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只有敗將的戰爭:長平之戰

春秋戰國 趙括 廉頗 白起 風中明月 風中明月 2017-09-18

這是一場決定兩國數百年國運的戰爭,勝者贏天下,敗者亡國家。

可惜的是,這場戰爭的雙方統帥卻都是不折不扣的敗將。

此站名曰:長平之戰

戰爭的導火索源於韓國,公元前262年,覬覦上黨已久的秦國派出超一流戰將白起攻入韓國,欲奪下上黨。上黨守將馮亭不願降秦,將上黨十餘郡縣拱手獻與趙王。

趙王先找到平陽軍趙豹,趙豹表示應該果斷拒絕,趙王又找到平原君趙勝,趙勝則說明上黨十幾座城池十分珍貴,應當接受。趙王思來想去,最終採納了趙勝的意見,接手上黨郡。親昭襄王聞訊,大怒,決定報復趙國,命令左庶長王齕領兵攻趙,戰爭初期,連得幾場勝利,幾乎奪回了上黨地區並繼續向趙國長平發起進攻。趙王同時派出了名將廉頗,駐守長平戰線。

一場只有敗將的戰爭:長平之戰

在我看來,到目前為止,趙國的做法都沒什麼問題。

然而隨著幾場戰爭失利,廉頗察覺到危機,決定死守城池。趙王多次發兵催促進攻,廉頗拒不接令。趙王與廉頗之間嫌隙越來越大,而此時秦軍祕密更換統帥,派出了武安君白起。白起面對膠著的戰事,選擇了離間廉頗與趙王。秦軍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年少輕狂的趙括選擇了轉守為攻,決定在長平突圍,與秦軍決戰,卻不想中了埋伏,主將趙括被亂箭射死,四十萬大軍被俘,後被白起坑殺,只放回了240個年幼的士兵。

至此,根據史記和左傳的大意還原的粗略的戰爭過程結束了。它被後世部分史家用寥寥數語略過,似乎只留下了“人屠”之名和淪為笑柄的“紙上談兵”的趙括。

然而,無論趙括還是白起,都是這場戰爭的輸家,除此以外,他們都因為這場戰爭而受到後世幾千年的非議與謾罵。

被扣上“紙上談兵”的形象的他無疑是最慘的,成為了一個洗不白的人,我不想洗白他,但我要說的,卻絕不是那個只有B面的趙括,下面不妨讓我結合著史實開一下腦洞。

可以肯定的是,趙括,是一個冤大頭。

一場只有敗將的戰爭:長平之戰

我們退一步講,倘若趙軍統帥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怎樣發展?

我想,無論趙還是秦,到了持久戰階段,都會明白這場戰爭的勝者將會一統天下,敗者將會因此而亡國。

為什麼?

我們來看一下此時七國的實力和想法:

秦國: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商鞅變法後國富兵強,實際軍事力量近百萬,政治水平為同期各國最強,早已實現中央集權封建制。

想法: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趙國:地處北方,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又農商並重,戰爭儲備不足,農業資源弱於秦魏,商業與工商業較好,實際軍隊力量至多五六十萬,軍隊素質高,騎兵尤其強悍,善用弓弩。政治水平弱於秦魏。

想法:不打最好,真打起來老子也不怕。

魏國:失河東,退守大梁,損失近三分之二國土,地產肥沃然而無險可守。實際軍事力量十來萬。

想法:糾結,還是糾結。

韓國:此時六國中面積最小的國家,割除上黨後已是漸入末路。實際軍事力量:偽軍水平~~

想法:能混多久混多久....

燕國:秦國老鐵,其他不說了。

想法:老子不從你(趙國)背後捅刀子就不錯了。

楚國:失去鄢、郢地區後被迫東遷,實力大降,政治水平較低,實際軍事力量與齊國差不多,軍隊素質中下水平。

想法:能撿漏就撿漏,重點是不要有太大損失。

齊國:經過五國攻齊,齊國失去淮河流域,與趙國仇恨較大(齊國在五國攻齊之後遭到趙國長期騷擾,還丟了幾塊地盤),實際軍事實力十餘萬。

想法:脣亡齒寒,那...嗯,我就不給你(趙國)添亂了。

由上可知,這場戰爭可以說是戰國的大決戰了,雙方賭上的是國家命運。

而此時的趙國,能用的將領除了趙括,就只有廉頗,李牧,田單,樂毅。一個一個來吧,先說樂毅,樂毅成名於五國攻齊,如果這時還活著,也有八九十了,用這麼一個快入土的人做主帥,趙王才是有病吧....再講田單,田單原本是齊國將領,後來趙國為抗燕國,以數座城池換來,如此重要的戰爭,絕不可能用外族人。至於李牧,先不說此時的他名氣遠不如其他人,光是趙國北部抵禦匈奴的重任就已經夠他忙活的了。

也就是說,趙國可用的,除了廉頗,就只有趙括了。

那要是繼續用廉頗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廉頗的策略,廉頗是老實人,想法很簡單:我打不過你,我不能冒險,那我就死守。看起來這確實是一個穩妥的辦法,但帶入當時情況便能知道趙王為何著急催促他進攻。

原因很簡單:趙國打不起了。

一場只有敗將的戰爭:長平之戰

當時整個中國範圍的人口有兩三千萬,秦國約有四五百萬,趙國約有三百萬,集中在長平的趙國軍隊,幾乎可以說是趙國的一代人,國家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此外,趙國本就不是農業大國,亦沒有戰爭儲備,近五十萬大軍的糧草的籌集與運輸要維持數月甚至更久,這種狀況就像今天的朝鮮搞核彈一樣,可謂是緊著褲袋往前走。

這還怎麼打?怕是沒打完就已經亡國了吧?

所以趙王需要的是能夠速戰速決的人,巧了,趙括的父親趙奢,正是以速戰速決聞名,換做你,你會怎麼選?

事實證明,趙括並非無能之徒,幾十萬的大軍,面對這個二十來歲的小子,選擇了認同,有史書記載,趙括在軍隊裡改革制度,小有成效。對於戰局,趙括的想法是,轉守為攻,掌握戰爭主動權,利用秦軍超長戰線做文章,只要能突襲秦軍主將,就有轉機。

想法很好,卻難以實行,同樣是放血,秦國依仗強大的農業實力,甚至開鑿了直至長平戰場的水道,相比趙王躲在城防之後,秦昭襄王甚至親自出面發動河內青壯年參軍,運糧。

要說趙括也確實犯了一個致命錯誤,由於缺乏實踐,他被人秦軍斷了糧道,正是這個錯誤致使大軍被困四十五天,最終冒險突圍中埋伏被殲。也正是因此,幾千年來,他一直被嘲笑。至於白起,他的下場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因與范雎結怨加之功高蓋主而被賜死。

於是乎,這成了一場只有“敗將”的戰爭。

還是想講講趙括,這個可憐的替罪羔羊,或者說,最大的輸家。

一場只有敗將的戰爭:長平之戰

如果你說,趙括要為這場戰爭負責,我絕對認同,但是認為長平之戰失敗完全是趙括的錯,我是不敢苟同的,究其根本,趙國的失敗源於國力下降,政治制度的鬆散性,如果真的說要找人背鍋的話,我倒覺得平原君趙勝以及相卿田文等一干大臣更合適。

客觀講,那個年紀的趙括缺少太多磨練,被劫糧道是他抹不了的汙點。這是他的B面。而他的A面是一個能面對戰神白起在絕境下和士兵一起堅持四十五天的少年將軍,對於這點,我是有點佩服的,即使他永遠也無法被原諒。而相比那些動輒對他口誅筆伐的文人墨吏,趙括,卻顯得不卑不亢。

歷史,千種流言,一個真相。她既乖張,又無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