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這段時間稱為“軸心時代”。在這段時間內,希臘進入了城邦時代,文化藝術高度繁榮;印度出現了佛教。世界主要文明國家的文化都基本在這個階段奠定基礎。這段時間在中國處於春秋戰國時代(前770—前221),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局面。百家爭鳴的出現具有諸多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小編試圖來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一,社會大動盪引發了學者對治國的新思考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動遷洛陽,東周開始。然而東周並非是一個王朝,只能算一個小國。由於王畿面積大幅縮水,導致周王的財力、兵力和權威都大不如前。周王權威失去以後,便缺乏了對諸侯的控制,同時也失去了對傳統制度的維護能力。這時候諸侯國“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因此分封制走向了瓦解。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春秋地圖


在缺乏最高權威的約束後,各國上到君主,甚至下到黎民都開始僭越禮制,周代的典章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在國家大政上,強大的諸侯開始稱霸代行天子以令天下,所謂“政由方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在生活方面,他們已經不再遵守周公制定的那一套嚴密的等級禮樂儀式,而是肆意踐踏。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禮儀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仁人志士開始思考應該如何重建社會秩序,由於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經歷不同,產生的意見也就不同。如魯國一帶的因為深受周禮文化的薰陶,因而這裡的儒生會提出恢復過去的等級體系,並以身作則,強調“克己復禮”“修身養性”等,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左丘明等;而三晉一帶因為“公室蕩滅”,生存環境惡劣,因而這裡的士人提出要因時而變,提倡變法圖強,其代表有之產、郭偃、商鞅、申不害等。楚地早期生產力較為落後,地廣人稀,風光秀麗,因而讓人產生迴歸自然,逃避現實的想法,道家思想就是在此出現。而齊國有“漁鹽之利”,工商業繁榮,有泱泱大國之範,因而成為百家思想融合之地。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二,爭霸需求推動了列國對人才的需求

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都處於一種危險的競爭環境之中。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列國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改變過去“親親恩恩”的任人唯親制度,進而廣泛選拔任用人才。這些人才有的可以提出社會改革方案,增加國家經濟實力,加強中央集權;有的可以用兵如神,能夠在軍事上保衛國家安全;有的有口舌之利,能夠在外交中縱橫跋扈,遠交近攻,為爭霸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甚至有“雞鳴狗盜”之徒也能夠得到重用。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春秋戰國時代許多國君求賢若渴,他們身份不一定高貴,但是一有能力。如齊桓公不記私仇,重用管仲,楚莊王重用孫叔敖,秦穆公重用奴隸出身的百里奚。到了戰國時代,列國國君禮賢下士的更是不少,如魏文侯、秦孝公、齊威王、趙武靈王、燕昭王等都紛紛發佈招賢令,甚至修建專門的機構以養士,如齊國有稷下學宮,燕國有碣石宮、秦國有咸陽宮。人才的多寡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所謂“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即如此。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稷下學宮

除了國君養士以外,士大夫也盛行養士之風,如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都禮賢下士、收養了幾千門客,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戰國末期的呂不韋也養士達三千人。士大夫養士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國家服務,而是為了對付政敵。許多窮困潦倒的士人因為受到士大夫的重用而變得衣食無憂,甚至飛黃騰達。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總之,春秋戰國時代,士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士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加上他是列國未統一,這些士人的人身自由沒有得到多大的限制。他們不用擔心言論受到壓制,也不用擔心衣食保暖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著書立傳,暢所欲言,抒發自己的思想和意見,形成了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的繁榮局面。

三,學在民間提供了文化基礎

夏商周時代,文化教育被貴族所壟斷,也就是“學在官府”。這時候的教育特點是官師合一,政教合一。其教育的對象主要是針對貴族子弟,教育的內容以“六藝”為主。這種局面導致貴族世代壟斷教育文化,民間黎民則永遠愚昧無知,“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器,而民無器;惟官有學,而民無學”便是對該現象的總結。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六藝


不過在春秋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周王室衰微,諸侯興起,過去學術的壟斷也開始被打破。黃紹箕說:“周室東遷,王綱解紐,學校庠序廢墜無聞。”,王畿地區的學校系統遭遇極大的破壞,這導致許多文人學士只能流落諸侯或者民間。《史記·曆書》記載:“幽厲之後,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司馬遷自己的家族歷史也說明的該現象。在司馬家世世代代為周王室掌管圖書典籍,到了春秋早期也分散到了各國。

孔子曾經對此現象感嘆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論語》對當時主要人才的流向有具體的介紹:“9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這反映了當時的的文化中心從周王室轉移到了諸侯國,士人也向各國流動。這種現象造成文化的下移,推動各國文化的繁榮。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這些士人除了在列國擔任官職以外,還會開壇講學。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因此孔子被視為私學的開創者。然而實際上,在孔子之前私學就已經出現,如柳下惠曾為魯士師, “九十歲,從遊者逾眾,擔簦負笈而來者,百餘人。”這些私學招攬的弟子往往沒有身份等級的限制,這使得許多黎民能夠接收到教育,推動了文化的下移。文化下移推動了整個社會文化的繁榮,這給列國變法和百家爭鳴提供了文化的基礎。

春秋戰國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社會的劇烈變革引發了思想大爆炸

私學


無論從經濟、政治上還是文化上來分析,百家爭鳴的出現都離不開春秋戰國時代特殊的社會背景。如果以一個詞語來總結春秋時代的特徵,我想就是“變革”。春秋戰國時代處於早期國家向成熟國家轉變的的重要時期,這種轉變引發了社會各方面的劇烈變動,因而引發了思想的活躍。和其他文明一樣,中國的“軸心時代”為中國的文化奠定了基礎,此後的兩千年,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春秋戰國時代為基礎不斷總結,雖然也不少的突破,但是總體未出藩籬。

參考資料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