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掛的人生,在於處理好這三種關係

一切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開掛的人生,在於處理好這三種關係


小時候,我們可以在父母親人的庇佑下生活,即便投入很少勞動也能生存。但當我們慢慢長大,就要逐漸自立,建立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哲人說,一個個體想要社會上生存,就不得不面對各種人際關係,即人生課題。它們可以分為“工作課程”“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三類。

真正厲害的人,都應該是能處理好這三類課題的人。

事實上,這世上不存在單獨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

就算一個作家獨自在書房寫作,構思、打字、整理等都由自己獨立完成,也依然需要有編輯、印刷人員、圖書銷售商及搬運工的協助,才能使作品最終出現在人前。

我們在工作中要面對的人際關係,是門檻最低的。就算合作雙方並不投緣也不妨礙締結關係,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然後在工作結束或者下班之後,變回他人關係。

因為這種關係相對薄弱,單方面便可結束,所以在此階段出現人際關係問題的人,就很容易獨自感傷,甚至逃避社會、自閉等。

比如,我們為了找工作投了很多簡歷、參與多次面試都未得到錄取,自尊心會受到很大傷害,進而懷疑工作的意義;

或者無力平衡工作中的各種關係,被同事排擠、歧視;或因自己的失誤而給公司帶來較大的損失等,會自覺前途陷入一片黑暗,再無勇氣面對工作環境與工作夥伴。

這些情況,雖然都因工作而起,卻都不出自工作本身,而是難以承受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問題,畏懼被他人貼上“沒有能力”或“不適合這份工作”的標籤,更畏懼內心裡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尊嚴受損。

所以,就會有人選擇逃避,不願出去工作,不願與人打交道,把自己封閉起來,獨居一室,孤獨度日。

說到底,這一切都是由人際關係引發的問題。

除了工作關係,我們還需要面對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

有人說,朋友是財富,一個志趣相投,品德端正的朋友,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交到優質朋友不難,但維護友誼卻不太容易,步伐不一致、環境改變,都會面臨友誼的瓦解。

友情的缺失,讓我們感覺孤單和無助,特別是在悲傷或者開心的時候,再沒有可以分享的人,更加令人覺得悲觀,甚至因此失去生活的樂趣。

於是便有人把注意力轉向愛的課題,希望從這裡找到些許慰藉。

而愛的課題,則有兩方面的內容:戀愛關係和親情關係。

首先是戀愛關係。當兩個人由陌生到熟悉,再發展到戀愛關係的時候,便要面臨很多束縛,一些之前的言行便不再被允許。

比如再也不能自由地與異性朋友一起玩,或者給其他人頻繁發微信、打電話等,再往下發展時,還需要注意與長輩間的契合度、禮數等問題,一個不小心便會引發信任危機,甚至中斷關係。

很多人都認為婚戀關係是需要約束的,但束縛本身就是想支配對方的表現,是基於不信任感的。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談戀愛,根本就不可能保持自然和放鬆,相互束縛的關係更會面臨更快瓦解的危險。

如果說婚戀關係不愉快,可以選分手與重組,親情關係就沒這麼簡單了。

親情關係自我們一出生被開始影響我們,認知、管教方法的不同,都會給人以不同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新舊觀念的衝擊、生活習慣的差異,又會帶來新一輪的親情關係衝突。

但無論要面對多少困難與痛苦,親情關係都很難選擇逃避與割裂。就算最終發展到關係破裂、一刀兩斷,也必然要先選擇面對與承受。

人,不可能離開各種關係獨活於世。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只有處理好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成長和人性的成熟。

要處理好這些課題,雖然需要智慧和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要先認清決定這些關係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已。

一切人際關係的煩惱,都源於自身,這就是關係中的“目的論”。

假設你討厭一個人,如果認為是對方身上的缺點使你無法容忍,那你就錯了,實際是因為你先有了“要討厭TA”的目的,才找出了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

例如你的婚姻破裂,便上溯至父母婚姻的問題,那就錯了,你只是想為自己不能經營好一段關係找個藉口,上輩的不和便由此背鍋。

世界的安全與危險,對方是朋友還是敵人,根本上全在於你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關係,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不在於環境和關係給予了我們什麼,而在於自已到底想要什麼。

法國作家薩克雷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會對著你哭。

用美好的心情和善良態度看世界,你就會發現世界原本美好;你的心態改變,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開掛的人生,在於處理好這三種關係

由積極目的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才能收穫積極的回報,最終實現開掛的人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