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創業公司合夥人包括公司的創業合夥人(早期核心的創業團隊)、事業合夥人(包括公司高管,員工,外部顧問等)和資本合夥人(公司的投資方)。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進入互聯網創業時代,合夥人之間的股權該如何分配?我們會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討論:

  • 人力資本
  • 人力資本激勵機制
  • 人力資本約束機制


1

人力資本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為了說清楚人力資本,我從我們處理的一個項目說起,我們的客戶剛開始創業時候有3個創始人,分別是老大阿創、老二阿強和老三阿發。

他們大致討論需要100萬元啟動資金,然後討論每人出資:老大50萬元,老二30萬元,老三20萬元,股權比例:50%,30%,20%。然後他們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一起看看股權分配背後的邏輯:基本按照出多少錢分多少股權。這是很多創業者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們的公司法也是這麼規定。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這讓我想到之前的電影——《天下無賊》,裡面有句經典的臺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但我們看到這種股權分配對錢的定價是100%,對人的定價是0。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這個項目做了不到半年,股權就出現問題。

老二提出離職,因為和老大老三不和,這時候面臨一件事——他出資30萬元,佔股30%如何處理?

老二不同意退股權,理由是:我是花錢買的股份,你們去看看公司法,有沒有規定股東離職時候必須要把股份退出來?我們的公司章程有沒有規定股東離職必須退股?我們的公司協議有沒有這個規定?我們分配股權時候有沒有討論,股東離職時候需要退出來?

老大和老三傻了眼,確實找不到合法的理由把股份收回來。但他們隱隱約約感覺這樣不公平不合理。

他們說,創業就像養小孩,有可能養5年,10年,但是10年後,如果離職的老二回來說,10年前我掏了30萬元,佔有30%的股份,這是我的。那豈不是...

但是又找不到合法的理由把股份收回來。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那麼什麼是公平合理的方式?

我們認為公平合理的方式是——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有3個小原則就是:誰創造主要價值,誰分配主要利益,誰創造次要價值,誰分配次要利益,誰不創造價值,誰不分配利益。

我們在做股權服務的過程發現,這種股權分配出現的問題不僅體現剛創業的創始人身上,有些創業多年的創始人也出現類似問題。有些投資人投項目,股權也有類似問題。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底層原因是在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上,我們進入新時代。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 農業時代,組織的主要價值創造者是土地,組織重資源,價值分配者分配者是地主;
  • 工業時代,價值創造者:貨幣,企業重資產,價值分配者是資產家;
  • 互聯網時代,價值的主要創造者是人力,很多公司已經不是資金,資源驅動型,而是輕資產的人力驅動型,價值分配者是創始人。


我們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主要是腦力勞動者,輕資產的公司。我們從下面幾個公司最早的啟動資金和市值,就可以清晰看到,價值創造者是資金,資源還是人力?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我們不妨思考下,這些公司能做成現在的市值,是早期的人民幣創造的價值還是團隊創造的價值?

由此我們得出2種不同股權分配的模式:

物力資本的模式,農業和工業時代,很多組織都是資金資源驅動,出錢出資源的人分配主要利益。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而互聯網時代是人力資本模式,有3個特點:

  • 既要對錢定價(是對股東歷史貢獻的認可),也要對人定價(對股東未來貢獻的認可);
  • 對人力貢獻超過物力貢獻的企業,人力資本佔股應該超過物力佔股;
  • 對人力資本要有激勵也要有約束機制。


2

人力資本激勵機制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資金佔股和人力佔股比例,我們建議大家先看企業類型。

從價值創造的角度分為3種類型:

  • 資源驅動型:典型的是壟斷型國有企業-資源佔大股;
  • 資金驅動型:風險投資機構,資金佔大股;
  • 人力驅動型:典型的是BAT,人力佔大股。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第2個需要解決的是:資金佔多少,人力佔多少?

我建議:

  • 啟動資金在50萬以內,資金佔股不超過10%;
  • 啟動資金在100萬以內,資金佔股不超過20%;
  • 資金人力2:8,其實已經對公司估值了,如果出資100萬,即估值500萬,人力估值400萬。這是對人力股的激勵機制。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按照這個方式,我們最初提到的案例,有另一種分配方式:

老大老二老三按照出資額50萬元,30萬元,20萬元進行總共20%的資金股分配,剩下的轉為人力股。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2

人力資源約束機制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我們討論資金股和人力股2:8,是對人力資本的激勵。接下來我們討論約束激勵。我們建議拿限制性股權,限制性股權的特點是:1是股權,2權利限制。

權利限制體現:分期成熟,分期兌現。

如果中途離職,公司可以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回購股票。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股權成熟和兌現機制常見的有4種:

  • 分4年,每年成熟1/4;
  • 第一年成熟10%,第二年20%,第三年30%,第四年40%, 逐年遞增。360按照類似的模式。
  • 全職滿2年成熟50%,第3年75%,4年100%。 小米按照類似的模式。
  • 國外常見的:5年成熟,幹滿1年成熟1/5,剩下的每月1/48。



股權合理分配規則:誰創造價值,誰分配利益



創業團隊中間離職,面臨股票回購,需要確認回購價格。對沒有成熟的股票,建議以用原始價格回購。對已經成熟的股票,一種方式:不回購;一種回購。如何回購價格參考:

  • 按照購買價格的溢價;
  • 按照已經成熟股權按照公司淨資產的溢價;
  • 按照公司近期一輪融資估值的折扣價。


折扣價有一定合理性,如果完全參照估值回購,很可能發生:如果一個重要的合夥人離職公司的融資可能還不夠回購,導致公司現金流壓力很大。

4

問答部分

Q:人力與資本28開及退出機制等需要在公司章程上寫明嗎?

A:28開之間主要是股東之間協議,寫不進公司章程。

這種模式本身是公司章程的補充約定,不和公司章程衝突就可以。不是所有協議都要工商局登記才有效,股東之間協議不違法都是有效。公司章程是工商局的一個標準模板,很多都寫不進去,但不代表無效。

Q:創業初期,需要預先給風險投資留下股權嗎?

A:不應該這麼做,給投資人預留股份會出現2個問題:

如果預留股份,通常由創始人代持,是創始人給投資人賣老股,是創始人個人變現行為,錢進不了公司賬戶,這和投資人,公司的商業考慮衝突;

投資人通常溢價很多倍進來,創始人拿了錢會有很高的出資義務。

建議的操作方式是:投資人進入後,給投資人增發股票,同等比例稀釋之前股東股權。

Q:退出回購一般用最新估值的什麼折扣比例呢?

A:常見的是1/3-1/15之間,區間比較大。



附:

1、企業要經過ABCD輪融資,如果A輪融資15%,其他股東都按比例壓縮嗎?B輪再10%,那麼裡面的也按比例壓縮嗎?有人不壓縮怎麼辦?提前留多少股份池為最佳,應注意什麼規則?

答:通常新進的話,以前的股東不管是風投,都要同比例稀釋,但有些風投很流氓,他跟你簽定反稀釋條款,就是你們原股東稀釋,他風投的股份不稀釋,提前約定好,簽定條款。不叫股份池,叫期權池,至少要留15個點,20個點最好。

2、非全職是否不適合成為合夥人?

答:不建議成為合夥人,可以內部約定,現在可以兼職幹著,什麼時候全職幹著,再給股份,最多給點顧問費意思意思。

3、如何擁有公司的控制權?我們新公司四個原始股東怎麼分配股權?

答:兩個股東一大一小,或者三個股東,1大於2+3+4,四個股東的話,也可以參照1大於2+3,或者也可以1小於2+3+4。

4、如果我只出錢,不出技術和人,股權如何設計?

答:參照內強外也強的設計,你給別人不斷的做股權激勵,讓別人分紅拿大股,你可以控股,如果別人做的好的話,讓別人控股都可以。

5、四人合夥電商企業,期初是純按出資比例算股份,股份分別是38%,23%(渠道資源),23%(渠道資源),16%,企業無核心領導,管理分散,發展緩慢,如何解決期初股權設置存在的問題?

答:沒有核心大股東,不是1大於2+3,不合適,我建議調吧,看誰是關鍵人,讓關鍵人佔大股,讓他多出點錢,這樣對這家公司都有好處,這種股本結構,大家都死了,跟著都倒黴。

6、乾股和實股的區別是什麼?

答:實股花錢,真的股東,在工商局註冊的股東,乾股是假定他有股份,只有分紅,除了分紅權沒有任何權利。

7、我有技術,對方與我共同均等出資,該如何設計股份?

答:你最好佔大股,你又有技術又出資,對方只出資,所以你佔大股,佔60、70都可以。

8、公司運作多久,讓合夥人認購公司股份效果好些?

答:什麼叫合夥人,合夥人通常是公司一成立的時候有股份,叫合夥人,如果公司成立了好久再認購的話,通常叫股權激勵,給員工的。

9、三個股東創業,應該給風投預留多少股份,這種預留是單獨空出來還是放在大股東那裡?

答:風投不要預留,風投就是所有的股東同比例稀釋就行,預留通常是給管理層的,叫期權池,風返崗引進個2-3輪,1輪控制在10個點左右就行,只要保證上市之前大股東大於33就行。

10、兩個股東一起創業類似於資源互補,小股東想後期兼職股份,比例該如何縮減?

答:小股東想兼職的話,商量股份收回來就行,或者保留一部分,跟他商量,最好收回來,這是最好的。

11 、我們兩位創始人一個市場,一個技術,股份比例55,是否合理,該怎麼設計,另,後續還會有幾位渠道加入,該怎麼調整股權結構?

答:這種肯定是不合理,這種方式是最糟糕的,你們再調吧,而且技術50,大了點,通常技術30個點左右,除非技術再投資,或者你倆都投資。

12、如何分配股權給員工,分配多少合適?乾股好還是實股好?

答:這種方式叫股權激勵,通常是15個點左右是實股,乾股多少都好。

13、店長和員工怎麼給股份比較合適?

答:通常是先給管理層,2-3年後再給員工,員工先別考慮,如果是一個門店的話,關鍵的員工,店長,副店長,通常拿出30個點的股份給他們就行。

14、合夥人股份價值計算標準是什麼?

答:先核算價值,先出錢吧,按出錢的算。

15、投資人進入時,公司在核定資產時,包括有型資產和無形資產,如果營業額和淨利潤來計算,應該當如何計算?

答:牽涉的是公司估值問題,估值問題有多種方法來估,如果按淨利潤的話,通常叫市盈率,市盈率一般在10-20倍左右估值,營業額除非對很特殊的公司,像京東這樣的公司可以,營業額通常叫市銷率。


股權激勵不是讓公司所有人成為股東,而是讓公司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股東。股權激勵的核心目的並非僅僅在於培養了多少個股東,而更在於打造了多少個像老闆一樣思考和行動的小老闆、合夥人。

人生最大的悲傷,莫過於將一輩子的聰明都耗費在戰術上。當你抬頭一看,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們所在的職業或行業己經衰落,或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都很低微,或前進的戰略大方向錯了。

如果您喜歡此篇文章,記得發給好朋友哦!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請您思考

1,為什麼華為只有1.3%股份的任正非,能把華為管理成世界五百強

2,為什麼在萬馬奔騰的互聯網時代,只有馬雲的阿里巴巴能夠吸引行業精英做到一馬當先?

3,為什麼京東劉強東連年虧損,還能融資200億?

4,為什麼真功夫家族內鬥,結果把創始人蔡達標送進了監獄,所有糾紛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為什麼你擁有100%股份,企業還是那麼小??

股權生命九條線!!!

1、絕對控制權67%,相當於100%的權力,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併、變更主營項目、重大決策

2、相對控制權51%,控制線,絕對控制公司

3、安全控制權34%,一票否決權

4、30%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線

5、20%重大同業競爭警示線

6、臨時會議權10%,可提出質詢/調查/起訴/清算/解散公司

7、5%重大股權變動警示線

8、臨時提案權3%,提前開小會

9、代位訴訟權1%,亦稱派生訴訟權,可以間接的調查和起訴權(提起監事會或董事會調查)

什麼是合夥人?

公司股權的持有人,主要包括合夥人團隊(創始人與聯合創始人)、員工與外部顧問(期權池)與投資方。其中,合夥人是公司最大的貢獻者與股權持有者。

合夥人必須要設定進退出機制

合夥人是要陪企業走一輩子的人

如何設計股權綁定期?

創業公司股權真實的價值是所有合夥人與公司長期綁定,通過長期服務公司去賺取股權,就是說,股權按照創始團隊成員在公司工作的年數,逐步兌現。

後期核心人才被吸納成為合夥人須採用135漸進式

不拿工資,該多給股份?

建議採用的一種方式是創始人是給不拿工資的合夥人記工資欠條,等公司的財務比較寬鬆時,再根據欠條補發工資。如果有的合夥人為公司提供設備或其它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專利、知識產權等,最好的方式也是通過溢價的方式給他們開欠條,公司有錢後再補償。

合夥相關事宜都必須以協議呈現

中途退出的股東,如何處理股份?

1、提前約定退出機制,管理好合夥人預期

2、股東中途退出,股權溢價回購

3、設定高額違約金條款

將醜話說在前頭

如何確定退出價格?

股權回購實際上就是“買斷”,建議公司創始人考慮“一個原則,一個方法”。

“一個原則”,是他們通常建議公司創始人,對於退出的合夥人,一方面,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回股權;另一方面,必須承認合夥人的歷史貢獻,按照一定溢價/或折價回購股權。

“一個方法”,即對於如何確定具體的退出價格,建議公司創始人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退出價格基數,一個是溢價/或折價倍數。

一切以公司利益為主

合夥人股權與貢獻不匹配怎麼辦?

(1)合夥人之間經過磨合期,是對雙方負責。因此,可以先戀愛,再結婚;

(2)在創業初期,預留較大期權池,給後期股權調整預留空間;

(3)股權分期成熟與回購的機制,本身也可以對衝這種不確定性風險。

不同類型的股東股權成熟機制不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