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宋襄公的仁義真的是愚蠢的行為嗎?

春秋五霸的宋襄公的仁義真的是愚蠢的行為嗎?

司馬遷版《史記》列出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五位。這裡面最弱的就是宋襄公的,不是以實力成為春秋五霸的,而是以仁義成為的。我們之所以知道宋襄公這個人多數是因為泓水之戰,當時的宋襄公因為自己的仁義導致自己不不但輸了這場戰役,腿還中箭了。當時學到這個就一直嘲笑這個人比較蠢,是活該。那麼,宋襄公的仁義到底是不是錯的呢,是不是一文不值呢?

春秋五霸的宋襄公的仁義真的是愚蠢的行為嗎?

先來說一下他的生平就知道了,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5] ),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茲甫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於庶兄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於是,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之後茲甫就稱為君主了,就是宋襄公。可見這個人當時就是非常的遵守古制,而且很謙讓,認為國家應該是賢能的人統治。這個和墨家的思想有點像,柏拉圖的《理想國》也是這樣認為的。

宋襄公的年代是齊桓公剛去世的年代,當時沒有霸主了,這哥們老是想接著幹齊桓公的位子,但是實力不夠,卻還是一直想幹。於是公元前641年自己帶著一群小弟在會盟了,就這樣認為自己已經是老大了。不過當時的晉國、楚國、齊國這種大國都沒有認可。不但自己當老大了,後來還告訴小弟,下次還要會盟,自己還是一個人來。到了下次的時候手下告訴他說了,咱本來就是個子說你還老是想當老大,你這次可以去,但是你要帶幾個人,要不然別人會揍你,因為之前齊國、楚國看你就不爽了。不過這哥們說之前說好的不帶小弟的,要是帶小弟的話去會顯得說話不算數,沒有誠信。於是就自己去了。確實楚國不但揍他了,還把宋襄公人給扣著了。之後其他的老大求情才給放回來的。

春秋五霸的宋襄公的仁義真的是愚蠢的行為嗎?

之後就是著名的泓水之戰了。當時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的。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這就是我們學的這件事的經過。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這哥們總的來說還是非常的厚道的。誠信、讓賢、遵守禮法。可以這樣說他所作的所有的事情用周禮的眼光來看全部是正確的,沒有任何問題,甚至說可以是一個紳士的行為。尤其是打仗方面,如果我們瞭解周朝早起的打仗你就知道了。一般就是先下戰書,約好時間。到了規定時間的時候大家一起達到指定的地點開始派兵列陣。步兵對步兵,戰車對戰車。然後戰鼓香的時候雙方就開始打了。不過並沒有後來的這麼殘忍。比如你輸了逃跑,跑了五十步之後就是安全了,按照禮法就是我已經認輸了,跑了五十步你就不能再追了。而戰車就是相互衝過來衝過去。不準胡亂的殺人,不能亂放箭的。如果對方的車壞了,你不能殺對方,等對方修好了在繼續大戰。要是對方摔下車了,你不能殺死他,等她上車之後再戰。可以說所有的步驟是完全的遵守周禮來的。所以戰爭的人員傷亡不多,因為當時的國家人口都不是很多。主要是在對方承認失敗就行了。要是按照這樣的觀點來看你就知道宋襄公是不是愚蠢了,只能說明自己遵守禮法,而對方不是君子不按照禮法出牌。所以估計宋襄公認為即使後世取消也只會取笑楚國,而不是自己。

春秋五霸的宋襄公的仁義真的是愚蠢的行為嗎?

從司馬遷《史記》把宋襄公安排為春秋五霸之一就可以說明司馬遷是非常認同他的。後世這樣叫也是說明是有很大一部人是認同的。只不過今天的觀點是非常的不認同。《孫子兵法》傳到歐洲的時候,就有些歐洲人非常鄙視。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是陰謀詭計,打仗不應該這樣打,應該光明磊落。如果看歐洲的戰爭你就會發現,中世紀以來到拿破崙之前,傷亡都不是很大,因為按照他們的規矩打仗只要對方潰敗的就行了,就代表我贏了,然後就完了。沒必要全部殺完。

所以換一個角度你就會發現宋襄公遵守的是禮法,是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只不過當時已經大多數人是不遵守了。還有一點就是宋國是商朝的後代,這一點可能對宋襄公是有影響的。他認為自己更應該遵守這些禮法,因為畢竟是亡國的後代。而這次的泓水之戰是可以說是最明目張膽的破壞所有的禮法了。宋襄公也算是那個時代最後一個遵守禮法的人了,難得可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