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魚類腸炎病肆虐,養殖戶該如何應對

畜牧業 藥品 動物 鯽魚養殖祕籍 2017-08-02

夏季固然魚類生長較快的季節,但也是魚類各種疾病高發的季節。

夏季魚類腸炎病肆虐,養殖戶該如何應對

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養殖業者經常遇到自己所養殖魚類生長速度緩慢或不生長的問題。通過對養殖現場水環境中各項水質指標的檢測,均符合養殖用水的標準;對養殖魚體檢測、鏡檢,並沒有發現鰓、體表有寄生蟲寄生的現象。肛門無異常症狀,但是輕壓腹部或有“膠狀糞便”,有時發現成形的糞便間連有很長的、透明的“膠狀物”;解剖觀察,肝臟變異、腸道的後部發紅;剪開腸道發現腸壁變白、較薄,腸道的內黏膜脫落現象嚴重。通過養殖戶的養殖管理情況介紹,根據現場檢測結合解剖的情況,則初步診斷為腸炎病。腸炎病又名爛腸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細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種常規養殖魚類,也是對魚類危害最為嚴重的細菌性疾病之一,且此病常和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併發。

夏季魚類腸炎病肆虐,養殖戶該如何應對

對於無胃魚而言,腸道是水生動物的主要消化器官,因此而腸道往往是餌料當中的抗營養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魚類機體的第一道保護層,是餌料當中的有害因子對魚體相關組織器官的損傷的“初始點”。腸道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了一個養殖週期的餌料係數,對養殖成本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夏季魚類腸炎病肆虐,養殖戶該如何應對

在魚類的生理活動中,腸道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餌料當中三大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消化均在腸道內完成,分解成能夠被動物機體吸收利用的營養成分,在腸道內被吸收,而後通過腸道的機械運動、腸道微生物、消化酶等作用被分解成氨基酸、小肽、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等可以被直接吸收的物質,再通過腸道的黏膜上皮細胞,經機體的循環系統輸送到機體相關的組織器官被利用。

夏季魚類腸炎病肆虐,養殖戶該如何應對

同時腸道對於魚體也具有相當的免疫作用。首先,腸道內壁的黏膜本身就是一道“屏障”,可有效阻止腸道內的有害物質通過腸道黏膜進入動物機體的組織器官和血液循環系統;其次,在水生動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腸道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不斷地演化、增殖,與腸道黏膜一起,可以抑制病原菌的增殖,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腸道中定植;另外,腸道內壁與免疫相關的淋巴組織及免疫細胞對入侵的病原菌的殺滅和清除作用,從而阻止病原菌的對機體的侵入和感染。

由此可見腸道組織在魚類生長、生理、免疫活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養殖魚類一旦發生腸炎病,將無疑是災難性的。

魚類的腸炎等常見病在當下以及未來短期內多發,養魚防病,首先要護腸。那麼,作為一般的養殖戶,應該採取怎樣的防治措施呢?

夏季魚類腸炎病肆虐,養殖戶該如何應對

首先,外用一次消毒劑,進行養殖水體消毒。可以全池潑灑“溴氯海因”或“戊二醛、苯扎溴銨複合製劑”或“高鐵酸鉀”等。其次,在外用消毒劑的同時內服殺菌消炎藥品,拌餌投喂“恩諾沙星粉”(或“中水尼考粉”)、“三黃散”、“硫酸新黴素粉”和“水產用複合維生素C、E”,連續使用5 天。第三,外用消毒劑後48 小時潑灑一次“EM菌”、“光合細菌”或“高效複合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製劑改善外部環境;內服藥物結束後,使用酶製劑及光合細菌或乳酸芽孢菌等微生物製劑添加到飼料中投喂,增加腸道消化有益微生物總量,修復腸道內黏膜,調節機體內部的腸道環境,連用5天。第四,在以後的養殖管理過程中,繼續保持良好的養殖池塘的底質和水體環境;每隔10天左右,在飼料中添加酶製劑及光合細菌或乳酸芽孢菌等微生物製劑,保持腸道有益微生物含量,連續使用3 天。採取以上的治療措施後10 天採樣檢測,與治療前的生長狀況相比較,生長速度明顯改善,也沒有魚體生長緩慢或不生長的現象發生。

夏季魚類腸炎病肆虐,養殖戶該如何應對

小結:由於魚類腸炎病發生、發展的特殊性,許多養殖戶在養殖的過程中把此病不作為主要病害加以防控,總是要等到病情比較嚴重、病症明顯,影響到魚類的攝食及生長時,才使用大蒜素或諾氟沙星等廣譜性的殺菌消炎藥物直接進行治療,並且在使用藥物後也沒有采取恢復性的措施,治療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因此,發生腸炎病後,採用外用與內服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之後必須使用微生物製劑改善水體環境和腸道內環境,這樣才能徹底治癒。養殖業者還要經常在飼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製劑或酶製劑,改善腸道環境,促進飼料的消化吸收,可增強體質,減少腸炎病的發生。隨著集約化養殖水平的提高,投喂全價配合顆粒飼料的養殖方式取代了傳統投喂青草、麥麩、餅粕等養殖模式。全價配合顆粒飼料養殖方式的諸多優點(營養全面、適口性好、飼料係數低、投喂方便等),使養殖者忽視了魚類養殖過程中對腸炎病的防治。養殖者無論在何種方式養殖的過程中都應密切關注魚類腸炎病的發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控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