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

越國,位於中國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它曾臥薪嚐膽,重用謀士范蠡和文種等人,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準備,最終於公元前478年消滅了吳國。隨後勾踐北渡淮水與齊晉爭霸,會盟徐州,東方諸侯爭相朝賀,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然而,進入戰國以後,越國國力衰微,默默無聞,最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攻破,山河破碎。興也忽然,頹也忽然,越國的興衰的原因給無數後代君主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其興開始於人才,其敗也開始於人才

春秋後期,楚國和晉國長期對峙,兩國疲憊不堪。為了減少自身的壓力,晉國選擇扶持吳國來擾亂楚國後方,而楚國也選擇扶持越國已拖住吳國,春秋的爭霸局勢開始由晉楚對峙轉為吳越相攻。本來以越國的實力是無法和吳國抗衡的,但是先進人才的流入給越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

越國,位於中國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它曾臥薪嚐膽,重用謀士范蠡和文種等人,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準備,最終於公元前478年消滅了吳國。隨後勾踐北渡淮水與齊晉爭霸,會盟徐州,東方諸侯爭相朝賀,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然而,進入戰國以後,越國國力衰微,默默無聞,最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攻破,山河破碎。興也忽然,頹也忽然,越國的興衰的原因給無數後代君主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其興開始於人才,其敗也開始於人才

春秋後期,楚國和晉國長期對峙,兩國疲憊不堪。為了減少自身的壓力,晉國選擇扶持吳國來擾亂楚國後方,而楚國也選擇扶持越國已拖住吳國,春秋的爭霸局勢開始由晉楚對峙轉為吳越相攻。本來以越國的實力是無法和吳國抗衡的,但是先進人才的流入給越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春秋後期局勢


越王勾踐時期最重要的兩位賢才是范蠡和文種,兩人均是楚國人。范蠡是宛城人,文種是楚國郢都人。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中被吳國夫差擊敗,勾踐退守會稽山。在越國危難之際,范蠡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勾踐回國後,范蠡又在越國實行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吏治,使得越國很快恢復並強盛起來。文種是越國的重要謀臣,主要貢獻在於外交上。公元前494年,文種出使吳國,向夫差求和成功。公元前484年,他又刺激夫差討伐齊國,給越滅吳國創造了機會。夫差北上爭霸後,文種又獻“伐吳九術”,給滅吳提供了戰略方針。

"

越國,位於中國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它曾臥薪嚐膽,重用謀士范蠡和文種等人,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準備,最終於公元前478年消滅了吳國。隨後勾踐北渡淮水與齊晉爭霸,會盟徐州,東方諸侯爭相朝賀,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然而,進入戰國以後,越國國力衰微,默默無聞,最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攻破,山河破碎。興也忽然,頹也忽然,越國的興衰的原因給無數後代君主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其興開始於人才,其敗也開始於人才

春秋後期,楚國和晉國長期對峙,兩國疲憊不堪。為了減少自身的壓力,晉國選擇扶持吳國來擾亂楚國後方,而楚國也選擇扶持越國已拖住吳國,春秋的爭霸局勢開始由晉楚對峙轉為吳越相攻。本來以越國的實力是無法和吳國抗衡的,但是先進人才的流入給越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春秋後期局勢


越王勾踐時期最重要的兩位賢才是范蠡和文種,兩人均是楚國人。范蠡是宛城人,文種是楚國郢都人。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中被吳國夫差擊敗,勾踐退守會稽山。在越國危難之際,范蠡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勾踐回國後,范蠡又在越國實行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吏治,使得越國很快恢復並強盛起來。文種是越國的重要謀臣,主要貢獻在於外交上。公元前494年,文種出使吳國,向夫差求和成功。公元前484年,他又刺激夫差討伐齊國,給越滅吳國創造了機會。夫差北上爭霸後,文種又獻“伐吳九術”,給滅吳提供了戰略方針。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范蠡

范蠡和文種等賢才為越國的復興和稱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越國稱霸後,勾踐就開始疑殺功臣,導致越國人才流失。公元前468年,勾踐已經實現了霸業,然而范蠡卻發現了其中的危機,認為越“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急流勇退,泛舟五湖,浮海入齊,離開了危機四伏的政壇。范蠡還對文種提醒道“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文種沒有聽取范蠡的建議,留在了越國,最終被勾踐所殺。

"

越國,位於中國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它曾臥薪嚐膽,重用謀士范蠡和文種等人,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準備,最終於公元前478年消滅了吳國。隨後勾踐北渡淮水與齊晉爭霸,會盟徐州,東方諸侯爭相朝賀,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然而,進入戰國以後,越國國力衰微,默默無聞,最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攻破,山河破碎。興也忽然,頹也忽然,越國的興衰的原因給無數後代君主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其興開始於人才,其敗也開始於人才

春秋後期,楚國和晉國長期對峙,兩國疲憊不堪。為了減少自身的壓力,晉國選擇扶持吳國來擾亂楚國後方,而楚國也選擇扶持越國已拖住吳國,春秋的爭霸局勢開始由晉楚對峙轉為吳越相攻。本來以越國的實力是無法和吳國抗衡的,但是先進人才的流入給越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春秋後期局勢


越王勾踐時期最重要的兩位賢才是范蠡和文種,兩人均是楚國人。范蠡是宛城人,文種是楚國郢都人。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中被吳國夫差擊敗,勾踐退守會稽山。在越國危難之際,范蠡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勾踐回國後,范蠡又在越國實行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吏治,使得越國很快恢復並強盛起來。文種是越國的重要謀臣,主要貢獻在於外交上。公元前494年,文種出使吳國,向夫差求和成功。公元前484年,他又刺激夫差討伐齊國,給越滅吳國創造了機會。夫差北上爭霸後,文種又獻“伐吳九術”,給滅吳提供了戰略方針。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范蠡

范蠡和文種等賢才為越國的復興和稱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越國稱霸後,勾踐就開始疑殺功臣,導致越國人才流失。公元前468年,勾踐已經實現了霸業,然而范蠡卻發現了其中的危機,認為越“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急流勇退,泛舟五湖,浮海入齊,離開了危機四伏的政壇。范蠡還對文種提醒道“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文種沒有聽取范蠡的建議,留在了越國,最終被勾踐所殺。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越王勾踐劍


范蠡隱退,文種被殺是越國人才流失的開始。到了戰國時期,越國的人才流失局面更加嚴重了。越王朱勾試圖招攬墨子,墨子以“越不聽吾言,不用吾道”拒絕了越國的邀請。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中提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這反應出越國是戰國時代人才流失國之一。

二,稱霸後政策的失誤

越國滅吳後,獲得了十分遼闊的土地。土地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根據,沒有疆域,就沒有人口,沒有人口何來國家。可勾踐卻沒有沒有好好珍惜。首先,他將佔領的吳國大部分土地贈與了周邊各國。“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贈與土地給越國帶來了聲望,使得“宋鄭、魯衛、陳蔡執王之君皆入朝”“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然而霸主始終只是虛名,用如此廣闊的土地去交換實在得不償失。

"

越國,位於中國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它曾臥薪嚐膽,重用謀士范蠡和文種等人,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準備,最終於公元前478年消滅了吳國。隨後勾踐北渡淮水與齊晉爭霸,會盟徐州,東方諸侯爭相朝賀,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然而,進入戰國以後,越國國力衰微,默默無聞,最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攻破,山河破碎。興也忽然,頹也忽然,越國的興衰的原因給無數後代君主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其興開始於人才,其敗也開始於人才

春秋後期,楚國和晉國長期對峙,兩國疲憊不堪。為了減少自身的壓力,晉國選擇扶持吳國來擾亂楚國後方,而楚國也選擇扶持越國已拖住吳國,春秋的爭霸局勢開始由晉楚對峙轉為吳越相攻。本來以越國的實力是無法和吳國抗衡的,但是先進人才的流入給越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春秋後期局勢


越王勾踐時期最重要的兩位賢才是范蠡和文種,兩人均是楚國人。范蠡是宛城人,文種是楚國郢都人。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中被吳國夫差擊敗,勾踐退守會稽山。在越國危難之際,范蠡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勾踐回國後,范蠡又在越國實行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吏治,使得越國很快恢復並強盛起來。文種是越國的重要謀臣,主要貢獻在於外交上。公元前494年,文種出使吳國,向夫差求和成功。公元前484年,他又刺激夫差討伐齊國,給越滅吳國創造了機會。夫差北上爭霸後,文種又獻“伐吳九術”,給滅吳提供了戰略方針。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范蠡

范蠡和文種等賢才為越國的復興和稱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越國稱霸後,勾踐就開始疑殺功臣,導致越國人才流失。公元前468年,勾踐已經實現了霸業,然而范蠡卻發現了其中的危機,認為越“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急流勇退,泛舟五湖,浮海入齊,離開了危機四伏的政壇。范蠡還對文種提醒道“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文種沒有聽取范蠡的建議,留在了越國,最終被勾踐所殺。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越王勾踐劍


范蠡隱退,文種被殺是越國人才流失的開始。到了戰國時期,越國的人才流失局面更加嚴重了。越王朱勾試圖招攬墨子,墨子以“越不聽吾言,不用吾道”拒絕了越國的邀請。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中提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這反應出越國是戰國時代人才流失國之一。

二,稱霸後政策的失誤

越國滅吳後,獲得了十分遼闊的土地。土地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根據,沒有疆域,就沒有人口,沒有人口何來國家。可勾踐卻沒有沒有好好珍惜。首先,他將佔領的吳國大部分土地贈與了周邊各國。“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贈與土地給越國帶來了聲望,使得“宋鄭、魯衛、陳蔡執王之君皆入朝”“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然而霸主始終只是虛名,用如此廣闊的土地去交換實在得不償失。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紹興東湖


越王又在國內大封子弟功臣為王為君,據《越絕書·記吳地傳》記載,在吳地的封君就有宋王、搖王,荊王,幹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餘復君、上舍君等。 2017年,在聖巖寺發現東甌公受越王分封時的祭天平臺和石刻文字,這足以證明越王依然在實行分封制。分封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淘汰的制度,該制度會分散國家,削弱國力。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國則陸續開始實行了郡縣制。

封國並立,導致國內局勢動盪,弒君事件時有發生。勾踐之後,越國三代都相互殘殺,“越人三弒其君”,其中勾踐之後最傑出的越王朱勾也死於內亂嚴重削弱了國力。公元前378年,越國已經無力和北方齊國爭雄,為了避齊國兵鋒,只得將首都從琅琊(今連雲港)遷到吳(今蘇州)。前375年,越王翳之弟豫和太子諸咎爭奪王位,出現了“諸咎之亂”,此後越國陷入了混亂。前373年大夫寺區又發動政變,前363年,寺區之弟思又政變……

三,經濟政策的落伍

越國地處於江南之地,在上古時代經濟水平落後於北方,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吳越春秋》記載“人民山居,雖有鳥田之利,租貢才給宗廟祭祀之費。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獸而給食。”。說明當時越國地廣人稀,大部分地區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經濟狀態,甚至還有部分地區還停留在採集漁獵時代。

"

越國,位於中國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它曾臥薪嚐膽,重用謀士范蠡和文種等人,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準備,最終於公元前478年消滅了吳國。隨後勾踐北渡淮水與齊晉爭霸,會盟徐州,東方諸侯爭相朝賀,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然而,進入戰國以後,越國國力衰微,默默無聞,最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攻破,山河破碎。興也忽然,頹也忽然,越國的興衰的原因給無數後代君主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其興開始於人才,其敗也開始於人才

春秋後期,楚國和晉國長期對峙,兩國疲憊不堪。為了減少自身的壓力,晉國選擇扶持吳國來擾亂楚國後方,而楚國也選擇扶持越國已拖住吳國,春秋的爭霸局勢開始由晉楚對峙轉為吳越相攻。本來以越國的實力是無法和吳國抗衡的,但是先進人才的流入給越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春秋後期局勢


越王勾踐時期最重要的兩位賢才是范蠡和文種,兩人均是楚國人。范蠡是宛城人,文種是楚國郢都人。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中被吳國夫差擊敗,勾踐退守會稽山。在越國危難之際,范蠡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勾踐回國後,范蠡又在越國實行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吏治,使得越國很快恢復並強盛起來。文種是越國的重要謀臣,主要貢獻在於外交上。公元前494年,文種出使吳國,向夫差求和成功。公元前484年,他又刺激夫差討伐齊國,給越滅吳國創造了機會。夫差北上爭霸後,文種又獻“伐吳九術”,給滅吳提供了戰略方針。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范蠡

范蠡和文種等賢才為越國的復興和稱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越國稱霸後,勾踐就開始疑殺功臣,導致越國人才流失。公元前468年,勾踐已經實現了霸業,然而范蠡卻發現了其中的危機,認為越“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急流勇退,泛舟五湖,浮海入齊,離開了危機四伏的政壇。范蠡還對文種提醒道“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文種沒有聽取范蠡的建議,留在了越國,最終被勾踐所殺。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越王勾踐劍


范蠡隱退,文種被殺是越國人才流失的開始。到了戰國時期,越國的人才流失局面更加嚴重了。越王朱勾試圖招攬墨子,墨子以“越不聽吾言,不用吾道”拒絕了越國的邀請。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中提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這反應出越國是戰國時代人才流失國之一。

二,稱霸後政策的失誤

越國滅吳後,獲得了十分遼闊的土地。土地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根據,沒有疆域,就沒有人口,沒有人口何來國家。可勾踐卻沒有沒有好好珍惜。首先,他將佔領的吳國大部分土地贈與了周邊各國。“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贈與土地給越國帶來了聲望,使得“宋鄭、魯衛、陳蔡執王之君皆入朝”“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然而霸主始終只是虛名,用如此廣闊的土地去交換實在得不償失。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紹興東湖


越王又在國內大封子弟功臣為王為君,據《越絕書·記吳地傳》記載,在吳地的封君就有宋王、搖王,荊王,幹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餘復君、上舍君等。 2017年,在聖巖寺發現東甌公受越王分封時的祭天平臺和石刻文字,這足以證明越王依然在實行分封制。分封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淘汰的制度,該制度會分散國家,削弱國力。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國則陸續開始實行了郡縣制。

封國並立,導致國內局勢動盪,弒君事件時有發生。勾踐之後,越國三代都相互殘殺,“越人三弒其君”,其中勾踐之後最傑出的越王朱勾也死於內亂嚴重削弱了國力。公元前378年,越國已經無力和北方齊國爭雄,為了避齊國兵鋒,只得將首都從琅琊(今連雲港)遷到吳(今蘇州)。前375年,越王翳之弟豫和太子諸咎爭奪王位,出現了“諸咎之亂”,此後越國陷入了混亂。前373年大夫寺區又發動政變,前363年,寺區之弟思又政變……

三,經濟政策的落伍

越國地處於江南之地,在上古時代經濟水平落後於北方,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吳越春秋》記載“人民山居,雖有鳥田之利,租貢才給宗廟祭祀之費。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獸而給食。”。說明當時越國地廣人稀,大部分地區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經濟狀態,甚至還有部分地區還停留在採集漁獵時代。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刀耕火種


勾踐時期為了富國強兵,進行了一些列的經濟改革。這些政策包括立國建都,遷居平原,發展城市;鼓勵生育,統籌人口;鼓勵耕織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越國的經濟很快發展起來,縮小了和北方諸國的差距。這也是越王勾踐能夠稱霸中原的經濟基礎。

"

越國,位於中國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越王勾踐是“春秋五霸”之一,它曾臥薪嚐膽,重用謀士范蠡和文種等人,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準備,最終於公元前478年消滅了吳國。隨後勾踐北渡淮水與齊晉爭霸,會盟徐州,東方諸侯爭相朝賀,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然而,進入戰國以後,越國國力衰微,默默無聞,最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攻破,山河破碎。興也忽然,頹也忽然,越國的興衰的原因給無數後代君主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其興開始於人才,其敗也開始於人才

春秋後期,楚國和晉國長期對峙,兩國疲憊不堪。為了減少自身的壓力,晉國選擇扶持吳國來擾亂楚國後方,而楚國也選擇扶持越國已拖住吳國,春秋的爭霸局勢開始由晉楚對峙轉為吳越相攻。本來以越國的實力是無法和吳國抗衡的,但是先進人才的流入給越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春秋後期局勢


越王勾踐時期最重要的兩位賢才是范蠡和文種,兩人均是楚國人。范蠡是宛城人,文種是楚國郢都人。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中被吳國夫差擊敗,勾踐退守會稽山。在越國危難之際,范蠡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勾踐回國後,范蠡又在越國實行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吏治,使得越國很快恢復並強盛起來。文種是越國的重要謀臣,主要貢獻在於外交上。公元前494年,文種出使吳國,向夫差求和成功。公元前484年,他又刺激夫差討伐齊國,給越滅吳國創造了機會。夫差北上爭霸後,文種又獻“伐吳九術”,給滅吳提供了戰略方針。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范蠡

范蠡和文種等賢才為越國的復興和稱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越國稱霸後,勾踐就開始疑殺功臣,導致越國人才流失。公元前468年,勾踐已經實現了霸業,然而范蠡卻發現了其中的危機,認為越“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急流勇退,泛舟五湖,浮海入齊,離開了危機四伏的政壇。范蠡還對文種提醒道“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文種沒有聽取范蠡的建議,留在了越國,最終被勾踐所殺。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越王勾踐劍


范蠡隱退,文種被殺是越國人才流失的開始。到了戰國時期,越國的人才流失局面更加嚴重了。越王朱勾試圖招攬墨子,墨子以“越不聽吾言,不用吾道”拒絕了越國的邀請。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中提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這反應出越國是戰國時代人才流失國之一。

二,稱霸後政策的失誤

越國滅吳後,獲得了十分遼闊的土地。土地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根據,沒有疆域,就沒有人口,沒有人口何來國家。可勾踐卻沒有沒有好好珍惜。首先,他將佔領的吳國大部分土地贈與了周邊各國。“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贈與土地給越國帶來了聲望,使得“宋鄭、魯衛、陳蔡執王之君皆入朝”“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然而霸主始終只是虛名,用如此廣闊的土地去交換實在得不償失。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紹興東湖


越王又在國內大封子弟功臣為王為君,據《越絕書·記吳地傳》記載,在吳地的封君就有宋王、搖王,荊王,幹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餘復君、上舍君等。 2017年,在聖巖寺發現東甌公受越王分封時的祭天平臺和石刻文字,這足以證明越王依然在實行分封制。分封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淘汰的制度,該制度會分散國家,削弱國力。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國則陸續開始實行了郡縣制。

封國並立,導致國內局勢動盪,弒君事件時有發生。勾踐之後,越國三代都相互殘殺,“越人三弒其君”,其中勾踐之後最傑出的越王朱勾也死於內亂嚴重削弱了國力。公元前378年,越國已經無力和北方齊國爭雄,為了避齊國兵鋒,只得將首都從琅琊(今連雲港)遷到吳(今蘇州)。前375年,越王翳之弟豫和太子諸咎爭奪王位,出現了“諸咎之亂”,此後越國陷入了混亂。前373年大夫寺區又發動政變,前363年,寺區之弟思又政變……

三,經濟政策的落伍

越國地處於江南之地,在上古時代經濟水平落後於北方,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吳越春秋》記載“人民山居,雖有鳥田之利,租貢才給宗廟祭祀之費。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獸而給食。”。說明當時越國地廣人稀,大部分地區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經濟狀態,甚至還有部分地區還停留在採集漁獵時代。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刀耕火種


勾踐時期為了富國強兵,進行了一些列的經濟改革。這些政策包括立國建都,遷居平原,發展城市;鼓勵生育,統籌人口;鼓勵耕織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越國的經濟很快發展起來,縮小了和北方諸國的差距。這也是越王勾踐能夠稱霸中原的經濟基礎。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為什麼在戰國默默無聞,並迅速衰亡

楚國出土的編鐘


不過越國的經濟制度總體上來說還是十分的落後。越國的生產資料總體上還是處於國有制階段,越王為首的王族控制著各個行業的生產生活。 越國普遍實行了勞役剝削制度以獲得財富,如“使國中男女入山朵葛,以作責絲之布”,“越王乃使木工三千餘人,入山伐木”“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而同時期的中原各國則處於國有制的井田制“工商食官”處於瓦解的階段,私有制的經濟迅速興起,在經濟制度上,越國明顯落後了。

公元前467年,越國遷都琅琊,這件事對於越國來說是十分正確的選擇,一則可以北進中原,二則可以便於接受先進的中原文化,改造落後的社會經濟。然而這樣的局勢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前379年,越王翳遷都到吳地,越國和中原各國的交往又疏遠了。

結語:

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攻破,部族散落於東南地區。到了戰國末年,基本被秦國統一。越國本來是“斷髮文身”的蠻夷,通過引進中原人才,學習中原的先進經濟政治制度走向了強盛,走向了霸業,但是最終也因為人才流失,經濟政治的落後而走向了衰亡。誠然“臥薪嚐膽”的故事讓無數後人受到激勵,但是越國衰亡的歷史也應該讓後人所警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