以霸主身份登場。

目夷說:“禍事來了,我看國君想要當霸主已經想瘋了,如何是好?”果然,這回楚成王不願再配合演戲,索性直接在會場上把宋襄公抓了,然後帶上軍隊押著宋君,直奔宋國而去。若不是目夷組織起了有效抵抗,宋國就此滅亡也未可知。

直到當年冬天,各諸侯國在薄地舉行盟會,楚成王才釋放了宋襄公。此時,宋襄公依然以天下盟主自居,目夷說:“看來宋國的危機還沒有完,國君並沒有受到足夠的懲戒。”

1.4泓之戰

次年夏天,宋襄公拉上衛國、許國、滕國一起出兵討伐鄭國,原因是鄭國不聽宋盟主的話。其實,鄭國一直不願追隨他國,齊桓稱霸時,鄭國的態度便若即若離。不過鄭國並沒有強大到足以自霸的地步,對齊、楚一直心懷畏懼。首止之盟,鄭文公先是畏於齊桓而不得不參會,然後在周襄王的鼓動下棄盟而逃,轉投楚國。而自第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後,鄭國便徹底歸附楚國。鹿上之盟鄭國沒有與會,得罪了宋襄公並因此遭到討伐。目夷非常清楚鄭國受楚國保護,宋伐鄭,楚國勢必不會袖手旁觀,他感覺宋國有可能大禍臨頭。

正如目夷所料,正當宋、衛、許、滕四國聯手攻打鄭國之際,楚國大軍直奔宋國而來。楚國的目的有二:一是解鄭國之圍,二是教訓宋國。宋國大司馬固(“固”是人名)見大勢難為,勸說宋襄公:“上天拋棄商朝已經很久了,您強作努力想要恢復商殷故國,只怕是違背天意不可赦免啊!”大司馬固的這番話透露出宋襄爭霸的真實意圖是想借機恢復商殷舊國。

天下諸侯,除宋國是以周之敵國身份存世之外,其他各國與周室之間不是親戚關係便是君臣關係。齊國雖不姓姬,但齊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旗號,維護的是周室中央,諸侯各國對此無可非議;而宋襄稱霸據說以“仁義”為號召,這就麻煩了。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出這當中有鬧獨立的意圖在內,周家那些親戚國願與附和的,自然少之又少。一意孤行的宋襄公此時已聽不進任何勸諫,何況去年所受羈押之辱還未報呢,正好藉此機會與楚一決。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我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將《左傳》咀嚼一過,並從個人視角出發將當中的大事件和若干有趣的小知識整理出來,形成了一百多篇長短不一的文字。

文筆自然粗糙,難入大眾法眼。好在本意只在自娛自樂,加上週圍也有三五好友捧場,於是自2015年起在“時拾史事”上陸續投放,經常也能得到三、五千不等的閱讀量,使我對做這件事平添了不少信心和動力。

2016年底,因寫作進度問題,我暫停了在“時拾史事”公號上的投放,【左傳拾趣】停在了當白眼狼遇上了聖母 | 左傳拾趣。

這一停就是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並沒有停止閱讀與寫作,反而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一鼓作氣將全部文字寫完,形成了共176篇、31萬餘字的文檔。

今起再次藉助“時拾史事”這個平臺與公眾見面,期待能為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多年以後,因舊傷復發躺在病榻之上的宋襄公,聽見死神的腳步不斷接近,他的眼中沒有恐懼,瞳孔間一幀幀閃過的,是他不斷為稱霸理想而奮鬥的種種畫面。那當中,有他青年時的謙遜禮讓,壯年時的稱霸雄心,以及突如其來的挫敗和恥辱……一切如過眼雲煙,倏然而來,飄忽而去。


1.1讓賢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宋國君位即將換人。關鍵時刻太子茲甫卻做出了一番令人極度意外的舉動,他對自己即將繼任國君一事表示嚴重反對,理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較他年長成熟且素有仁義之名,更適合擔任國君。

茲甫所言倒也的確屬實,而且在他堅持之下,宋桓公最終同意更換儲君。不過公子目夷同樣表示了更為嚴重的不同意,他推辭道:“說到仁義二字,茲甫能將國君的位子相讓,有誰比他更具仁德呢?我不及他,何況太子本來就是他。”目夷話還沒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傳說目夷這一跑甚至跑到了國外,彷彿生怕坐上國君的位子。

太子茲甫的這番謙讓絕不是作秀,他發自內心地認為哥哥目夷比自己更加勝任國君的重任,因此誠心讓賢,而哥哥目夷的推辭同樣真心而堅決。只能說,兄弟倆都具備賢仁的品德。

幾個月後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讓賢不成,只得繼位,是為宋襄公,而哥哥目夷則成了他最重要的執政助手。由於目夷賢能,宋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國勢日強。目夷字子魚,其後代遂以魚為氏,且世襲宋國左師一職。這真是一個關於謙讓品行的美好的故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1.2小白死,齊國亂;霸主缺,宋襄謀

前643年冬,在位四十三年,稱霸三十八年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離世。在位期間,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九合諸侯,北擊戎狄,南伐強楚,客觀上起到了穩定諸侯格局的作用。

齊桓稱霸的事業離不開千古名相管仲的支持,孔老夫子後來評價這段歷史時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若不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使天下格局穩定不亂,中原早就在諸侯內鬥與蠻夷戎狄侵擾之下分崩離析,中原文明也早就崩壞不堪,大家重又淪落為野蠻人了。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而隨著管仲與齊桓公的離世,天下復歸於群龍無首局面。此時,宋襄公以為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於到了。

其實,宋襄公想繼齊桓之後擔當起諸侯霸主的責任並非完全出於個人臆想。

首先,齊桓公死後,齊國陷於內亂而無暇他顧,霸主之位出現空缺。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同時還有六位頗受寵幸的如夫人,這就是所謂的三妻六妾了。這些女人為齊桓公生下了一大堆兒子,其中後來接連繼位為齊國君主的就有四位,可見這些公子們個個勢均力敵,都不是省油的燈。不過這樣一來,齊桓身後由誰繼位就成了大問題,齊國內亂當屬必然。齊桓公的眾兒子當中,公子昭為鄭姬所生,桓公與管仲一道立其為太子,並將他託付給宋襄公培養。諸侯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大夫或他國國君培養是當時常見的做法,宋襄公也不負所托,在太子昭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相當的照顧。齊桓公死後,他的另外五個兒子紛紛出頭爭奪君位繼承權,齊國因而內亂。

曾經為討好齊桓公而不惜將自己親生兒子烹殺獻食的易牙趁亂入宮,與宦官寺人貂攜手,憑藉內寵的力量誅殺大批官吏,從而擁立公子無虧為君。

混亂中太子昭逃往宋國,向宋襄公求助。宋襄公毫不含糊,立馬率軍殺入齊國,打敗前來迎戰的齊軍。隨後,齊人殺公子無虧,太子昭繼位,是為齊孝公。此時距公子無虧篡位僅三個月,死去的齊桓公還停柩待葬呢。齊孝公成功繼位,宋襄公功莫大焉。

宋襄公出手平定齊國內亂,一時名聲鵲起,激發其稱霸雄心。

其次,宋國在諸侯各國當中等級最高,爵位居諸侯之首。這是由於當年周滅商後,武王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商殷舊地以奉其宗祀。後來武庚參與“三監之亂”,周公旦平叛之後殺了武庚,再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

依當時制,宋國是作為周王朝的敵國而留存的,所謂“存亡絕續”,這是中國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因之,宋國與周王朝之間禮節上算是賓主關係。宋君若與周王見面,雙方互行平等之禮。這是戰勝國對被滅國的一種特別禮遇,古禮中的古禮。

不過禮遇歸禮遇,宋國本質上還是周王朝下封的諸侯國,況且爵位高不代表實力強啊。楚國被封為倒數第二等的子爵,當時參加周王宴會連坐正席的資格都沒有,而此時楚國的實力早已非同小可。宋襄公以為,齊桓之後,以宋國之位尊,理所當然可為諸侯之長,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實力的因素。

再次,宋襄公與哥哥目夷兄弟二人既賢能又和諧,宋國在他們攜手治理之下政通人和,發展迅速,實力其實也還算不錯。小白已去,齊國尚難自顧;楚國再強,終為中原所拒。相比之下,宋國想要稱霸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最後,從後來實際表現來看,宋襄公的稱霸之舉蘊含了更大的野心——復興殷商,這就完全是痴人說夢了。

此時的宋襄公環視中原,顧盼自雄,真心認為自己完全具備匡扶天下的能力,霸主之號,捨我其誰。

1.3鹿上之盟

為了早日成為霸主,宋襄公作了各種努力。前641年,邾國與鄫國兩國國君會盟,結果邾子將鄫子抓起來殺了。《春秋》原文記載“邾人執鄫子,用之。”說是邾子把鄫子給“用”了,實際上就是殺了用來祭祀。《左傳》解釋此事說,是宋襄公命令邾國國君邾文公殺鄫子以祭次睢之神,因次睢河中有妖神,東夷族人經常祭之,宋襄公此舉是為了討好和招撫東夷。鄫雖小國,但殺一國之君以結好於他族,宋襄此舉真談不上明智。

目夷因而說:“自古以來六畜不相互用以祭祀,小的祭祀也不用大牲口,何況用人來作犧牲呢?祭祀的目的是為了人。人是神的主宰,若用人來祭祀,什麼神會來享用呢?當年齊桓公恢復衛國、邢國等三個被滅亡的國家以使其他諸侯歸附,有識之士還說他薄德。你現在一舉而侵害兩個國家的國君(宋襄公年初還抓了滕國的國君嬰齊),而且還將其中一人用以祭祀妖神,想要通過這些舉動來求取霸業,怕也難吧?我看大家能善終就不錯了。”

當年下半年,宋國圍攻曹國,理由是曹國不服從宋國。目夷再次勸導宋襄公說:“當年周文王因為崇作虎失德而討伐崇國,接連打了三十天,崇國沒有投降。文王便退兵還朝,重修教化之後再興兵討伐,軍隊仍然駐紮在上次留下的堡壘當中,崇國就主動投降了。現在您自身的德行尚有欠缺,而去討伐別人,能把別國怎麼樣呢?不如先退而內省,等自身品德沒有欠缺之後再行動。”當然,對於這些勸諫,正在稱霸道路上闊步前行的宋襄公又哪裡聽得進去呢?

次年,也就是前640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即召集諸侯會盟以正式稱霸)。魯國大夫臧文仲聞訊,說:“以自己的意願追隨別人,這是可行的;使要別人服從自己的意願,這就難以做到了。”這話的意思很明確,宋襄公想要合諸侯只是一廂情願,至少魯國就不買賬。不過,此時已經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哪怕稍稍削弱一點兒宋襄公正式稱霸的雄心壯志了。

前639年春,宋襄公終於召集齊國和楚國在鹿上會盟,商討周邊一些小附庸國的歸屬問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大國之間劃分勢力範圍。不難想象,齊孝公的出席純粹是給宋襄公面子,畢竟他的位子是在宋襄公支持下取得的。而楚成王的與會,則純粹是抱著好玩看熱鬧的心態,看看老宋到底能玩出什麼名堂。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除齊、楚外,其他諸侯都未到場。據說在這次春秋三巨頭的碰頭會上,宋襄公果然不識好歹地提出要楚國承認宋國的霸主地位並且讓出幾個附庸國給宋國,而楚成王居然笑嘻嘻地同意了,會議看上去取得了空前圓滿的成功。

明白人目夷則說:“小國去爭當盟主,是禍不是福。宋或許要亡國了吧!能夠失敗得晚一些就算是幸運了。”(“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既然三巨頭有了“共識”,宋襄公趁熱打鐵,於當年秋季再次組織召開盂之會,召集楚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等七國參加,想在此次集會上正式以霸主身份登場。

目夷說:“禍事來了,我看國君想要當霸主已經想瘋了,如何是好?”果然,這回楚成王不願再配合演戲,索性直接在會場上把宋襄公抓了,然後帶上軍隊押著宋君,直奔宋國而去。若不是目夷組織起了有效抵抗,宋國就此滅亡也未可知。

直到當年冬天,各諸侯國在薄地舉行盟會,楚成王才釋放了宋襄公。此時,宋襄公依然以天下盟主自居,目夷說:“看來宋國的危機還沒有完,國君並沒有受到足夠的懲戒。”

1.4泓之戰

次年夏天,宋襄公拉上衛國、許國、滕國一起出兵討伐鄭國,原因是鄭國不聽宋盟主的話。其實,鄭國一直不願追隨他國,齊桓稱霸時,鄭國的態度便若即若離。不過鄭國並沒有強大到足以自霸的地步,對齊、楚一直心懷畏懼。首止之盟,鄭文公先是畏於齊桓而不得不參會,然後在周襄王的鼓動下棄盟而逃,轉投楚國。而自第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後,鄭國便徹底歸附楚國。鹿上之盟鄭國沒有與會,得罪了宋襄公並因此遭到討伐。目夷非常清楚鄭國受楚國保護,宋伐鄭,楚國勢必不會袖手旁觀,他感覺宋國有可能大禍臨頭。

正如目夷所料,正當宋、衛、許、滕四國聯手攻打鄭國之際,楚國大軍直奔宋國而來。楚國的目的有二:一是解鄭國之圍,二是教訓宋國。宋國大司馬固(“固”是人名)見大勢難為,勸說宋襄公:“上天拋棄商朝已經很久了,您強作努力想要恢復商殷故國,只怕是違背天意不可赦免啊!”大司馬固的這番話透露出宋襄爭霸的真實意圖是想借機恢復商殷舊國。

天下諸侯,除宋國是以周之敵國身份存世之外,其他各國與周室之間不是親戚關係便是君臣關係。齊國雖不姓姬,但齊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旗號,維護的是周室中央,諸侯各國對此無可非議;而宋襄稱霸據說以“仁義”為號召,這就麻煩了。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出這當中有鬧獨立的意圖在內,周家那些親戚國願與附和的,自然少之又少。一意孤行的宋襄公此時已聽不進任何勸諫,何況去年所受羈押之辱還未報呢,正好藉此機會與楚一決。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前638年冬,宋、楚兩國爆發泓之戰。泓指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是迎戰,備戰在前,宋軍列隊完畢之後,楚軍尚未渡河。大司馬說:“敵眾我寡,趁楚軍還未渡河,我們應搶先發動攻擊。”宋襄公說:“不行。”楚軍既渡,但尚未列陣,大司馬再次請求出擊。宋襄公仍然說:“不行。”等楚軍列陣完畢之後,宋襄公才彬彬有禮地發動攻擊。結果不用猜也知道了——“宋師敗績”,大潰敗才稱“敗績“。戰鬥中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衛隊全數被殲。後人多讚揚宋襄公“為戰以禮”的所謂仁義古風,卻罔顧其迂。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我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將《左傳》咀嚼一過,並從個人視角出發將當中的大事件和若干有趣的小知識整理出來,形成了一百多篇長短不一的文字。

文筆自然粗糙,難入大眾法眼。好在本意只在自娛自樂,加上週圍也有三五好友捧場,於是自2015年起在“時拾史事”上陸續投放,經常也能得到三、五千不等的閱讀量,使我對做這件事平添了不少信心和動力。

2016年底,因寫作進度問題,我暫停了在“時拾史事”公號上的投放,【左傳拾趣】停在了當白眼狼遇上了聖母 | 左傳拾趣。

這一停就是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並沒有停止閱讀與寫作,反而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一鼓作氣將全部文字寫完,形成了共176篇、31萬餘字的文檔。

今起再次藉助“時拾史事”這個平臺與公眾見面,期待能為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多年以後,因舊傷復發躺在病榻之上的宋襄公,聽見死神的腳步不斷接近,他的眼中沒有恐懼,瞳孔間一幀幀閃過的,是他不斷為稱霸理想而奮鬥的種種畫面。那當中,有他青年時的謙遜禮讓,壯年時的稱霸雄心,以及突如其來的挫敗和恥辱……一切如過眼雲煙,倏然而來,飄忽而去。


1.1讓賢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宋國君位即將換人。關鍵時刻太子茲甫卻做出了一番令人極度意外的舉動,他對自己即將繼任國君一事表示嚴重反對,理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較他年長成熟且素有仁義之名,更適合擔任國君。

茲甫所言倒也的確屬實,而且在他堅持之下,宋桓公最終同意更換儲君。不過公子目夷同樣表示了更為嚴重的不同意,他推辭道:“說到仁義二字,茲甫能將國君的位子相讓,有誰比他更具仁德呢?我不及他,何況太子本來就是他。”目夷話還沒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傳說目夷這一跑甚至跑到了國外,彷彿生怕坐上國君的位子。

太子茲甫的這番謙讓絕不是作秀,他發自內心地認為哥哥目夷比自己更加勝任國君的重任,因此誠心讓賢,而哥哥目夷的推辭同樣真心而堅決。只能說,兄弟倆都具備賢仁的品德。

幾個月後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讓賢不成,只得繼位,是為宋襄公,而哥哥目夷則成了他最重要的執政助手。由於目夷賢能,宋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國勢日強。目夷字子魚,其後代遂以魚為氏,且世襲宋國左師一職。這真是一個關於謙讓品行的美好的故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1.2小白死,齊國亂;霸主缺,宋襄謀

前643年冬,在位四十三年,稱霸三十八年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離世。在位期間,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九合諸侯,北擊戎狄,南伐強楚,客觀上起到了穩定諸侯格局的作用。

齊桓稱霸的事業離不開千古名相管仲的支持,孔老夫子後來評價這段歷史時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若不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使天下格局穩定不亂,中原早就在諸侯內鬥與蠻夷戎狄侵擾之下分崩離析,中原文明也早就崩壞不堪,大家重又淪落為野蠻人了。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而隨著管仲與齊桓公的離世,天下復歸於群龍無首局面。此時,宋襄公以為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於到了。

其實,宋襄公想繼齊桓之後擔當起諸侯霸主的責任並非完全出於個人臆想。

首先,齊桓公死後,齊國陷於內亂而無暇他顧,霸主之位出現空缺。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同時還有六位頗受寵幸的如夫人,這就是所謂的三妻六妾了。這些女人為齊桓公生下了一大堆兒子,其中後來接連繼位為齊國君主的就有四位,可見這些公子們個個勢均力敵,都不是省油的燈。不過這樣一來,齊桓身後由誰繼位就成了大問題,齊國內亂當屬必然。齊桓公的眾兒子當中,公子昭為鄭姬所生,桓公與管仲一道立其為太子,並將他託付給宋襄公培養。諸侯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大夫或他國國君培養是當時常見的做法,宋襄公也不負所托,在太子昭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相當的照顧。齊桓公死後,他的另外五個兒子紛紛出頭爭奪君位繼承權,齊國因而內亂。

曾經為討好齊桓公而不惜將自己親生兒子烹殺獻食的易牙趁亂入宮,與宦官寺人貂攜手,憑藉內寵的力量誅殺大批官吏,從而擁立公子無虧為君。

混亂中太子昭逃往宋國,向宋襄公求助。宋襄公毫不含糊,立馬率軍殺入齊國,打敗前來迎戰的齊軍。隨後,齊人殺公子無虧,太子昭繼位,是為齊孝公。此時距公子無虧篡位僅三個月,死去的齊桓公還停柩待葬呢。齊孝公成功繼位,宋襄公功莫大焉。

宋襄公出手平定齊國內亂,一時名聲鵲起,激發其稱霸雄心。

其次,宋國在諸侯各國當中等級最高,爵位居諸侯之首。這是由於當年周滅商後,武王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商殷舊地以奉其宗祀。後來武庚參與“三監之亂”,周公旦平叛之後殺了武庚,再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

依當時制,宋國是作為周王朝的敵國而留存的,所謂“存亡絕續”,這是中國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因之,宋國與周王朝之間禮節上算是賓主關係。宋君若與周王見面,雙方互行平等之禮。這是戰勝國對被滅國的一種特別禮遇,古禮中的古禮。

不過禮遇歸禮遇,宋國本質上還是周王朝下封的諸侯國,況且爵位高不代表實力強啊。楚國被封為倒數第二等的子爵,當時參加周王宴會連坐正席的資格都沒有,而此時楚國的實力早已非同小可。宋襄公以為,齊桓之後,以宋國之位尊,理所當然可為諸侯之長,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實力的因素。

再次,宋襄公與哥哥目夷兄弟二人既賢能又和諧,宋國在他們攜手治理之下政通人和,發展迅速,實力其實也還算不錯。小白已去,齊國尚難自顧;楚國再強,終為中原所拒。相比之下,宋國想要稱霸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最後,從後來實際表現來看,宋襄公的稱霸之舉蘊含了更大的野心——復興殷商,這就完全是痴人說夢了。

此時的宋襄公環視中原,顧盼自雄,真心認為自己完全具備匡扶天下的能力,霸主之號,捨我其誰。

1.3鹿上之盟

為了早日成為霸主,宋襄公作了各種努力。前641年,邾國與鄫國兩國國君會盟,結果邾子將鄫子抓起來殺了。《春秋》原文記載“邾人執鄫子,用之。”說是邾子把鄫子給“用”了,實際上就是殺了用來祭祀。《左傳》解釋此事說,是宋襄公命令邾國國君邾文公殺鄫子以祭次睢之神,因次睢河中有妖神,東夷族人經常祭之,宋襄公此舉是為了討好和招撫東夷。鄫雖小國,但殺一國之君以結好於他族,宋襄此舉真談不上明智。

目夷因而說:“自古以來六畜不相互用以祭祀,小的祭祀也不用大牲口,何況用人來作犧牲呢?祭祀的目的是為了人。人是神的主宰,若用人來祭祀,什麼神會來享用呢?當年齊桓公恢復衛國、邢國等三個被滅亡的國家以使其他諸侯歸附,有識之士還說他薄德。你現在一舉而侵害兩個國家的國君(宋襄公年初還抓了滕國的國君嬰齊),而且還將其中一人用以祭祀妖神,想要通過這些舉動來求取霸業,怕也難吧?我看大家能善終就不錯了。”

當年下半年,宋國圍攻曹國,理由是曹國不服從宋國。目夷再次勸導宋襄公說:“當年周文王因為崇作虎失德而討伐崇國,接連打了三十天,崇國沒有投降。文王便退兵還朝,重修教化之後再興兵討伐,軍隊仍然駐紮在上次留下的堡壘當中,崇國就主動投降了。現在您自身的德行尚有欠缺,而去討伐別人,能把別國怎麼樣呢?不如先退而內省,等自身品德沒有欠缺之後再行動。”當然,對於這些勸諫,正在稱霸道路上闊步前行的宋襄公又哪裡聽得進去呢?

次年,也就是前640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即召集諸侯會盟以正式稱霸)。魯國大夫臧文仲聞訊,說:“以自己的意願追隨別人,這是可行的;使要別人服從自己的意願,這就難以做到了。”這話的意思很明確,宋襄公想要合諸侯只是一廂情願,至少魯國就不買賬。不過,此時已經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哪怕稍稍削弱一點兒宋襄公正式稱霸的雄心壯志了。

前639年春,宋襄公終於召集齊國和楚國在鹿上會盟,商討周邊一些小附庸國的歸屬問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大國之間劃分勢力範圍。不難想象,齊孝公的出席純粹是給宋襄公面子,畢竟他的位子是在宋襄公支持下取得的。而楚成王的與會,則純粹是抱著好玩看熱鬧的心態,看看老宋到底能玩出什麼名堂。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除齊、楚外,其他諸侯都未到場。據說在這次春秋三巨頭的碰頭會上,宋襄公果然不識好歹地提出要楚國承認宋國的霸主地位並且讓出幾個附庸國給宋國,而楚成王居然笑嘻嘻地同意了,會議看上去取得了空前圓滿的成功。

明白人目夷則說:“小國去爭當盟主,是禍不是福。宋或許要亡國了吧!能夠失敗得晚一些就算是幸運了。”(“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既然三巨頭有了“共識”,宋襄公趁熱打鐵,於當年秋季再次組織召開盂之會,召集楚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等七國參加,想在此次集會上正式以霸主身份登場。

目夷說:“禍事來了,我看國君想要當霸主已經想瘋了,如何是好?”果然,這回楚成王不願再配合演戲,索性直接在會場上把宋襄公抓了,然後帶上軍隊押著宋君,直奔宋國而去。若不是目夷組織起了有效抵抗,宋國就此滅亡也未可知。

直到當年冬天,各諸侯國在薄地舉行盟會,楚成王才釋放了宋襄公。此時,宋襄公依然以天下盟主自居,目夷說:“看來宋國的危機還沒有完,國君並沒有受到足夠的懲戒。”

1.4泓之戰

次年夏天,宋襄公拉上衛國、許國、滕國一起出兵討伐鄭國,原因是鄭國不聽宋盟主的話。其實,鄭國一直不願追隨他國,齊桓稱霸時,鄭國的態度便若即若離。不過鄭國並沒有強大到足以自霸的地步,對齊、楚一直心懷畏懼。首止之盟,鄭文公先是畏於齊桓而不得不參會,然後在周襄王的鼓動下棄盟而逃,轉投楚國。而自第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後,鄭國便徹底歸附楚國。鹿上之盟鄭國沒有與會,得罪了宋襄公並因此遭到討伐。目夷非常清楚鄭國受楚國保護,宋伐鄭,楚國勢必不會袖手旁觀,他感覺宋國有可能大禍臨頭。

正如目夷所料,正當宋、衛、許、滕四國聯手攻打鄭國之際,楚國大軍直奔宋國而來。楚國的目的有二:一是解鄭國之圍,二是教訓宋國。宋國大司馬固(“固”是人名)見大勢難為,勸說宋襄公:“上天拋棄商朝已經很久了,您強作努力想要恢復商殷故國,只怕是違背天意不可赦免啊!”大司馬固的這番話透露出宋襄爭霸的真實意圖是想借機恢復商殷舊國。

天下諸侯,除宋國是以周之敵國身份存世之外,其他各國與周室之間不是親戚關係便是君臣關係。齊國雖不姓姬,但齊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旗號,維護的是周室中央,諸侯各國對此無可非議;而宋襄稱霸據說以“仁義”為號召,這就麻煩了。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出這當中有鬧獨立的意圖在內,周家那些親戚國願與附和的,自然少之又少。一意孤行的宋襄公此時已聽不進任何勸諫,何況去年所受羈押之辱還未報呢,正好藉此機會與楚一決。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前638年冬,宋、楚兩國爆發泓之戰。泓指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是迎戰,備戰在前,宋軍列隊完畢之後,楚軍尚未渡河。大司馬說:“敵眾我寡,趁楚軍還未渡河,我們應搶先發動攻擊。”宋襄公說:“不行。”楚軍既渡,但尚未列陣,大司馬再次請求出擊。宋襄公仍然說:“不行。”等楚軍列陣完畢之後,宋襄公才彬彬有禮地發動攻擊。結果不用猜也知道了——“宋師敗績”,大潰敗才稱“敗績“。戰鬥中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衛隊全數被殲。後人多讚揚宋襄公“為戰以禮”的所謂仁義古風,卻罔顧其迂。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戰後,宋國民眾普遍將戰敗的責任歸咎於宋襄公。宋襄公為自己辯解道:“君子不兩次傷害敵人,不捉拿頭髮花白的年長戰士。古時作戰,不憑藉險隘地勢取勝。寡人雖然只是商殷亡國之後裔,也不會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軍。”(“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面對如此迂腐不堪的國君,目夷不禁抓狂,他說:“你懂個毛的戰爭啊!強敵因地勢險隘而未成列,這是天助我也,趁其未擺開陣勢而主動出擊,有何不可呢?即使如此,我方都要擔心無法取勝呢。現在周邊強大的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就算是年紀大的戰士,抓了又如何,還管什麼頭髮花白不花白?弄明白什麼才是一國之恥,並以此教導戰士,這都是為了上陣殺敵。受傷未死之敵,為什麼不能再次傷害他?如果要憐惜受傷的敵人,那就乾脆別傷害他:如果要照顧對方年紀大的戰士,那就不如干脆向他們投降算了。軍隊要因國家之利益而用,戰鼓雷鳴用以激勵士氣。苟因國家利益所在,雖敵處險隘也可以攻擊;如鼓聲大作而可以使士氣得到鼓舞,那麼攻擊尚未準備好的敵人當然也是可以的。”然並卵……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1.5幻滅

泓之戰過後,宋國實力大損。此時齊國已從內亂中恢復,齊孝公想要重溫齊桓時代的光榮與夢想,開始召集諸侯會盟。而此時宋襄公的心態大概與金庸筆下的慕容復相似,復國強國夢仍在,當然不肯轉認齊國為盟主。因此,泓之戰後的次年開春,齊孝公便拋開宋襄公曾幫助過自己繼位的舊德,率軍討伐宋國。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我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將《左傳》咀嚼一過,並從個人視角出發將當中的大事件和若干有趣的小知識整理出來,形成了一百多篇長短不一的文字。

文筆自然粗糙,難入大眾法眼。好在本意只在自娛自樂,加上週圍也有三五好友捧場,於是自2015年起在“時拾史事”上陸續投放,經常也能得到三、五千不等的閱讀量,使我對做這件事平添了不少信心和動力。

2016年底,因寫作進度問題,我暫停了在“時拾史事”公號上的投放,【左傳拾趣】停在了當白眼狼遇上了聖母 | 左傳拾趣。

這一停就是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並沒有停止閱讀與寫作,反而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一鼓作氣將全部文字寫完,形成了共176篇、31萬餘字的文檔。

今起再次藉助“時拾史事”這個平臺與公眾見面,期待能為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多年以後,因舊傷復發躺在病榻之上的宋襄公,聽見死神的腳步不斷接近,他的眼中沒有恐懼,瞳孔間一幀幀閃過的,是他不斷為稱霸理想而奮鬥的種種畫面。那當中,有他青年時的謙遜禮讓,壯年時的稱霸雄心,以及突如其來的挫敗和恥辱……一切如過眼雲煙,倏然而來,飄忽而去。


1.1讓賢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宋國君位即將換人。關鍵時刻太子茲甫卻做出了一番令人極度意外的舉動,他對自己即將繼任國君一事表示嚴重反對,理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較他年長成熟且素有仁義之名,更適合擔任國君。

茲甫所言倒也的確屬實,而且在他堅持之下,宋桓公最終同意更換儲君。不過公子目夷同樣表示了更為嚴重的不同意,他推辭道:“說到仁義二字,茲甫能將國君的位子相讓,有誰比他更具仁德呢?我不及他,何況太子本來就是他。”目夷話還沒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傳說目夷這一跑甚至跑到了國外,彷彿生怕坐上國君的位子。

太子茲甫的這番謙讓絕不是作秀,他發自內心地認為哥哥目夷比自己更加勝任國君的重任,因此誠心讓賢,而哥哥目夷的推辭同樣真心而堅決。只能說,兄弟倆都具備賢仁的品德。

幾個月後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讓賢不成,只得繼位,是為宋襄公,而哥哥目夷則成了他最重要的執政助手。由於目夷賢能,宋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國勢日強。目夷字子魚,其後代遂以魚為氏,且世襲宋國左師一職。這真是一個關於謙讓品行的美好的故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1.2小白死,齊國亂;霸主缺,宋襄謀

前643年冬,在位四十三年,稱霸三十八年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離世。在位期間,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九合諸侯,北擊戎狄,南伐強楚,客觀上起到了穩定諸侯格局的作用。

齊桓稱霸的事業離不開千古名相管仲的支持,孔老夫子後來評價這段歷史時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若不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使天下格局穩定不亂,中原早就在諸侯內鬥與蠻夷戎狄侵擾之下分崩離析,中原文明也早就崩壞不堪,大家重又淪落為野蠻人了。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而隨著管仲與齊桓公的離世,天下復歸於群龍無首局面。此時,宋襄公以為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於到了。

其實,宋襄公想繼齊桓之後擔當起諸侯霸主的責任並非完全出於個人臆想。

首先,齊桓公死後,齊國陷於內亂而無暇他顧,霸主之位出現空缺。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同時還有六位頗受寵幸的如夫人,這就是所謂的三妻六妾了。這些女人為齊桓公生下了一大堆兒子,其中後來接連繼位為齊國君主的就有四位,可見這些公子們個個勢均力敵,都不是省油的燈。不過這樣一來,齊桓身後由誰繼位就成了大問題,齊國內亂當屬必然。齊桓公的眾兒子當中,公子昭為鄭姬所生,桓公與管仲一道立其為太子,並將他託付給宋襄公培養。諸侯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大夫或他國國君培養是當時常見的做法,宋襄公也不負所托,在太子昭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相當的照顧。齊桓公死後,他的另外五個兒子紛紛出頭爭奪君位繼承權,齊國因而內亂。

曾經為討好齊桓公而不惜將自己親生兒子烹殺獻食的易牙趁亂入宮,與宦官寺人貂攜手,憑藉內寵的力量誅殺大批官吏,從而擁立公子無虧為君。

混亂中太子昭逃往宋國,向宋襄公求助。宋襄公毫不含糊,立馬率軍殺入齊國,打敗前來迎戰的齊軍。隨後,齊人殺公子無虧,太子昭繼位,是為齊孝公。此時距公子無虧篡位僅三個月,死去的齊桓公還停柩待葬呢。齊孝公成功繼位,宋襄公功莫大焉。

宋襄公出手平定齊國內亂,一時名聲鵲起,激發其稱霸雄心。

其次,宋國在諸侯各國當中等級最高,爵位居諸侯之首。這是由於當年周滅商後,武王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商殷舊地以奉其宗祀。後來武庚參與“三監之亂”,周公旦平叛之後殺了武庚,再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

依當時制,宋國是作為周王朝的敵國而留存的,所謂“存亡絕續”,這是中國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因之,宋國與周王朝之間禮節上算是賓主關係。宋君若與周王見面,雙方互行平等之禮。這是戰勝國對被滅國的一種特別禮遇,古禮中的古禮。

不過禮遇歸禮遇,宋國本質上還是周王朝下封的諸侯國,況且爵位高不代表實力強啊。楚國被封為倒數第二等的子爵,當時參加周王宴會連坐正席的資格都沒有,而此時楚國的實力早已非同小可。宋襄公以為,齊桓之後,以宋國之位尊,理所當然可為諸侯之長,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實力的因素。

再次,宋襄公與哥哥目夷兄弟二人既賢能又和諧,宋國在他們攜手治理之下政通人和,發展迅速,實力其實也還算不錯。小白已去,齊國尚難自顧;楚國再強,終為中原所拒。相比之下,宋國想要稱霸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最後,從後來實際表現來看,宋襄公的稱霸之舉蘊含了更大的野心——復興殷商,這就完全是痴人說夢了。

此時的宋襄公環視中原,顧盼自雄,真心認為自己完全具備匡扶天下的能力,霸主之號,捨我其誰。

1.3鹿上之盟

為了早日成為霸主,宋襄公作了各種努力。前641年,邾國與鄫國兩國國君會盟,結果邾子將鄫子抓起來殺了。《春秋》原文記載“邾人執鄫子,用之。”說是邾子把鄫子給“用”了,實際上就是殺了用來祭祀。《左傳》解釋此事說,是宋襄公命令邾國國君邾文公殺鄫子以祭次睢之神,因次睢河中有妖神,東夷族人經常祭之,宋襄公此舉是為了討好和招撫東夷。鄫雖小國,但殺一國之君以結好於他族,宋襄此舉真談不上明智。

目夷因而說:“自古以來六畜不相互用以祭祀,小的祭祀也不用大牲口,何況用人來作犧牲呢?祭祀的目的是為了人。人是神的主宰,若用人來祭祀,什麼神會來享用呢?當年齊桓公恢復衛國、邢國等三個被滅亡的國家以使其他諸侯歸附,有識之士還說他薄德。你現在一舉而侵害兩個國家的國君(宋襄公年初還抓了滕國的國君嬰齊),而且還將其中一人用以祭祀妖神,想要通過這些舉動來求取霸業,怕也難吧?我看大家能善終就不錯了。”

當年下半年,宋國圍攻曹國,理由是曹國不服從宋國。目夷再次勸導宋襄公說:“當年周文王因為崇作虎失德而討伐崇國,接連打了三十天,崇國沒有投降。文王便退兵還朝,重修教化之後再興兵討伐,軍隊仍然駐紮在上次留下的堡壘當中,崇國就主動投降了。現在您自身的德行尚有欠缺,而去討伐別人,能把別國怎麼樣呢?不如先退而內省,等自身品德沒有欠缺之後再行動。”當然,對於這些勸諫,正在稱霸道路上闊步前行的宋襄公又哪裡聽得進去呢?

次年,也就是前640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即召集諸侯會盟以正式稱霸)。魯國大夫臧文仲聞訊,說:“以自己的意願追隨別人,這是可行的;使要別人服從自己的意願,這就難以做到了。”這話的意思很明確,宋襄公想要合諸侯只是一廂情願,至少魯國就不買賬。不過,此時已經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哪怕稍稍削弱一點兒宋襄公正式稱霸的雄心壯志了。

前639年春,宋襄公終於召集齊國和楚國在鹿上會盟,商討周邊一些小附庸國的歸屬問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大國之間劃分勢力範圍。不難想象,齊孝公的出席純粹是給宋襄公面子,畢竟他的位子是在宋襄公支持下取得的。而楚成王的與會,則純粹是抱著好玩看熱鬧的心態,看看老宋到底能玩出什麼名堂。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除齊、楚外,其他諸侯都未到場。據說在這次春秋三巨頭的碰頭會上,宋襄公果然不識好歹地提出要楚國承認宋國的霸主地位並且讓出幾個附庸國給宋國,而楚成王居然笑嘻嘻地同意了,會議看上去取得了空前圓滿的成功。

明白人目夷則說:“小國去爭當盟主,是禍不是福。宋或許要亡國了吧!能夠失敗得晚一些就算是幸運了。”(“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既然三巨頭有了“共識”,宋襄公趁熱打鐵,於當年秋季再次組織召開盂之會,召集楚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等七國參加,想在此次集會上正式以霸主身份登場。

目夷說:“禍事來了,我看國君想要當霸主已經想瘋了,如何是好?”果然,這回楚成王不願再配合演戲,索性直接在會場上把宋襄公抓了,然後帶上軍隊押著宋君,直奔宋國而去。若不是目夷組織起了有效抵抗,宋國就此滅亡也未可知。

直到當年冬天,各諸侯國在薄地舉行盟會,楚成王才釋放了宋襄公。此時,宋襄公依然以天下盟主自居,目夷說:“看來宋國的危機還沒有完,國君並沒有受到足夠的懲戒。”

1.4泓之戰

次年夏天,宋襄公拉上衛國、許國、滕國一起出兵討伐鄭國,原因是鄭國不聽宋盟主的話。其實,鄭國一直不願追隨他國,齊桓稱霸時,鄭國的態度便若即若離。不過鄭國並沒有強大到足以自霸的地步,對齊、楚一直心懷畏懼。首止之盟,鄭文公先是畏於齊桓而不得不參會,然後在周襄王的鼓動下棄盟而逃,轉投楚國。而自第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後,鄭國便徹底歸附楚國。鹿上之盟鄭國沒有與會,得罪了宋襄公並因此遭到討伐。目夷非常清楚鄭國受楚國保護,宋伐鄭,楚國勢必不會袖手旁觀,他感覺宋國有可能大禍臨頭。

正如目夷所料,正當宋、衛、許、滕四國聯手攻打鄭國之際,楚國大軍直奔宋國而來。楚國的目的有二:一是解鄭國之圍,二是教訓宋國。宋國大司馬固(“固”是人名)見大勢難為,勸說宋襄公:“上天拋棄商朝已經很久了,您強作努力想要恢復商殷故國,只怕是違背天意不可赦免啊!”大司馬固的這番話透露出宋襄爭霸的真實意圖是想借機恢復商殷舊國。

天下諸侯,除宋國是以周之敵國身份存世之外,其他各國與周室之間不是親戚關係便是君臣關係。齊國雖不姓姬,但齊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旗號,維護的是周室中央,諸侯各國對此無可非議;而宋襄稱霸據說以“仁義”為號召,這就麻煩了。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出這當中有鬧獨立的意圖在內,周家那些親戚國願與附和的,自然少之又少。一意孤行的宋襄公此時已聽不進任何勸諫,何況去年所受羈押之辱還未報呢,正好藉此機會與楚一決。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前638年冬,宋、楚兩國爆發泓之戰。泓指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是迎戰,備戰在前,宋軍列隊完畢之後,楚軍尚未渡河。大司馬說:“敵眾我寡,趁楚軍還未渡河,我們應搶先發動攻擊。”宋襄公說:“不行。”楚軍既渡,但尚未列陣,大司馬再次請求出擊。宋襄公仍然說:“不行。”等楚軍列陣完畢之後,宋襄公才彬彬有禮地發動攻擊。結果不用猜也知道了——“宋師敗績”,大潰敗才稱“敗績“。戰鬥中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衛隊全數被殲。後人多讚揚宋襄公“為戰以禮”的所謂仁義古風,卻罔顧其迂。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戰後,宋國民眾普遍將戰敗的責任歸咎於宋襄公。宋襄公為自己辯解道:“君子不兩次傷害敵人,不捉拿頭髮花白的年長戰士。古時作戰,不憑藉險隘地勢取勝。寡人雖然只是商殷亡國之後裔,也不會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軍。”(“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面對如此迂腐不堪的國君,目夷不禁抓狂,他說:“你懂個毛的戰爭啊!強敵因地勢險隘而未成列,這是天助我也,趁其未擺開陣勢而主動出擊,有何不可呢?即使如此,我方都要擔心無法取勝呢。現在周邊強大的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就算是年紀大的戰士,抓了又如何,還管什麼頭髮花白不花白?弄明白什麼才是一國之恥,並以此教導戰士,這都是為了上陣殺敵。受傷未死之敵,為什麼不能再次傷害他?如果要憐惜受傷的敵人,那就乾脆別傷害他:如果要照顧對方年紀大的戰士,那就不如干脆向他們投降算了。軍隊要因國家之利益而用,戰鼓雷鳴用以激勵士氣。苟因國家利益所在,雖敵處險隘也可以攻擊;如鼓聲大作而可以使士氣得到鼓舞,那麼攻擊尚未準備好的敵人當然也是可以的。”然並卵……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1.5幻滅

泓之戰過後,宋國實力大損。此時齊國已從內亂中恢復,齊孝公想要重溫齊桓時代的光榮與夢想,開始召集諸侯會盟。而此時宋襄公的心態大概與金庸筆下的慕容復相似,復國強國夢仍在,當然不肯轉認齊國為盟主。因此,泓之戰後的次年開春,齊孝公便拋開宋襄公曾幫助過自己繼位的舊德,率軍討伐宋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當年五月,宋襄公大腿舊傷發作,不治而亡。隨著宋襄公的故去,宋國意欲恢復商殷舊國的夢想徹底破滅,宋國自此夾在強國之間,但求生存而已。宋襄公稱霸的前前後後,在我看來不過一場屬於個人的意淫鬧劇而已。

1.6花絮

泓之戰,楚國成功解了鄭國之圍。鄭文公的兩位夫人羋氏、姜氏前往楚成王軍營慰問。楚成王讓大夫師縉將俘馘展示給兩位夫人。“俘”指生囚,即活著的俘虜;“馘”(馘音國)指死囚,古代戰爭中對殺掉的敵人割其左耳作為獻功的依據。兩位夫人觀看了一群戰俘及一堆死人的左耳之後回去了。君子因此事而批評羋氏和姜氏兩位夫人未遵守婦道,說:“非禮啊。女人迎送賓客不出房門,與兄弟相見也不邁出門檻,軍事行動當中更不能接近女性所用的器物。”可是,事情還止不於此。

戰後,楚成王親自訪問鄭國,接受鄭文公的享禮。席間,賓主相與酬酢達九次之多,庭院中則擺放著上百件禮品。宴罷晚歸,文羋夫人親自將楚成王送回軍營。不僅如此,鄭國還送上兩位姬姓侍妾,楚成王也一併笑納。鄭國大夫叔詹目睹楚成王的這些舉止作為,說:“男女之別都不懂得講究,算不上禮,楚王大概難得善終!”其他諸侯也因此認為楚成王難成霸業。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一個嚴肅的問題:印度的疾病與醫療發展史

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

江浙滬曾經的老大揚州,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我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將《左傳》咀嚼一過,並從個人視角出發將當中的大事件和若干有趣的小知識整理出來,形成了一百多篇長短不一的文字。

文筆自然粗糙,難入大眾法眼。好在本意只在自娛自樂,加上週圍也有三五好友捧場,於是自2015年起在“時拾史事”上陸續投放,經常也能得到三、五千不等的閱讀量,使我對做這件事平添了不少信心和動力。

2016年底,因寫作進度問題,我暫停了在“時拾史事”公號上的投放,【左傳拾趣】停在了當白眼狼遇上了聖母 | 左傳拾趣。

這一停就是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並沒有停止閱讀與寫作,反而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一鼓作氣將全部文字寫完,形成了共176篇、31萬餘字的文檔。

今起再次藉助“時拾史事”這個平臺與公眾見面,期待能為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帶來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


多年以後,因舊傷復發躺在病榻之上的宋襄公,聽見死神的腳步不斷接近,他的眼中沒有恐懼,瞳孔間一幀幀閃過的,是他不斷為稱霸理想而奮鬥的種種畫面。那當中,有他青年時的謙遜禮讓,壯年時的稱霸雄心,以及突如其來的挫敗和恥辱……一切如過眼雲煙,倏然而來,飄忽而去。


1.1讓賢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宋國君位即將換人。關鍵時刻太子茲甫卻做出了一番令人極度意外的舉動,他對自己即將繼任國君一事表示嚴重反對,理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較他年長成熟且素有仁義之名,更適合擔任國君。

茲甫所言倒也的確屬實,而且在他堅持之下,宋桓公最終同意更換儲君。不過公子目夷同樣表示了更為嚴重的不同意,他推辭道:“說到仁義二字,茲甫能將國君的位子相讓,有誰比他更具仁德呢?我不及他,何況太子本來就是他。”目夷話還沒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傳說目夷這一跑甚至跑到了國外,彷彿生怕坐上國君的位子。

太子茲甫的這番謙讓絕不是作秀,他發自內心地認為哥哥目夷比自己更加勝任國君的重任,因此誠心讓賢,而哥哥目夷的推辭同樣真心而堅決。只能說,兄弟倆都具備賢仁的品德。

幾個月後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讓賢不成,只得繼位,是為宋襄公,而哥哥目夷則成了他最重要的執政助手。由於目夷賢能,宋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國勢日強。目夷字子魚,其後代遂以魚為氏,且世襲宋國左師一職。這真是一個關於謙讓品行的美好的故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1.2小白死,齊國亂;霸主缺,宋襄謀

前643年冬,在位四十三年,稱霸三十八年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離世。在位期間,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九合諸侯,北擊戎狄,南伐強楚,客觀上起到了穩定諸侯格局的作用。

齊桓稱霸的事業離不開千古名相管仲的支持,孔老夫子後來評價這段歷史時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若不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使天下格局穩定不亂,中原早就在諸侯內鬥與蠻夷戎狄侵擾之下分崩離析,中原文明也早就崩壞不堪,大家重又淪落為野蠻人了。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而隨著管仲與齊桓公的離世,天下復歸於群龍無首局面。此時,宋襄公以為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於到了。

其實,宋襄公想繼齊桓之後擔當起諸侯霸主的責任並非完全出於個人臆想。

首先,齊桓公死後,齊國陷於內亂而無暇他顧,霸主之位出現空缺。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同時還有六位頗受寵幸的如夫人,這就是所謂的三妻六妾了。這些女人為齊桓公生下了一大堆兒子,其中後來接連繼位為齊國君主的就有四位,可見這些公子們個個勢均力敵,都不是省油的燈。不過這樣一來,齊桓身後由誰繼位就成了大問題,齊國內亂當屬必然。齊桓公的眾兒子當中,公子昭為鄭姬所生,桓公與管仲一道立其為太子,並將他託付給宋襄公培養。諸侯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大夫或他國國君培養是當時常見的做法,宋襄公也不負所托,在太子昭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相當的照顧。齊桓公死後,他的另外五個兒子紛紛出頭爭奪君位繼承權,齊國因而內亂。

曾經為討好齊桓公而不惜將自己親生兒子烹殺獻食的易牙趁亂入宮,與宦官寺人貂攜手,憑藉內寵的力量誅殺大批官吏,從而擁立公子無虧為君。

混亂中太子昭逃往宋國,向宋襄公求助。宋襄公毫不含糊,立馬率軍殺入齊國,打敗前來迎戰的齊軍。隨後,齊人殺公子無虧,太子昭繼位,是為齊孝公。此時距公子無虧篡位僅三個月,死去的齊桓公還停柩待葬呢。齊孝公成功繼位,宋襄公功莫大焉。

宋襄公出手平定齊國內亂,一時名聲鵲起,激發其稱霸雄心。

其次,宋國在諸侯各國當中等級最高,爵位居諸侯之首。這是由於當年周滅商後,武王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商殷舊地以奉其宗祀。後來武庚參與“三監之亂”,周公旦平叛之後殺了武庚,再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

依當時制,宋國是作為周王朝的敵國而留存的,所謂“存亡絕續”,這是中國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因之,宋國與周王朝之間禮節上算是賓主關係。宋君若與周王見面,雙方互行平等之禮。這是戰勝國對被滅國的一種特別禮遇,古禮中的古禮。

不過禮遇歸禮遇,宋國本質上還是周王朝下封的諸侯國,況且爵位高不代表實力強啊。楚國被封為倒數第二等的子爵,當時參加周王宴會連坐正席的資格都沒有,而此時楚國的實力早已非同小可。宋襄公以為,齊桓之後,以宋國之位尊,理所當然可為諸侯之長,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實力的因素。

再次,宋襄公與哥哥目夷兄弟二人既賢能又和諧,宋國在他們攜手治理之下政通人和,發展迅速,實力其實也還算不錯。小白已去,齊國尚難自顧;楚國再強,終為中原所拒。相比之下,宋國想要稱霸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最後,從後來實際表現來看,宋襄公的稱霸之舉蘊含了更大的野心——復興殷商,這就完全是痴人說夢了。

此時的宋襄公環視中原,顧盼自雄,真心認為自己完全具備匡扶天下的能力,霸主之號,捨我其誰。

1.3鹿上之盟

為了早日成為霸主,宋襄公作了各種努力。前641年,邾國與鄫國兩國國君會盟,結果邾子將鄫子抓起來殺了。《春秋》原文記載“邾人執鄫子,用之。”說是邾子把鄫子給“用”了,實際上就是殺了用來祭祀。《左傳》解釋此事說,是宋襄公命令邾國國君邾文公殺鄫子以祭次睢之神,因次睢河中有妖神,東夷族人經常祭之,宋襄公此舉是為了討好和招撫東夷。鄫雖小國,但殺一國之君以結好於他族,宋襄此舉真談不上明智。

目夷因而說:“自古以來六畜不相互用以祭祀,小的祭祀也不用大牲口,何況用人來作犧牲呢?祭祀的目的是為了人。人是神的主宰,若用人來祭祀,什麼神會來享用呢?當年齊桓公恢復衛國、邢國等三個被滅亡的國家以使其他諸侯歸附,有識之士還說他薄德。你現在一舉而侵害兩個國家的國君(宋襄公年初還抓了滕國的國君嬰齊),而且還將其中一人用以祭祀妖神,想要通過這些舉動來求取霸業,怕也難吧?我看大家能善終就不錯了。”

當年下半年,宋國圍攻曹國,理由是曹國不服從宋國。目夷再次勸導宋襄公說:“當年周文王因為崇作虎失德而討伐崇國,接連打了三十天,崇國沒有投降。文王便退兵還朝,重修教化之後再興兵討伐,軍隊仍然駐紮在上次留下的堡壘當中,崇國就主動投降了。現在您自身的德行尚有欠缺,而去討伐別人,能把別國怎麼樣呢?不如先退而內省,等自身品德沒有欠缺之後再行動。”當然,對於這些勸諫,正在稱霸道路上闊步前行的宋襄公又哪裡聽得進去呢?

次年,也就是前640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即召集諸侯會盟以正式稱霸)。魯國大夫臧文仲聞訊,說:“以自己的意願追隨別人,這是可行的;使要別人服從自己的意願,這就難以做到了。”這話的意思很明確,宋襄公想要合諸侯只是一廂情願,至少魯國就不買賬。不過,此時已經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哪怕稍稍削弱一點兒宋襄公正式稱霸的雄心壯志了。

前639年春,宋襄公終於召集齊國和楚國在鹿上會盟,商討周邊一些小附庸國的歸屬問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大國之間劃分勢力範圍。不難想象,齊孝公的出席純粹是給宋襄公面子,畢竟他的位子是在宋襄公支持下取得的。而楚成王的與會,則純粹是抱著好玩看熱鬧的心態,看看老宋到底能玩出什麼名堂。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除齊、楚外,其他諸侯都未到場。據說在這次春秋三巨頭的碰頭會上,宋襄公果然不識好歹地提出要楚國承認宋國的霸主地位並且讓出幾個附庸國給宋國,而楚成王居然笑嘻嘻地同意了,會議看上去取得了空前圓滿的成功。

明白人目夷則說:“小國去爭當盟主,是禍不是福。宋或許要亡國了吧!能夠失敗得晚一些就算是幸運了。”(“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既然三巨頭有了“共識”,宋襄公趁熱打鐵,於當年秋季再次組織召開盂之會,召集楚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等七國參加,想在此次集會上正式以霸主身份登場。

目夷說:“禍事來了,我看國君想要當霸主已經想瘋了,如何是好?”果然,這回楚成王不願再配合演戲,索性直接在會場上把宋襄公抓了,然後帶上軍隊押著宋君,直奔宋國而去。若不是目夷組織起了有效抵抗,宋國就此滅亡也未可知。

直到當年冬天,各諸侯國在薄地舉行盟會,楚成王才釋放了宋襄公。此時,宋襄公依然以天下盟主自居,目夷說:“看來宋國的危機還沒有完,國君並沒有受到足夠的懲戒。”

1.4泓之戰

次年夏天,宋襄公拉上衛國、許國、滕國一起出兵討伐鄭國,原因是鄭國不聽宋盟主的話。其實,鄭國一直不願追隨他國,齊桓稱霸時,鄭國的態度便若即若離。不過鄭國並沒有強大到足以自霸的地步,對齊、楚一直心懷畏懼。首止之盟,鄭文公先是畏於齊桓而不得不參會,然後在周襄王的鼓動下棄盟而逃,轉投楚國。而自第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後,鄭國便徹底歸附楚國。鹿上之盟鄭國沒有與會,得罪了宋襄公並因此遭到討伐。目夷非常清楚鄭國受楚國保護,宋伐鄭,楚國勢必不會袖手旁觀,他感覺宋國有可能大禍臨頭。

正如目夷所料,正當宋、衛、許、滕四國聯手攻打鄭國之際,楚國大軍直奔宋國而來。楚國的目的有二:一是解鄭國之圍,二是教訓宋國。宋國大司馬固(“固”是人名)見大勢難為,勸說宋襄公:“上天拋棄商朝已經很久了,您強作努力想要恢復商殷故國,只怕是違背天意不可赦免啊!”大司馬固的這番話透露出宋襄爭霸的真實意圖是想借機恢復商殷舊國。

天下諸侯,除宋國是以周之敵國身份存世之外,其他各國與周室之間不是親戚關係便是君臣關係。齊國雖不姓姬,但齊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旗號,維護的是周室中央,諸侯各國對此無可非議;而宋襄稱霸據說以“仁義”為號召,這就麻煩了。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出這當中有鬧獨立的意圖在內,周家那些親戚國願與附和的,自然少之又少。一意孤行的宋襄公此時已聽不進任何勸諫,何況去年所受羈押之辱還未報呢,正好藉此機會與楚一決。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前638年冬,宋、楚兩國爆發泓之戰。泓指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是迎戰,備戰在前,宋軍列隊完畢之後,楚軍尚未渡河。大司馬說:“敵眾我寡,趁楚軍還未渡河,我們應搶先發動攻擊。”宋襄公說:“不行。”楚軍既渡,但尚未列陣,大司馬再次請求出擊。宋襄公仍然說:“不行。”等楚軍列陣完畢之後,宋襄公才彬彬有禮地發動攻擊。結果不用猜也知道了——“宋師敗績”,大潰敗才稱“敗績“。戰鬥中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衛隊全數被殲。後人多讚揚宋襄公“為戰以禮”的所謂仁義古風,卻罔顧其迂。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戰後,宋國民眾普遍將戰敗的責任歸咎於宋襄公。宋襄公為自己辯解道:“君子不兩次傷害敵人,不捉拿頭髮花白的年長戰士。古時作戰,不憑藉險隘地勢取勝。寡人雖然只是商殷亡國之後裔,也不會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軍。”(“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面對如此迂腐不堪的國君,目夷不禁抓狂,他說:“你懂個毛的戰爭啊!強敵因地勢險隘而未成列,這是天助我也,趁其未擺開陣勢而主動出擊,有何不可呢?即使如此,我方都要擔心無法取勝呢。現在周邊強大的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就算是年紀大的戰士,抓了又如何,還管什麼頭髮花白不花白?弄明白什麼才是一國之恥,並以此教導戰士,這都是為了上陣殺敵。受傷未死之敵,為什麼不能再次傷害他?如果要憐惜受傷的敵人,那就乾脆別傷害他:如果要照顧對方年紀大的戰士,那就不如干脆向他們投降算了。軍隊要因國家之利益而用,戰鼓雷鳴用以激勵士氣。苟因國家利益所在,雖敵處險隘也可以攻擊;如鼓聲大作而可以使士氣得到鼓舞,那麼攻擊尚未準備好的敵人當然也是可以的。”然並卵……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1.5幻滅

泓之戰過後,宋國實力大損。此時齊國已從內亂中恢復,齊孝公想要重溫齊桓時代的光榮與夢想,開始召集諸侯會盟。而此時宋襄公的心態大概與金庸筆下的慕容復相似,復國強國夢仍在,當然不肯轉認齊國為盟主。因此,泓之戰後的次年開春,齊孝公便拋開宋襄公曾幫助過自己繼位的舊德,率軍討伐宋國。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當年五月,宋襄公大腿舊傷發作,不治而亡。隨著宋襄公的故去,宋國意欲恢復商殷舊國的夢想徹底破滅,宋國自此夾在強國之間,但求生存而已。宋襄公稱霸的前前後後,在我看來不過一場屬於個人的意淫鬧劇而已。

1.6花絮

泓之戰,楚國成功解了鄭國之圍。鄭文公的兩位夫人羋氏、姜氏前往楚成王軍營慰問。楚成王讓大夫師縉將俘馘展示給兩位夫人。“俘”指生囚,即活著的俘虜;“馘”(馘音國)指死囚,古代戰爭中對殺掉的敵人割其左耳作為獻功的依據。兩位夫人觀看了一群戰俘及一堆死人的左耳之後回去了。君子因此事而批評羋氏和姜氏兩位夫人未遵守婦道,說:“非禮啊。女人迎送賓客不出房門,與兄弟相見也不邁出門檻,軍事行動當中更不能接近女性所用的器物。”可是,事情還止不於此。

戰後,楚成王親自訪問鄭國,接受鄭文公的享禮。席間,賓主相與酬酢達九次之多,庭院中則擺放著上百件禮品。宴罷晚歸,文羋夫人親自將楚成王送回軍營。不僅如此,鄭國還送上兩位姬姓侍妾,楚成王也一併笑納。鄭國大夫叔詹目睹楚成王的這些舉止作為,說:“男女之別都不懂得講究,算不上禮,楚王大概難得善終!”其他諸侯也因此認為楚成王難成霸業。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一個嚴肅的問題:印度的疾病與醫療發展史

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

江浙滬曾經的老大揚州,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欲“霸”不能宋襄公 | 左傳拾趣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